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比培養正確的判斷能力在良好的情操和高尚的行為之中求取快樂更要緊的事情了。
——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傳承兩千多年,對於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亞里斯多德不僅關注人類的本源與社會結構,對於藝術和教育也有深刻的見解。
亞里斯多德將知識劃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實用型的知識,一種是文雅型的知識。在這其中顯然音樂是屬於後者。他認為音樂學習不是為了要具體運用到某個事情上,而是為了培養一種高尚的情操。更進一步說,他認為音樂中特殊的情感作用,使得文藝與道德教育有了聯繫。同樣的,音樂中的快感可以直抵靈魂,施行音樂教育就是要讓人們擁有一個快樂的心靈和正確的價值觀。
就幼兒時期的音樂教育而言,亞里斯多德認為要順應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實現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的發展。音樂教育中的快樂是適應兒童天性的,積極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少兒的精神、心理、情感,還能培養道德力量、判斷力和欣賞力。
無獨有偶,在遙遠的東方,比亞里斯多德更早兩個世紀的另一位人類導師,孔子,也曾經提出了類似的教育觀念。《論語嚎泰伯》記載:"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將詩、禮、樂當做互相聯繫的修身三要素,都是道德修養的方法與途徑,而提升人的道德修養才是根本目的。與此同時,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也和亞里斯多德不謀而合。
此外,亞里斯多德又將學習音樂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積極、主動參與的,他稱之為「修行」;另一種是消極的、被動的,他稱之為「聽取」。他認為,青少年要積極地、主動地學習音樂,而不僅僅是「聽取」——因為在學習音樂過程中 「付出艱辛」,這本身就說對於人格的一種塑造。
從亞里斯多德到孔子,都主張「因材施教」,對應到今天的音樂教育來說,挖掘孩子的天分並進行相應的培養,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應該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但是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應當看到,要在音樂之路上成材,長期反覆枯燥的訓練是不可避免的——誠如亞里斯多德所說,學習音樂是一種「修行」。
在愉快學習、快樂教育是被普遍提倡的今天,學習音樂對於現在的孩子們而言無疑是身心的磨練。家長們,你們願意讓孩子踏上這條鋪滿鮮花與荊棘的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