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仙遊丨興化炒米粉,別人吃米粉,你喊「滾」……
N王清銘
西方快餐麥當勞大叔只年逾花甲,肯德基也只是年齒徒長了兩三歲,中國傳說中最長壽的彭祖活了八百歲,興化米粉的年壽為一千歲了。作為中國最早的快餐之一,興化米粉比「興化」這個古地名走得更遠,足跡遍布海內外。
小時候我們都唱過一首謎語童謠:「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間……」謎底就是興化米粉。做好的米粉攤成四方形的塊狀,為防止散亂,鄉人就用稻草捆縛在中間,一副鄉下老農的裝束。鄉下米粉以草根平民的形象,生活在平民當中,成為他們平常生活的一種美食。
北宋時,祖籍廣東的興化軍主簿黎畛協助錢四娘修築木蘭陂。母親患病口膩,思食家鄉的米粉,黎畛請來師傅加工米粉,後來他把米粉的製作方法公之於眾,讓建木蘭陂的民工和興化軍的民眾也能夠吃上這種簡便的美食。從這個傳說透露的主要信息可知,興化米粉傳自廣東,但本土化了,現在的興化米粉白如雪如銀,細如絲如線。興化米粉凝聚了孝心、親情和兼濟天下的情懷,美食不只是舌尖上的盛宴,它還飽含情懷,這是很多饕餮者所不了解的。
興化米粉|馬俊傑攝
興化米粉是莆田市十大城市名片之一,質佳味美,且耐儲藏,便於攜帶,富於韌性,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家用、饋贈鹹宜,西洪等地生產的米粉暢銷各地。著名作家郭風說,如說米粉,當推興化米粉。現在很多地方都有「炒興化米粉」,我在福州的飯店裡吃過,製作方法與口味與莆仙民間大不相同。「興化炒米粉」才是正宗地道的興化米粉的莆仙吃法,而這種吃法北宋時就有了,真正的久負盛名。宋代文化大師朱熹來莆田講學時,嘗到「興化炒米粉」,不禁拍手叫絕說:「可口欲吞舌,美味實無窮!」朱子那種因為莆仙美食而想「咬舌自盡」的快意和幽默,每次想起,足以解頤。
以前鄉下都窮,難得吃一次興化炒米粉,吃的人一般要「顯擺」一下,選一處風口圪蹴(蹲)著,美食的香味就被風扯長了,直往小孩子的鼻翼飄。小孩子們嘴饞,就不遠不近地看著,吃米粉的人吃得滿頭大汗,孩子們不自覺地吞咽唾沫,然後喊一聲「真滾(滾燙)」。大人們看見了,就會說一句俗語調侃嘴饞的孩子:「別人吃米粉,你喊『滾』。」我有多少次喊滾或讓別的孩子喊滾的經歷,現在早不記得了,但米粉特有的香味常留心間。
莆仙鄉村裡,家家戶戶的米甕裡都備有米粉,小時候肚子餓了,等不及稀飯煮熟,母親會拿一小塊米粉,加上滾燙的米湯,燜幾分鐘,加一點醬油和花生油,這是我們兒時美食的快餐。逢年過節,家裡會製作豆腐,母親會用豆漿「燙」米粉給我們吃。有一次,母親還給我們做了豆漿炒米粉。先把米粉放入豆漿汆一下撈起,鍋裡放油炒豆芽,再加入撈起的米粉和切好的榨菜絲,翻炒均勻,拌上蔥油,上面撒一些炒熟碾碎的花生米。著名作家郭風晚年時對豆漿米粉還念念不忘,特地寫了一篇散文,看來興化米粉的味道可以穿越歲月的風塵,長留在舌尖和心上。
製作興化米粉|馬俊傑攝
兒時我吃的較多的是莧菜炒米粉。那時農村窮,栽種最多的蔬菜是芥菜和莧菜,這兩種菜產量高,食用期長,可療飢。就這樣,我們不經意間吃了很多「美食」。莧菜的汁液是紅的,仿佛就是為了搭配炒米粉而存在,炒熟的食品好像染了紅色一般,煞是好看。米粉柔軟,莧菜多汁而有嚼勁,兩種最簡單的食物搭配在一起,恰到好處。幾年前,我在海亭嘉苑的一家飯館又吃到這道久違的菜餚,連吃了好幾碗。
