中國醫生用國產手術器械 解決了東帝汶患者的大難題

2020-12-16 封面新聞

11月25日上午,一位青年男子來到東帝汶吉多·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泌尿外科專家門診室外,緊緊握著中國援東帝汶醫療隊隊員、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泌尿外科專家劉小勇的雙手,並連聲致謝「Obrigado,Obrigado(謝謝,謝謝)」。他告訴劉小勇,他術後恢復得非常好。

1個月前,患者因「小便不能自解」就診於東帝汶吉多·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急診科,中國醫生劉小勇接診了他。追問病史,得知患者幾年前有過尿道損傷、尿道狹窄,但是術後多次發生狹窄,長期反覆治療。

「如果在國內,通常10分鐘左右的「膀胱穿刺造瘻術」就能完成治療。」劉小勇介紹,這類手術治療時使用的是局部麻醉,創傷小,併發症少,門診就能完成,手術結束後患者就能回家。但在東帝汶,由於缺少必要的醫療器械,只能在全麻下進行開放手術,不僅創傷大,還容易導致感染。此前,中國也曾捐贈過相關器械,但是由於保養不當和器械損壞,均不能派上用場。劉小勇剛到東帝汶後,一直期待有一枚新的膀胱穿刺造瘻針,能最大程度減少手術的創傷,減輕患者的負擔。

今年年初,劉小勇把這一特殊需求匯報給了他所在的成都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醫院立即準備了兩套國產膀胱造瘻穿刺針。但由於「新冠」疫情襲來,東帝汶所有國際航班停飛。直到8月份,東帝汶才逐漸開放從國內到東帝汶的包機,兩套穿刺針才漂洋過海從中國來到了東帝汶,捐贈給了吉多·瓦拉達雷斯國家醫院。

有了膀胱造瘻穿刺針後,劉小勇和另一名中國援東帝汶醫療隊隊員、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普外科專家向毅,為患者實施了膀胱造瘻穿刺術,只用了10分鐘就結束了手術。術後,患者定期進行了尿路擴張,排尿困難得到了徹底解決,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儘管東帝汶醫療條件有限,但是中國援外醫生都在盡最大努力為當地群眾服務。一枚小小的膀胱穿刺造瘻針,不僅體現了中國援外醫生「大愛無疆」,更見證了中東兩國深厚的友誼。

