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讓我們在四旬期放下手機,跟隨耶穌走向弱小者

2020-12-23 騰訊網

讓我們關掉電視,放下手機,抵拒閒言碎語和言語暴力,並且與耶穌一起在「愛德之路」上走向我們周遭的「許多荒野」,擁抱窮人、年長者和遭遺棄的人。聖灰禮儀標誌著四旬期的開始,教宗方濟各2月26日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大約12000名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友發出這項呼籲。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充滿聖神」,進入荒野,在那裡停留40天,「受魔鬼試探」(參閱:四1-2)。教宗省思了這段經文,闡明四旬期旅程的意義在於走向逾越奧跡,它是「禮儀年及信仰的核心」。接著,教宗談論了荒野的靈性意義,對城市居民來說,荒野也意味著「寂靜」的地方。「荒野是個遠離周遭喧擾的地方。由於沒有人的話語,遂能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聖言有如微風輕拂我們的心靈。荒野是聖言臨在的場所」。

《聖經》指出,上主「喜愛」在荒野裡向我們發言:祂向梅瑟頒布十誡,並對子民的「心靈」說話。子民在荒野裡「重新找到與天主的親密感、上主的愛」。耶穌喜歡退避到荒野裡祈禱,教導我們「如何尋找在靜默中對我們說話的天父」。這「並不容易」,卻邀請我們尋求「心靈的寧靜」。因此,四旬期是「給天主聖言騰出空間的絕佳時機」。

教宗籲請眾人在「這段時期關上電視,翻開《聖經》;放下手機,與《福音》『連線』。四旬期有如荒野,在這段時期要摒棄無益的話、閒言碎語、道聽塗說和流言蜚語」。相反地,「在這段時期,我們要向上主傾訴,把自己獻給上主,力行健康的心靈生態,作心靈的大掃除」,因為我們現處的環境「遭到太多言語暴力的汙染」。教宗形容說:「如今羞辱他人的行為宛如『道早問安』。我們淹沒在空洞話語、廣告和虛假不實的訊息裡。我們習慣於窺探每個人的一切事物,恐怕會陷入世俗精神,導致心神耗盡。這問題的唯一解藥是靜默。」

耶穌召叫我們進入荒野,邀請我們側耳靜聽重要的本質。教宗由此指出,荒野是個回歸「本質的地方」,因為它敦促我們省察自己的生活。「我們周圍存在著許多無用的事物。我們跟隨成千上萬看似必要、實則不然的事物。」為此,教宗鼓勵眾人「擺脫眾多膚淺的現況,以便於再次發現重要之事,重新看見我們周遭的面容!」「耶穌在這方面也給我們立了榜樣,即守齋。守齋意味著懂得捨棄膚淺虛榮之事,走入本質。守齋絕不只是節食減肥,其意義正是回歸本質,尋找更簡樸的生活之美」。

荒野也可視為「孤獨的地方」。教宗把目光轉向我們的周遭,說:「今天我們周圍也有許多荒野、很多孤獨的人。他們是被遺棄的孤獨者。我們周遭有多少窮人及年長者在生活中默不作聲,遭到排擠和丟棄!然而,荒野引領我們走向他們,走向那些不發一語、在沉默中求救的人。許多無聲的眼神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四旬期荒野的旅程是一段走向最弱小者的愛德之旅。」

教宗最後提醒眾人在四旬期內「祈禱、守齋,以及從事慈悲善工」,好能「從死亡走入生命」。教宗說:「讓我們與耶穌一起進入荒野;我們出荒野時,必將體嘗到逾越奧跡、天主聖愛更新生命的威能。我們將會如同春天開花的荒野,突然從『一無所有』,變成綻放蓓蕾、花繁葉茂。我們要鼓起勇氣,進入四旬期這個荒野,在荒野裡跟隨耶穌:因著祂,我們的荒野將開花結果。」

