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健康的跑步方式:控跑量、練力量、睡眠足、平衡工作與生活

2020-10-09 全民跑步

跑得快是一種本能,跑得長久是一種選擇。

撰文/柳條

編輯/柳條

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


跑步被公認為是最健康的運動之一。對於很多跑者來說,去跑步就是為了健康,不僅是身體的鍛鍊,還有內心的修行。

特別是這幾年馬拉松賽事在中國太火了,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了跑步的行列。然而跑著跑著,人們就忘了當初跑步為了什麼。不少人迷戀配速和跑量,在追求PB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不管是專業跑者還是業餘跑者,很多人都因為傷病而不得不放棄跑步。當我們受傷了,就開始懷念自己能活蹦亂跳的日子,才明白能夠出去跑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兒,成績、配速、PB什麼的都是浮雲。

那麼,怎樣跑步才能稱為「健康跑」?你需要做到以下這6點。

心率不能太高

很多跑者為了能夠提高成績,每周都非常刻苦的訓練,周二或者周三間歇跑,周四或者周五節奏跑,周末跑長距離。

然而,長時間進行這樣的訓練,往往會讓身體始終處於一種疲勞的狀態。往往還沒到比賽日,就已經受傷不能跑了。

其實,有一種訓練方法,可以不必跑得很辛苦,一樣可以提高你的成績,最重要的是還不會讓你受傷。這種訓練方法就是心率跑法,也叫低強度持續訓練,即跑的時候心率不超過155,甚至150。

心率跑法的理念是:在提高你心肺能力的同時,又不過度使用骨骼和肌肉系統。

很多跑者心中會有這樣的信念: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穫;需要付出足夠艱苦的努力才能獲得想要的成績。但這種理念往往會導致過度訓練。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專業跑步人員在退役後都說:慢跑才是跑步的精髓。是的,無傷才是跑步的最高境界,想要健康長久還是得健康跑。

用心率來指導訓練,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好處是防止傷病。既可以判斷身體是否過度訓練,又可以根據心率來判斷身體是否疲勞。

比如你平時的晨脈是55次,但如果持續幾天上升到65次,那麼顯然你的身體出現問題,需要休息調整。

我們知道,跑步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心率訓練也不是很快就能見到成果的。如果你堅持心率跑法半年以上,那麼就會真正體會到心率跑法的奧秘。

小編曾看到過這樣一個例子。32歲的Becca Cotugno,高中的時候曾是學校田徑隊的成員。畢業之後,經常在比賽中獲得女子前五名。

和其他高水平選手不同,她在接觸到心率跑法之後,平時訓練都是5分10秒-6分的配速慢跑,但是到了比賽,比如5公裡的比賽,仍能以平均4分的配速完賽。

所以,平時訓練不要太追求速度、強度,按照心率跑,也能讓你在比賽時跑出好成績,還不容易受傷。

跑量不能太大

跑步可以強身健體,但並非跑量越大越好。

馬拉松助手曾報導過一位英國跑者,為了挑戰金氏世界紀錄,雖然他最終打破了金氏世界紀錄,但因為身體受到了嚴重傷害而被送進了醫院。

所以,不要一味地追求大跑量,跑多了傷身體。你可能要問了,為了健康所需的跑量究竟是多少呢?

《201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中指出,為了獲得健康,建議成年人每周積累150分鐘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者積累75分鐘至150分鐘大強度有氧運動,兩者相結合也是可以的。

對跑步而言,跑步的強度標準一般通過心率劃分,中等強度的跑步,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大強度的則為70%-80%。

比如,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慢跑,一周跑3次,配速7分左右,每次50分鐘,差不多7公裡,每周積累21公裡,月跑量84公裡左右,就夠了。

隨著運動量的增加,受傷的風險也會增加,這在跑步中表現得尤為典型。所以,跑步增量絕不要超過上周的10%,注意循序漸進,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力量訓練要經常做

力量訓練的好處之一是減少傷病的發生。有研究者從眾多受傷跑者的資料中發現:導致受傷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身體力量不夠強。

強壯的肌肉力量可以幫你增強身體穩定性,防止過度旋轉。當我們跑步時,同一時間只有一條腿著地,這對腳踝、膝蓋和臀部都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如果這些部位的力量和穩定性不夠,就可能導致關節的過度旋轉,從而引發「跑步膝」等常見傷病。

如果你的核心足夠強壯,你就更能承受這種日復一日的腳與地面的衝擊,受傷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除了減少損傷,力量訓練還可以讓你跑起來自然、輕鬆和持久。核心肌群提供身體的穩定度、爆發力及肌耐力,讓你在跑步時,能更輕盈的踏出每一個步伐。

