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走進突泉縣寶石鎮寶合村,遠遠就會聽到「哞哞」的牛叫聲,58歲的王淑蘭屋裡屋外忙個不停,之前的幾十年裡,王淑蘭和村中大多數村民一樣,長期靠種地維持生活,年份不好的時候,還要借錢買種子化肥。2017年,村黨支部將兩頭基礎母牛送上了門,至此讓她們一家走上了脫貧路。
「村上給了我2頭扶貧牛,現在已經繁殖到了4頭,之前賣了1頭,我不打算再賣了,留著多多繁殖,好用來養老啊!」寶合村脫貧戶王淑蘭說。
寶合村是寶石鎮的養牛示範村,經過幾年的發展繁殖,目前,肉牛存欄已經達到4100餘頭,除外出務工人員,全村幾乎家家養牛,達到了人均2.6頭牛的養殖規模,成為了遠近鄉鎮裡小有名氣的養牛村。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突泉縣聚焦「精準」二字,下足「繡花」功夫,將養殖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載體,牛產業作為全縣的主導產業,創新實施了「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牛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全縣牛存欄已經從2017年底的2.8萬頭發展到現在的11.2萬頭,牛產業戶覆蓋率達到27%,實現戶均2.8頭牛,帶動1.1萬農戶年增收1.3萬元,3000多戶貧困戶年增收1.1萬元。
宣傳示範引領 激發養殖熱情
天蒙蒙亮,走進六戶鎮先鋒村塗煥飛的牛舍,耳畔便傳來響亮飽滿的牛叫聲,不遠處有十幾頭牛正悠閒地啃著草茬子。
2018年,在外經商想回家為村民做點事兒的塗煥飛,選擇回村參加換屆選舉,成功當選為先鋒村的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
塗煥飛堅信讓群眾走上好路子、發展好產業、過上好日子是一個合格「村官」的首要任務。明確了思路,接下來就是一個字——「幹」!塗煥飛說:「農村工作,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群眾的事就沒有小事,都關乎他們的切身利益,必須得認真對待,才能贏得信任。」一時間,塗煥飛感到任重而道遠。
新官上任恰逢新政策。2018年,突泉縣大力實施「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當時,村民多是觀望狀態,顧慮資金、考慮技術、擔心效益,積極性並不高。作為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再想想2015年前的「牛倌」身份,塗煥飛決定以身示範、首當其衝,利用「牧業再造突泉」政策貸款10萬元,買了15頭西門塔爾牛進行飼養,當年就收益了7、8萬元。
自己賺到錢了,塗煥飛想著要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也過上「牛」日子。他領著「村官」們出去學習、借鑑養殖大戶的養牛經驗及做法,結合實際,認真總結,把學到的經驗運用到帶頭致富的實踐中去。在他的帶動鼓勵下,村「兩委」成員也都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牛倌」。
在村「兩委」帶動下,慢慢的村民們積極性也高了,也萌生了想養牛的心思,六戶鎮先鋒村現在肉牛養殖戶已經發展到120餘戶,養殖肉牛達670餘頭,實現了人均1.27頭牛。
無獨有偶,太平鄉賽銀花村黨支部書記黃銀昌從2012年發展肉牛養殖至今,自家西門塔爾肉牛存欄130餘頭,年收入60餘萬元。2017年開始,為幫助村民通過發展養殖業增收致富,他主動承擔起村級產業指導員的任務,義務為村民傳授養牛經驗。
日常的工作中,黃銀昌義務為村民宣講國家惠民政策,聯絡組織村民培訓養殖技術,積極解決產業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訴求並保證常態化,以便為農戶通過養牛獲得實惠,尤其是在扶持貧困戶發展養殖上,他一遍遍走訪做工作,幫助貧困戶增收致富。通過宣傳動員,賽銀花村一半以上的貧困戶都有了自己的脫貧產業,湧現出了李喜春、樊廣良等一批脫貧致富典型。
2018年以來,突泉縣各鄉鎮、村屯抓住機遇,緊緊圍繞「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的好政策,按照「小群體、大規模,分戶飼養、統一防疫」思路,採取「示範帶動,梯次推進」措施,通過牲畜養殖行業領軍人物領養輻射帶動,紮實推進全縣畜牧產業發展。目前,全縣188個行政村中,有153個村黨支部書記帶頭示範養牛,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健全保障體系 築牢產業根基
突泉鎮城郊村村民韓立春2018年抱著試試看的想法購買了6頭基礎母牛,經過精心飼養,可觀的收益讓他嘗到了養牛的甜頭,而「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的低息貸款為他擴大養殖規模助了一臂之力。採訪中,韓立春開心地對筆者說:「兩年來家裡這幾頭基礎母牛共產牛犢11頭,僅賣牛犢就收入了10萬元錢,現在存欄基礎母牛20頭,生活更有盼頭了。」
