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將王位禪讓給舜之前,原來是這樣考察舜的

2021-01-09 跟古人聊聊天

堯、舜、禹三人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跟「王」沒有太大關係,但是這三位大佬都比較有出息,能夠帶領全國人民脫貧攻堅、發家致富,又大公無私地搞禪讓,所以人們都願意讓他們當「老大」。

那時候,「王位」都是老子死了兒子繼承(瞧瞧這種配置,一出生就是王者,有些人的起點真的是你一輩子也達不到的終點呀)。堯的兒子丹朱是個敗家子,堯想:老子辛苦打下來的江山,可不能毀在你手裡,這時候,堯看見了別人家的孩子舜,經過考核後將「王位」轉手禪讓給了舜。

堯考核舜的方式也是挺新奇的,將自己的兩個閨女嫁給了舜。舜的生活別提多滋潤了,那是天天「撒狗糧」呀。舜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看不慣哥哥天天「撒狗糧」,於是就和自己的老爹瞽叟聯合謀殺舜。

舜的老爸瞽叟是個骨灰級渣男,舜的老媽剛咽氣,他老爹就迫不及待地又做了新郎官。跟他後媽又生了個娃,叫象。自從有了象,瞽叟越來越瞧不上舜。

舜不但是個人精,還是個戲精,他爸和他弟兩次設計謀殺他,其中有一次是讓他挖井,想將他活埋在井裡。舜很機靈,識破了他爸的陰謀,於是在挖井的時候就偷偷的往旁邊挖了一條地道,逃了出來。出來以後他爸看見他很吃驚,但是他當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一如既往地孝敬他老爸,照顧他弟弟。(這演技,這心理素質,如果可以穿越,我願意給他送一座小金人)。

舜特別寵他的兩位妻子,也很能幹,原本經濟比較落後的地方,在他的帶領下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這基層工作能力槓槓的呀)。通過了堯的考察,堯將王位禪讓給了舜,自己退居二線,做起了驢友,巡遊天下。

舜當「老大」的時候,洪水泛濫,他就派水利工程師鯀去抗洪搶險,治理水患。結果,水患沒治好,舜很生氣,在羽山斬殺了鯀。他在斬殺鯀後,又點名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這裡我懷疑舜想滅他們全家)。

不幹,一定會死,幹不好也會死,幹好了可能有一線生機,那就往死裡幹吧。禹思量再三,只好硬著頭皮上。一上崗,他就變成了工作狂。為了治水,一出差就是十三年。這期間,禹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看看老婆和孩子。(他也可能忘了自己還有老婆和孩子、也有可能他沒有老婆和孩子)

禹的業績全國第一,眾望所歸,舜便將王位禪讓給了禹。禹將他的助理伯益選為繼承人。伯益禹當助理的日子不長,沒啥人緣,所以他很識趣地將「王位」讓給了人氣指數爆表的「王二代」、禹的兒子啟。

