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比利時旅遊,必須得品嘗一下當地的美食。比利時的很多美食都在世界上非常出名,例如華夫餅、巧克力,還有炸薯條等等。下面就來跟我一起了解一下吧!
華夫餅
比利時華夫餅不同於美式華夫餅,製作比利時華夫餅的麵糊相對稀疏,整體面積較美式更大,餅上的格子也更深更大。比利時華夫餅做法更為傳統,使用酵母發酵而非烘焙粉,也就是為什麼其麵糊質地更輕。
華夫餅起源於1958年,由比利時人沃爾特克萊曼引入西雅圖,進而風靡北美。華夫餅頂部有草莓和鮮奶油點綴。這兒的一些飯店隨時供應華夫餅,也可在街上的小攤隨時買到。華夫餅,可謂遊比必嘗美食。
巧克力
比利時另一大美食招牌便是巧克力。別看比利時國土面積小,卻養育著2,000多家巧克力商店,巧克力年產量270,000多公噸!
巧克力製作在比已有150多年歷史,而比利時也以盛產世界高檔巧克力著稱。17世紀,西班牙人踏上比利時土地,比利時巧克力的歷史大幕由此拉開。西班牙人帶來了南美的可可豆,當時統治比利時的西班牙貴族喜歡將可可豆做飲品享用。
至19世紀,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侵佔剛果領土,可可豆來源發生了變化,此時可可豆主要來自西非,而非南美,隨後可可豆便在比利時流行開來。
1857年,吉恩紐豪斯在布魯塞爾首次售賣巧克力,那時巧克力作為天然治療藥物在藥房出售。1912年,其孫子發明了一種外有巧克力堅硬外殼,內裹堅果醬或奶油的巧克力,也就是著名的夾心巧克力。
薯條
比利時薯條可謂比利時一大美食文化遺產,比利時各地隨便一個小攤點都有賣。到底是誰發明的薯條呢?比利時人還是法國人呢?對於這個問題,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比利時人這樣認為:17世紀的一個寒冬,河水結冰,比利時當地人無法捕魚充飢,那慕爾地區、昂代訥、迪南、休伊及瓦隆地區的人們只好將土豆切成魚肉的形狀進行烹炸。第一次世界大戰末,美國士兵來到比利時,卻將這道比利時國民美食誤傳成了「法式炸薯條」。
因為美國士兵所到之地的人們皆講法語,這美味薯條的國籍就這樣被美國士兵給搞混了。
比利時正宗薯條做法講究,絕不選用凍土豆,而選用軟硬適中的優質土豆,切成一釐米的柱條狀,烹炸兩次。第一遍烹炸溫度在150攝氏度(華氏320度),二遍為175攝氏度(華氏約350度)。
經此工序,比利時人製作的薯條外酥裡嫩,再搭配當地蛋黃醬蘸料食用,才是比利時薯條的正宗吃法。比利時人也超級熱愛蛋黃醬!
比利時雖以其三大美食:華夫餅、巧克力和薯條聞名世界,可這兒餐廳的裝潢同樣不可小覷,可算得上是歐洲頂級標準。哦,別忘了,比利時貽貝也相當有名,一般搭配比利時薯條。若外出就餐,即便預算有限,也一定去一次比利時頂級餐廳,或去米其林星級餐廳享受頓晚餐。
這樣的就餐體驗絕對超值!其他時間,去當地酒吧就能覓得便宜又美味的小吃。不妨問問當地人,他們也會很樂意給你指條「明路」。若有時間自己烹飪,可去市場買些新鮮食材及配料。
看完了這篇文章,小夥伴們的口水是不是不由自主的留下來了呢?那麼趕緊和小你的夥伴們約起來吧,來比利時品嘗一下這些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