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紐約時報》記者知道怕了

2021-02-15 觀察者網

「兩三個黑衣人圍住我,看到我的證件上寫著《紐約時報》,就變得非常生氣。他們把我摔倒在地,想搶走我的相機。我開始大聲呼救。」

「警察不相信我是攝影記者,拔出槍,對準我大喊,讓我雙手雙膝著地。」

當地時間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抗議者攻佔、破壞。7日,3名《紐約時報》國會記者「驚魂未定」,撰文回憶了參議院、眾議院的混亂場景和當時經歷。其中一名女攝影記者,先後被示威者和警察「盯上」,並在無人施救時覺得「自己可能要死了」。

1月6日,示威者進入美國國會區域,並攻破了國會大廈。圖為躲避人群。圖自澎湃影像

據攝影記者伊琳·沙夫(Erin Schaff)描述:

下樓看到抗議者已經衝到參議院議事廳門外時,我很震驚。在我拍了一堆照片後,暴徒硬闖進門。

突然,我被兩三個黑衣人圍住,他們要求知道我為誰工作。

他們抓住我的記者證,看到我的證件上寫著《紐約時報》,就變得非常生氣。

他們把我摔倒在地,想搶走我的相機。我開始盡我所能大聲呼救。

但沒有人來,他們只是看著。這一刻,我覺得我可能要死了,沒有人會阻止他們。

而他們搶走了我的一臺相機,打碎了另一臺的鏡頭,然後跑了。

之後,我找地方藏起相機,以免再因此受攻擊,並開始用手機拍攝。

我聽到旁邊有人說:「這將是一場內戰革命的開始。」

此時,國會警察開始使用胡椒噴霧或催淚瓦斯。我知道我得找個地方躲起來。但我不知道我能去哪裡,因為我的國會證件沒了。

之後,警察發現了我。

我告訴他們,我是攝影記者,我的通行證被偷了,但他們不相信我。他們拔出槍,對準我大喊,讓我雙手雙膝著地。

1月6日,示威者進入美國國會區域,並攻破了國會大廈。圖為持槍警察控制示威者。圖自澎湃影像

當我躺在地上時,另外兩名攝影記者走進大廳,大喊「她是記者!」

警察隨後告訴我們現在離開不安全,並幫我們找了一個房間躲避。另外兩個攝影師抓住我的手,說會為我擔保。

除此以外,《紐約時報》國會記者範多斯(Nicholas Fandos)和科克倫(Emily Cochrane)也分別講述了參議院和眾議院事發時的境況:參議院兩黨領袖麥康奈爾和舒默表現狼狽。

1月6日,示威者進入美國國會區域,並攻破了國會大廈,議員被緊急疏散。圖自澎湃影像

其中,身處參議院的範多斯從頭回憶說:

參議院議事廳有點不對勁。

我站在媒體席上,俯瞰這個形似魚缸的房間,看到副總統彭斯剛剛沒做任何解釋就衝了出去。

「我們確實有緊急情況。」接著,一名警察跑到大廳中央吼道。

官員和門口的守衛跑來跑去,砰地一聲關上了那些巨大的木門。一陣驚慌的喊叫聲傳來,要求參議員們再往房間裡走一點。

猶他州共和黨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憤怒地攤開雙手,大喊說:「夥計們,這就是你們得到的結果。」

而被他喊住的十幾名共和黨同事,當時正在國會認證大選結果會議上挑戰拜登的勝利。

現在一切議程都暫停了,我只有10秒鐘時間來決定,是跑出去還是一起鎖在裡面。

我留下了,並決定無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都要盯住我來報導的參議員們。

「參議院被封鎖了。」我給編輯發簡訊說。

一分鐘後又發:「這太可怕了。」

參議員萊希(Patrick Leahy)是一名業餘攝影師,他這時拍了幾張照片。參議員克羅布徹(Amy Klobuchar)脫口而出說,可能有人開了槍。房間裡一片寂靜,外面警報狂響。

突然,國會大廈的警察開始驅趕議員,讓他們從後門出去。

「那我們呢?」我附近的人喊道。警察就大聲叫我們去地下室。

我衝過去抓起筆記本電腦,和幾名記者跑下媒體席。一名警察擋住了通往國會大廈遊客中心的兩扇門,中心是在「9·11」恐怖襲擊後建成的,有點像地下堡壘,但也被攻破。

往左看,一群參議員正進入連接國會大廈園區的狹窄地道。

其中包括78歲的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他得過小兒麻痺症,幾乎由安保人員抬著走。他們把著麥康奈爾的胳膊,一邊穩住他,一邊推他往前走。