莆仙民間還有一種「蔥頭米粉」,就是在米粉加入油炒的蔥頭、薑片和豆豉的「三合湯」,據說是民間治療風寒感冒之良方,興化米粉華麗轉身為保健食品了。我讀郭風的散文集《汗顏齋札記》,發現莆仙民間七月半過普渡節的特殊風俗,把「行乞」來的豆腐和小白菜,家裡的興化米粉等,排在地頭,點香供奉地藏菩薩。當夜,各家就把供佛的小白菜、豆腐和興化米粉一起煮,每人一碗,以作晚餐。
炒米粉|網絡圖
中秋節時,各家要吃「芋頭炒米粉」。中秋節前,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秋」,其中必備的一種禮物就是興化米粉;中秋節時,每家每戶都「做秋」,芋頭炒米粉這道菜是必不可少的。芋頭(一般是檳榔芋)去皮切塊,下鍋油炒,再加入肉絲、香菇、慄子等,加水燉二三十分鐘。芋頭爛熟後,加入米粉一起炒,一道莆仙特有的美食就做成了。我曾向民俗專家請教,專家說:米粉是雪白的,吃米粉的意思就是吃到鬍子白了,就是說吃了會高壽;莆仙方言中,「芋頭」與「熬」諧音,吃芋頭炒米粉表示「熬一熬」就到「頭」,寄望生活能夠時來運轉。故鄉美食背後的習俗真的耐人尋味,既含有良好的祝願,又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再苦的生活「熬一熬」就到「頭」了,一盤芋頭炒米粉的哲理勝過很多的耳提面命。
興化米粉裡包含了真切的祝願,莆仙民間一些節日,如冬至、春節等,一般都會準備一盤興化炒米粉。最常見的炒米粉,是加入豬肉、雞肉、蛋、香菇、蝦肉、冬筍、蔥、韭菜、芥蘭菜等佐料,製作方法百度一下就可以找到,這裡我就不贅述了。
有一年莆田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就考了一道有關米粉的對聯,到現在我還記得。上聯是興化炒米粉傳千年八方享譽,下聯是莆田燜豆腐燴百味四海聞名,如果讓我加一個橫批,我會選擇四個字:熬製人生。
【延伸閱讀】以下資料轉自「莆陽印象」
興化炒米粉是福建莆田著名的漢族小吃,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之一,莆田米粉,它是莆田(古代稱興化軍、興化府)的著名土特產,又是中國最早的快餐之一,價廉物美,名揚海內外,尤為海外僑胞所喜愛。人們美其名為「興化米粉」。由大米和水製成,是福建莆田傳統的特色名點。微黃色,細如絲,乾脆可貯藏。米粉產地以莆田市黃石鎮西洪和清江兩村為主。米粉以上等黃尖米製作最好,製作須經過9道工序。正宗興化米粉的特點,久煮易碎、細至1毫米、色澤微黃、煮炒易熟、飲食便利,獨具一種風味。
北宋以來,一直為興化(莆田)之著名特產。系用特等大米精製而成。現主要生產有興化細米粉、銀絲米粉、快熟米粉和粗條米粉等系列產品。興化米粉,條細如絲,潔白如銀,質佳味美,且耐儲藏,便於攜帶,富於韌性,煮、炒、炸皆可,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家用、饋贈鹹宜,是饋贈親友和宴請佳賓之珍品,暢銷國內外。