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相關焦點

  • 異國他鄉醫者仁心:成都援外醫生遠赴東帝汶守護生命
    劉小勇 供圖在東帝汶,語言是他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巨大的挑戰。東帝汶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但當地老百姓及醫護工作人員絕大部分使用的是一種從葡萄牙語中借詞極多的當地語言——德頓語,就像中國部分地區的方言一樣,生澀難懂。為了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大家白天工作,晚上就跟著醫療隊請來的當地老師抓緊時間學習。
  • 為了一次手術 這群中國醫生把150公斤中國設備帶到了萬那杜
    「當地醫療條件落後,作為中國醫生,我們帶去了中國製造的設備,在當地開展了第一臺外科手術,覺得特別有意義,也特別自豪。」南方醫院泌尿外科吳芃教授說。 一臺微創手術解決了當地老者長年的困擾 12月17日,醫療隊為前列腺重度增生患者成功實施了經尿道前列腺切除微創手術。該患者為老年患者,前列腺達150克,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其他發達國家醫療隊曾嘗試為患者手術,但以失敗告終。
  • 國產手術縫合針廉價但易斷,上海研發團隊攻克難題引來廠家
    小小一根手術縫合針,研發生產卻大有學問。「在國內臨床上,醫生大部分採用進口手術縫合針,很少會採用國產手術縫合針,但從價格上來講,如美國強生公司生產的進口手術縫合針價格每根超過100元,而國產同類產品在10元上下不等。」
  • 中天醫療:高品質器械服務1300萬腦卒中患者,帶動神經介入市場下沉
    龐大的患者數量產生對臨床治療的急切需求,但是神經介入作為創新治療方式,滲透率還處於較低水平。 根據公開資料,美國每年有80萬腦血管病新發病例,其取栓手術每年超過4萬臺;但在中國,每年有超過200萬腦血管病新發病例,取栓手術也僅有4萬臺。從中美新發病例與取栓手術量對比,中國需要大幅提高取栓手術數量以確保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復率。
  • 國產瓣膜領跑新賽道,微創心通守護患者「心門」
    剛剛過去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科技和創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黨中央第一次用「核心地位」和「戰略支撐」來強調堅持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的重大意義。 在許多高科技領域,中國企業想要在全球市場擁有核心競爭力,就必須要開闢賽道、創新技術。深知這個道理並堅持創新驅動的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微創」)已經成為中國創新型醫療器械企業中的佼佼者。
  • 多款國產高端醫療器械亮相 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凸顯智能化
    75cm超大孔徑3.0T磁共振uMR Omega的寬敞空間讓大體型患者、孕婦等人群受益。聯影醫療供圖中新網上海10月20日電 (記者 陳靜)第83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20日正在此間舉行。
  • 《中國醫生》:理解中國醫生,理解中國患者
    朱良付說起這段經歷,表情無解又無奈所以紀錄片才有這麼一幕,一次急救手術前,朱良付先用手機錄下與患者家屬的對話,確保他們知道手術可能存在的風險。《柳葉刀》主編理察·霍頓曾說,他每個月會收到幾百封來自中國醫生的郵件,其中最常提到的主題是醫患關係緊張。
  • 外科醫生吐槽手術耗材貴:國內兩三萬美國1萬多
    「我們醫生不斷創新,是在努力用最低的代價令病人享受到最好的治療。可我們這麼辛苦,感覺卻是在為手術耗材商打工。」  「希望有關主管部門重視,管一管這個問題。」戎鐵華、傅劍華等多位教授呼籲為進口耗材「擠水分」,給病人更多實惠。  新快報記者隨後從多位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醫療器械價格虛高已不是醫療行業的秘密,近年來,不僅是醫生,各級政協委員、人大代表也就這一問題積極建言獻策。
  • 盤點|八大國產骨科器械上市公司!
    近年來,隨著我國醫學、材料學、生產工藝的進步以及對於國際先進臨床技術和理念的引入,加之頭部骨科公司逐年增加研發投入,並加強與臨床醫生的學術交流及產品開發合作,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性能,也為開發更為適合中國人群生理結構以及醫生便捷使用的骨科產品奠定了基礎。強大的市場準入與商業政策。
  • 尼泊爾:中國醫生跪地手術半小時修復斷裂肌腱
    掀開手術室的門帘,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張用作手術臺的簡易行軍床,在行軍床一側,藥品箱壘成了操作臺,各類手術器械和藥品整齊地擺放著。手術室雖然簡易,解決的卻是大問題。由於帳篷醫院大多的骨折病人都伴有皮膚創傷發炎的情況,加上杜立克當地天氣溼熱,不僅皮膚破損的病人要經常換藥,用於固定骨折部位的石膏也要經常更換,以避免引起皮膚潰爛。
