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將是中國籃球的載入史冊的一年,並不是因為這一年中國籃球取得了什麼成績的突破,也不是因為中國籃球的賽場上又出現了如同大姚一般的統治級別的球員。而是因為從2017年開始,中國籃球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軌道和方向。在2017年姚明成為了中國籃球的掌門人,並且制定了一系列的發展和改革的規劃,這也就意味著從2017年開始,中國籃壇將進入一個新紀元,改革之路將讓中國的籃球文化產生巨變。
在2017年之前,中國籃球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為煎熬的階段。好不容易才在2015年的長沙亞錦賽上重回亞洲之巔,而後又連續在世界賽場上潰敗,中國男籃幾乎看不到任何的發展希望。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5連敗、2016年的裡約奧運會5連敗,兩屆奧運會中國男籃10連敗收場,並且排名墊底。中國男籃的團隊氛圍一度如同籠罩了陰霾一般。並且這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取得的戰果,與2008年的成功形成了鮮明的落差對比。從奧運會的前八之隊,到世界賽場一勝難求,中國男籃的實力確實是呈現出了斷崖式的滑坡。
自身的實力出現下滑算是男籃團隊的內憂,而在這個階段中國男籃又感受到了外患。從2015年開始,菲律賓男籃和日本男籃就已經有了崛起之勢,菲律賓男籃開始走向歸化球員的道路,先是布拉切後是克拉克森,這兩名球員的加入讓菲律賓男籃的實力瞬間提升,而且他們至今也沒有停止歸化的腳步,依舊在物色優秀的球員力爭可以歸化到自己的隊伍中。
另外一邊的日本男籃也是穩中有升,在渡邊雄太在NBA的賽場站穩腳跟之後,八村塁又十分強勢的出現在了日本男籃的名單中。當時部分人表示:八村塁只是一名初出茅廬的小將,無需過分擔憂,在洲際或者國際賽場上可能沒有什麼威脅。其實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八村塁在賽場上所體現出的天賦和能力,絕對是亞洲一流,甚至是統治級別的。而今在他登陸NBA的賽場之後,也確實兌現了他的天賦,現在的八村塁已經是奇才隊核心體系的一員,並且作為新秀場均能夠得到13.4分與6.0個籃板。
內憂加上外患,讓止步不前的中國男籃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和壓力。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男籃如果不有所作為,那麼就會被這些亞洲籃壇的「後浪」狠狠的拍在沙灘上。而在2017年就是威脅和壓力到來的節點,在這個時候姚明成為了中國籃球的掌門人,同時籃球的改革也隨著姚掌門的到來而到來。這既中國籃球的大勢所趨,更是亞洲籃球發展局勢的形勢所迫。正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中國男籃在過去的幾年裡就是在逆水行舟,所以我們需要作出改變和調整,進行積極的應對。
在大多數人看來,2017年開始的中國籃球的改革,是一次對中國籃壇的大洗牌,姚明會利用最為合理最為合適的方式來管理中國籃球,來重塑中國籃球。事實也是如此麼?其實這只是目的之一,但是這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籃球改革的初衷是源於中國籃球發展的停滯,而其目的其實是多樣化的。而且要命並非僅僅對中國男籃和CBA有所改革,對於中國女籃和WCBA也進行了類似的調整,但是男籃是最為主要的重點環節。
總體來說中國籃球在2017年進行改革的目的大致有兩個方向:
對於中國男籃進行的前期改革主要是國家隊紅藍兩隊的策略。這種策略其實也是一種初期的嘗試,目的就是要在短期之內發掘出中國籃壇更多的可用之人。當時紅隊和藍隊都是新老球員混合的陣容體系,部分85後的老隊員作為核心基礎,而那些95後的年輕球員才是培養的關鍵。這種策略也屬於是為中國男籃的未來積蓄力量,當然這也是一種大膽的嘗試而已,具體的結果和成績,還有待驗證。不過對於當時的男籃來說,需要大膽的做出這種嘗試,結果已經不重要,因為男籃在當時已經沒有退路。
在更深的層面上來看,男籃在2017年進行的改革其實是對於中國籃壇的整體影響。改革的方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改革的氛圍,讓大家都能夠參與進來、融入進來,都能夠感受到中國籃球在尋求發展的方向和道路。這種氛圍建立起來之後,中國籃球的文化就會得到升華,進而也能夠讓中國的籃壇更加職業化,朝著更專業的方向前進。而這種深遠的意義,也正是改革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
中國籃球從2017年開始進行的改革,是相當冒險的一次決定。因為大多數人都只關注結果,並不在乎過程。結果固然是檢驗改革成果的關鍵點,但是何時檢驗結果才最為合理呢?如果在2017年之後的2018年的亞運會冠軍算是成功的結果,那麼2019年的男籃世界盃又該如何解讀呢?這個矛盾點擺在眼前,或許會讓很多的籃球愛好者摸不清頭腦,內心裡無數次在質疑:中國籃球的改革到底何時才能看到成績?而這就是接下來要探討和分析的中國籃球在2017年的改革是短期的激勵,還是長遠的發展規劃?
