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描寫春景、春雨的詩作很多,如蘇軾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陸遊的「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再如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些詩作都對春景和春雨作了動人的描繪。
而杜甫被稱為「詩聖」,所作的詩歌有「史詩」之稱,而且作品多沉鬱頓挫的風格。但是這首《春夜喜雨》卻是他為數不多清新明麗的詩歌。作者於唐肅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時寫的。 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的感情很深。於是便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 花重錦官城。
詩歌首句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了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自然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來,順理成章地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正需要春雨的潤澤。
第二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隨風悄然而來,默默地地潤澤萬物。這種不張揚,謙虛的精神更顯出春雨之珍貴。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象雲一樣黑。這樣的雨恐怕就要下到天亮了。"黑"與"明",互相映襯,不但表現了雲厚雨足,也有視覺的衝擊,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寫的是詩人想像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花團錦簇,一片花的海洋。花都如此,那麼山裡的田林,更是因為春雨的潤澤,而顯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
詩人內心期盼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雖然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詩中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來。雖然無一「喜」字,但是字字都能體會到詩人心中的無限喜悅之情。
縱觀杜甫的《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鍊句方面,還是在意象的捕捉、細節的描寫方面,都體現了出詩人對事物精細的觀察,獨特的感受。與詩人的那些沉鬱頓挫的詩歌相比,別有一種獨特趣味,更能體會到詩人對生命深刻的理解。雖然描繪的是春夜雨景,表現了詩人對春雨高尚品格的讚美,更是表現了詩人對世間像春雨一樣的具有高尚品格之人的讚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