相傳宋治平間,興化軍(今莆田市轄區)主簿黎畛受命於朝廷。在興化治水,營造木蘭陂,好奇得力助手錢四娘因築坡失敗而投木蘭溪身亡,黎畛臨危不懼,前僕後繼親自主持工程。為了犒勞民興化米粉工,黎畛把祖上傳下的糙米粉加工手藝公諸於眾,還大量生產米粉。 莆田人對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湯米粉和炒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或素的佐料(如豬肉、雞肉、蛋、香菇、蝦肉、冬筍、蔥、韭菜、芥蘭菜等),煮熟就行,鮮嫩味濃。
莆田人對米粉的吃法,一般有湯米粉和炒米粉兩種,即把米粉加入本地的葷或素的佐料(如豬肉、雞肉、蛋、香菇、蝦肉、冬筍、蔥、韭菜、芥蘭菜等),煮熟就行,鮮嫩味濃。
湯米粉
是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簡便小點和盤菜,以及招待來去匆匆的客人的點心。炒米粉除日常點心外,還是逢年過節及宴席上的一道鄉土風味名菜,特別是中秋佳節「做秋」(嫁出去的女兒每年農曆八月份都要去娘家一次,孝敬下父母)的家宴上,都有一盤炒米粉,雅稱「炒銀絲」。莆田涵江的炒米粉風味獨特:米粉松韌,葷素俱佳,菜嫩味香。莆田涵江炒米粉曾榮獲福建省1985年「地方風味名優小吃」稱號。
蔥頭米粉
是米粉加入用花生油炒的蔥頭、薑片和豆豉的「三合湯」,叫「蔥頭米粉」,是民間治療感冒的家庭經濟良方。
豆漿米粉
就是豆漿煮米粉,是一種群眾性的早點或早餐。可以到豆漿店去吃,也可以買豆漿帶回家自己加米粉煮吃,還可以自帶米粉到豆漿店去衝豆漿吃。如是吃豆漿米粉做早餐的,往往以油條、芋粿等油炸食物為佐餐。
豆漿炒米粉
是以豆漿為湯,將米粉燙軟加入調料拌勻,上籠蒸片刻後撒點花生米,澆些香椿油而成。具有米粉鬆軟、香醇味濃的風味,經濟可口,是城鎮居民愛吃的一種夜宵點心或早餐,群眾稱之為「豆漿炒」。但「豆漿炒」的選料和製作頗有研究,如:米粉要選細而白的,炒熟後才能既松而軟;花生仁要炒熟碾碎,蔥要切成「蔥珠」,香椿葉要洗淨,晾乾,用花生油熬成「香椿油」等。
本公眾號原創文章推薦:
舌尖上的仙遊丨老家芥菜飯,微苦的滋味如兒時生活……
舌尖上的仙遊丨度尾套腸,卷進了一晌午的美好慢時光……
舌尖上的仙遊丨蛾餅、蚮餅或海蠣餅
有一種美食叫「扁食」,具有鄉土特色的肯德基或麥當勞
閱讀丨遠離繭子的日子
時評丨外賣小哥求好評,你給拇指,還是巴掌?
中年是拒絕詩意的年齡,只會感慨不會感動,只有哀愁不會憤怒……
行走在湄洲島的遺風古韻中
凌晨五點:歲月靜好的夢中,很多人已經負重前行……
時評·作文丨母親被孩子鎖喉,中國式的教育掐住了誰的喉嚨?
時評·作文丨家長群有了群規!「戲精」家長們請停止你的表演……
陳婧妍媽媽,廖老師喊你抄一百遍家中官員圖譜……
在「莆田系」的一張舊地圖上漫步……
9月9日,一個時代的背影……
【時評·作文】00後:我們不一樣
【美文】黃山挑山工(外一篇)
【美文】剪一點秋光,剪一點詩情,給心靈……
【美文】很亮的秋天裡,我應當也是快樂的……
【美文】【雲裡風文學獎一等獎作品】流浪的扁擔
【作文】王清銘老師寫全國Ⅰ卷 2018年高考作文題
【作文】【2017年高考下水作文】王清銘:中國瓷、中國速度和中國氣度
王清銘老師公眾號
做有情懷、有溫度的自媒體!
只做文學☆只做教育
語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