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三月下揚州」提起揚州,腦海裡就會跳出這句詩。
在宋代以前,揚州絕對是全國最繁華奢靡的地方,尤其是唐代。以揚州入詩的名句信手就可以拈來幾個「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二十四橋簫管歇,猶留明月滿揚州」。我想,現在誘惑人去揚州的應該是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吧,反正我是。
經過五個小時的車程,我們於中午時分抵達揚州。坐在車窗邊的我,努力的向外打量著這座城市。
車子緩緩地在城裡繞行,忽然眼前一亮,一條寬寬的大河赫然橫臥在城市中,湯湯泱泱的向兩邊逶迤,不用問,這一定是哺育揚州的古運河。還沒來得及欣賞運河的風姿,車子已經把我們帶到了此行的第一景點:東關街。
東關街是古揚州的商業中心,這裡商鋪鱗次櫛比,商賈雲集。許多大富翁都在這裡建有私家花園,比較出名的有「個園」。相較於逛這種商業化的古街,我更願意閒閒的漫步於運河邊,看兩岸楊柳依依、桃之夭夭。無奈我們是跟團遊,不能自由行動。想來,人生何嘗不是這樣,你選擇了這樣就要捨棄那樣。
穿過類似於城門的一個窄窄的過道,一條古色古韻的老街就在眼前。街道不寬大概有三四米的樣子,路面一水的青石板鋪就,兩邊的商鋪皆是古樸的矮房子,青黑色的柱子、青灰色的小瓦,有別於仿古街的浮華做作,隱隱的透著年輪的氣息。遊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偶然走過幾位著漢服的學生,倒是鍥合了古街的氣韻。
古街雖然古韻猶存,但售賣的物品無異。加之午飯時刻,眼睛不由自主的搜尋起美食。遠遠的看到一位馬褂長袍、頭戴瓜皮帽的中年男子在街邊唱和著招攬遊人。趨近,從低矮昏暗的門廊向裡望,只見昏暗的迴廊似的房屋向深處延展,至一天井處,豁然開朗,強烈的陽光自天井傾瀉而下,竟如聚光燈下的舞臺。一著蔥綠色古裝,側抱琵琶,神情淡雅的女子坐在天井處,嚶嚶彈唱。抬頭再看門上方幾個大字:皮包水老字號。我們幾人會心一笑, 午飯就是這裡了。
魚貫而入,選了一張離天井近的八仙桌坐定。此時吃什麼已然不重要了,眼耳口心早已被唱評彈的女子所吸引。只見她,纖指輕撫,切切嘈嘈似珠落玉盤;朱唇輕啟,清脆婉轉如鶯啼燕語。伴著清麗的評彈,吃著清淡的淮揚菜,我們著實感受了一把江南的溫婉悠閒。
怪不得揚州人能在茶館裡消磨半日,名曰:皮包水。提起皮包水,就不能不說:水包皮,通俗講就是泡澡。據導遊說:揚州人是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還能這麼悠閒的生活,難能可貴啊。
午飯後,我們又欣賞了原汁原味的江南評彈演出。劇場就設在謝馥春廠裡,老院子,老古屋,八仙桌,長條凳,俊男靚女,鶯歌燕舞,無異又是一場感官的饕餮大餐。
暗自思忖,這或許就是揚州吸引文人墨客流連的原因之一吧。
來揚州半日已體驗了處處的慢節奏。晚飯更是讓我們感嘆揚州人的牛氣和自得。才七點多鐘,我們找了兩家老字號的飯店,都被告知,人滿了,不再接客,做不出來。除了揚州,也沒誰了,竟把生意往外推。折騰到八點多,終於找到一家土菜館。老闆熱情周到,再一聊竟然是老鄉,不勝歡欣。地道的揚州獅子頭、水煮大乾絲,再加上幾個重口味的家鄉菜。我們吃的是酣暢淋漓、讚不絕口。結帳的時候老闆又給我們打了個七五折,真是意料之外的驚喜,太開心了。
酒足飯飽,心情愉悅。徐徐晚風拂面,三人相攜漫步於運河邊。晚間的運河嫵媚妖嬈,黑黝黝的河水倒映著兩岸的彩燈,流光溢彩,水光瀲灩。一艘艘畫舫駛過,蕩起的波浪溫柔的拍打著兩岸。此情此景怎能不激發人詩興大發呢?詩,我們是作不出來的,但不賦詩又不足以表達此時的心情。善解人意的揚州沿著運河岸邊刻滿了關於揚州的詩詞。我們得以這樣一路上吟誦著詩詞,借古人之口抒今人情懷。怡然自得,飄飄然矣。