後來啟建立了夏朝,於是夏成了第一個世襲王朝。

相關焦點

  • 歷史書上的2個假故事: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真相沒這麼簡單
    史書上有這樣2個經典故事:上古聖王堯走遍天下,終於找到一位理想的賢士舜,後來又將其首領之位禪讓給舜,舜還娶了堯的兩個女兒;舜老了以後,參照堯的做法,把首領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禹破禪的規矩,建立夏朝,傳位給兒子啟。
  • 《竹書紀年》說:舜囚堯,舜野死,那麼到底堯是不是禪讓給了舜?
    關於堯、舜、禹如何傳承天子位,主要有禪讓、篡奪兩種說法。持禪讓說的主要著作有《尚書·堯典》、《孟子》、《史記》等,其主要觀點是:天子堯因為兒子丹朱「不肖」,讓大臣們推薦德才兼備者代替丹朱,舜對屢次謀殺自己的父親、弟弟仍然孝悌有加,於是成了唯一候選人。
  • 堯舜禪讓,不為人知的一面,不是直接禪讓,是許由給舜機會繼任的
    只可惜丹朱是一個不孝之子,禪讓帝位一事,堯是留心到了許由,指定了他繼承帝位。可最終的結果,並不是許由擔任帝位,而是舜繼承了堯的帝位,即擔任了部落首領,這是為何呢?△影視中的「瞽叟」形象,即舜的父親就是因為是這樣,別人就給了舜一個「罪名」,這具體是什麼呢?舜是生活在一個比較被認同的家庭裡,但是舜待他的父母以及弟弟,都是非常好的。
  • 哪有什麼禪讓制,堯舜禹不過是舜逼堯,禹逼舜
    「禪讓制」,說的是上古時代,堯和舜兩個帝王,並未把王位傳給自己的後代,而是傳給有名的賢能之人。堯傳給舜,舜傳給禹。歷史記載言之鑿鑿。但在歷史上一直有人質疑禪讓制的存在。第一個質疑禪讓的是戰國的儒家荀子。他說:「夫曰堯舜禪讓,是虛言也。」意思是禪讓是瞎說。戰國著名法家韓非子則說只是「舜逼堯,禹逼舜」而已。為什麼讓,都是被逼的。最諷刺的是曹操的兒子曹丕。曹丕奪了東漢政權當皇帝,表面上弄了個禪讓典禮。
  • 很多人不知道,堯把天下禪讓給舜之前,還曾經禪讓給其他兩個人
    他的父親愚昧,後母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堯說:「那我就試試他吧。」。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後來發現舜果真是德行很高。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明,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試著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
  • 歷史上堯真的禪讓給舜了嗎?還是說受到舜的囚禁才禪位的?
    當時,部落的首領,不像後來的父親,而是一種備受尊敬的——禪讓的方式。所謂禪讓,就是古代所謂的「賢者居之」,統治者在國家中選擇最有能力的人,他們的地位對那個人。 這個制度的創始人,或者我們知道的第一個實施它的人,就是堯。堯,中國古代著名的帝王,聽說了舜的賢能,在舜經歷重重考驗之後,晚年把他的首領之位傳給舜。 舜成為統治者,繼續領導著中華民族的生活。
  • 唐堯傳虞舜,虞舜傳大禹,三賢禪讓為什麼越來越受質疑
    歷史課上,我們都學過關於禪讓的故事,堯是我國古代傳說中著名的賢君。據說他當帝王后處處為人民著想,不亂使特權,過著極為簡樸的生活,一心為人民謀福,在他晚年時,並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時常留心天下賢人。後來,堯發現了賢孝而又有才幹的舜,就決定讓位給舜。舜天性篤厚,十分孝順父母。
  • 堯舜禹禪讓的真實情況:舜逐堯,禹殺舜,真相竟然這麼殘酷
    其實,關於"禪讓"的真實面目,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被荀況、韓非等人看穿,其中韓非論述道:"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見《韓非子·說難》),真可謂一語中的!
  • 堯、舜禪讓制度,是為人民選擇賢明君主,避掉昏君誤事
    禪讓政治:最後要特別談禪讓政治。禪讓的禪是指告天,經過上天的同意,傳位給這個繼承的人;讓是指禮讓賢能者,所以禪讓是為公不為私。堯開始這樣的德政,舜承襲之。舜見大禹治水、行政能力與個人德性都十分賢能,就把禹推薦給上天,讓禹代理天子職務。
  • 堯、舜、禹禪讓為什麼說是一塊遮羞布?背後又有什麼政治陰謀?
    但是所有的儒家學子根本想不到,禪讓只不過是一個政治上的春秋大夢,根本就不存在,不過是接受禪讓的帝王為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完美的包裝,這也是春秋時期儒家是最不被各國接受的學派,而且沒有之一,沒有哪一個君王願意將自己的王位拱手讓人。
  • 上古時代舜是主動禪讓給禹?還是另有原因?權力更迭竟如此平靜?
