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9月5日,日本水上飛機母艦若宮號參加了對德國佔領的青島膠州灣的攻擊行動,其搭載的水上飛機擔負了通信和指揮工作,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遭到來自海上的空襲。中國人也第一次見證了航母這一全新艦種。
1928年,中國第一艘水上飛機母艦華甲號投入使用,打造這艘軍艦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雖然船體是原奧匈帝國的商船「中國」號,艦載的水上飛機也來自於法國,但它代表了中國發展海軍的渴望。
在之後的幾十年,雖然也有提中國人出自己的航母發展計劃。比如曾任民國海軍總長的陳紹寬就曾在1928年、抗戰中期和抗戰勝利後三次提出航母發展計劃,但最終都不了了之。中國人只能眼看日本的航母在中國的水面上肆虐而無可奈何。
1949年,海峽兩岸陷入對立。新中國海軍面臨嚴峻的局面,確立「空潛快」的發展思路,航空母艦的發展再次被擱置。
網友製作的037型獵潛艇模型,有黃水戰列艦之稱,是空潛快戰略的典型代表
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與西方出於對抗蘇聯這一目標走到了一起,中國開始從西方引進大量先進裝備,開始接觸西方的航空母艦。1985年,一艘輕型航空母艦被牽引進入廣州黃埔船廠,這就是來自澳大利亞海軍的墨爾本號輕型航母。
墨爾本號原為英國二戰時期建造的巨人級輕型航母尊嚴號。1943年4月開工建造,1945年2月下水。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局已定,英國海軍部下令終止了該艦的建造,同時被停工的還有其他五艘同級航母。
巨人級輕型航母初始的狀態
按照英國海軍原本的計劃,尊嚴號等六艘尚未完工的巨人級航母會在1947年被拆除。正在此時,澳大利亞海軍和加拿大海軍挽救了它們,可怕號和莊嚴號的舾裝工作得以恢復。1948年,兩艦正式移交澳大利亞和加拿大海軍。可怕號被澳大利亞購入,更名為雪梨號;莊嚴號則被加拿大海軍租借20年。
一年後的1949年,尊嚴號也重新開工,此次的買家也是澳大利亞,並在設計上考慮了噴氣式飛機起降的要求,加裝了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和光學助降設備,極大提高了戰鬥力,也為命運波折的六兄弟帶來了尊嚴級的稱謂。
巴西海軍米納吉拉斯號航母,也源自巨人級,墨爾本號接受的改造應該和他差不多
1955年10月,尊嚴號完工服役被更名為「墨爾本」號。次年5月抵達澳大利亞的雪梨港,正式加入澳大利亞海軍。欣喜的澳大利亞人在接收新艦時,也許沒有想到這艘航母帶來的不僅僅是現代化作戰能力,還帶來了苦難和災難:
1957年10月28日,墨爾本號在阿德萊德港行駛時,突然與藍卡號戰艦相撞;1964年2月10日,該艦與自己編隊的護駕戰艦航海者驅逐艦發生了相撞,直接將航海者號攔腰斬斷;1969年6月3日,在南海行駛的墨爾本號與美軍伊文思號驅逐艦聯合演習時突然相撞,伊文思號被重創後沉沒,73名水兵死亡。
僅僅一周後,返回雪梨的墨爾本號再次與一艘名叫「馬魯」的船隻相撞……從此。墨爾本號好像換了口味,撞船的對象變成了各型民用船隻。1970年9月,在雪梨港與一艘渡船相撞;1974年7月,還是在雪梨港與一艘客輪撞上了;
1976年,再次與一艘日本貨船相撞……
墨爾本號航母
除了撞船,還有各種事故:1972年10月,該艦發生了火災,所幸很快被撲滅;1979年3月,一臺鍋爐發生了爆炸;同年8月,該艦在太平海域行駛時,雷達罩脫落。
雖然不斷進行著各類升級改裝,該艦也始終是澳大利亞海軍的實力擔當,不斷的事故讓他們備受折磨。1982年,忍無可忍的澳大利亞海軍終於決定將該艦出售拆解。兩年後,拆除了各種設備的墨爾本號被作為廢鐵賣給了中國聯合拆船廠。
雖然已經沒有了絕大部分設備,但船體依然給中國海軍提供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研究對象。一批中國海軍人研究了這艘大船,有了對航母的直觀印象。
之後,隨著國際形勢巨變,中國與西方的蜜月期結束,中國失去了從西方引進先進裝備的渠道。西方不亮東方亮,蘇聯解體後,另一種不同風格的航母進入了中國海軍視線。這就是蘇聯的各型載機巡洋艦。
1996年,基輔級的首艦基輔號被中國購入,在天津被改成主題公園。兩年後,中國從韓國手中將基輔級的二號艦明斯克收入囊中,並送往深圳做起了與基輔號同樣的工作。
