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區是西藏解放最早的地區,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昌都戰役的勝利為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重大貢獻。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爭取和平解放西藏,中央人民政府組織開展了大量勸和促談的政治爭取工作,但帝國主義反動勢力和西藏親帝分裂分子重重阻撓,害死勸和代表,拒絕和談,擴充藏軍並陳兵金沙江西岸。
1950年1月,鄧小平在重慶對前來接受進藏任務的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等同志說:西藏是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解放西藏有軍事問題,需要一定數量的軍事力量,但軍事與政治相比政治是主要的。他指出,解決西藏問題要靠政策走路,靠政策吃飯,軍事政治問題協同解決,還必須解決補給問題。後來,他又提出了「政治重於軍事,補給重於戰鬥」的重要原則。即昌都戰役既是打軍事戰,也是打政治戰。所謂政治戰就是取得藏族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1950年8月西南軍區兩次向中央軍委作出當年實施昌都戰役的報告。毛澤東看到報告後,電詢西南局準備的相關情況,並於8月23日批准了這一報告。西南軍區於8月26日正式下達《昌都戰役基本命令》。
9月12日,西南軍區批准了第十八軍昌都戰役部署報告。次日,第十八軍黨委發出昌都戰役政治命令,要求部隊恪守政策紀律,團結藏族人民,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精神,保證「戰役在軍事上政治上的全勝」。中共西藏工委發出《關於解放昌都戰役工作指示》,明確要求參戰部隊幹部戰士進入西藏後,認真貫徹執行對待藏軍、西藏地方各級政權和藏族上層、群眾以及財政經濟等各項具體政策,以實際行動同西藏人民見好面。
10月7日,第十八軍各參戰部隊於鄧柯、德格、巴塘橫渡金沙江,打響了昌都戰役,採取正面進攻與戰役大迂迴相結合的戰法,集中主要兵力於北線,圍殲類烏齊、恩達及瀾滄江以東之藏軍。
第五十二師主力於7日開始渡江,12日渡江完畢。渡江後,第一五五團在右,向生達、昌都攻擊前進;第一五六團(欠一個營)、軍炮兵營在左,沿玉曲、都蘭多之線,直取昌都。
由苗丕一指揮的第五十三師一五七團主力,於7日至8日自巴塘以北偷渡金沙江直取寧靜(今芒康)。該團第三營於9日在竹巴籠渡口經過激烈戰鬥,強渡成功,斃傷和俘虜當面藏軍第九團一個連。11日,當第一五七團部隊進至寧靜附近時,藏軍第九團代本(即團長)德格·格桑旺堆主動前來接洽和解。苗丕一將格桑旺堆謀求和解的情況上報後,西南軍區於12日復電,給予起義名義,予以優待。藏軍第九團的起義,對昌都戰役的勝利作出了貢獻。
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於11日電令各部迅速前進,特別電令騎兵支隊和一五四團務必完成戰役迂迴包圍任務,切斷藏軍退路。擔任戰役大迂迴的一五四團和青海騎兵支隊進至青海囊謙後,分內外兩翼前進。大迂迴部隊於17日奪取了西藏類烏齊西北的甲桑卡鐵索橋,控制了前進的要衝。走外翼的騎兵支隊奪取了昌都以西要地類烏齊,斃傷和俘虜藏軍第七團的一個連60餘人。
南線部隊在佔領寧靜後,第一五七團兩個營已於15日自寧靜出發,兼程向邦達疾進。青海騎兵支隊以第五十二師騎兵偵察連為前衛奔馳疾進,於18日晨按時佔領恩達。第一五四團在甲桑卡稍事休息後,於19日凌晨進到類烏齊,於20日進抵恩達,與騎兵支隊共同完成了斷敵退路的任務,奠定了戰役全勝的基礎。
第五十二師一五六團兩個營於19日20時進入昌都市區,俘昌都總管府軍政人員200餘名。當日24時,偵察營進入昌都,獲悉昌都總管已率部西逃,立即向昌都西南方向追擊。一五五團19日晚進至昌都北郊。
10月20日,昌都城防司令部宣告成立,貼出安民布告。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實際行動宣傳黨的民族平等、團結政策,很快就使昌都藏族群眾由陌生、害怕而變為接近、支持。市區藏、回、漢族群眾熱情迎接解放軍,協助維護社會秩序。有的群眾將逃散藏軍連人帶槍送交解放軍。未逃走的昌都總管府軍政官員和士兵500餘人攜械到城防司令部報到。
昌都戰役自10月6日發起,至24日結束,歷時19天,共計斃、傷、俘藏軍4個團的全部、3個團各一部,加上碩達洛松(即碩般多、邊壩、洛隆)地區之民兵,共5700餘人,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
昌都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嚴格執行民族團結政策,部隊在行軍中一律不住民房,不進寺廟,在野外搭帳篷宿營;一些部隊途中斷糧,由營以上單位統一採購,不妄取群眾一粒糧食、一頭牛羊。儘管部隊指戰員負重行軍十分勞累,但絕無人支派「烏拉」差役。人民解放軍愛人民的政治影響不脛而走,尚未解放的洛隆、丁青、波密等地的土司、頭人紛紛派代表前來歡迎解放軍進駐。
人民解放軍以昌都為前進基地,勝利完成了和平大進軍,使人民解放軍在西藏站穩了腳跟。昌都戰役作戰環境極其艱苦,後方補給十分困難,財政開支巨大,準備持續時間之長,作戰地區之廣,地區地形之複雜和作戰行動之艱巨,在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都是罕見的。由於有廣大藏族僧俗群眾的廣泛支持,這次戰役被劉少奇比喻為西藏的「淮海之戰」。意為淮海戰役是山東人民用獨輪車推出來的,昌都戰役是藏族人民用犛牛馱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