相關焦點

  •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我們需要潔淨心靈,清除存留的灰燼
    因此,我們應以天主子女的身份生活,不要尋求灰飛湮滅的事物,卻應潔淨心靈,「與天主和好」。教宗方濟各2月26日下午在羅馬聖薩比娜大殿主持聖灰禮儀,在彌撒講道中如此表示。彌撒中,教宗祝聖聖灰,並為信友施放了聖灰,整個教會藉著這項禮儀進入四旬期。
  • 四旬期第四周星期一——耶穌——神聖的醫生
    四旬期第四周星期一(2020年3月23日)耶穌——神聖的醫生1.他需要放下自己的驕傲忍受他朋友的嘲笑。而當他找到耶穌尋求醫治時,耶穌卻聲明,除非你人們看到神跡和奇事,否則他們總是不信。耶穌這樣說是為了考驗這個人,看他的信德是否堅定。如果他憤怒或沮喪的轉頭離開,那麼證明他缺乏誠意。耶穌看到了他的信德,就讓他回家,並保證他的祈禱已被俯允。對這個人來說,只帶著耶穌他的兒子會痊癒的保證回家了,恐怕很不容易。
  • 今日禮儀:四旬期第一主日(紫)
    晨禱:讚美詩採用四旬期通用;聖詠聖歌,聖歌對經採用聖詠集第一周主日晨禱;簡短讀經,短對答詠;讚主曲對經(採用第一主日);晨禱禱詞(採用第一及第三主日)採用四旬期第一至第四主日晨禱,結束禱詞採用本主日晨禱。
  • 四旬期,如何祈禱、齋戒、克己、行愛德?看完就全明白了!
    為了準備虔誠地慶祝復活節,教會定了四旬期,以聖灰禮儀開始,表示在四旬期教友們應多追思默想耶穌的苦難與死亡,與耶穌同悲同傷,在頭上抹灰,放棄娛樂,穿上喪服,猶如孝子孝女為慈父守喪一樣。整個教會猶如基督的淨配(參閱格後十一2;默十九7),在四旬期內為紀念基督的苦難與死亡而守喪,以期待覆活節的來臨,與他同歡同樂。 聖灰禮儀也提醒教友要謙誠認罪、悔改、做補贖。
  • 謙受益滿招損 四旬期第三周六讀經福音釋義
    謙受益滿招損 四旬期第三周六讀經福音釋義每日讀經釋義分享2020年3月21日四旬期第三周
  • 在家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默觀十字架上的耶穌並誦讀《福音》
    在例行的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邀請信徒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仰望苦架上的耶穌並默觀《福音》章節,這兩個舉動是在家庭裡紀念基督聖死的「重大禮儀」。(梵蒂岡新聞網)在家庭裡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有兩大禮儀舉動,分別是: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誦讀《福音》。
  • 【磐石之聲】教宗:教會不是市場或政黨,而是聖神的工程;聖宗任命新一批中國主教;前教宗洩密管家去世
    教宗公開接見:教會不是市場或政黨,而是聖神的工程教宗方濟各在周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談及《宗徒大事錄》所描述的首個基督徒團體:當時的信友「時常祈禱」。教宗指出,倘若少了宣講、手足共融、愛德和聖體聖事,就會失去教會的特質。
  • 教宗:今天教會告訴我們:向窮人伸手施惠!耶穌告訴我們:我是窮人!
    教宗:不是通過言語,而是行動做一個基督徒。為結出果實,正如耶穌所願第四屆世界窮人日之際,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彌撒聖祭上回顧了羅伯託·馬爾吉西尼,9月15日被殺的一名貝加莫神父:「他在窮人內看到耶穌和服務中生命的意義」。那些不服務於人的人,沒有存在的必要。」「對於福音,不存在毫無風險的忠誠。」
  • 教宗清晨彌撒:黑手黨、放高利貸者是今日的猶達斯,求主使他們改過向善
    接著,教宗嘗試還原猶達斯的人物樣貌:我們不知道猶達斯的生平,他或許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徬徨不安,因為上主召叫他做門徒。他在使徒工作上並不出色,貪戀錢財(參閱:若十二1-11),但耶穌始終愛他,稱之為「朋友」。魔鬼進入了猶達斯的心中,引誘他賣主求榮。教宗指出:「猶達斯心神不寧,貪念和對耶穌的愛令他備受煎熬。而他對耶穌的愛沒能化為具體的愛,卻虛無縹緲。
  • 教宗接見國際紅十字會主席毛雷爾博士
