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離開仿佛是天意,照他的節奏發展,李白和杜甫還如何出場

2020-12-18 拿我故事換你酒

有些人的生命,像流星一般,瞬息而逝,仿佛是為了那一瞬間的永恆。

1000多年前,大唐正處在冉冉上升的朝陽期。一位眉目俊秀的少年站在高處眺望那座偉大的城市,胸中壯懷激烈。

若不是這位少年英年早逝,後面「詩仙」、「詩聖」會是一種怎樣的出場?畢竟那還只是初唐,若要讓他一直發展下去,他的成就怕是無人能及,李白、杜甫的地位必定會被改寫。

01近乎開掛般的人生,用十六年的時間站到了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人稱神童,神到什麼程度呢?

6歲:能吟詩作對,出口成章;

9歲:讀顏師古所注《漢書》,撰《指瑕》十卷,指出其著作錯誤之處;

10歲:飽覽六經,潛心鑽研學問;

12歲:跟隨道醫曹元在長安學醫,學習《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

14歲: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獲贊「神童」;

15歲:向唐高宗獻《乾元殿頌》,高宗皇帝驚嘆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16歲:應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年紀最小的朝廷命官。

期間,一個好友要去四川上任,送別之時,王勃寫下了這首大名鼎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02人紅是非多,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想到自己不到20歲,卻已經登堂入室,得到唐高宗和沛王的賞識,前途一片光明,家族中無人不以他為自豪,王勃不覺面露得意之色。十幾歲的王勃就已經站在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也達不到的高度,但是站得越高,就越要謹慎,因為一踏空,就會摔的頭破血流。

19歲那年,王勃就因為一篇文章惹了禍。有一天,沛王李賢和英王李哲鬥雞。王勃也來湊熱鬧,並為沛王寫下了一首《檄英王雞文》。沒想到這篇「檄文」被鬥雞愛好者們瘋狂的評論轉發分享,一下子就傳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手裡。

勃以為只是鬧著玩,卻不曾想到他觸碰到的帝王家那根最敏感的神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當上的皇帝?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逼退父位。

於村於店,見異己者即攻。為鸛為鵝,與同類者爭勝。

好工整的駢文,好大膽的王勃!高宗看完檄文後大罵王勃是歪才,煽風點火,挑撥離間,把才華全都浪費在了歪門邪道上,於是就把王勃逐出了長安。

王勃遭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對仕途心灰意冷的他漂泊蜀地,開始感嘆人生的悽涼。

03滕王閣上迎來人生中最巔峰的時刻,巔峰到光芒萬丈

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去探望在交趾(今越南北部)做官的父親,在路過南昌時,正好是重陽節,滕王閣剛好重修竣工。都督閻伯嶼做了個局,邀請王勃參加宴會。

此時的王勃並不知道自己即將迎來人生中最巔峰的時刻,巔峰到光芒萬丈,力透千古。

宴會之上酒過三巡,閻都督熱情號召才俊們為本次詩會作序一篇。在座的眾人都心知肚明啊,都督的女婿早已提前寫好了一篇稿子,打算在詩會上一鳴驚人。於是大家都裝傻充愣,推辭不寫。不料王勃同學高聲大喊拿筆來,半路殺出個程咬金。

閻都督自然是一百個不高興,於是,藉故更衣離席,坐在帳後暗自思量,這是哪門子的詩壇天王啊?這分明就是個愣頭青嘛!