  • 心血管介入治療前景可期 中國加速國產替代
    國內心血管介入加速國產替代國內醫療界也越來越重視心血介入治療的使用和創新。霍勇、張澍、吳永健等三位心血管領域的頂級專家,闡述了國內介入治療從全面學習到全面創新的歷史進程。據霍勇介紹,冠心病介入治療在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器械創新,體系創新和模式創新。過去的三十多年間,中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開展,從學習到規範推廣,再到創新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深圳一女子體重近300斤,微創手術解決「超大號」難題
    可肥厚的脂肪及過往手術的黏連使手術異常「麻煩」,手術器械都用上了「加長版」。▲劉女士(右)術後逐漸康復。飽受折騰的她下決心徹底解決問題,在家人介紹下,她找到了深圳大學總醫院肝膽外科主任李曉武和劉祥德教授。脂肪肥厚,「加長版」手術器械都差點不夠用醫生一邊給予抗炎、抑酶等穩定治療,一邊安排各項檢查,核磁和CT結果顯示,劉女士是膽囊泥沙樣結石堵塞膽管和胰膽管通道,導致的膽管炎和胰腺炎。
  • 成都80後小夥開發微創手術機器人 讓患者「用得起」
    遠程  相較於外科醫生,手術機器人能長時間保持穩定、精細、安全。同時通過網際網路還可以實現精準遠程醫療,普惠偏遠地區病患。  基礎  「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有良好的基礎,對醫療器械產業十分重視,大環境非常好。」
  • 微創手術機器人先要理解醫生「語言」
    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恩思」)創始人李耀,談及做微創手術機器人的初衷時說。公司總部位於成都高新區天府軟體園及生物城,同時在美國矽谷設立了研發中心。前不久,博恩思完成1億元A輪融資。李耀曾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從事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後研究工作,從那時起他開始頻繁接觸醫生群體。「醫生是很辛苦的職業,尤其是腔鏡外科醫生做手術難度相當大。」
  • 永州市中心醫院:微創通道手術巧解椎間盤突出難題
    紅網時刻永州1月8日訊(通訊員 陳琳)「太感謝永州市中心醫院的醫生和護士了,一個微創手術幫我解除了10年的下肢脹痛和麻木痛苦。」1月7日,在永州市中心醫院零陵院區脊柱外科行完脊柱微創通道手術的患者郭某動情說道。
  • 內鏡診療器械行業深度報告:聚焦高端,著眼全球
    投資要點:內鏡配套診療器械空間廣闊,國產替代揚帆起航微創診療需求日益上升,帶動內窺鏡配套診療器械市場持續擴容。在消化內科領域,國內消化道癌症高發、患者基數大,軟鏡及鏡下活檢是診斷的「金標準」,但國內軟鏡診斷率和開展率仍然較低,發展空間較大。
  • 國產TAVR領跑者傑成醫療:重壓之下仍在領跑
    在國家對高值醫用耗材集中採購政策的推動下,國產器械迎來加速進口替代的良機。對於中國主動脈瓣膜經導管置換(TAVR)市場來說,目前仍處於起步階段的國產企業已佔得先機。隨著2019年底啟明醫療、沛嘉醫療的港股上市,心臟介入瓣膜投資日漸火爆。對於超百億級的中國TAVR市場空間,資本已嗅到商機,或已先行布局,成為投融圈裡的一個新"標的"。
  • 一次性手術耗材重複使用12次,收費600萬,兩醫生合作多年終獲刑
    每個產品被重複使用12次,收了患者600萬 據深圳市羅湖區法院披露,被告之一的劉某為深圳某醫院腫瘤科的主任、科室氬氦刀手術的主刀醫生。另一個被告何某是有醫生資質的專業人員,先是在廣州某醫療器械公司任職,被委派到劉某科室做技術指導,後從廣州公司辭職,以掛靠山東某醫療公司的名義,與劉某所在醫院續籤了合作協議。 從續籤協議開始到何某離開深圳醫院期間,何某總計從自己曾任職的廣州公司以友情價購買一次性冷凍消融針近50支,與劉某科室展開合作,重複使用在了到該醫院就醫的212名患者手術上。
  • 為保手術順利,醫生戴三層手套模擬器械上每天練手感5小時
    武漢市中心醫院南京路院區日間手術部疝與腹壁外科醫生羅文,及時為其進行了手術,老人轉危為安。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前段時間支援抗疫一線的羅文不忘外科醫生的職責,為了在疫情期間遇到急診手術時,穿戴防護裝備後能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他利用休息時間,戴上三層外科手套和護目鏡,在腹腔鏡模擬器械上每天練手感5小時。
  • 中國專家率先提出胸腺腫瘤的復發預測模型 解決世界醫學難題
    胸腺腫瘤的復發預測模型提出了詳細的胸腺腫瘤患者術後隨訪建議。上海市胸科醫院供圖中新網上海6月17日電 (陳靜 姚君 鄧天)胸腺腫瘤患者手術後是否要做輔助治療?科學的隨訪頻率應該是怎樣的?記者17日獲悉,中國15個省市自治區18家醫院的醫學專家攜手研究,率先提出了胸腺腫瘤的復發預測模型(下稱預測模型)及其對預後長期管理的意義,解決了困擾全球胸外科醫生的難題。胸腺位於人體縱隔部位,胸腺腫瘤是縱隔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胸腺腫瘤的實際發病人數並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