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黃河鯰魚湯

2021-02-27 秦東網



潼關黃河鯰魚湯

文/李曉波


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鯰魚湯就是潼關黃河沿岸人們靠水吃水而研製出的一道美味。

「黃河鯉魚潼關鮮」,是說潼關黃河有得天獨厚的生長水質。黃河自青海,經甘肅,過寧夏,入蒙古,從北直下秦晉大峽谷。匯汾水、無定河水,入壺口、出禹門,經韓津直指潼關,又匯洛河、渭河轉彎東流。且渭河又自上遊匯涇水,融匯秦嶺七十二道峪的河水。秦嶺礦藏豐富,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所以生長在潼關區段的黃河鯉魚、鯰魚、鯽魚、鰱魚等水產品,其營養價值是其它地方同類產品所無法比擬的。

由此黃河鯉魚的聲名大噪,與鱸魚、武昌魚、鱖魚同為我國名貴的淡水魚。一直以來,黃河鯉魚的價位都在鯰魚、鯽魚、鰱魚之上。在北方,由於宗教信仰,往往一些人買了魚又放生。所以說像鯰魚、鯽魚等除在大型的城市外,一般生活都難以溫飽的平民是無人問津的,因而在餐桌上也不怎麼有名。但靠打魚為生的漁民都是以它為生。而正是由於這些漁民,才成就了如今聞名遐邇的名菜——鯰魚湯。



       生長在黃河水系的野生鯰魚(兩根鬍鬚色澤淡灰)和黑魚(人工養殖、四根鬍鬚色澤淡黑)相似,鯰魚以魚蝦為食,黑魚以人工投放的飼料為生,其營養價值有天壤之別。鯰魚基本上每生長一年增重一斤左右,因而鯰魚越大,其營養價值越高。有滋陰補腎、強身健脾、活血降壓、清新明目、提神補腦的食用療效。原渭南市委書記王志偉在品嘗了潼關鯰魚湯後,深有感觸,即興吟出了膾炙人口的《詠潼關鯰魚湯》詩句。而潼關的鯰魚湯的特點是:色白味正,鬱香濃厚,甘甜爽口,象母乳一樣令人回味無窮和肉質鮮嫩,且咀嚼筋道、滑而不膩、爽而不腥,讓人舒胸展腹、盪氣迴腸。在我省楊陵農高會上一舉奪得「后稷獎」。

自古生長在潼關的漁民。他們乘風破浪、披風戴月地從事他們的打魚生涯。汛期他們更是廢寢忘食地投身於自己的職業,出外用的乾糧完了,所捕的鯉魚因價格高需要賣錢養家餬口,他們捨不得吃。鯰魚就是他們的主食了。起初,他們清燉鯰魚,忙裡抽閒舀上一桶黃河水,在河灘上挖一坑搭起鍋灶,添上些柴草,將沉澱清的黃河水倒入鍋中,洗淨的鯰魚切成塊放入其中,就急忙打魚了,經過長時間地微火清燉,鍋中的鯰魚肉就變成了乳白色。待漁民們打漁歸來食用的時候,掀開鍋蓋就有一股濃鬱的香味沁人心脾,掌上鹽,放入相應的佐料,這就是漁民們豐盛的美餐。但是長期以來,這樣的美味在餐桌上不被人們認可,一直都是漁民們的家常飯。


隨著改革開放,南北飲食相互融合,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許多人的飲食習慣也從過去的溫飽型上升到了營養的角度,一時間田雞、鱔魚、甲魚、河蝦都成了餐桌上的珍品佳餚。這些祖輩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在長年累月地摸索中積累了烹調鯰魚的經驗,用祖輩的傳統方法和他們對清燉鯰魚的理解,加上相應的佐料,把清燉的鯰魚搬上了餐桌。結果一炮打響,從而使鯰魚湯成為潼關第一湯。

隨著鯰魚湯的美味被越來越多的遊客認可。一時間,在古潼關黃河風景區周邊成立了多家以鯰魚湯為招牌的飯店賓館,遊客在風景區的亭臺樓閣、曲徑長廊遊玩後,可隨時品嘗這道美味的鯰魚湯了。