此時氣不過的都督吩咐手下人去盯著看看,那小子寫了些什麼,是不是比我女婿強。過了一會兒手下來報他寫了: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都督不以為然,不過是些老生常談嘛,也沒什麼才華吧。過了一會兒手下又報,他寫了: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手下一句一句的報,都督的表情也變得愈加複雜。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每一句都是一副精美絕倫的風景大片,而且還全都是動態的。督再也坐不住了。他知道一篇千古奇文即將橫空出世,於是趕忙跑出去見證歷史。當看到王勃因感時傷時寫下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閻都督已經完全忘記了女婿的存在,忍不住的直拍大腿。天才啊,天才。然而王勃並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筆鋒一轉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這把都督看的連連點頭。嗯,嗯,好,好.......這碗雞湯我幹了。

這一蹴而就的古今第一駢文,震的眾人七暈八素。音律、對仗、辭藻、用典,已然把漢字的美感發揮到了極致。有景有事,寓情於理,一篇序文,寫盡所有。

上元三年冬,年度爆文《滕王閣序》刷屏刷到了長安。唐高宗讀了這篇序文,讚不絕口,「此乃千古絕唱,真乃天才也!快把王勃找來,朕重用他。

侍從答到「王勃已經不在了」。

公元六百七十六年,王勃於探望父親的歸途中渡海溺水。一篇橫絕千古的《滕王閣序》耗盡了王勃一身的時運。王勃的早逝仿佛又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畢竟這才是初唐啊,照他這個節奏發展下去,你讓詩聖和詩仙還怎麼出場呢?

對於王勃來說,他永遠活在了那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午後。

大唐詩壇有千千萬萬會寫宮體詩,會做漂亮文章的詩人,但卻只有王勃這樣「浮躁淺露」的詩人,才能代表初唐的氣象,也才能承前啟後,照亮之後的盛唐。

他的詩文也將永遠會印在大唐詩壇的天空中,成為那顆最瑰麗的星。

唐詩如山,宋詞如水,說不完的月明酒烈,道不盡的相思哀愁。詩詞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學習積累知識,更像是一種自我氣質的提升。詩詞的流傳,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沿襲,也是歷史的有力見證。

讀古詩詞,其實也是一種沉澱,對文學的反思。詩詞中,往往運用了很多意象,遣詞造句均有講究,還有格律可言。其間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很多在現今的學習教育中是不可得的。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深究、積累,多讀多看,甚至多學多練,在這個過程中,也更加容易引起我們的反思,對古今文學各個知識面的反思,從而收穫新知。

《六神磊磊讀唐詩》這本書非常值得大家購買學習,書籍包裝非常精美。六神磊磊是近期很熱門的人物,文筆優秀,功底很深厚,講話也很幽默。

小編非常佩服作為自媒體人的王曉磊,作家的文筆,記者的視角,給我們不一樣的讀唐詩體驗。知道唐詩背後的故事,讀懂唐詩,而不僅僅是背誦……李白,張若虛,王勃等一代奇才,書中都有介紹。

