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龍應臺在給兒子安德烈的一封家書中這樣寫道: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想著,連作家都無法避免孩子問「為什麼要讀書?」,作為普通家長的我們在面對孩子這個問題時會有多麼手足無措。
記得我女兒快上小學的時候,她突然問我:「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
我想了想,讀書是李嘉誠所說的「讀書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財富,但他可以給我們更多機會」,還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所說的「為了每個人對自己應盡的責任而讀書」。
想到這裡,我記得歐巴馬曾經在美國某所高中的開學儀式上,專門為「我們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做了一次演講。
歐巴馬演講中的內容,可以說是道出了每位父母的心聲,是我認為目前聽過最好的答案。在面對孩子問「我為什麼要讀書?」,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家長,都應該看一看。
01:生活狀況並不是不讀書的藉口
現在有很多孩子認為,自己一出生在生活條件上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以長相、經濟條件、家庭氛圍、出身等生活狀況作為不好好讀書、逃學甚至是輟學的藉口。
歐巴馬則認為:沒有人為你編排好命運,未來是由自己掌握。
歐巴馬就是出生在一個生活狀況不好,甚至可以說很差的家庭。
他的父親在他兩歲時就離開了家庭,歐巴馬的母親獨自一人將他撫養長大。在每天還要上夜班的情況下,歐巴馬的母親依舊堅持每天凌晨四點半給歐巴馬上課,歐巴馬雖有埋怨,但始終沒有放棄。
在演講中,歐巴馬還提到他的妻子米歇爾也有相似的人生故事。
父母都沒有上過大學,家裡更沒什麼財產,但父母和米歇爾憑藉努力,讓她去了美國最優秀的學校讀書。歐巴馬認為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會遭遇各種困難,但最後能成功的人都拒絕放棄,他們選擇承擔教育的責任。
02:讀書是每個孩子的責任
歐巴馬在很多教育的演講中都提到過「責任」這個詞。
對家長來說,看管孩子認真學習、完成作業,是家長的責任;對學生來說,認真讀書、接受教育是自己的責任。
歐巴馬認為每個孩子都是有用之才,而發現自己擅長什麼,就是作為學生要對自己擔起的責任。
教育既然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身為學生就不應該輕言放棄。
03:不論生活志向是什麼,都必須讀書才能實現它
我一直認為讀書雖然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讀書一定會擋住很多出路。
作為總統的歐巴馬底氣則要比我多得多,在演講中他篤定地說道:「不管你將來想要做什麼,我敢肯定你必須上學讀書才能實現它。」
接受教育給孩子們提供了發現才能的機會,將來或許會成為律師、工程師、鋼琴家、醫生、老師或軍人等等。無論哪一種職業,都需要接受相關的教育或培訓,才能實現拿到好工作的夢想。
即便完不成自己的夢想,讀書也會讓你的未來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而不是被動的被人選擇。
在演講的最後,歐巴馬號召每一個孩子都為自己的教育定下一個小目標,之後盡一切努力去實現它。這個目標並不需要有多難,可以是完成作業、參加課外活動或每天閱讀。
建議孩子可以定下每天閱讀的小目標,既能提升眼界和認知,又能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以我推薦這套能提升孩子閱讀興趣的讀本——《寫給兒童的文明史》。專門寫給小學以上孩子的人文百科叢書。
內容用有趣、詼諧的畫風講述,包含了語文、歷史、數學、音樂等科目的小知識,以及這些知識的由來。在孩子探尋這些小故事的同時,不知不覺就掌握了知識,不會有什麼學習壓力,還能增加見識、開開眼界。
人文精神也是需要從小培養的,這套書可以為孩子的未來學習打下基礎,配圖、插畫豐富有趣且簡單易懂。而且也獲得了不少榮譽,比如「金庸獎」、「好書大家讀」年度少年兒童讀物獎,更是被臺灣小魯出版社稱為「鎮社之寶」。
全套共有10冊,以構建孩子未來思維和情懷為主,擴充人文方面的常識。很適合作為孩子的課外讀物。
如果孩子年齡偏小,我推薦這套《孫小聖成長記》小學篇。
這套繪本由北京師範大學傾力打造,分為入學準備、學習和閱讀方法、社交方法,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為孩子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也能讓年齡小的孩子認識到學習的意義,更快適應未來的學習生活。
我是小青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乾貨。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