不同於西方,被稱為載機巡洋艦的基輔級沒有全通的甲板,也沒有裝備彈射器,只能起降垂直起降戰機和直升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與基輔級的任務設定有關:它不是為了爭奪制空權,而是為了保護蘇聯彈道飛彈核潛艇前出大洋。
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基輔級需要面對北約的水面艦艇和反潛巡邏機。因此該級戰艦除了搭載可攜帶常規炸彈和雅克38「鐵匠」垂直起降戰鬥機和卡莫夫直升機外,自身也安裝了大量反艦、防空和反潛的裝備。
基輔級航母,六座雙聯裝反艦飛彈發射器很明顯
因為噸位的加大,基輔級飛行甲板上的直升機起落點增加到了6個。為了避免戰機起降與艦載的防空飛彈發射架和電子設備相互影響,在左舷增加了一個4-5度的斜角甲板,從而增大了飛行甲板的可用面積,增加了載機數量。
從1970年首艦基輔號開工,到1987年底四號艦巴庫號服役,極具特色的基輔級四兄弟在蘇聯海軍的作戰體系中發揮著獨特的價值。
蘇聯解體後,新成立的俄羅斯海軍不再需要這種特殊的航母,四艘艦齡不算大的戰艦以為種種原因逐漸退出現役。其中最悲慘的莫過於三號艦新羅西斯克號,在韓國被拆解。一號艦基輔、二號艦明斯克在中國成為了主題公園。四號艦巴庫號後來改名為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現在是印度海軍的維克拉瑪蒂亞航空母艦。
明斯克號
與墨爾本號不同,沒有任何資料顯示中國曾經研究過到達中國的基輔級,可能因為基輔級作為一個特別的艦艇,需要依賴前蘇聯的海軍作戰體系才能發揮最大作用,但中國沒有這樣的體系,也不需要這樣的體系。
而真正讓中國受益匪淺的則是蘇聯時代設計的另一款航母,也可以看做是蘇聯第一種真正搭載戰鬥機的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該艦的誕生是針對基輔級服役過程中暴露的問題而研製的。
基輔級具有強大的火力,但在遠洋上無法完成其預定的掩護核潛艇前出的任務,基輔級搭載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和卡25直升機的作戰能力也相當有限,於是蘇聯軍方提出對常規起降航母的要求。在1160/1153工程原定的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研製失敗後,相對保守的保守的方案被推上前臺,工程代號1143•5:
標準排水量6萬噸,沒有彈射器,而是在艦艏設置了一道上翹12度的滑躍起飛甲板;在研的蘇27K(su33)可以滿負荷狀態下從艦尾滑跑起飛,但無法使用固定翼的預警機。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
基輔那種搭載大量艦載武器的模式被放棄,但仍在飛行甲板下方布置了12座SS-N-19海難(北約代號)反艦飛彈發射裝置,結果就是發射飛彈與起降飛機相互衝突。後來的俄羅斯在對庫茲涅佐夫號改進時就果斷廢棄了這個設置,改為全通飛行甲板。
雅克141是一款超音速的垂直起降戰機,原計劃取代雅克38。隨著蘇聯解體,該計劃被取消,但F35B採用其開創的垂直起降技術
儘管有著相對美國航母的巨大不足,但該級航母的進步是明顯的。可惜的是該級兩艘航母生不逢時,首艦1990年竣工時,蘇聯已是風雨飄搖了。為了防止被烏克蘭扣留,1991年11月,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爾欽緊急將庫茲涅佐夫號的編制轉往北方艦隊,在經歷一次大逃亡似的遠航後,抵達摩爾曼斯克。
完工70%的二號艦瓦良格則留在了烏克蘭,並在1992年1月停工。正是這艘承載蘇聯人萬般無奈與苦楚的軍艦成就了中國的航母夢。當大哥在俄羅斯飽經磨難時,身為小弟的瓦良格號則在東方浴火重生。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以兩千萬美元的價格收入囊中,成為第四艘被出口到中國的航空母艦。2000年6月,瓦良格在拖船的牽引下駛向中國,歷盡波折,直到2002年才到達中國大連。
遼寧艦
此時,創律集團的賭場經營許可證被澳門政府吊銷,公司財務也陷入問題,瀕臨破產。最終瓦良格號被轉交中國海軍,最終在2005年開始改裝。2009年,艦體改造完成。此時的瓦良格與自己的大哥庫茲涅佐夫已經差異明顯。
2012年,全面改進的瓦良格號更名為遼寧號,正式加入中國海軍序列。也是中國最後進口的航母,因為中國在改造的同時,掌握了航母的建造技術,並於2017年4月下水了自己的航空母艦。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