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政策 綜合,周末一大早,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居民沈利琴就發現自己的外孫有點 咳嗽。她沒有像以前一樣帶孩子去幾公裡外的大醫院掛號排隊,而是抱著小傢伙來到了小區裡的「社區醫院」。沈利琴說,在10月籤約社區「家庭醫生」後,她便養成了看病先來這裡的習慣。
「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小毛病一樣看的好,有需要的話從社區還可直接轉診到大醫院,不用花時間排隊,省時省錢省心。」沈利琴說。像沈利琴一樣,如今越來越多杭城居民的就醫正在變得方便。
「大醫院人滿為患,社區醫院冷冷清清」。今年,針對呈「倒三角」狀的就醫體系,杭州分級診療探索全面提速:社區醫療衛生網點體系迅速壯大,智慧醫療助力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制度推進與體系建設銜枚疾進。
在業內看來,分級診療是杭州醫改步入深水區的重頭戲,作為中國醫改探索的排頭兵,杭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杭州模式」。浙江工商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王自亮在接收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杭州實踐體現了醫療的公共性、信息化和優質服務的結合,克服了現行醫療體制和布局的限制,改善了就醫體驗,有效緩解了區域性醫患之間的矛盾。
社區醫院漸火的「杭州現象」
「這裡能看好病,下樓走兩步就到,自費部分還能減免三百後報銷」、「我們年紀大的行動不便,許醫生還能上門看病。」記者走進杭州市南星街道玉皇山社區衛生服務站採訪時,幾位正在輸液的老年人向記者說起了自己的感受。
「現在平均每天來站裡的病人有一百一二十人,有時忙起來一天都停不下來。」給一位病人打上點滴,站長許美群終於有空坐下來,端起一杯早已沒有熱氣的茶。作為副主任醫師的許美群有著12年從醫經驗。她所在的衛生服務站,正是社區居民口中的「社區醫院」。
玉皇山社區是一個撤村建居的老社區,有常住人口5500餘人。對於該社區許多居民而言,現在有個頭疼腦熱不必跑到市裡大醫院排隊取藥,來服務站找許美群是第一選擇。
許美群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能贏得居民信任,首要因素是人員、設施的不斷完善。
目前玉皇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已有全科醫生2人,還配備護士、中醫、婦保兒保醫生等,這也是杭州眾多社區醫院的基本人員配備;在硬體上社區醫院已基本滿足治療常見病的需要;在藥品上,隨著66種新藥即將補充進「社區」,杭州居民將享受到更大的取藥便利。
今年10月,玉皇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加入「醫養護一體化全科醫生籤約服務」行列,按每1000-1500名居民配備一名全科醫生的要求,許美群如今已經成為千餘名居民的「家庭醫生」,主動上門為病人服務。而截止至12月1日,杭州已有800多名全科醫生參與籤約,推動服務升級,籤約居民超25萬人。
此外,杭州社區衛生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渠道也日趨通暢。「一方面,市 一院首席醫師每月都到社區來。另一方面,我們的區域雙向轉診系統可以為社區居民預約12家大醫院的門診。」許美群說,近三個月她已為40多位居民申請了就醫「綠色通道」。
以玉皇山社區衛生服務站為例,隨著分級診療政策的不斷推進、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提升,今年來就診的病患人次比往年多出了二到三成。
在杭州主城區,像玉皇山社區衛生服務站這樣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總數已達300餘個,基本實現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中心的15分鐘就診服務圈。去年,杭州共有3300餘萬人次在社區醫院就診,今年預計這一數字將達新高。這些覆蓋全城的「社區醫院」,也逐漸改變著杭城居民的就醫習慣。
「智慧醫療」發力彰顯「杭州特色」
分級診療,簡單說即小病在社區就診,大病才去大醫院。其中社區與醫院間的轉診成為了關鍵環節。目前杭州各社區醫院接入的「區域雙向轉診平臺」,已與市級醫院內部業務信息系統,以及部分省級醫院無縫對接,保證居民通過社區醫院向大醫院預約掛號。
以「區域雙向轉診平臺」為代表,近年來杭州「智慧醫療」的發展,已在省會城市中居於領跑地位,成為杭州的又一張金名片。在分級診療的推進中,「智慧醫療」項目所貢獻的力量,也使得這條實踐路上的「杭州特色」愈發凸顯。
2012年開始,包括分時段預約診療、智慧醫療診間結算、出入院床邊結算、遠程會診系統、雙向轉診系統在內的便民惠民舉措在杭州相繼實施,特別是全國首創的智慧醫療診間結算服務的持續推廣,患者看病時在醫生診間就可付費,對於緩解「就醫難」,減少等候時間發揮了巨大作用。
