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跑不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自身確實不適合這項運動;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喜歡安靜柔和一些的運動,比如太極;自己一個人,懶得動起來;還有就是不太清楚這項運動是怎麼回事,怕受傷等。其實所有原因指向同一個問題——缺乏一個引領他入門的團隊。
深秋時節,長跑運動再次成為熱點:10月12日,基普喬格創造了人類馬拉松跑進兩個小時大關的歷史;在北京朝陽公園、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等各大公園裡,半程馬拉松、5公裡健康跑等活動熱熱鬧鬧地開展著。
田徑運動被稱為運動之母,跑步是最簡便易行的有氧健身活動,作為大眾健身最適宜的項目之一,近年來深受廣大健身愛好者推崇。看到自己身邊的人因跑步而變得健康、自信、充滿活力,你是否也受到感染想加入他們的行列呢?如何科學、輕鬆地開啟自己的跑步之旅?怎麼跑,去哪裡跑,怎樣才能避免受傷?帶著系列問題,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探訪了北京馬拉松協會打造的「15分鐘運動圈」全民健身公益跑步訓練營(以下簡稱「訓練營」)。
- 01 -
科學入門 少走彎路
「15分鐘運動圈」訓練營是由北京馬拉松協會聯合各高校團體、各企業打造的、面向公眾開放的免費公益性運動網絡,力圖讓參加者在15分鐘的自行車車程以內即可抵達一個免費訓練營。公園、高校、體育中心,都是他們的運動場。訓練營以「科學跑步、健康跑步、享受跑步」為目標,旨在推動全民健身的科學性、持續性、互動性、趣味性,調動更多運動愛好者分享運動熱情、傳授運動技能,從而讓更多人從中受益。
跑步愛好者參加北京馬拉松協會「15分鐘運動圈」公益跑步訓練營——玉淵潭站的體能訓練。
目前,訓練營共有27個訓練基地,分布在北京二環至六環之間。每個基地均有一個工作團隊在北京馬拉松協會的指導下獨立運作,工作團隊由營主、教練、助理教練、志願者組成。每個基地每周訓練1-2次,根據參加者的不同水平分層教學。凡是想學習健康跑步知識的人、想進行馬拉松科學訓練避免受傷的人都可以參加。
「作為一名初級的健身愛好者,我在跑步的過程中走過一些彎路,比如經歷過受傷,也接受過一些不太正確的跑步理念,於是我就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更多人少走彎路,讓更多人在進入運動的初期有一個好的體驗。」北京馬拉松協會會長趙福明向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介紹了創立訓練營的初衷。
「我們做過調查,一個人跑不起來有幾個方面的原因:自身確實不適合這項運動;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喜歡安靜柔和一些的運動,比如太極;自己一個人,懶得動起來;還有就是不太清楚這項運動是怎麼回事,怕受傷等。其實所有原因指向同一個問題——缺乏一個引領他入門的團隊。」據趙福明介紹,從2016年6月27日第一期訓練營開辦以來,截至2019年10月16日,北京馬拉松協會已完成公益訓練2100餘期,受惠人次約8萬。「最初,我們推廣的是30分鐘運動圈,後來做到了20分鐘運動圈,去年年中開始,我們開始大力推廣15分鐘運動圈,計劃到2020年年末,在北京市六環內設立60-70個長期的、固定的、規律的公益跑步訓練基地,確保北京市六環內的居民在任何一個地點,半徑3公裡範圍內,均可找到一個訓練基地。訓練基地面向公眾提供便捷的、免費的、科學的跑步技術指導,幫助並帶動更多北京居民獲得正確的跑步技能,讓大家通過跑步獲得健康」。
- 02 -
集體跑步活動讓人堅持得更長久
今年7月,國家印發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全民健身行動是15項專項行動之一。其中的社會倡導性指標提出:建立健全群眾身邊的健身組織,體育總會在地市、縣、鄉實現全覆蓋,單項體育協會延伸到群眾身邊,讓想健身的群眾加入到體育組織中……此外政府工作指標提出: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一批體育公園、社區健身中心等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進建設城市慢跑步行道綠道,努力打造百姓身邊「15分鐘健身圈」,讓想健身的群眾有適當的場所……
跑友在大興黃村站進行節奏跑訓練。
80後私企員工李美今年7月底才開始在北師大訓練營跑步,原因是醫生建議她做減肥手術。這深深觸動了她,她決定要靠自己鍛鍊來減肥。李美無意中發現身邊有個跑步訓練營,跟隨教練和營員們一起訓練後,她已經從跑300米就氣喘籲籲,到10月13日完成了自己的首個半程馬拉松比賽。
亦莊體育中心站訓練營營主王斌全向記者介紹,幾乎所有來訓練的人一開始跑步並不是為了跑馬拉松,而是為了找到一個好的生活節奏和狀態,更多的人是為了減肥。這些初學跑者接受跑步的理論知識比較少,對包括跑姿、呼吸、步頻、時間、場地等相關知識都不太了解。所以他希望初學者能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先感受氛圍,通過與教練、跑友的交流,學到一些平時自己接觸不到的知識。同時,在交流中,大家還能獲取許多活動的信息,參加活動能夠刺激跑步的熱情,有助于堅持跑下去。「跑步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恆的活動。」王斌全期待,隨著「15分鐘健身圈」的推進,國家能對健身基礎設施的建設多一些投入,他也呼籲有更多的社會資源能向民眾免費開放。
楊曉莉是一名國企員工,她在業餘時間還是工人體育場和北京中醫藥大學兩個站訓練營的營主。她認為自己是從一個沒有運動天賦的人成長起來的。「跑步是一件快樂的事,不要過度追求成績,要量力而行。」楊曉莉在帶領大家訓練的時候,一旁觀摩的人覺得訓練強度大,望而卻步,「其實我們有不同的配速組,初學者可以從健康跑組練起,我們的公益免費訓練營不是趕著大家去參賽,而是帶領大家融入跑步的圈子,感受跑步的快樂。與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跑步,比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跑有意思多了!」
北京馬拉松協會的「15分鐘運動圈」公益訓練營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面臨什麼樣的困難,未來怎樣能發展得更好?趙福明告訴記者,「從內部來講,教練培養體系和管理團隊的培養體系還沒有建立得特別完善,我們需要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進來,提升管理團隊的水平和教練團隊的執教水平。對外,我們需要尋求更多場地的支持,尋求一些贊助資源的支持。同時,我們期待『15分鐘運動圈』能成為政府的全民健身項目,獲得政府的經費或場地支持。」
作者:張蕾
圖片:北京馬拉松協會
微信編輯:劉昶榮
編輯:姜蕾 齊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