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的助理,也抓緊了舒默脖子後的西裝。

之後,我們來到了地面上。

我在國會山工作多年,對這個地方很熟悉,但警察懇求我們不要分享所在位置的細節。我們將在那裡待上四個小時。

國會大廈清場後,我們沿原路返回。工作人員捧著兩個紅木盒子,裡面裝著選舉人團的文件。

後來,當我獨自走在寂靜得可怕的國會大廈,研究被示威者遺棄的「攻佔遺蹟」時,發現這座建築的珍貴之處之一——華麗的瓷磚地上,還覆蓋著滅火器和胡椒噴霧的殘留粉末。

另外還有窗戶被打碎,長椅翻倒在地,飲料灑落各處。

諷刺的是,《紐約時報》記者把闖入美國國會的「黑衣人」,形容為「暴徒」,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貴報當年又是如何描述,那些在香港街頭製造騷亂衝突的「黑衣人」呢?

熱點視頻推薦📹


越贊越好看 

相關焦點

  • 《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防控實情,這段視頻火了
    《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防控實情,這段視頻火了 2020-03-16 11: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紐約時報》記者講述遭遇暴徒:求救無人理會,以為要死了
    「兩三個黑衣人圍住我,看到我的證件上寫著《紐約時報》,就變得非常生氣。他們把我摔倒在地,想搶走我的相機。我開始大聲呼救。」「警察不相信我是攝影記者,拔出槍,對準我大喊,讓我雙手雙膝著地。」當地時間6日,美國國會大廈遭抗議者攻佔、破壞。7日,3名《紐約時報》國會記者「驚魂未定」,撰文回憶了參議院、眾議院的混亂場景和當時經歷。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實情的視頻火了
    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
  • 美國《紐約時報》記者介紹中國疫情的視頻火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當地時間13日,一段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在電視節目中談中國疫情防控的視頻,在境外社交媒體上引發關注,獲得近500萬次的觀看量。這段6分多鐘的視頻中,《紐約時報》記者Donald McNeil條理清晰地介紹了中國的檢疫流程,從如何隔離到徹底打破傳播鏈,以及如何保護醫院資源不崩潰。記者: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取得巨大成功記者Donald McNeil表示,在戰勝疫情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紐約時報》「陰陽怪氣」招聘駐俄記者,俄方回應絕了
    【文/觀察者網 鞠峰】前幾天,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則非常「紐約時報」的招聘廣告。這家自由派旗艦媒體「誠招」一位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他/她要前去報導「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等等,藉此抹黑俄羅斯。 面對這份「陰陽怪氣」的招聘,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昨日(22日)的回應堪稱一絕。
  • 扎哈羅娃諷刺《紐約時報》招聘駐莫斯科特派記者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瑪麗婭•扎哈羅娃不無諷刺地評論了《紐約時報》在自己網站上發布的關於招聘駐莫斯科記者的廣告。扎哈羅娃指出,《紐約時報》正在招募駐俄羅斯的特派記者,並稱俄羅斯是「普京的、派遣裝備了神經麻痺毒劑的武裝部隊以打擊敵人的俄羅斯」。
  • 以紮根理論看紐約時報的數位化轉型:讀《紐約時報是如何做新聞》
    這一背景下,傳統媒體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抱網際網路,謀求數位化轉型,《紐約時報》就是這一過程中的典型代表。二、 背景《紐約時報》是什麼?以及它在美國媒體的地位《紐約時報》1851年創立,至今已有170年歷史。
  • 美國記者揭露真相,打臉《紐約時報》
    這種謠言,國內媒體都闢過好多回了,這回連外媒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了。  新年伊始,一位名叫Stephen Gowans的美國獨立記者在他的個人網站上登出長文「美國是怎麼黑新疆的」(Washington’s Xinjiang smear)。
  • 《紐約時報》宣布終止與Apple News的合作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紐約時報》宣布,從當地時間周一開始,其將不再在 Apple News應用中發布文章,成為終止與蘋果出版平臺合作的最大出版商之一。在宣布這一變化的備忘錄中,《紐約時報》周刊營運長Meredith Kopit Levien表示,該公司希望 「有一條直接的途徑,將這些讀者送回我們的環境中,在那裡,我們控制著我們報導的呈現方式、與讀者的關係以及我們業務規則的性質」。她補充說,該報刊 「與Apple News的合作關係不符合這些參數」。
  • 俄網友還擊了《紐約時報》