我們說是勞動創造了美,在這裡我想:勞動也能創造出美味。

鯰魚湯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它是漁民們在多年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美食。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李曉波,筆名鐵泥,網名黃河浪,陝西潼關人,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潼關縣詩詞楹聯協會會長。詩詞、散文、評論、碎戲等多部作品在報刊網站登載,部分詩詞入選《渭南詩詞大全》。著有《清心集》。

相關焦點

  • 吃貨到潼關不能錯過的美食!
    潼關美食潼關縣。東鄰河南省靈寶市,西連華陰市,南接洛南縣,西北與大荔縣毗鄰,北與山西省芮城縣隔黃河相望。是關中地區的東大門。老潼關肉夾饃、土特產「潼關醬筍」久負盛名。老潼關肉夾饃在潼關吃這種肉夾饃到底誰家強,港口小花,劉超還是梁喜娃呢?
  • 真正的天下第一關——潼關
    唐天授二年(691年),隋朝設立的潼關又被廢除了,新址設在緊鄰黃河南岸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潼關縣港口鎮,城址大概佔據明清潼關城故址的東半部。據《潼關衛志》記載,唐潼關城建有關樓,城外開挖壕溝,關城西邊設有關西驛。唐代關城充分利用了潼關的自然地理形勢,關口南依高山,北瀕黃河,形勢極為險要。
  • 潼關
    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潼關位於關中平原東部,雄踞秦、晉、豫三省要衝之地,潼關的形勢非常險要,南有秦嶺。東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連城;北有渭、洛二川會黃河抱關而下,西近華嶽。
  • 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譯 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裡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 函谷關和潼關:地圖還原函谷關和潼關古代重要戰爭
    為什麼要把函谷關和潼關放在一起函谷關潼關黃河函谷關歷史上有三座:秦關、漢關、魏關弘農河潼關和函谷關直線60公裡左右潼關歷史有三座:漢潼關、隋潼關、唐潼關漢潼關、隋潼關、唐潼關為什麼建了三座呢?我們先模擬走一遍敵軍進攻路線潼關北依黃河、南靠秦嶺黃巷坂過黃巷坂後有一高地隆起五裡暗門適合伏兵禁溝禁溝由於長期的雨水衝刷,
  • 陝西—潼關簡歷
    潼關婚俗:潼關在黃河中遊,人文開化最早,以前的婚俗,總是守著先王的舊制,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初訂婚,先取雙耳環,送給女方,這叫定親。潼關魅力潼關八景,是潼關地區能夠欣賞的八處勝景。八景是雄關虎踞、禁溝龍湫、秦嶺雲屏、中條雪案、風陵曉渡、黃河春張、譙樓晚照、道觀神鍾。
  • 從函谷關到潼關,幾千年的重要軍事要塞潼關為何如此重要
    潼關初置之時,實在今潼關南原之上,因為地處高隅,黃河由原下流過,因而能夠俯視洪流。由東方西來,經歷黃河岸旁的黃巷坂,出了黃巷坂,再緣著依傍絕澗的山路,才能達到潼關。山路曲折,確是天險所在。潼關始置的年代不可確知,所可知者乃是東漢獻帝建安十六年( 公元二一一年)曹操西徵馬超於此,這是潼關見於記載之始,其築成當在這一年之前。
  •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 山坡羊·潼關懷古
    朝代:元代作者:張養浩張養浩(1269—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山東濟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譯文(僅供參考)(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 曹操與馬超潼關之戰
    他們有軍隊十萬人,共同據守潼關、黃河一帶,列下營盤一個接一個。這一年,曹操率兵西徵,與馬超一班人戰於黃河、渭水交匯的地帶。」此即後來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被說的神乎其神的曹操、馬超潼關之戰,並在潼關留下了馬超刺槐的神奇傳說。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小名阿瞞,二十歲舉孝廉為郎,曾加入關東軍,討伐挾持漢獻帝為所欲為的董卓。
  • 潼關之最丨「潼關」見於史冊的第一場大戰 —— 曹操與馬超之戰
    他們有軍隊10萬人,共同據守潼關、黃河一帶,列下營盤一個接一個。這一年,曹操率兵西徵,與馬超一班人戰於黃河、渭水交匯的地帶。此即後來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被說得神乎其神的曹操、馬超潼關之戰,並在潼關留下了馬超刺槐的神奇傳說。曹操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曾加入關東軍,討伐挾持漢獻帝為所欲為的董卓。漢獻帝西遷長安後,曹操擊敗並收編了青州黃巾軍30多萬,勢力大振。
