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字帖| 歐陽詢《九成宮》高清完整版、學習攻略

2021-02-08 書法思考


《九成宮醴泉銘》碑石建於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碑文記載的是唐太宗在九成宮避暑時發現湧泉之事。此碑為歐公晚年奉敕之作,被歷代學書者奉為經典範本之一。



古人說唐代書法"尚法",而《九成宮醴泉銘》則是這種"法"的集中表現。其實,所謂的"法"就是一種規則——寫字的規則。古人云,"不成規矩,不可以成方圓"。《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結體都有明顯的規律,初學書法的人極易從中獲益,這也是許多老師把此帖定為學習書法的首選字帖的理由。


那麼,為什麼許多初學《九成宮醴泉銘》的人會覺得練習到一定階段,寫字基本能夠上手後就會出現"很難再進步"、"容易把字寫死"……的難題呢?這也是因為字帖中本身的"法度"造成的。如果不善學,就會被"法"束縛,導致寫出來的字毫無生氣、狀若算子,這就是不擅學"法"和用"法"的結果。



如何來臨習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呢?我認為基本的學習過程應該是"發現—臨習—記憶"。下面詳細說一下每一個階段的學習方法:


|發現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發現",可以理解為是"讀帖"的過程。讀帖是臨帖前非常重要的準備活動。自古至今學書者把讀帖視為最簡易的、最方便可行的學習手段。它並不是一般性的欣賞書法作品,也不是釋讀書法作品書寫的文章,而是一個"與古人對話"的過程和"與經典交流"的過程,也是專門對自己所選字帖的範字進行細緻的揣摩、觀察、分析、對比、研究、品味、記憶、理解、消化的過程。讀帖主要培養的是觀察能力。只有深入的讀帖,臨帖時才能胸有成竹。從某種意義上說初學書法讀帖比臨帖顯得更為重要。


我們以《九成宮醴泉銘》為例,說一說讀帖到底要注意些什麼。


1、要仔細觀察筆畫特點


從《九成宮醴泉銘》原帖上看,點畫藏頭護尾,筆意不十分明顯。雖用方筆居多,但筆畫含蓄均勻,取勢遞相顧揖,相互呼應。長短合度,粗細折中。在讀帖中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對比發現了這些規律,在接下來的臨摹過程中就可以抓住不同筆畫的變化,通過大量的練習寫出比較豐富的筆畫形態,為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要認真體會用筆方法


仔細觀察《九成宮醴泉銘》會發現,歐陽詢此帖用筆起止乾淨利落,點畫之間用筆勢來形成呼應。書寫時行筆速度不快,但果斷而不猶豫,這樣的用筆使點畫滋潤豐滿,觀之有清朗之氣。


3要反覆研究結構特點


《九成宮醴泉銘》的字形相對其他楷書而言略微偏長。歐陽詢處理字的結體是因字成形——筆畫少的,字形略小,點畫粗壯;筆畫多的,字形略大,點畫稍細。仔細研究會發現,《九成宮醴泉銘》結字上另一個明顯的特點是"縮左伸右",這也是歐書法度的一個表現。歐陽詢被譽為楷書的"結構大師",他在結字時一方面增加橫畫的左低右高效果,另一方面增加整個字的欹側程度,造成歐體字結構的險絕。


讀帖練習中鍛鍊的是眼和腦密切的結合,學書法要養成臨帖前認真讀帖的習慣。如果對範帖一點都不了解就冒然臨習,會造成對範帖中的"美"熟視無睹,臨摹時手足無措。我們應該通過"讀"發現範帖中的"美",這才是提高臨寫興趣的關鍵。



|臨習


經過了讀帖的過程,我們馬上迎來了面對原帖學習的階段。這一步我們要做的是"理性的分析和逼真的臨習",把範帖中的筆法、字法最大限度的掌握起來,才能在以後的創作中運用自如。臨習可以分成兩步來做,先是"摹帖"然後"對臨"。


初學《九成宮醴泉銘》應先從"摹帖"上入手。"摹帖"是練習書法的基本功,是學習和繼承書法藝術的重要過程,也是初學楷書的"不二法門"。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四步摹帖法":