    教宗接見國際紅十字會主席毛雷爾博士教宗方濟各10月19日在梵蒂岡接見了國際紅十字會主席毛雷爾博士
  • 瑞士移民日,主教呼籲聆聽弱小者的呼聲
    (梵蒂岡新聞網)聆聽弱小者的求救聲:瑞士主教團為今年9月27日世界移民和難民日發表了牧函,並在牧函中如此敦促眾人。瑞士主教團的這封牧函,引用了教宗方濟各今年5月13日署名的世界移民和難民日文告,標題同為《跟耶穌一樣,被迫逃難》,重點關注國內的流離失所者。瑞士神長們的牧函首先表明,當今世界宛如地球村,然而新冠疫情「破壞了許多人心中對地球村的信任感」,因為「某些事情不對勁」。因此,瑞士主教們重申教宗的叮囑,首要之務即為「認識方能理解」:「認識移民的數量並不夠,還需要關懷難民的經歷」。
  • 天主教資訊:梵蒂岡博物館在米蘭展出以「耶穌受難「為主題的畫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聖母領報(梵蒂岡新聞網)在進入四旬期之前,米蘭教區馬蒂尼博物館與梵蒂岡博物館合作,展出「高更、馬蒂斯和夏加爾作品:法國藝術中的耶穌受難」畫展。展期從今年2月21日至5月17日,所展出的20多件19和20世紀大師的作品全部由梵蒂岡博物館提供,其中包括保羅·高更、亨利·馬蒂斯和馬克·夏加爾關於「耶穌受難」的畫作。早在1973年,聖保祿六世教宗授意在梵蒂岡博物館創建當代藝術收藏館,從那時起便收入了這三位法國藝術家以耶穌苦難為題的作品。
  • 天主教資訊:教宗接見「支持伯多祿宗座善會」成員:慷慨關注貧困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接見「支持伯多祿宗座」善會成員(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2月24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接見「支持伯多祿宗座善會」成員。該善會成員每年前來羅馬朝聖,到聖伯多祿墓前祈禱。教宗說,他們的朝聖是「信德之舉」,是「為聖座的慈善事業作出財政和社會性貢獻的契機,並為每個人的整體發展盡一份力」。
  • 教宗向我們說話了!
    已面見天主的諸位聖人會給予我們鼓舞和陪伴(4號)。再者,天主召喚我們透過日常生活的「微小舉動」來培養聖德(16號),「我們生活周遭的人」經常為此作出見證(7號)。    在第二章中,教宗譴責了「聖德的兩個微妙敵人」,即諾斯底主義和白拉奇主義;它們源自基督信仰的兩個宿敵,具備「令人不安的當代特徵」(35號)。
  •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奉獻生活》勸諭 (14-16)
    享受與師傅有如此親密經驗的門徒,在短時間內也被聖三生活的光華和諸聖共融所圍繞;但當他們被永恆所攝之際,隨即又被帶回現實人生,眼前只見耶穌一人,帶著平實無華的人性;且被邀請回到村莊,與祂一起分擔天主的工程,勇敢地邁步走向十字架之路。
  • 【磐石之聲】(視頻)教宗再談中梵臨時協議;天主的誡命是具體的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聖若望一書》,「我們無論向天主求什麼,必由祂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祂的命令,行了祂所喜悅的事」(三22-四6)。教宗說,天主向我們敞開大門,關鍵是要「相信祂的聖子耶穌基督,並且我們要彼此相愛」。只有如此,我們才能 「勇敢的、恬不知恥的」懇求「我們所想要的」。
  • 中世紀教宗與世俗權威的博弈(上)
    今天我們講述中世紀教宗與世俗權威的博弈。自從公元380年,羅馬皇帝迪奧多西把基督宗教定為羅馬的國教,從此以後基督宗教的信仰是各民族的唯一力量和基礎。他明確規定,教宗在去世以後,教宗的候選人,必須具有主教身份的書記,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參加選舉或者被選舉的教宗,應來自羅馬的神職人員行列,地點應在羅馬。第二位教宗是額我略七世,1073年50歲時,被選舉任教宗。1020年,教宗出生於羅馬的普斯基亞,曾經是克萊尼隱修會士,長期以來為羅馬教會,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有很好的口碑。在教會非常困難的時期,被教會選為教宗,是非常理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