  • 山河「表裡」——潼關,豈止是一個地理的「關」
    保衛黃河黃河的滔天巨浪未曾撼動、千年戰火中巋然不倒的潼關,卻在日軍炮火中傷痕累累。抗日戰爭期間,這個內陸關隘,轉為了中日兩軍對峙的前沿。1938年3月,日軍竄抵風陵渡,隔河炮擊潼關。在那裡,「秦軍」曾夜渡黃河,在飛機的呼嘯中,在秦人血肉模糊的身軀上爬了起來,與侵略者殊死戰鬥,「八百愣娃跳黃河」的故事流傳至今。央視劇《兵出潼關》,拍的就是這段保衛潼關的歷史。到了潼關,才能理解于右任的那句「河聲嶽色無驚句,寫出秦人血戰功」。
  • 《潼關》清譚嗣同(七年級 上冊)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注釋選自《譚嗣同全集》(中華書局1981年版)。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清末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潼關,在今陝西潼關北,關城臨黃河,依秦嶺,當山西、陝西、河南三省要衝,歷來為軍事重地。終古:久遠。
  •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元)
    山坡羊·潼關懷古朝代:元代作者: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譯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遙望古都長安,陷於思索之中。從秦漢宮遺址經過,引發無限傷感,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
  • 一天一首古詩詞: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杏兒朗讀詩詞譯文華山的山峰從四面八方會聚,黃河的波濤像發怒似的洶湧。潼關古道內接華山,外連黃河。遙望古都長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令人傷心的是秦宮漢闕裡那些走過的地方,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一朝興盛,百姓受苦;一朝滅亡,百姓依舊受苦。
  • 曹操馬超潼關之戰那方佔據潼關
    曹操等東漢朝廷軍隊是在漢潼關以東同當時已經佔據了漢潼關的馬超、韓遂等關西聯軍相對峙,進而發生了曹操馬超潼關之戰。為了進一步探討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我將已經公開發表了的《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一篇論文加以修改充實,以《歷代潼關的軍事設防初探》為題,分四次連載刊發在了《潼關微小圈》微信平臺上。
  • 07元代歌曲《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07元代歌曲《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 【賞析】《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chú)。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群峰眾巒連綿起伏,波濤如黃河奔騰,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大興土木之時,百姓服勞役;一朝滅亡,百姓流離失所。
  • 一條道上兩座雄關,函谷關和潼關哪個更險要
    塬面南起秦嶺蒿岔峪和麻峪口之間,北俯黃河風陵渡段,長20公裡,寬2.55公裡,海拔550米。潼關就位於麟趾塬上。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解釋了「潼關」之名的由來:「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東近禁谷,南依秦嶺,西靠華山,北枕黃河,《山海關志》稱:「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 潼關榮膺「陝西省散曲之鄉"稱號賀詩曲欣賞(二)
    劉雅萍(鹹陽)賀潼關成為陝西散曲之鄉喜我潼關佳訊傳,中華散曲譜新篇。雲中棧道飛幽夢,古渡青峰過水灣。虹霞齊放亮光彩,金城歡聚會群賢。方家二李名聲振,嶽瀆黃河天地歡。雷永前(蒲城)七律·恭賀潼關榮獲散曲之鄉潼關天下第一關,三水合流風景妍。楊震四知今古譽,劉門雙宰美名傳。而今群彥大風起,散曲之鄉金匾懸。百二重關揚雅韻,生機一片豔陽天。註:「三水」指洛河、渭河、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