相關焦點

  • 王勃《滕王閣序》水平如何?百年後,杜甫道出真相
    王勃,在26歲的年紀臨場發揮,寫下了不遜色任何人的《滕王閣序》!一天、一月、一年,乃至 窮極一生,你換任何一個人來,也再不可能寫出比王勃更精妙的《滕王閣序》! 王勃的即興駢文,正如李白醉酒寫唐詩一般,都是一種文體獨一位的天才型名家。
  • 李白和杜甫各寫一首怒懟詩,李白霸氣十足,杜甫卻讓人無言以對
    李白和杜甫是我國唐詩的王者,一位被譽為「詩仙」,一位被譽為「詩聖」,一直難分伯仲,所謂「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說得就是二人的地位。雖然二人經常被拿來比較,但卻影響兩人的感情,他們之間沒有文人的相輕,卻有著天才之間的相惜,因為他們知道「高處不勝寒」的孤寂,也有著容天下的胸襟。
  •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相知,是唐代最偉大的文學邂逅
    這次旅行,給杜甫一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杜甫屢次在詩中提到這次齊魯之行的愉快經歷:「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 自此之後,他們各自飄零,動如參商,再也無緣相見。他們分手後,各自踏上了人生徵途。李白繼續自己的仗劍天涯遊歷生活,而還未嘗過人生艱辛的杜甫,也開始迎來了人生中接連不斷的風浪。
  • 史料記載:杜甫是李白的粉絲?李白和杜甫之間不得不說的奇聞軼事
    有專家考證:杜甫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聊一聊杜甫和李白之間的奇聞軼事吧。杜甫和李白,一位「詩聖」,一位「詩仙」。古語有云:"仙近於天,聖近於地",他們都是詩中的王者。很多人可能會有「王不見王」的想法,認為向他們這樣的「詩中王者」,肯定各自處在不同的時期。
  • 「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與杜甫是如何相識的?
    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不只是出於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識,有著一段為後人稱道的深厚友誼。但人們樂意將李白與杜甫並稱為「李杜」,不只是出於二人所取得的文學成就,還因為李白和杜甫本就相知相識,有著一段為後人稱道的深厚友誼。公元744年春末,時任五品官員的李白因觸怒權貴高力士和楊貴妃被排擠出京。離開長安時,李白頭戴道巾,身披道袍,做好了一心求道,遠離朝堂的打算,也希望藉此擺脫朝中敵人的威脅。
  • 杜甫的嘉州與李白的峨眉
    在峨眉山,清晨吃豆腐腦,腦海裡會跳出杜甫的詩句;夜晚品茶望月,李白的詩句便呼嘯而來……今年是杜甫入蜀1260周年,我又一次來到樂山市峨眉山,杜甫蕩舟東歸的畫面和李白仗劍出川的身影也從內心深處次第闖來。公元765年,杜甫的成都朋友圈不論怎麼置頂,都是無人留言的悽楚。
  • 李白與杜甫的故事,大文豪之間的惺惺相惜
    要說站在唐朝詩壇頂端的人是誰,我想大家心裡肯定會浮出兩個名字,李白和杜甫。其實,這兩位偉大的詩人也是惺惺相惜的只有,並有一段廣為流傳的佳話。就現有的記錄講,杜甫與李白有兩次會面,初次相遇是在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東都洛陽, 在這裡, 他遇到了躊躇不得志的杜甫。此時的44歲的李白已名揚全國, 而33歲的杜甫風華正茂, 卻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這是的李白和杜甫都處於人生的低谷,經歷了大起大落的李白也在此時寫出了《行路難》的感嘆 .
  • 杜甫半夜夢見李白,醒來寫詩記錄,8句話寫盡對李白的崇拜和思念
    用杜甫的話說,是「裘馬頗清狂」,從我們後人的眼光來看,則是三個人一起神神叨叨的「找仙人,採仙草,煉仙丹」,然而最後也沒有成功。求仙無望,杜甫選擇了推出這個三人小團體,還寫了一首詩總結,「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他們的經濟狀況如何?原來杜甫也做過高富帥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這三個人,分別代表了唐朝時期的三種不同的人生。這裡面最富有的就是李白,其次是白居易,最可憐的則是詩聖杜甫了。非要說什麼層級的話,李白屬於高富帥層級,白居易屬於中產階級,杜甫屬於地主家庭出身的貧農階級。一、李白這一輩子真夠瀟灑的,一般人比不了。李白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這是啥意思?
  • 王勃《滕王閣序》後的《滕王閣》詩,連七律都不算,有沒有水平?
