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王安憶)中國船舶牌N95口罩機、比亞迪牌口罩、水星家紡牌口罩……
最近兩個月,中國企業紛紛跨界轉產,大大緩解了防疫物資緊缺的局面。
如今,隨著疫情在全球爆發,歐美企業也開始借鑑中國企業的經驗,比如法國奢侈品巨頭LVMH集團,便宣布旗下迪奧、嬌蘭和紀梵希的香水工廠,將臨時轉產洗手液,並免費捐贈給法國衛生部門及醫院,意在緩解法國洗手液供應緊缺的問題。
LVMH集團發言人稱,目前工廠一周可以生產12噸洗手液,未來還將擴大產能。
此外,美國各地的釀酒廠、英國的勞斯萊斯等企業、義大利的服裝高定廠,也紛紛開始利用自有的資源優勢,轉型生產各種抗疫物資。
從排斥口罩到為口罩打官司
終於,義大利的高級時裝公司都開始轉型生產口罩了。
疫情之初,歐洲人相當排斥口罩。
一來,歐美人歷來認為,只有身患重病或急性傳染病的人才需要戴口罩。健康人戴口罩上街,難免成為他人眼中的異類。
二來,不少歐洲國家都有「蒙面禁令」,比如法國的《禁蒙面法》明確規定,在公共場合不能使用任何材料遮蓋面部。
疫情發生後,歐美衛生部門給出的指導建議也都是勤洗手。
至於口罩,德國衛生部表示「普通民眾戴口罩沒有意義」;美國疾控中心認為「健康的人並不需要戴口罩」;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建議「已經有症狀的人才需要戴口罩」;而法國衛生部,索性將口罩列入了處方藥。
正因如此,戴口罩進入議會的義大利議員才會在遭到嘲諷後怒摔話筒;同樣戴口罩進入議會的瑞士女議員才會被以「擾亂會議秩序」為由逐出會場。
可是隨著疫情加重,歐美民眾終於開始意識到口罩的重要。
德國《焦點》周刊3月9日報導,德國一家機場免稅店的員工因不滿僱主禁止他們在工作中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將後者告上法庭。
而在歐洲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當人們終於決定戴上口罩時,卻發現市面上早已一罩難求,有人開始用縫紉機縫製口罩。
一家位於義大利加拉蒂納地區的高級時裝設計公司,臨時決定將紡織車間改造成口罩生產車間。
該公司一直為知名奢侈品牌設計、加工高級時裝,曾服務過Lady Gaga和妮可·基德曼。
公司負責人加拉羅表示,由於口罩主要原材料是無紡布,生產工藝十分簡單,目前公司已將大部分資源投入口罩生產中,工人也是三班倒連續作業。
此舉受到義大利網友的稱讚,認為他們願意無私解決一部分問題,實屬不易。
美國釀酒廠紛紛轉產洗手液
相比口罩,目前歐美最緊缺的防疫物資還是洗手液。
「每次洗手唱兩遍生日歌(20秒)。」這是英國衛生部門對民眾的防疫指導,首相鮑裡斯還專門上傳了一段邊唱生日歌邊洗手的視頻,長達48秒。
而在英國街頭和地鐵站內,隨處可見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NHS)設立的廣告牌,「洗手」這個單詞被特別加粗。
在這樣的防疫指導下,英國2月份的免洗洗手液銷量同比增長了255%,而隨著疫情發展,無論在連鎖藥店Boots的線下貨櫃,還是Superdru的網上商城,民眾都買不到洗手液了。
亞馬遜上,一款原本售價3.49英鎊的Defendol洗手液,已經被炒到了109.99英鎊,翻了足足31倍。
其他歐美國家也差不多。3月初,美國國會參議員愛德華·馬基就致信亞馬遜,投訴第三方賣家將原價8.25美元的大瓶裝洗手液賣到了600美元。
為此,有人專門拍了一部喜劇短片,內容是義大利黑手黨組織人手,倒賣起了洗手液。
洗手液成了奢侈品,於是各類DIY免洗洗手液的教程開始在網絡上瘋傳。
大批美國網友,在推特上曬出自製的伏特加洗手液,直到引發了美國蒂託伏特加公司的焦慮。
該公司一邊發推特求大家「別浪費好東西」,一邊科普相關知識——美國疾控中心(CDC)規定,洗手液必須含有至少60%的酒精,但是蒂託伏特加酒精含量只有40%,完全不符合標準。
8333毫升96%乙醇,145毫升98%甘油以及417毫升3%雙氧水,這才是來自世衛組織的自製洗手液配方,普通人在家自製很難,但釀酒廠可以轉產。
查德·巴特斯是美國費城一家農場酒廠的老闆,看到黑心商家抬價事件後,決定將工廠改為生產洗手液。
酒廠不缺高濃度酒精,釀酒大師們很快用世衛組織的配方作出了合格的洗手液,還特別添加了蘆薈成分。
亞特蘭大的The Old Fourth Distillery釀酒廠,也宣布向顧客免費提供由蘆薈凝膠和95%乙醇製成的洗手液。3月13日,600多人帶著備好的空瓶子來到工廠裝罐。
波特蘭的Shine Distillery & Grill酒廠不但製造洗手液,還願意向其他釀酒廠公開自己的獨家秘方,希望其他酒廠也能加入。
而在紐約州,隨著州長安德魯·科莫一聲令下,該州監獄的囚犯們都加入洗手液製造大軍,每周至少生產10萬加侖(約等於37.9萬升)。州長還表示,他們的洗手液酒精含量高達75%,並且味道更好聞。
英國呼籲勞斯萊斯等企業造呼吸機
世界經濟論壇則注意到了中國那些快速成功轉產的案例。
論壇專家Francisco Betti和Thierry Heinzmann建議,政府應該加快審批和授權許可以加快轉產的程序。這樣一來,疫情期間,企業可以通過生產防疫物資保護員工就業,而且不用增加成本就可以支持前線抗疫。
不知是不是受到中國車企轉產成功的鼓舞,英國衛生部長Matt Hancock日前呼籲,英國汽車製造商將部分生產線改良,用以生產醫療設備。
當下,英國最緊缺的醫療設備是呼吸機。
截至當地時間3月17日9點,英國境內累計確診人數為1950人,Hancock預計病例還會急劇增加,大量重症患者需要呼吸機支持治療,可是在整個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中,目前只有5000臺呼吸機可供使用。
為此,英國首相鮑裡斯已與多家汽車製造商對話。福特、本田、豐田、標緻旗下的沃克斯維爾,以及飛機發動機製造商勞斯萊斯,都表示已收到英國政府提出的協助要求,並表示願意提供幫助。
令人感動的是,在此類新聞的評論區中,大量網友留言表態,願意為企業轉產抗疫物資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
目前,英國是歐洲首個呼籲國內汽車製造商轉產醫療器械的國家。
從中國車企轉產的經驗來看,車企工廠的無塵車間和超聲波焊接儀,有助於生產線迅速轉產口罩,可是轉產呼吸機的設想,卻不為部分英國網友看好。
有人評價:呼吸機的設計可以快速完成,但獲得批准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甚至不知道這些公司是否有製造此類產品的認證。
還有人擔心,生產呼吸機需要大量電子零部件,英國本地會有嗎?可能還是要從中國進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