跑步是一項重複持久的運動,所以要想長時間保持良好的跑姿,需要強大的核心力量

充足睡眠保證恢復

鍛鍊能夠促進身體健康是基於「超量恢復」這一理論:

超過身體正常負荷量的運動量,能帶給肌肉和內臟更強的刺激,於是身體會認為它的部件「功率」不夠,就會組織「資源」去增強相關的功能,所以身體的健康水平、運動能力便會上升。

可是運動也會帶來身體疲勞,會有一些小損傷和脹痛,因此需要給身體一定時間去完成「恢復」。否則,不僅影響正常工作生活,還會造成損傷。

即使你真的很想每天跑步,最好也能控制一下自己的熱情,建議隔天跑,即跑一休一,或者跑二休一。

日本富山大學教授、日本田徑聯盟科學委員山地啟司博士在《跑步重點指導》一書中提到:跑步如果是以健身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則疲勞過度,身體反而會出現毛病。

睡覺和休息是很好的恢復手段。適當跑休並不會降低運動水平,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才能發揮出身體的最佳運動狀態。

吃對自己健康有益的食物

當你跑步的時間夠長,那麼你就知道如何吃才能讓身體更健康,保持更好的競技狀態。

對於長期跑步的人而言,均衡的飲食和營養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對於跑步的人來說,吃得健康並不意味著對美食說「不」。

你依然可以對甜點「肆無忌憚」,但仍能保持苗條的身形。比如當你想吃巧克力的時候,你不用刻意克制自己,因為你知道自己會很規律地跑步。

但是請記住,絕對不能毫無節制地飲酒狂歡。

常年跑步的人一定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飲食。當你休息不跑步的時候,你可能並不會感到飢餓,所以你也會吃得少一些。但是當你訓練量加大時,你也會增加進食量。

跑步並不是全部,而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在跑步這條路上,隨著跑齡越來越大,你會逐漸放慢速度,控制跑量。這並不代表你會與跑道漸行漸遠,而是代表著你懂得如何平衡你的生活與跑步。

你曾經可能為了不停地衝擊自己的最好成績,在訓練的時候,每個月都至少要跑300公裡以上。除了跑步還是跑步,其他生活好像跟你毫無關係。

但當你的跑齡到了一定階段,你會發現跑步只是一個愛好,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跑步之後,你還是那個你,還要去工作,工作後還要經營你的家庭,照顧好你的家人。

