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在漫長的歲月裡,大自然對莫高窟的侵襲數不勝數,可如今,莫高窟卻依舊保持著獨特鮮明的色彩,這與其創作時使用的顏料、工藝有很大關係。
壁畫的顏料主要來自進口寶石、天然礦石和人工製造的化合物的混合,這說明中國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備了很高的顏料發明製作和化學工藝技術。
畫師們匠心獨具,將青金石、銅綠、密陀僧、絳礬、雲母粉製作成顏料,應用於繪畫中。也正是這獨特的顏料和化學工藝,使得我們至今還能看到這多彩而又燦爛的敦煌藝術。
敦煌壁畫繪製時間跨度較大,最早創於公元366年,後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等朝代連續修鑿,歷時千年。而各個時期所描繪的畫面,也各有特點。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起,佛教文化中的壁畫藝術也隨之在我國發展起來。這個時期的敦煌壁畫,在繪畫和構圖上都有明顯的域外藝術風格。
壁畫內容有佛像畫、佛教故事畫,中國傳統神話故事,裝飾圖案和供養人畫像等。而其中,還是以佛教故事畫為主,有許多如「虔闍尼婆梨王剜肉燃千燈」、「屍毗王割肉貿鴿」、「摩訶薩埵太子捨身飼虎」等描繪印度佛教故事的故事壁畫。
北涼、北魏時期的壁畫,均採用紅色背景,人物膚色又多用白色託底,後以紅色暈染,與畫面上的石育、石綠形成鮮明的冷暖對比。所描繪的人物造型多是曲髮披肩,面相長圓,上半身多袒露,下半身則是用紗衣遮蓋,體態纖悉,故事畫中主要人物的服飾,「均為西域史衣冠;世俗婦女服裝多為龜茲式」。
到了唐代,社會安定,生產力得到發展,各種因素促使唐代產生了輝煌的封建文化。因此,壁畫內容中,故事畫減少,描繪的都是幻想中神化了的人的社會現實活動。畫中的人物形象,也一掃魏隋時代的秀骨清像、意態瀟灑的面貌,更加豐滿圓潤、健康壯美。
宋、西夏、元四個時期佛教的壁畫題材簡單,只有樓臺亭閣、佛說法,天人圍繞,蓮花、水池、化生,沒有任何故事情節。塑像和壁畫,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愈到後期,其形式就愈顯公式化,美術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用色上使用灰黯的大綠、赭石、茶黑,雖比不上唐代壁畫的富麗,但冷清的情調也別具一格。
後來由於朝代的更迭,這一藝術寶地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埋沒在黃沙之中。
直到1900年,王道士發現藏經洞,可惜當時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已是搖搖欲墜,無人顧及此事。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誘騙王道士說自己是玄奘的追隨者,是沿著玄奘走過的路線來到莫高窟,希望能一睹大唐留下的經卷,而後採用明奪暗搶的手法,騙購併竊取了大量珍貴的檔案和文物。
自此,朝廷才終於重視起來了,但此時四萬多件珍寶已所剩不多,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官場腐敗成風,一路又被沿途的官員雁過拔毛似地搜刮大半,送到京師藏書館已所剩無幾。
現今,在藏經洞陳列館展出的只有19件文獻真品,其它43幅美術品全部是電腦噴繪的複製品,還有49件海外文獻藏品圖片,因為原件都流失於海外近百年了。
敦煌壁畫藝術是宗教藝術與中華民族藝術交融的結晶,在傳神寫照、線描造型、賦彩設色、構圖方式等方面均具有獨有的特色,對當代藝術具有深遠的影響。
藝術家與藝術品、藝術與你的一切都 在 等 你
↙點擊閱讀原文,發現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