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走向了「不打」,是武術文明的體現

2020-09-03 每天學太極

一位在美國從事UFC教學的朋友和筆者聊到了中國武術,他說了一句話,讓筆者很震驚,這是我們從未接觸的一個視角,一個全新的角度,發人深思。

他說:中國人用了3000年的時間把本是野蠻格鬥的武術變成了文明,而當傳統武術走向UFC或MMA的時候,一瞬間又要失去這3000年積澱而來的文明,回到原形,這是中國傳統武術在當代最大的悲哀。

筆者也曾多次說過,傳統武術需要和世界各國的武技進行「對話」與「交流」,這樣才是與現代的「接軌」,而其實當傳統武術與現代格鬥術「接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太多的相似和相近,因為人類在格鬥還有身體文化的認知上總是有驚人的相似。


但令我們驚奇的是,在世界諸多的武技中,只有中國武術完成了和自己文化的無縫乃至完美連結,成了其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也就是這位朋友所說的把本是野蠻而殘酷的格鬥術變成了一種文明,從「打」走向了「不打」,堪稱文化歷史上的一道風景線,亦是奇蹟。

也唯有中國武術因為其文化元素的融入而形成了斑斕多彩的拳種,用不同的理念和形式還有內容來演繹、表達「格鬥」的技法、元素還有「情境」, 並在各自的流派中產生了豐富而龐雜的套路。有人說,現在這些套路已然無用,但筆者並不贊同,畢竟這些套路經歷了時代和歲月的沉澱與洗禮,保留著諸多人文的痕跡甚至有情感的印記,附帶著許多故事和傳承,我們焉能將其付之東流?


還有,中國武術中有一個別致的拳種——太極拳,幾乎是作為格鬥術和其文明對接與融合最完美的成果。

我們知道,「兩兩相當」的較技必然有一定的傷害,尤其是古代護具極為貧瘠的時代,雖然我們從吳殳等武藝家的著作中可以窺得許多簡便而實用的護具製作方法,但畢竟和今天的科技和材料進步不可同日而語。在熱兵器出現之後,中國武術的價值觀遇到了空前的挑戰,而相應的為太極拳的誕生提供了恰到好處的土壤。

於是,在中國武術中便有了一種安全而智慧的格鬥方式,稱之為「推手」。

本是嗜血而殘酷的格鬥,變成了兩人在一起的「沾連粘隨」,本是要盡全力的出擊和防守,卻成了心領神會的「聽勁」,讓人一聽十分納悶,怎麼這勁還能「聽」,用耳朵麼?非也,是用皮膚和神經末梢來感知對方勁路的變化。而這時候的格鬥並非是硬碰硬,是完全憑力氣的較技,而是「引進落空」和「隨曲就伸」,是「四兩撥千斤」,是神鬼莫測的「化」,這樣本是凌厲的招式中便多了幾分智慧與溫情。

之所以是智慧,是如同圍棋,步步靠近,穩紮穩打,靠的是心思的縝密與應對,靠的是謀略與周旋,靠的是經驗與火候,而非蠻力。

之所以是溫情,是因為整個過程中沒有流血,沒有傷害,沒有鼻青臉腫,有的是彼此的「得」與「失」,是彼此的「懂得」與「默契」,是心領神會,是鬆緊自如,是面帶微笑中分出高下,是「有了」和「走了」那種轉換中的輕盈與灑脫。

非但太極,我們在許多拳種中可以看到這種文明「浸淫」的成果。

詠春的「黏手」,即是一種充滿智慧和趣味的模擬格鬥,不一定要兩人赤膊上陣,在擂臺上一分高下,而這種獨特的較技亦是可以分出伯仲優劣,卻沒有彼此的傷害,尤其是兩人蒙眼的「黏手」,驚險環生,扣人心弦。

西北棍子中的「走排子」,兩人手持長棍,是對練,又是即興的發揮與演繹,時而磕碰,時而走轉,時而錯身,時而遠攻,上下盤旋,左右迂迴,蒼茫彪悍中又不乏輕俏逼真,讓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

所以,筆者覺得傳統武術的價值就是在於那份獨到的「古意」,即通過招法、勁道和神意來「接近」古人的智慧與能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我們在現代化的浪潮中過度地給傳統武術「祛魅」,使之應接不暇,毫無招架和還手之力,所以在現代MMA和UFC的狂轟濫炸中顯得捉襟見肘,而真正到了國外,許多UFC的選手卻一直在默默地從世界各國的武技中汲取營養包括中國傳統武術,借鑑一些招法和練功方法,他們從來沒有對中國的傳統武術嗤之以鼻,而是顯示了足夠的尊重。我們看到國外的傳統武術甚至更「傳統」,保留了許多我們今天已經陌生的儀式和招法,這個筆者在美國的傳統武術比賽上見到了許多,震撼之餘又感動,又深思。