1、從《九成宮醴泉銘》中選擇自己認為寫得好的100個範字,建立屬於自己的"臨帖字庫",再用複印技術逐個放大範字到約10cm大小;


2、用比較薄的宣紙蒙在已經放大的範字上,用很細的筆沿著範字的邊緣雙鉤下來,這個過程越精細越好;


3、採用國畫的硃鏢色將已經雙鉤好的字形像畫工筆畫一樣填滿(注意是"填" 不是"寫"),目的是讓書寫者在填色的過程中仔細體會原帖的細節,這種方法叫"雙鉤廓填法";


4、用毛筆蘸墨汁在自製的紅色範字上依樣描寫,我們俗稱"寫影格",在這一步中,為了節省宣紙,書寫者可以第一遍用比較淡的墨汁摹寫,待宣紙完全乾透後,再用比較濃的墨汁摹寫一遍。



在《九成宮醴泉銘》的初學階段,限於書寫者的眼力,直接對帖臨寫往往顧此失彼,先進行摹寫,目力集中,全神貫注,容易達到"形似"的要求。


當初學者通過摹帖基本掌握了《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字形特點與書寫方法後,可以根據"摹帖"時選擇的100個字,在原帖中找一些結構相近似的字,把自己的"臨帖字庫"擴大到400字左右,然後對這些字按結構分類,進行臨習,寫字的大小還是以10cm見方為宜。我們將臨習的範字置於桌前,最好放在眼睛可以同時看見範字和自己臨寫的字的位置,依照範字的結構、筆法、筆勢和筆意,在摹帖練習的基礎上,一一對照書寫。這個過程不能夠隨意行筆,必須專心致志,一筆一划的對照臨寫,力求逼真!把這400字寫好,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九成宮醴泉銘》的書寫特點和書寫方法了。


臨帖時,可以選擇使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宮格"、"回米格"等方格來確定筆畫的位置,及範字結構安排的方法,以此來糾正個人自發的不正確的寫字習慣,培養訓練有素的書寫意識和認真細緻的學習精神。正確掌握使用格子規範臨帖後,可以去掉格子進行對照臨寫。


臨帖需要用頭腦用心去琢磨、去觀察、去分析比較。通過"臨"達到"像"甚至可以"亂真"。因為只有像才能真正的學到方法,體會到古人書法的奧妙和真諦。也只有臨的像,才能使書寫者的觀察力、眼力得到提高,駕馭毛筆、字法、結構、墨法以至章法的能力越來越強,基本功越來越紮實。



|記憶


啟功先生曾經說過:"功夫不是盲目的時間加數量,而是準確的重複,以達到熟練。"這就告訴初學者,臨帖有兩點必須要做到:一是準確,二是熟練。準確是質量要求,熟練是數量要求。想要達到這個目的,那就要靠記憶。在記憶原帖前提下的背臨,是走向意臨乃至創作的必經之路,也是臨摹學習過程中從摹帖到實臨的一個重要的階段。


《九成宮醴泉銘》整體規矩、陣法森嚴,在歐陽詢的筆下自出心機、意態百生,他能夠大膽的突破,在筆法、結構和意態的變化上,有著獨具特色的風格和體式。也正是因為歐體楷書的特點明顯,更容易讓初學者記住,因此為靠著記憶背臨此帖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在書法的臨習中,"背臨" 是最能考察學書者記憶能力的方法。要努力達到不看原帖、不照範字也能臨寫的惟妙惟肖,做到臨帖"不走樣"的地步是"背臨"的最終要求。這主要鍛鍊和檢驗學書者對範字實臨的熟練程度。靠著記憶,默寫範字是臨帖的第一步飛躍。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到:"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背臨《九成宮醴泉銘》應該注意默寫與核對相結合,默寫是憑藉記憶將反覆臨寫過的範字寫出來,背臨之後的認真核對極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寫不像的筆畫和不準確的結構位置,進而去糾正。核對要嚴格,必須一絲不苟。