首先要確定的是,中國籃球在2017年進行的改革,並不是短期的激勵,而是對於中國籃壇的長遠的規劃。如果2017年的改革僅僅是為了2018年的亞運會或者2019年的世界盃,那麼姚明根本無需進行如此大刀闊斧的嘗試,這兩屆賽事的結果其實並不能說明改革是好是壞是對是錯,因為這兩屆賽事都是改革路上中國男籃的經歷和過程罷了,取得了好的結果固然值得慶祝,但是潰敗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畢竟在改革之前我們的實力也就是如此而已。
所以,不應該用2019年的男籃世界盃的結果,去衡量以長遠規劃為目的的籃球改革,這不客觀,也不符合邏輯。因為2019年的男籃世界盃並不是驗證改革結果的一屆賽事。我們用一種對比的方式去思考:2019年男籃的核心球員還是2016年前後的那些人,中國籃球怎麼可能在三年之內就蛻變成為世界的強者?
所謂的長遠目標,其實就是對於中國籃壇的整體進行的過濾。比如中國籃球的教育、籃球文化的建設、次級聯賽的梯隊建設方式、球員的培養方式、選材方式等;在CBA聯賽方面有聯賽的職業化發展、以及對於外援使用的調整等等。而以上這些方方面面做好了以後,中國籃球的發展才有了雛形,也就快到了檢驗中國籃球改革的成果的時候。
這些細節的變化,就是一次籃球文化的大過濾,只要把每個環節都做到了極致,那麼中國籃壇必將會猶如煥發新生一般呈現出新的姿態。
2017年的籃球改革就是一次以長遠規劃為目標的改革,而不是短期之內的激勵。如果僅僅以短期的變化為衡量的標準,那就是急功近利的表現。慢工出細活,中國籃球的改革是層層深入的改革,要的是建立起未來的發展主線,形成中國籃球的發展脈絡,而不是短期之內的小成就。只有把這個發展的主線搭建起來,中國籃球的發展和進步才會穩步提升,百年不衰。所以2017年開始的改革對於中國籃球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而其影響主要有兩點體現方式。
第一:實力的提升——改革影響的終結體現方式。
最終能夠體現改革帶來影響的方式,就是中國籃球的整體實力得到了顯著的提升。而這也是2017年中國籃球開始改革的終極目的。我們不能寄託希望於「下一個姚明」或者下一個什麼樣的天才出現,而要寄託希望於我們自身培養和打造出來的天才。長久以來中國籃球其實都是在賭,賭何時能夠有類似姚明這種球員再次出現,但是十多年以來我們一直都賭輸了。事實證明這種豪賭毫無積極意義。改革就是要改變思路,要從球員的培養和訓練開始做起,進而讓團隊的實力得到提升。而實力得到提升也是體現改革成果,和改革帶來的深遠影響的終極體現。
第二:籃球與教育的完美結合——發展脈絡建設完成的關鍵。
實力的提升是顯著的一方面,而不顯著但同樣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對籃球和教育的完美結合的影響。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和體育都不能完美的結合,這始終是一個痛點和難點。對於教育人和體育人來說,也始終做不到二者的均衡化。而2017年中國籃球的改革,其實也是引領了體育事業結合教育事業的發展潮流。
什麼才是中國籃球的發展脈絡?其實就是讓籃球與教育能夠完美的結合,這樣才能做到教育和體育的均衡化。而這也是2017年開始的籃球改革的深層次的目的,也是中國籃球能夠體現出實力變化的根基,更是中國籃球發展的靈魂。
明確2017年的籃球改革目的,以及改革的整體布局規劃,才能更客觀的看待中國籃球的現狀。在2019男籃世界盃結束之後,看到很多關於質疑中國男籃2017年進行的改革的話題,有人會有這種質疑是正常的,畢竟當時的慘澹成績擺在眼前。不過不能以點概面,2019年只是一個過程,或者說是籃球改革的必經之路,並不是一次終極考驗。改革的終極考驗在未來,而且這個未來不會太近也不會太遠。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相信姚明,相信中國籃球,只要我們一直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那就必然不會有壞的結果。
文/李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