朋友憂鬱地說:從野蠻到文明走了3000年,而從文明到野蠻卻是一夜之間。

我們雖不可能知道中國武術在過往的3000年中獲得了什麼,失去了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一路走來的中國武術融入了中國人的智慧和情感,還有幾千年的生活方式,這便是文明的洗禮,是一路的艱辛與曲折,亦有溫情與力度。

文明需要呵護需要守護。

但我們意識到這種文明被破壞甚至要完全遺棄的時候,我們應該覺醒,應該沉思,因為我們是這種文明的受益者,是這種文明的捍衛者。

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中,總有東方的光芒,其中必然有中國武術,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絡繹不絕,燎原之勢。

故而,雖是一家之言,猶有幾分冷峻。

承載一種文明的武術,方是一路的盎然與沉醉,但這種文明依然需要和世界其他的「文明」進行深情的凝視,需要彼此的尊重,彼此的交流,才能讓文明的果實更為豐碩。

文/馬國文

相關焦點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生死對戰不講究公平文明,所以中國傳統武術並不重視對等性,真動起手來,什麼體重大小、器械長短、年齡長幼都完全忽略不計。破槍未必用槍,破棍未必用棍,頭肩肘手尾胯膝足皆可攻防,踢打摔拿俱可使用,甚至連戳眼、鎖喉、搜襠、反關節等極易致傷致殘的招數都是被允許的。
  • 盤點:武術打不過搏擊的根源!網友:武術早淪為花架子了!
    近年來,搏擊打傳武造成的惡劣影響,給哪些原本對傳統武術、傳統文化抱有嚮往之心的人澆了一盆冷水,當然也從另一個方面,讓大家開始重新正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在現階段的普適性等問題,這也是很多傳統武術新生代傳人在思索的問題,這裡我先談談,傳統武術打不過自由搏擊的根源——
  • 打多了才知道,不是武術不中用,只是不打沒法用!
    最近大半年跟一位練武術的朋友對練上癮了,我是健身為主,他是為了驗證武術招術!雖然為了安全採用了拳擊規則,但不應該成為武術不中用的理由!只要用心肯定能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法,只不過想用出來並不是那麼容易,而且效果也不比簡單的直擺勾更有效!
  • 論我中華武術、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
    李小龍但是隨著社會文明不斷發展,武術和功夫在現在社會已經漸漸的演變符合當下社會發展的現代武術了!現代武術有套路運動、搏鬥運動兩大類。套路運動那肯定是不能用來打架的啊,搏鬥那肯定是強身健體、自衛反擊以及擂臺爭霸用的,像自由搏擊、散打等就是現代武術裡面搏鬥運動的一種那麼我們現代武術搏鬥運動裡面的內家拳、長拳類、短拳、南拳、象形拳等等能不能打得過國外拳擊、UFC、MMA綜合格鬥類的競技呢。
  • 陝西武術,走向社會服務大眾
    本報記者 毛毛攝「中國傳統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作為陝西武術工作者,我們不僅要讓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為國爭光,還必須做好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播工作,讓武術運動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發揚光大,服務大眾強身健體。」
  • 武術入青奧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專訪國際武術聯合會秘書長張秋平
    新華社洛桑1月8日電 武術入青奧是文化自信的體現——專訪國際武術聯合會秘書長張秋平新華社記者羅鑫 林德韌 丁文嫻8日,在瑞士洛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上,武術被列為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
  • 馬保國的問號: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更多人討論一個問題,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前面有太極磊磊,還有閻芳大師,都成為江湖笑柄。加上馬保國,可稱為「太極三醜」。按說,太極是中國武術中走向國際的典範,一襲白衣,翩翩起舞,剛柔相濟,快慢結合,很有氣勢。20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一堆人打太極。
  • 火爆的馬保國、不能打實戰的武術。江湖時代早已遠去!
    所以他們也變成了一個笑話、但他們敢上去打呀!但武林中還有很多傳武大師、太極大師是知道自己不能打,但又不承認。又總是在說正確的廢話、、傳統武術是我們幾千年文明的精華,傳統武術是殺人技術、我們是非常能打的。馬保國、雷公太極、詠春餘昌華就像一個愣頭青,但也不是騙子、他們是被自己的武術洗腦了、非要來擂臺上得瑟。
  • 中國武術沒落了嗎?武術為什麼不能打?(上)
    #12月跨年衝刺計劃#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首先我們先做出一個回應,就是我們堅定地相信傳統武術可以打。我們會從幾個原因著手分析,由於篇幅原因,不會在一篇文章裡將所有內容講完,這裡先謝謝各位讀者的支持。那麼接下來,我們打算對造成「傳統武術不能打」這個印象的原因,進行一些簡單的分析。