很多初學《九成宮醴泉銘》的人都說"臨帖難"、"寫不像",原因很多,其實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方法是"多寫、多練",這需要花時間、下功夫,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沉得下心境,穩得住情緒,經得起考驗。練習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當你能夠胸有成竹的準確分析出它的用筆、結構、章法和風格特點,並且能熟練的書寫出與範字相像的字時,就可以進行創作了。


學習歐體楷書,要研究歐體的法度,但又不能把"法"作為教條,不敢越雷池半步,須知學"法"是為了用"法",並且在日後的書法實踐中逐步破"法", 最終形成自己的"法"。蘇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這"無法"是指他的作品已打破了前人的成法,"意造"則是按照自己的"法"來創作作品。


相關焦點

  • 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高清字帖
    提示:請點上方藍字↑↑楷書行書硬筆書法 訂閱關注《楷書行書》 書法作品欣賞《九成宮醴泉銘
  • 視頻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附字帖)
    唐代書論家張懷瓘《書斷》說歐陽詢「八體盡能,筆力險勁,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草書迭蕩流通,視之二王,可為動色」。也就是說,歐陽詢擅長各種書體,篆書、飛白尤其精絕,他的草書,就是王羲之、王獻之看了,也會吃驚。然而,歐陽詢的書法,流傳到現在的,只有楷書和行書。他的楷書對後世影響最大,被稱為「歐體」。九成宮在陝西寶雞麟遊。這裡是李世民的行宮,名為九成宮。
  • 這是最像歐陽詢《九成宮》的字帖,還原歐楷精髓,今人誰還能寫出
    楷書,有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子昂四大家,而使用最廣泛,學習人最多的是歐陽詢的楷書,簡稱為「歐楷」!歐楷的代表作是《九成宮醴泉銘》(簡稱《九成宮》),由魏徵撰文,歐陽詢書丹而成,堪稱歐陽詢的「登峰造極」之作,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視為「天下第一楷書」。
  • 視頻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附字帖(民國本)
    由河南美術出版社傾力打造的系列微視頻《翰墨中華》--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歐陽詢(557一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 手機字帖 | 漢隸《曹全碑》高清完整版、賞析與學習全攻略
    手機字帖 | 漢隸《曹全碑》學習支持:sfsk01(微信號)高清字帖下載:shufa35(微信號)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完整版手機字帖 | 鍾紹京《靈飛經》高清完整版>手機字帖 | 鍾繇《宣示表》高清完整版手機字帖 | 顏體《多寶塔碑》高清完整版手機字帖| 柳公權《玄秘塔碑》高清完整版手機字帖 | 陸柬之《文賦》高清完整版書法字帖 | 漢隸
  • 張久生臨習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上)
    [3]————相關內容•點擊鏈接————張久生臨歐陽詢《皇甫君碑》(下)張久生臨歐陽詢《皇甫君碑》(上)張久生大楷臨歐陽詢《化度寺》(含史上最全釋文)張久生大楷臨習歐陽詢《虞恭公碑》歐陽詢《皇甫誕碑》宋拓本—
  • 高清字帖 | 歐陽詢《心經》
    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所無匹,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講解
    當今臨摹歐體字的人不在少數,但是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大家似乎並不直接去學習歐體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而是直接去臨摹當代書法家二田的楷書。雖然,二田書法造詣深,取法於古,繼承歐體,但是並不是真的歐體字,可以說是自成一家的田體字。
  • 少見的書法老字帖,歐陽詢楷書《千字文》,你見過嗎?
    大家熟悉的歐陽詢楷書名帖,楷書方面有《九成宮》、《化度寺碑》、《皇甫誕碑》等,行書方面有《行書千字文》、《夢奠帖》、《張翰帖》、《卜商帖》等。這些經典法帖,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都體現出了歐陽詢挺拔險絕的個人風格。
  • 這才是歐陽詢的巔峰楷書,遠勝於《九成宮》,字字都精闢獨到