次日,睡到自然醒。想想馬上就能泛舟瘦西湖,還是有點小激動的。
關於瘦西湖名字的來歷,早在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曾感慨:「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據《揚州攬勝錄》記載:瘦西湖得名蓋在光緒中年「十裡波光,幽香明媚,頗可與杭之西湖比,而清瘦過之,遂易其名曰瘦西湖。」
懷著激動的心情,隨著人流湧入園內,人還是懵懵噔噔的,柳綠桃紅,喧囂人群一下躍然眼前。不竟擔心,這清瘦娟秀的瘦西湖能否承受這滿滿的遊客。
沿著湖邊 ,緩緩行來。瘦西湖果然是瘦,窄處寬不足兩丈,水略顯渾濁,曲折宛轉的伸向遠方。兩岸桃花正盛,白的乾脆,紅的濃烈,半紅半白的花色迷離;垂柳樹幹虯勁,枝條柔曼,隨清風搖曳。行不多遠,便有一座拱橋橫臥湖面,或高、或平,各不相同。湛藍的天,潔白的雲,嫩綠的柳,嬌豔的桃,多姿的橋,再加上湖面上不時划過的畫舫,構成了一幅幅畫一般的美景。忽然想起一句詩:暖風燻得遊人醉,只把此地作瑤池。
一路且行且觀。古雲:「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我們沒有看到樓臺,卻來到了一喧囂無比處,原來是二十四橋景點。
友人忽問:二十四橋是指這座橋的名字還是說有二十四座橋?這個真沒有想過。略一思忖,心下以為應該是指瘦西湖上有二十四座橋吧。皆因詩詞吟誦所感,「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斜陽縱沒西山裡,二十四橋明月多。」 回來查了資料方知,二十四橋一直是謎一樣的懸案,沒有人能確定它具體指什麼。或許正是二十四橋夢一般撲朔迷離,才能引人不絕遐思,馳騁想像。
整個上午,我們盤桓在瘦西湖畔,時而駐足,時而徐行,時而遠眺,時而回眸。正是:「魂牽夢繞揚州情,一睹西湖瘦姿容。最是一年春好處,流連情堪桃柳濃。」
世人總愛拿西湖來比較,我也附庸一回。假如西湖是雍容華貴,富態萬方的楊貴妃,瘦西湖則是楚腰纖細、掌中輕舞的趙飛燕,而且多了些許的鄉情野趣。
午飯後稍事休息,我們來到了大明寺。大明寺初建於南朝宋大明年間,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蹟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
午困人乏,我們很隨意的逛著。行至平山堂處,精神一震。平山堂乃歐陽修所建。立於堂前,極目遠眺,層巒疊翠,遠水近山盡收眼底。堂前古藤錯節,綠蔭婆娑。朱漆紅柱上有清代知府伊秉綬所作的楹聯:"過江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與眾賓歡"。通堂式的敞廳之上,「平山堂」三個大字的匾額高懸。最有意思的是「風流宛在」牌匾,仔細看,你會發現「流」字少了一點,而「在」字多了一點。後人多揣測:此寓意是少點風流,多點實在。
平山堂後面建有谷林堂,隨山勢高出階,是蘇東坡為紀念他的老師歐陽修而建,堂名「谷林」取自蘇詩「深谷下窈窕,高林和扶疏」一句,深寓著蘇東坡對老師的敬重和仰慕,師生情誼令人感同身受。
谷林堂後面即歐陽修祠,又名六一祠,方梁方柱,挑槽飛角。祠壁上嵌有歐陽修像,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你無論站在哪個方向,畫像的眼睛都是直視著你,腳尖也是正對著你,我們幾個直到導遊走遠了,還在那裡不停的變換方向驗證。由衷的佩服古人的智慧。
返程車上,閉目沉思,揚州的美終究不同於江南的其他城市。無論是城貌建設還是景點建設都沒有那種精雕細琢的人工痕跡,一切都是那麼自然天成,古樸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