  • 太極拳被蔑稱「老頭拳」 中國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喬鳳傑教授說,因為要傳承中國傳統武術的精髓,必須耐得住寂寞,修身養性。「在現代社會,有武術高手存在,他們的功夫是深不可測的。不過他們也一定不會出來,不會宣傳自己。」河南省體育局武管中心主任助理陳沛菊說,真人不露面,露面不真人,用這句話來形容目前的武術世界,最是恰當。話是這麼說,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他們更希望看到露面的「真人」。
  • 為什麼傳統武術打不過自由搏擊?
    ,他們適應的就是相互的單人搏擊技法,俗語有云「一力二膽三功夫」,練習武術不僅要練習套路,更要練習體能、力量、反應和速度,傳統武術和搏擊本身就是兩個不一樣的訓練方式的功夫組合,在一起競技時,必然有其不同之處。
  • 為什麼傳統武術打不過現代搏擊?是真實的麼?
    對於大多數人傳統武術就是停留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那麼真實的傳統武術到底是怎麼樣子的呢? 大多數人是不了解傳統武術的,因為傳統武術太多門派,拳法太多,導致大多數人不了解真正的傳統功夫,傳統功夫裡面有內家拳,外家拳,內家拳最主要的有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 少林拳(少林拳裡面也分內家和外家
  •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這些負面消息對傳統武術練習者和愛好者無疑是巨大打擊,人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中國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看過李小龍電影的朋友們知道,在電影裡總會出現這麼一些橋段:某老外指著李小龍搖搖手指道:中國功夫都是花拳繡腿,體操表演而已,根本不實用。然後就被龍哥幹倒了。
  • 傳統武術真打不過搏擊嗎?
    先說傳統武術的套路拳法,何為套路拳法?開始創建時就是打人的!這是當時根據連續打人後的結果設計好的套路拳法!就如現在的算數題一步壓一步走的,不會了就死路一條!傳下來後因為傳的人天賦不行,也不刻苦去悟!只是為了表演,所以就放棄了實戰。二說傳統武術裡的散打,散打屬於低層次的修煉了,也屬於把套路拳法扯開來用的,接近於自由搏擊了!
  • 少林寺的武僧為什麼不去打拳擊?
    他們為什麼不去打拳擊?中華武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自南北朝開始武術便於華夏文明中孕育而生,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派生出少林、武當、崑崙、峨眉、崆峒和詠春八卦等各門各派。其中少林派更展現了中華武學的精髓所在,正所謂天下武學出少林,少林寺古往今來便作為天下武學至尊,成為了中國武學最高水準的代表。
  • 中國武術究竟能不能打?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以免錯過好文章)前一陣子一個武術比賽又將中國「武術」拉入了人們的視野,在山東的一場比賽中,一位自稱某門太極掌門人的「大師」被一位業餘拳手30秒打趴下3次,最後一次竟暫時失去知覺,送醫搶救。
  • 方便、鄒市明、楊建平評傳統武術能不能打
    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他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武術和武術套路是兩碼事,據我所知,其實很多武術家都是不常練套路的,而重點練一些單式,組合動作並不複雜,就像散打一樣,套路因為要照顧動作的連貫性在一次訪談節目中主持人問方便:「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
  • 郭晨冬點評傳統武術:詠春拳能打普通人,但打不過職業搏擊運動員
    最近兩年,中國搏擊界掀起了一陣傳統武術熱潮,各路「大師」不斷走入拳迷視野,給這一行業增添了許多看點。他們接二連三地登上實戰擂臺與現代搏擊運動員交戰,意圖為傳統武術的實戰性正名,但絕大多數都以慘敗告終,全社會對於傳統武術的質疑聲音空前高漲。
  • 從葉問電影中看功夫,中國傳統武術真的不能打嗎?
    葉問電影中,一代宗師葉問在與各位武術高手的較量中都大獲全勝。而回到現實社會中中國傳統武術頻頻打臉。一次次被現代格鬥所KO。傳統武術到底能不能打的問題似乎愈來愈受到大眾的重視。 葉問4中,葉問在中華總會上會見的各位武術家,有螳螂拳、譚家腿、形意門、太極拳、八卦掌。這些武術流派在中國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說實話這些拳種相對於詠春來說規模大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 屢戰屢敗,傳統中國功夫到底能不能打?
    功夫由武及文的變化隨著傳統功夫與現代搏擊過招屢戰屢敗,現在只要提及傳統武術,便會招致一片嘲諷。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已經有四千多年歷史,老祖宗們用來與自然,與野獸,與敵人抗爭所倚仗的資本,就真的如此不堪一擊?看看霸王虞姬,呂布貂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