跑步只是一項運動,它可以鍛鍊身體,讓你變得更加健康充滿能量去面對複雜的工作和生活。

如果你希望能跑上一輩子,有時就不必去計較每一天是不是跑得夠遠。

跑步給我們終極的意義不是拿來炫耀跑量,也不是又去哪兒跑了幾個馬拉松,而是讓它成為我們忠誠的陪伴,不離不棄的信念,讓它造就我們健康的體魄。

只要你用自己能夠承受的配速,完成想要的距離,跑得開心,收穫健康,這才是熱愛跑步的人真正想要的。

互動 :你平時是怎樣安排跑步的,一周跑幾次,每次跑多少?跑步給你帶來哪些收穫?歡迎留言分享。

相關焦點

  • 今年冬訓如何練?跑量是王道,力量要跟上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得冬訓者,得PB。「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進入11月,很多跑友已經著手開始準備冬訓了。那麼問題就來了,冬訓應該怎樣練,才最有效呢?呈現一個波峰波谷訓練狀態,而不是一直都是大跑量。
  • 今年冬訓如何練?跑量是王道,力量要跟上!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得冬訓者,得PB。「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是長跑者的思維方式。」進入11月,很多跑友已經著手開始準備冬訓了。那麼問題就來了,冬訓應該怎樣練,才最有效呢?今天就跟大家說說冬季跑步的一些注意事項。
  • 跑步的終極意義:不是跑量,而是健康和陪伴
    做一個長久的跑者,讓堅持融入平淡的生活,讓自己身心更健康,這才是跑步的最大意義。現在的跑圈,有嚴肅跑者,有比賽型跑者,更多的是為了健康,利用閒暇時間堅持跑跑的普通大眾跑者。畢竟人到中年,工作和家庭瑣事已讓人力不從心。
  • 跑步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訓練
    我們往往以為,跑步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訓練,需要用到的肌肉,跑得多了,適應了,也就得到相應的鍛鍊了。但其實並不是好麼一回事。跑步是一個耐力性運動,日常的健康跑,基本也是在40分鐘以上。長時間的耐力運動,雖然大多的部位不需要主動發力,但以整個身體向前運動期間,受力、承重、支撐,各部位的肌肉力量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 大眾跑者注意了,健康跑步是需要做到這四點,你都做到了幾點?
    導語:所謂健康跑,就是一種健康高效的跑步方式,它適用於普通大眾、跑步愛好者和精英跑者。健康跑的終極目標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逐漸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終找回人類與生俱來的奔跑本能。很多跑友也知道10公裡以內的跑步就是健康跑,這只是其中一個指標,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4個跑步過程需要注意事項,記得收藏哦!01合理的跑量適量的跑步可以帶給我們身心愉悅,可以讓我們釋放壓力。國際公認的10公裡以內就是健康跑。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提出要保持最佳健康,應當保持每周300分鐘走路或者150分鐘跑步或者等價的運動量。
  • 千萬別再亂跑了,健康跑步的跑量標準,你認真了解過嗎?
    跑步是很多人喜歡的運動方式之一,他的好處有很多,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加速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等,對於絕大多數大眾跑者而言,需要根據個人情況合理的安排跑量,在保持健康、提升耐力、避免傷痛等方面實現最佳平衡才能獲得最佳收益。今天我就和大家解釋一下健康跑步的最少、最佳、最高跑量標準,希望大家適度合理做跑步運動,獲得更佳的運動收益。
  • 大跑量跑步傷膝蓋,是真理,還是謠傳?
    核心力量訓練的問題。四、如何提高成績的問題。間歇跑、變速跑和勻速跑的問題。五、跑量的問題,隔天一練、一天一練、一天兩練甚至三練四練的問題。>有些跑步愛好者會跟我交流,說一天20公裡的跑量太大了,而且最好是隔天練一次,至少要有一天的時間用來休息和恢復,不用一天一練,更不用一天兩練。
  • 跑步小白很容易忽視跑量,跑量是決定長跑能力的最關鍵因素
    01>>積累跑量有什麼作用跑量是跑步能力的基礎,想達到一定的跑步水平和維持良好的跑步狀態,就一定要保持合理的跑量。這就好比一個學生學習語文和數學一樣,語文和數學是最基礎的學科,需要從小學一年級學起,同時也會貫穿到上學生涯的始末。所以即便是高水平的跑者,也會維持一定的跑量。
  • 跑步小白不要忽視積累跑量,跑量決定跑步者的整體跑步水平
    ,那就是比較追求高大上的東西,比如矯正跑姿訓練、跑步力量訓練等等。比如一個跑步新手跑步的最長距離只能達到500米,那他可以通過一天跑2~6次,積累跑量1~3公裡。通過增加距離來積累跑量,這種方式適合有一定跑步基礎的朋友,比如一個習慣跑3公裡的朋友,可以把跑步距離提升到5公裡來提升跑量,當然增加距離往往是通過降低速度實現的,但對於積累跑量來講,降低速度是可以接受的。
  • 69歲王石:跑步是為了健康快樂,不要過於追求跑量和馬拉松