    《說疑》中說道:舜逼堯,禹逼舜,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根據這兩本史料記載,堯舜禹禪讓乃是篡位!就拿舜禪讓給禹來說……舜後期,德衰,大禹權力越來越大。第一疑點舜帶著兩位妃子(娥皇,女英)向南巡狩,死於蒼梧之野,葬於九疑山。(蒼梧之野,乃荒無人煙之處,在此狩獵?還是流放?)
  • 從堯的誕生到禪讓給舜的故事中,可看到遠古的人生如戲,夢幻泡影
    禪讓大典一、堯大家都知道,在黃帝之後先後出現了三名傑出的聯盟首領。分別是堯、舜、禹。(關於禹的故事我會在下一節為大家講述。)為什麼第一位是堯呢?那麼我們先從堯的故事講起。堯帝在目色候選人的時候,經常會聽到別人提起舜這個人。說舜的親母去世的早,父親又娶了後母還生了個弟弟。然而後母心腸很壞、弟弟象極其傲慢、父親呢又寵愛弟弟。舜經常會受到各種欺負,然而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裡,舜還能對父母和弟弟敬愛有佳毫無怨言。從這點小事上,就能看出舜的格局和心胸。所以堯就把兩個女兒許配給了舜。還給他築糧倉,送了大量牛羊。如今舜的地位算是駙馬爺了今非昔比了。
  • 堯帝兒子丹朱不乏聰慧,是個「棋聖」,為何將帝位禪讓給舜?
    所以,這點可以看出,丹朱雖有聰慧,卻乏治世之才,不被擁戴,當初,堯帝禪讓給舜,也許正是看到了這個層次,所謂知子莫若父。堯帝七十歲,想將帝位傳給四嶽(堯帝時的官職名),四嶽推辭並向堯帝舉薦了民間的窮小子舜。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繼母喜歡自己的孩子,一直想害舜。在這種情況下,舜依舊能夠遵從孝道,愛護弟弟,孝敬父母,讓周圍人都很佩服,也因此美名遠播。
  • 舜的故事----乾卦故事
    只有舜一點也不迷惑,把數百武士安全地帶出了大麓。經過這次考驗後,武士們都稱讚舜意志堅定,頭腦清醒。人們看到勇敢的武士都這樣稱頌舜,再也沒人敢懷疑舜的意志和智慧了。 堯又讓舜主管人倫教化,舜使天下的人都知道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堯又讓舜主管外交,使四方八面來的諸侯都樂於進貢,且有美德可稱。
  • 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
    舜是中華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任職期間,流放四兇、任賢使能,百業興旺,開創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為中原地區最強大的部落聯盟首領。晚年,舜聽從四嶽的安排和建議,禪位於大禹,乘車巡行天下,卒於蒼梧郡,葬於九嶷山,諡號為舜,史稱帝舜、虞舜、舜帝。
  • 傳說比夏朝更早的王朝——虞朝、有虞氏、虞舜、虞國
    虞夏商周,有歷史學家這樣認為,中國先秦有四個王朝。我們從歷史及考古角度來認識一下虞朝 一、有虞氏 有虞氏,中國上古時代的部落名。傳說其首領舜 愛 堯禪,舜都蒲阪(今山西省運城永濟縣東南)。有,詞頭。
  • 堯舜禪讓王位,為何史書評價完美的大禹,卻傳位於夏啟?
    所謂禪讓的「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禪讓,即為堯傳舜和舜讓禹,注重能力而非血統,成為中華五千年治國的國家哲學。尤為重要的是,禪讓制有「內禪」與「外禪」之別,「內禪」為帝王將帝位讓給同姓人,「外禪」謂天子禪位於外姓,堯舜禹的禪讓屬於「外禪」。
  • 「舜」的價值尺度及做人啟示,每一位舜姚後裔都要學習
    博大精深的舜文化,大智大德的舜帝,它的核心思想全體現於舜生命路途中的種種行為。他的行為中有大事,也有小事。舜的一生可謂大事小事天下事,有智有仁有勇氣,這智、仁、勇後來亦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所以孟子就說過「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從一定意義上看,智、仁、勇體現於舜的日常行為中,則在相當程度上表現了他做人做事的價值尺度。那麼舜的行為特徵及價值尺度又體現於哪些方面呢?
  • 堯禪讓於舜不簡單,人再強也得有背景
    說起上古華夏族先賢的故事,自然都知道堯舜的禪讓一事。故事大概的是說,作為華夏族領袖的堯不願意將自己的帝位傳給自己的孩子,而是傳位給具有賢德之名又和自己毫無關係的舜。這個故事也成為了後世用來形容能者居之,大公無私的典故。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 漫話帝堯之——堯舜禪讓
    那麼,帝堯是怎樣考察舜的呢?這千百年來令人讚嘆不已的「堯舜禪讓」究竟有著怎樣的故事讓後人傾慕其中呢?《漫話帝堯》系列節目第十二集——《堯舜禪讓》,為您講述。上一講說到帝堯在歷山訪到舜,感到這後生既仁愛,又有智慧,便要進一步考察他。《尚書·堯典》記載帝堯的說法是:「我其試哉」。怎麼試舜?其中又記載:「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