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年號,用劉秀的年號不一定能實現中興!

2020-12-26 不正經歷史觀

年號是中國古代與日本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為漢武帝劉徹首創,第一個年號為建元。自從年號開始推廣以後,歷朝歷代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年號,除非在位時間太短來不及更換年號。在這些紛亂的年號中,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年號是可以脫穎而出的!

孫權其中一個年號叫嘉禾,香港電影公司的創始人可能是個文化人!

光大是南朝陳廢帝臨海王陳伯宗的年號,可惜他並沒有光大南朝!

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年號大明,南朝宋殺戮很重,劉駿卻成為少數正常死亡(病逝)的皇帝。

普通是梁武帝蕭衍的年號,老人家一生閱盡南北朝20多位皇帝更替,似乎覺得做皇帝都很普通,另外幾個年號是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大概與他信佛有關。

元世祖忽必烈的年號是中統,感覺像是古代老特務!

大和是唐文宗李昂的年號,疑似被某個鄰國給盜用了,該國某個渴望中興的朝代還使用了劉秀的年號建武!

正大是金哀宗使用的年號,雖想力挽狂瀾卻也無力回天!

貞觀不僅是唐太宗的年號,還被西夏用作年號。

建武是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後被西晉司馬衷、東晉司馬睿使用,然而並沒有中興晉朝。