要想產業發展好,資金是保障。為此,突泉縣委、政府勇於破冰前行、創新思路,通過「政府+銀行」擔保模式,破解了養殖主體融資難、貸款難問題。縣財政在銀行存入風險保證金,銀行放大5倍後為農戶貸款。按照自願申請的方式,有養殖意願群眾可向銀行申請貸款1—5萬元,其中3萬元部分農戶自付利息一釐,其餘由政府補貼支付,支持農戶發展牛、馬、驢等大牲畜。通過調整畜種結構、品種結構和產品結構,因地制宜發展養殖畜種,改良提升現有品種,延長產業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積極爭取畜牧良種補貼、牧草種補貼、畜牧養殖大縣、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國家強農惠農扶持項目,優先扶持發展大畜養殖業,利用國家扶持項目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對相關產業的投資,把產業做大做強。目前,全縣累計投放養牛貸款7.3億元,為全縣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金融後盾。
要想做大牛產業,疫病防控是關鍵。為保障產業健康發展,突泉縣成立了家畜改良診療「120」服務中心,在解決養殖戶後顧之憂的同時,也助推了突泉縣「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的順利實施,讓畜牧養殖成為突泉縣產業扶貧中的一注強心劑。
家住突泉鎮東信村的養殖戶高佔軍,就曾多次撥打過「畜牧120」服務中心的求診電話,每次求診都能得到及時滿意的處理。這天臨近晌午,高佔軍又急忙撥通了「畜牧120」服務中心的電話,獸醫李春會接起電話,簡單了解情況後,顧不得按時下班,就急忙到藥房取藥、備藥箱,驅車前往高佔軍家中。與高佔軍詳細交談過後,李春會開始動手為他家的牛進行診治,看著牛的情況逐漸好轉,高佔軍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來。「這個『畜牧120』真的太方便了,我家這牛有點什麼毛病,只要打個電話,半小時之內獸醫就來了,特別及時。」高佔軍禁不住誇獎道。
精湛的技術,隨時趕赴的服務精神,家畜改良診療「畜牧120」服務中心慢慢的走進了廣大養殖戶的心中。目前,已出診2.15萬人次,改良大畜3.5萬頭,全縣大畜改良率達到90%以上。通過診療為群眾減少經濟損失近億元,改良間接帶動群眾增收1.5億元。
除了給養殖戶們足夠的資金、過硬的技術外,突泉縣還讓養殖戶們找到了組織,感受到了家的溫暖。2019年,突泉縣政府、龍頭企業、金融部門和養殖戶四家牽頭,組建了突泉縣牛產業化聯合體,有效推動全縣牛產業新型經營主體抱團取暖、合作經營,切實提高全縣牛產業競爭力和綜合效益。目前,聯合體成員已發展大型企業2家、合作社61家、養殖大戶379家。「咱們這個牛聯體主要就是要幫助全縣的肉牛養殖戶和意向養殖戶壯大產業發展,讓全縣群眾有產業、有抓手,從而更好的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突泉縣農牧產業化辦公室主任賈玉鵬說。
模式疊加發力 提振養殖信心
今年62歲的陳少貴,是水泉鎮德泉村的普通村民。2019年,在鎮黨委政府的號召下,他開始與天興奶牛養殖公司合作。通過「戶養企育」模式,當年3月份,他將10頭3月齡牛犢領回家,經過一年的精心飼養,他又將10頭牛犢賣回了公司。除去成本,一頭牛淨掙4000元。這不,嘗到甜頭的陳少貴,今年又從公司領回了30頭牛進行飼養,他高興地告訴筆者說,這又將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啊。
為帶動廣大農戶積極參與到牛產業發展中來,突泉縣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示範引領作用,建立穩定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
多種養殖模式大大提升了突泉縣廣大養殖戶的養殖信心。那麼如何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突泉縣的牛產業能夠實現高質量發展,為此,突泉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多方考察,最終決定在突泉縣投資建設肉牛肉羊屠宰加工廠,更好地實現企業和農戶雙贏目標。
走進突泉縣綠豐泉肉牛肉羊屠宰加工項目,150餘名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忙得不亦樂乎,有的在砌築抹灰,有的在安裝設備,目前,項目主體已完成,預計11月底全部完工。
突泉縣綠豐泉肉牛肉羊屠宰深加工項目總投資1.2億元,年屠宰加工50萬隻肉羊、10萬頭肉牛。建設內容為屠宰分割車間、熟肉製品車間、速凍調理食品車間、制冷機房、冷庫等生產工程,牛羊待宰圈、隔離圈、急宰化制間等輔助工程,總建築面積2.14萬平方米。2020年計劃完成投資0.87億元,完成全部建設任務並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後,可為當地農牧民帶來22700萬元的收入,牛養殖戶每年可獲利13.5萬元,可提供150個就業崗位,帶動醫藥、食品、包裝、運輸、維修等相關產業發展,可間接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
奮進新時代,牛氣滾滾來。突泉縣正以久久為功的決心和意志,凝聚突泉信心,匯聚突泉力量,發揚突泉精神,大念「牛字經」、培育「牛經濟」,讓全縣人民大發牛財,牛氣十足!
來源/內蒙古扶貧開發宣傳平臺
原標題:《【牛勢牧歌】「扶貧扶產業·牧業再造突泉」工程發展側記》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