    此前,美國《紐約時報》在招聘網站上自稱「誠招」一位「不怕死」的駐俄記者,宣稱這份工作中會接觸到「神經毒劑、軍火商、特工、新冠肺炎患者」這些負面新聞。22日,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對這則抹黑做了回擊。就在同一天,富有創意的俄羅斯網友們也用《紐約時報》式的「陰陽怪氣」,做了一份「駐美記者」招聘。
  • 《紐約時報》全球記者筆記:疫情下,各國的普通人如何生活?
    今天,《紐約時報》的幾位駐外記者從微觀的角度向我們描述了疫情之下民眾的幾個生活片段。本文來自《紐約時報》,原文標題「The Toilet Paper Had Armed Guards, and Other Coronavirus Stories」。
  • 《紐約時報》資深商業記者Kara Swisher與...
    《紐約時報》資深商業記者Kara Swisher與紐約大學的Scott Galloway教授在播客中稱:(美股券商Robinhood)向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宣傳的這種遊戲化交易是有掠奪性的,檢察官將會來找他們的。此前,一名20歲的美股交易者在使用Robinhood交易時因虧損而自殺。
  • 沒想到,《紐約時報》記者肯定中國抗疫,話都說到這份上了…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 烏元春 王心怡】當地時間3月13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新聞訪談節目《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布主播查克·託德(Chuck Todd)連線《紐約時報》科學與健康記者小唐納德·麥克尼爾(Donald McNeil Jr.)的視頻。
  • 《紐約時報》駐港記者推特封面,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艦隊集結香港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此前,《紐約時報》曾因高度扭曲、偏離事實的涉港報導受到廣泛批評。近日,《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又引發了網民憤怒。奧斯丁·雷米茲的推特封面在引發爭議後,雷米茲更改了封面照片據「今日俄羅斯」(RT)29日報導,一位中國網友「Carl Zha」注意到了《紐約時報》駐香港記者奧斯丁·雷米茲(Austin Ramzy)的推特封面圖片,並發布推文介紹了這張封面照的背景,隨即引起網民憤怒。
  • 《紐約時報》招聘駐俄記者不忘抹黑 俄外交部女發言人回應絕了
    俄羅斯外交部女發言人扎哈羅娃(塔斯社) 海外網11月23日電 大約一個星期前,美國《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個「奇葩」的招聘廣告,要尋找一個「不怕死」的駐俄記者。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2日報導,《紐約時報》對於駐俄記者工作是這樣描述的,未來有機會穿越11個時區,報導世界上最具魅力的領導人之一——俄羅斯總統普京,但接下來卻變味了,列出這位記者可能碰到的「遭遇」,包括神經毒劑、私人軍事承包商、網絡特工和新冠肺炎患者。
  • 後川普時代,《紐約時報》編輯部如何定位?
    有色人種的員工覺得自己被忽視了ーー「我們喜歡這家機構,儘管有時候感覺它不愛我們」ーー而科技記者則擔心《紐約時報》為這篇專欄辯護,聽起來就像他們正在指責的Facebook和推特等科技巨頭公司:我們只是一個思想平臺!(言外之意,就是不對文章觀點負責。)編輯部內部對話變得緊張。
  • 《紐約時報》這篇抹黑中國的報導,美國網民發覺不對了……
    (圖中這4名紐約時報的記者,都是常年抹黑中國的老手了)這個說法顯然是荒誕可笑的。在去年年底這個時候,雖然武漢當地發現了一種新的病毒性肺炎,但當時全世界根本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病毒。直到1月的第一周,這種病毒的全部基因序列組和毒株才被中國的科研機構確定和分離出來的,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才將這種新病毒正式命名為Covid-19。
  • 講座實錄 | 紐約時報中文網倪青青:帶著自己的故事去開拓,為舊媒體...
    我從小被家人帶到美國,我一直想回中國。在美國很多年後,我從不會講英文的人,變成不會講中文的人。我想回中國找尋我自己的故事,我學新聞就是為了能回到中國,了解自己,了解我出生的國家。後來我真正當了記者以後,才跳出這種自私的感覺。做記者,能夠了解我自己以外的故事,那就是一個國家的故事,一個時代的故事,我想發出聲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的故事和中國的故事。
  • 《紐約時報》「千人訃告」頭版是如何誕生的
    (觀察者網訊)《紐約時報》當地時間5月24日的頭版,大標題「美國(疫情)死亡數接近10萬,損失無法計算」下面,整版被1000名新冠肺炎死者的名稱覆蓋。這樣一個沒有圖片也沒有新聞報導的頭版立刻引發關注。就在《紐約時報》提前公布頭版內容的同日(23日),其網站也專門刊登了一篇文章,解釋「千人訃告」頭版是如何誕生的。《紐約時報》截圖文章表示,隨著美國因新冠肺炎逝世人數接近10萬,《紐約時報》的編輯們一直在計劃如何紀念這個嚴酷的裡程碑。
  • 攀爬《紐約時報》大樓的美國人被困5樓外牆,被紐約警方當場逮捕
    10月15日, 周四晚上,紐約警方逮捕了一名美國男子,此前有人看到他攀爬爬曼哈頓《紐約時報》大樓的外牆。在街道上拍攝的監控視頻顯示,這位攀爬者在《紐約時報》大樓的一個角落向上爬了幾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