    說起歐陽詢的楷書,大家想到的首先是《九成宮碑》。歐陽詢筆下的《九成宮碑》整體莊重和嚴肅,點畫精到別致,表現出了極高的書法藝術。歐陽詢《化度寺碑》其實歐陽詢的代表作,除了《九成宮》,還有就是《皇甫誕君碑》、《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等。
  • 歐陽詢最晚年的楷書《虞恭公溫彥博碑》
    《九成宮醴泉銘碑》用筆方整,且能於方整中見險絕,字畫的安排緊湊,勻稱,間架開闊穩健。其字形偏修長,行筆於險勁之中尋求穩定,尤其在劃末重收,筆至劃尾便穩穩提起。整體碑文高華渾樸,法度森嚴,一點一划都成為後世模範,是歐陽詢晚年代表之作,故後人學習楷書往往以此碑作為範本。趙孟頫說:「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版本解讀:選不對字帖,很容易走彎路!
    今天我們簡單談一下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版本問題,市面上的《九成宮醴泉銘》主要有兩個版本,關於這兩種版本的源流,我們若是談起來,一篇文章的篇幅是不夠用的,這裡我們只談結論,不談論證過程。首先是左右結構的「朝揖」關係,這一點初學者不容易發現,但是如果你留心的話就能發現,左邊的「雙立人」並不是一種垂直的結構,而是一種傾斜的狀態,歐陽詢這樣的大高手為啥不寫垂直呢?其實就是為了跟右邊形成一種「朝揖」之勢,這樣的結構才精彩,這種結構在王羲之《聖教序》中比較常見,歐陽詢對這種結構應用的比較成熟,後來寫進了歐陽詢的《結構36法》當中。
  • 字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李鴻裔本》高清字庫1.1版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貞觀六年(632)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現存於陝西麟遊縣博物館。
  • 手機字帖 | 智永《千字文》高清注釋版、學習攻略
    手機字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高清字帖
  • 名帖檔案:歐陽詢《皇甫誕碑》
    歐陽詢 · 皇甫誕碑從我個人角度來看,這篇碑文與《九成宮》時期的歐陽詢,風格還是有一些差異的。行文落筆多以平正為主,炫技程度比《九成宮》收斂不少,應是歐陽詢早期作品。而且,由於拓本還原度較高,在刻工之外,更能看出歐陽詢手書的味道。
  • 歐楷《九成宮》臨習詳盡攻略
    而歐楷筆法中的"斜切"是歐陽詢達到這種效果的手段之一。眾所周知,歐陽詢是由隋入唐的書家,他在年輕時代受到北朝書法的影響很大,而北朝書法以險勁為主,以致歐陽詢在入唐後的書法仍然保留了這一特色並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歐體楷書中的"斜切"筆法就是對北朝書法筆法的一種發展。
  • 高清書法大圖(40000多張)
    《端州石室記》李邕行書代表作《麓山寺碑》李陽冰《三墳記》李陽冰篆書《千字文》李陽冰篆書《唐謙卦》杜牧《張好好詩》卷楊凝式《韭花帖》楊凝式行草《新步虛詞》楊沂孫篆書《在昔篇》柳公權《九疑山賦》柳公權《太上洞玄消災護命經》柳公權《李公神道碑銘》柳公權《玄秘塔碑》高清資料柳公權《皇英曲》古籍拓本柳公權《神策軍碑》柳公權《神策軍碑宋拓帖》柳公權《金剛經》柳公權《陸士衡演連珠》歐陽詢-九成宮(李祺本)單字版歐陽詢
  •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絕」字講解、示範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絕」字講解、示範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高清大圖賞析含釋文 墨客書院
    於是由魏徵撰寫銘文,歐陽詢執筆寫字,匠工刻於石上。魏徵銘文記述了九成宮建築的宏偉,唐太宗功業的偉大,醴泉發現的經過,以及它象徵祥瑞的意義。特別的是, 銘文後半部,它是魏徵發揮的治國安邦的政治主張,至今猶有借鑑價值。「黃屋非貴,天下為憂」,「居高思墜,持滿戒溢」的名句就出於此碑。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高清版
    歐陽詢,字信本,祖籍湖南長沙,唐朝著名書法家,被後人譽為唐楷第一。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行書千字文》等。唐張懷瓘評價歐陽詢「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絕,峻於古人,擾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籠之勢,幾旋雷激,操舉若神。真行之書,出於太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風神嚴於智永,潤色寡於虞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