    做一個長久的跑者,讓跑步融入平淡的生活,讓自己身心更健康,這才是跑步的最大意義。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月跑量很大的跑者,看起來精神狀態並不好的一個原因。對於大部分跑步愛好者,跑步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身體健康,而不是專業競技,所以不需要過分追求跑量,追求馬拉松成績。當然,我們也不反對你去跑馬拉松,但要記住如果你想完成一場馬拉松,請準備充足了再去跑,別讓自己受傷。
  • 69歲王石:跑步是為了健康快樂,不要過於追求跑量和馬拉松
    因為過度訓練,對身體健康是沒有好處的。 對於跑步也是一樣,適量跑步可以延緩衰老,促進健康,而跑步過量往往會導致傷病,破壞身體線粒體,讓人加速變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月跑量很大的跑者,看起來精神狀態並不好的一個原因。
  • 跑步:光跑不練可以嗎?
    、勻速跑是馬拉松之魂,控速的基本功,夠我們學習好一陣子,個人覺得,專業跑者身上那股吃苦耐勞、逆流而上的精神更值得推崇。跑步如何節省體能?一開始體力充沛,靠腹部帶動大腿根部,持續發力,到了後半程,由於體能消耗大,導致小腿機械邁步,為了保證跑步的節奏感,其一,控速,合理分配體能;其二,科學補給,持續供能。
  • 作為佛系跑者,一周跑量多少最健康?
    怎麼確定跑量,對每個跑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健康跑、提速、備賽…不同跑者,周跑量都有區別。 它決定了你的訓練成果是否有效,也和你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跑量不夠達不到效果,跑量太多反而有害於身體。
  • 2020年了,你還會用堆跑量的方式來PB嗎?
    但是,跑量真的越多越好嗎?這種跑量堆積的方式,真的能幫助你PB嗎?只要跑了就有效。但對追求跑步成績的跑者來說,這種堆積跑量的方式,的確是達不到訓練效果的。 跑量累積,更需要注意累積的有效性。
  • 跑步時腳踝也要練嗎?經典動作提升腳踝穩定與平衡
    腳踝扭傷是最常「反覆發生」的運動傷害之一,在單次急性腳踝扭傷後,有一至兩成的患者會逐漸演變成「慢性腳踝不穩定」。那究竟怎麼樣的復原訓練,才能讓扭傷過的腳踝重拾健康呢?慢性腳踝不穩定者常見的幀狀包括:疼痛、腳踝無力及不穩定感,多數民眾在扭傷後的處理方式不外乎冰敷、休息,然後等待疼痛減緩,下一步可能就會準備重返運動場,直接把專項運動當作復健的運動。然而,雖然日常生活沒問題,一旦活動較劇烈、執行下肢穩定度需求較高的動作時,腳踝潛在的問題可能就會一一浮現,疼痛、腳踝無力感讓運動時一直提心弔膽。
  • 跑步:忘掉成績,注重細節
    我這個人不太喜歡用成績去衡量身邊的學員,在我的心目中,能夠健康完賽的都是英雄,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有的喜歡競技,有的喜歡養生,但殊途同歸,都是為了健康,我最欣賞跑者身上那股吃苦耐勞,堅持不懈的精神,尤其骨子裡那股拼勁,讓人肅然起敬,不管在雨中奔跑,還是雪中健走,都能咬牙完成自己的目標,365天總能看到他們亮麗的身影,當跑步成為圖騰,他們的精神深深地激勵著我,在我的心目中,跑者與跑者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自律,我們跑步的過程中,可能會收穫成績、友誼,還有自律,成績是浮雲,友誼可相隨,自律可是不可多得的法寶,它讓人跑得更健康,活得更開心,跑步到了一定境界,你會明白,成績無關緊要,自律卻讓人自由
  • 為了健康,每周跑量多少合適?
    運動是積極健康生活方式(Active Lifestyle)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跑步因其簡單、不受場地限制、有足夠鍛鍊強度而理所當然成為大眾第一運動。縱然朋友圈以曬跑量為榮、縱然許多深度跑友以拼跑量和不斷刷新個人PB(最好成績)為目標,但是,對於絕大多數跑友而言,為了健康而跑步仍然是大家跑步的第一目標。
  • 鍛鍊跑步的力量,延長跑者的跑步生命力
    點藍色字關注「愉快的跑步」力量是跑步鍛鍊的三大因素之一,可見,鍛鍊跑步力量的重要性。但從跑步熱潮開始階段並沒有受到業餘跑者的重視。其實在現階段,對於有些跑者,一開始也並沒有真正認識到鍛鍊跑步的力量。尤其是對於初級跑者,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尋求室外運動帶來的自由感受。跑步是良好的愛好,跑步能使人減輕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在這種思想下,增強肌肉力量的想法好像和跑步無法聯繫起來。
  • 跑步健身是沒錯,但別亂跑,看看這10點健康跑步建議
    從獲得健康收益角度上來說,我們每周只需跑步150分鐘,大約跑20-30公裡,就很好的達到提升身體素質的要求,但是相信大部分跑者的跑量都遠超過這個數值。跑步是單一動作不斷重複的運動,過量的跑步,會讓身體承受和修復能力的時候,不僅容易導致傷痛發生,還對於心臟也有可能是一種過度負荷,所以說,千萬不要為了拼跑量而丟失健康。
  • 健康跑步的最少∣最佳∣最高跑量標準
    對於絕大多數大眾跑者而言,如何根據個人情況合理的控制跑量,在保持健康、提升耐力、避免傷痛等方面實現最佳平衡仍然是對於跑者的考驗。一、保持健康的最低跑量根據2018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世界衛生組織身體活動指南的一致要求,為了保持健康所需要的最低運動量標準為:每周積累150分鐘中等強度或者75分鐘大強度活動,走路是最常見的中等強度活動,而跑步通常來說屬於大強度活動的範疇,也就是說每周跑步總時間達到75分鐘就足以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