去年,杭州市開始加強信息化建設以助力分級診療。影像會診中心、臨床心電會診中心、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設相繼展開。以心電會診中心為例,基層醫生將把患者病情資料通過網際網路傳至大醫院監控系統平臺,醫生就可以快速診斷,作出治療決策。上述措施建立起上級醫療機構與基層的技術幫扶與協作機制同時,也促進了「首診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就醫秩序形成。
今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專家評估杭州「智慧醫療」項目時曾評價:「杭州智慧醫療實現了『全院通』智慧結算、『全城通』智慧應用、『全自助』智慧服務、『全人群』項目覆蓋,在理念、技術、機制、模式、管理等方面都具有創新性。」
杭州市級層面在全力發展「智慧醫療」助力分級診療的同時,更為難得的是,下屬行政區在分級診療探索中的「智慧」創新也從未停止。
今年,西湖區推出了國內首個新型智慧移動醫療服務項目--「社區健康通」APP,居民通過該APP手機端可便捷預約上級專家號,還可以與醫生實時在線交流;江幹區組織社區醫生與 浙醫二院、 邵逸夫醫院、杭州市紅會醫院等大醫院名醫結對並開展培訓,已有近百名全科醫生拜名醫為師;上城區則與浙醫二院等建立了專家專網預約系統,候診的時間段精確到半個小時……
自上而下的聯動創新,使得杭州醫養護一體化智慧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而「社區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也雛形可見。
分級診療銜枚疾進演「杭州速度」
「杭州醫療改革成效顯著,醫養護一體化、分級診療等改革穩步推進,達到了『百姓得實惠、醫院得發展、政府得人心』的改革目標。下一步要更好地適應深化改革的新精神,要進一步探討推動醫療資源合理布局。」在9月份調研杭州市衛生計生委時,杭州市長張鴻銘表達了市政府對分級診療制度推進的重視和期待。
今年以來,杭州市政府層面從頂層設計入手,推進步伐不斷加速。
3月,杭州市政府發布《市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構建合理有序的分級診療體系,深化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資源共享,引導建立社區首診、雙向轉診機制。6月,《關於推進醫養護一體化智慧醫療服務的實施意見》出臺,為杭州建立分級診療體系提供了驅動力。
在財政支持方面,杭州不斷加大醫療投入力度,資金規模增長不斷加速。
10月,杭州醫養護一體化全科籤約服務迅速推開,居民籤約服務費為120元/年,杭州市、各區政府將承擔其中108元,2個月來此項支出累計已超過2700萬元。2014年全年,杭州市財政投向醫療衛生領域的資金將超18億元,同比去年增長5%以上。
在制度推進方面,杭州緊跟浙江省政策方向,落實進程不斷加速。
兩月前,浙江分批啟動全省分級診療試點。試點方案雖未對杭州提出明確時間要求,但記者了解到,杭州重構就醫體系的嘗試將於明年1月份全面展開。通過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籤約服務模式,和引導分級診療的醫保政策、財政政策和物價政策,讓更多的居民選擇首診在社區。
分級診療的層層推進,正讓越來越多的杭州市民感受到就醫方便:下城區居民李福的家在水陸寺巷附近,距潮鳴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不到200米,如今李福一家都籤約了「家庭醫生」。「小毛病在家門口就能看好,不用再捨近求遠。平常過來測測體重血壓等也方便,醫生還常指導飲食與生活習慣,身體離亞健康越來越遠了。」李福笑稱。
西湖區的吳女士因血糖偏高時常需複查治療。往常她去趟醫院需大半天時間,對體力和精力都是很大的耗費。如今安裝「社區健康通」APP後,吳女士可與社區醫院的醫生在線交流、預約檢查,醫生還可通過該軟體將吳女士向 浙江醫院轉診。吳女士說,現在去醫院從預約到檢查治療,可以省下3倍的時間。
針對杭州分級診療的探索實踐,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範柏乃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醫改的核心問題,是醫療資源配置是否不合理。杭州分級診療是一個非常好的政策架構,將大醫院與社區醫療資源進行合理分配,讓社區醫院與大醫院權責明確了,合理有效引導了病人群的分流。這對於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解決行之有效。」
而對於杭州「全科醫生」籤約服務,範柏乃認為,類似契約服務關係在方便居民就醫的同時,更可以給居民提供預防、 保健的一體化服務,有利於節約醫療資源。
「醫改正處於攻堅克難的階段,杭州的分級診療實踐能在全國頗具名氣,甚至領先一個身位,這與杭州注重保障居民實際需求、持續加大基層醫院投入力 度和合理化的人員配置密不可分。」範柏乃說,在未來醫療資源配置均衡化的持續推進就醫體系重構過程中,杭州有能力給醫療體制改革更多可借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