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黃河鯰魚湯
文/李曉波
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鯰魚湯就是潼關黃河沿岸人們靠水吃水而研製出的一道美味。
「黃河鯉魚潼關鮮」,是說潼關黃河有得天獨厚的生長水質。黃河自青海,經甘肅,過寧夏,入蒙古,從北直下秦晉大峽谷。匯汾水、無定河水,入壺口、出禹門,經韓津直指潼關,又匯洛河、渭河轉彎東流。且渭河又自上遊匯涇水,融匯秦嶺七十二道峪的河水。秦嶺礦藏豐富,蘊藏著豐富的礦物質和各種微量元素。所以生長在潼關區段的黃河鯉魚、鯰魚、鯽魚、鰱魚等水產品,其營養價值是其它地方同類產品所無法比擬的。
由此黃河鯉魚的聲名大噪,與鱸魚、武昌魚、鱖魚同為我國名貴的淡水魚。一直以來,黃河鯉魚的價位都在鯰魚、鯽魚、鰱魚之上。在北方,由於宗教信仰,往往一些人買了魚又放生。所以說像鯰魚、鯽魚等除在大型的城市外,一般生活都難以溫飽的平民是無人問津的,因而在餐桌上也不怎麼有名。但靠打魚為生的漁民都是以它為生。而正是由於這些漁民,才成就了如今聞名遐邇的名菜——鯰魚湯。
生長在黃河水系的野生鯰魚(兩根鬍鬚色澤淡灰)和黑魚(人工養殖、四根鬍鬚色澤淡黑)相似,鯰魚以魚蝦為食,黑魚以人工投放的飼料為生,其營養價值有天壤之別。鯰魚基本上每生長一年增重一斤左右,因而鯰魚越大,其營養價值越高。有滋陰補腎、強身健脾、活血降壓、清新明目、提神補腦的食用療效。原渭南市委書記王志偉在品嘗了潼關鯰魚湯後,深有感觸,即興吟出了膾炙人口的《詠潼關鯰魚湯》詩句。而潼關的鯰魚湯的特點是:色白味正,鬱香濃厚,甘甜爽口,象母乳一樣令人回味無窮和肉質鮮嫩,且咀嚼筋道、滑而不膩、爽而不腥,讓人舒胸展腹、盪氣迴腸。在我省楊陵農高會上一舉奪得「后稷獎」。
自古生長在潼關的漁民。他們乘風破浪、披風戴月地從事他們的打魚生涯。汛期他們更是廢寢忘食地投身於自己的職業,出外用的乾糧完了,所捕的鯉魚因價格高需要賣錢養家餬口,他們捨不得吃。鯰魚就是他們的主食了。起初,他們清燉鯰魚,忙裡抽閒舀上一桶黃河水,在河灘上挖一坑搭起鍋灶,添上些柴草,將沉澱清的黃河水倒入鍋中,洗淨的鯰魚切成塊放入其中,就急忙打魚了,經過長時間地微火清燉,鍋中的鯰魚肉就變成了乳白色。待漁民們打漁歸來食用的時候,掀開鍋蓋就有一股濃鬱的香味沁人心脾,掌上鹽,放入相應的佐料,這就是漁民們豐盛的美餐。但是長期以來,這樣的美味在餐桌上不被人們認可,一直都是漁民們的家常飯。
隨著改革開放,南北飲食相互融合,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許多人的飲食習慣也從過去的溫飽型上升到了營養的角度,一時間田雞、鱔魚、甲魚、河蝦都成了餐桌上的珍品佳餚。這些祖輩以打魚為生的漁民,在長年累月地摸索中積累了烹調鯰魚的經驗,用祖輩的傳統方法和他們對清燉鯰魚的理解,加上相應的佐料,把清燉的鯰魚搬上了餐桌。結果一炮打響,從而使鯰魚湯成為潼關第一湯。
隨著鯰魚湯的美味被越來越多的遊客認可。一時間,在古潼關黃河風景區周邊成立了多家以鯰魚湯為招牌的飯店賓館,遊客在風景區的亭臺樓閣、曲徑長廊遊玩後,可隨時品嘗這道美味的鯰魚湯了。
我們說是勞動創造了美,在這裡我想:勞動也能創造出美味。
鯰魚湯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它是漁民們在多年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美食。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李曉波,筆名鐵泥,網名黃河浪,陝西潼關人,陝西省作家協會、陝西省詩詞學會、陝西省青年文學協會會員,潼關縣詩詞楹聯協會會長。詩詞、散文、評論、碎戲等多部作品在報刊網站登載,部分詩詞入選《渭南詩詞大全》。著有《清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