    王勃的到來,打亂了他的計劃,衝著他的名氣,大家讓王勃寫一首,於是他揮筆寫下了這篇序文。據說當時王勃是文不加點,頃刻而就,令滿座大驚。此序700多字,光是成語和典故就用了幾十個,後世有人稱其為「天下第一駢文」。 然而正因此序文太過盛名,往往讓人忽略了序後56字的《滕王閣》詩。與序言相比,這首詩真的就這麼差嗎?
  • 李白和杜甫的這兩句詩頗為相似,為什麼意境和心情卻大不相同?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他們堪稱詩詞界的「雙子星」。我們在讀李白和杜甫詩作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李白順水而下,慢慢地,高山消失了,遼闊的平原出現在他的視野中,江水仿佛流進了廣闊的荒原中。通過這句詩,我們感受到李白博大而寬廣的胸懷,這是一種喜悅和青春的氣息。李白非常喜愛月亮,多次將月亮寫入詩中。
  • 杜甫到底有多喜歡李白?看看他們在一起的日子
    這並不是我瞎想的,有杜甫的詩可以作證:餘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次日,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了屋子裡,照在了杜甫的身上。杜甫醒來看到眼前的偶像,慌了神,他努力的克制自己,想到了昨天,想到了酒,然後他明白這不是做夢。那麼,這兩位偉大的詩人,又是如何相遇的呢?還是從天寶三年開始說起吧,當時的李白還是翰林待詔,官職雖然不大,但是,是跟在皇帝身邊伺候皇帝的。
  • 眾人皆知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你卻不知道這些詩風雅號?
    詩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的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色彩絢麗,語言清新自然,被譽為「詩仙」。
  • 張籍崇拜杜甫,杜甫崇拜李白,李白崇拜孟浩然,孟浩然崇拜王維
    張籍唐代中後期詩人,是韓愈的門生,他最崇拜杜甫,曾將偶像杜甫寫的詩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著蜂蜜吃,每天3勺。好友對他的奇怪做法不理解,就問他,他的理由是吃了偶像寫的詩,自己也可以寫出偶像一樣好的詩,這粉絲也是痴迷到極點了山外有人,天外有天,杜甫自己也有崇拜的人,就是李白了。
  • 都是歸心似箭,李白和杜甫分別寫下一詩,成為各自快詩之首
    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是唐朝詩歌文化的兩座豐碑。詩仙浪漫,如同來去飄然的仙人;詩聖樸實,是憂國憂民的賢者。他們共同譜寫了大唐詩歌的最強音,風格卻迥然不同。瑰麗神奇和沉鬱頓挫,分別成為了他們最顯著的特點。然而,當歸心似箭時,詩仙和詩聖居然有兩首詩,殊途同歸,是兩人創作中的快詩。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永不老去的李白,和他的狂熱粉絲杜甫
    —杜甫—在我的心裡,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則好像從沒有年輕過他的詩詞總是那麼沉鬱頓挫充滿了那麼多的悲傷和難過可是明明杜甫比李白年輕很多>是李白的忠實粉絲也寫出過《飲中八仙歌》這樣豪邁的詩句杜甫像只能說,都怪課本,給了我們抹不去的刻板印象但是確實李白的詩詞多飄揚肆意而杜甫的詩詞大多是充滿疾苦就像有些人天生樂觀豁達
  • 李白和杜甫對他推崇備至,他關於晚秋的一首詩,讓人非常感動
    正像我們非常欣賞李白和杜甫的詩歌一樣,生活在唐朝的詩人也有他們欣賞的詩歌,那就是魏晉六朝。魏晉六朝的詩歌是唐詩的先聲,唐詩深受六朝詩之惠。六朝時期對詩歌的重要性包括詩歌理論和審美理解,也啟發了後來的詩歌審美。
  • 李白贈給杜甫一首詩,初讀覺諷刺再讀太暖了,難怪杜甫一直懷念他
    所以,杜甫雖然當時沒有什麼名氣,但皇帝都高看一眼的李白並沒有盛氣凌人,也沒有裝出一副折節下交樣子,而是以十分平等的態度,與杜甫相處。這就比如你喜歡一個大明星,這個明星的咖位已經到了頂峰。而你只是一個還在發展的十八線小藝人。在路上碰到這個大明星之後,你滿懷欣喜,想著和他混個臉熟,能夠說上幾句話便好。
  • 羅宗強: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李白與杜甫
    1962年郭沫若同志在紀念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會上的開幕詞就是這個題目。在開幕詞裡,他說: 李白和杜甫是象兄弟一樣的好朋友。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就跟天上的雙子星座一樣,永遠並列著發出不滅的光輝。 這是對李白和杜甫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的確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