此外年號還有神獸系大象、神龜、白雀等,地名系大同、保定、昌平等,中二系文明、大亨、保大等,理想系永樂、太平興國、天佑等。

武則天自成做夢系,光宅、永昌、神龍、聖歷、如意、長壽、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等,願望過於美好!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年號,封建時代第一個年號是什麼,年號的作用又是什麼
    年號實際上就是國家的紀年,就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起始於漢武帝。終結於滿清溥儀,漢武帝的年號為建元。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第一個年號,此後形成制度。新君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改元。溥儀登基後,年號是宣統,這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後一個年號。
  • 最霸氣的年號是誰?你肯定猜錯,這八個年號太有意思了
    廟號和諡號都是後人取的,而年號是皇帝自己取的,所以這年號多少能體現皇帝的性格,在下面這8個年號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又一位與眾不同的皇帝。1、霸氣的洪武帝。歷史上的大一統皇帝中,出身布衣的、真正屌絲出身的,劉邦勉強算一個,朱元璋則是貨真價實,他以一介布衣,窮到只能當和尚的氣質,成功創造了一個大一統王朝,而洪武,這兩個字,也是能配得上朱元璋的皇圖霸業的。2、欲超越秦始皇的地皇。
  • 歷史哪個年號用的最久?你不知道的年號小知識
    年號,作為我國歷史上標誌性的一種紀年方式,已經作為中國一種對外輸出的方式廣為人們所知。周圍的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家都有學習中國使用年號的經歷,甚至到現在,日本還有這使用年號的習慣,在2020年日本使用了一個新的年號「令和」而廣受討論。
  • 中國古代年號命名有什麼規則?為何有的皇帝統治時期不只用一個年號?
    乾德三年冬北宋滅後蜀,他查看蜀地收繳的戰利品時才發現乾德年號已被人用過,為此感嘆:「作宰相須是讀書人」其實這也怨不得趙普。「乾德」年號甚至都不是後蜀,而是前蜀後主王衍在40多年前用過的年號,趙普手裡又沒搜尋引擎,哪裡猜得到這個好詞兒會被割據政權用過?不僅是他,後世王朝幾乎都在年號上遇見過這種問題。
  • 漫談日本年號
    年號,究其實質,是帝制的產物,其鼻祖是中國。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個年號叫「建元」(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是漢武帝創始的。日本歷史早期,天皇一直沒有年號,直到公元645年,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而進行改革,才有了第一個年號「大化」。
  • 為何用「年號」稱呼明清皇帝
    文/計白當黑在歷史的朋友圈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明清之前的皇帝通常用廟號或諡號稱呼,例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而明清皇帝習慣用年號稱呼,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萬曆皇帝朱翊鈞、乾隆皇帝弘曆等。廟號有褒貶之分,舉例來說,褒義的有世祖、聖祖、成祖等,代表有承上啟下之功,有仁宗、孝宗、睿宗等,說明是仁愛孝順的賢君,貶義的廟號有肅宗是指中興未成之主,高宗是由盛轉衰的君主。廟號和諡號有交集,也有差異。兩者都是歷史人物死後,統治集團對其一生所作所為,給予一定評價意義的稱號,對歷史人物進行高度概括。此外,兩者同樣包含了褒、貶和同情的成分。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慶)、明神宗(萬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啟)、
  • 日本歷史上的年號都是怎麼來的?這一次為什麼不偷了?
    之前日本新天皇即位,改年號為「令和」,不要小瞧了這兩個字,這是日本第一次沒有照搬中國皇帝的年號和沒有引用中國的古籍。其實日本年號的使用,歷史上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來自於中國的典籍,那日本的年號,比如說像現如今平成年號是來自於史記當中的「內平外成」和尚書中的「地平天成」也說呢。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
  • 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五次中興,一次回天無力,一次名不副實
    一、別開天地的中興:光武中興(25年—57年) 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的中興。之前少康中興、武丁中興由於年代久遠,缺少史料記載。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開國皇帝,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他先消滅赤眉、銅馬,後徵隴西、蜀地,在軍事上取得完勝。
  • 明朝十六位皇帝,都用過那些年號,這些年號中又有哪些美好寓意?
    年號就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用來表示時間,年份,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年,月,日。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的朝代是秦超。而且是秦始皇首先創立的皇帝制度,但是年號不是這個時候出現的,在先秦到漢朝初年其實是沒有年號的。年號是漢武帝即位後創造的,創立的第一年稱作建元,在此之後,歷朝歷代繼續沿用。
  • 廟號、諡號、尊號及年號考述
    如三國時,陳壽撰《三國志》,以三國年號並列,分別以各自年號紀年紀事;而習鑿齒《漢晉春秋》,則認為蜀為大漢延續,故奉蜀漢為正統,用其年號紀年。年號不僅為紀年之名號,卻有著複雜的背景和內涵和意義。無論是研究歷史、還是整理古籍,都不得不予以關注。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
  • 揭秘:誰是中國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
    不同的皇帝需有不同的年號,一般不用另一個皇帝的年號,否則會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誌。最早的帝王紀年年號始於西漢武帝劉徹,自武帝肇始以來,從此歷代帝王即位,一般大多立有年號,直至袁世凱復闢帝制,他使用的「洪憲」年號是最後一個也是最短命的帝王年號。而以前帝王紀年沒有年號,只有年數,比如周武王二年。而在明清之前,一個皇帝往往有幾個年號。
  • 史上奇葩年號大收集:盤點歷史上那些搞笑的年號
    年號是東亞地區古代帝王用以紀年的標誌,起源於中國。年號的雛形發端於西周周公與召公的「共和執政」,「共和」是那一時期的紀年名號,但這種方式沒有延續。真正意義上的年號是漢武帝首先創立使用的,年號建元。從此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代王朝一直延續這一傳統,直到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年號宣統。
  • 中國歷史上那些「再創輝煌」的中興盛世
    《周易》有言「日中則昃,月滿則虧」,這句話用在中國古代王朝的發展歷程上可以說是嚴絲合縫。在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古代社會中,出現的王朝有數十個,有的長達數百年,有的則僅僅只有幾十年,但是不管時間的長短,他們都難逃盛極必衰的命運,只不過有的是一衰到底以至滅亡,而有的則是曲折的衰落,在不斷走低的過程中還能創造一些高峰出來,這些高峰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興,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著名的「中興」。 1、少康中興
  • 日本改年號了,為啥說日本年號離不開中國,中國年號你又了解多少
    我們都知道日本的許多文化傳統都和中國唐朝時的相似,例如現在日本人穿的和服和劍道使用的武士刀都是在中國唐代的唐裝和唐刀的基礎上,演變來的,雖然我們都說日本的文化是學習中國來的,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日本能將中國的文化一直傳承下來,即使在十九世紀,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日本為了發展下去,不得不被迫開放國門
  • 「平成」之後:歷史上日本天皇年號由誰制定
    圍繞天皇的退位事宜,日本政府正著手修訂包括《皇室典範》(1947年)在內的相關法律條文,並計劃於2019年1月1日新天皇即位的半年或數月前公布新年號,以便皇太子在繼任當天即實現改元。「年號」之說,相信國人並不陌生,但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緣何而來,依何而定,卻多難以對此說清道明。本文擬從天皇年號的由來、制定與出處三個方面加以詳述,以期對理解日本天皇制度有所裨益。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儘管不再使用年號,由於文學作品的普及我們對於年號並不陌生)說陌生是因為和日本鋪天蓋地的「明治」、「平成」、「昭和」比起來,我們的中國最後一個年號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距離我們實在是太過遙遠,而說熟悉是因為年號本身就是中國首創,即便沒再使用,因為文學和影視作品的普及我們也經常能接觸到年號,《三國演義
  • 封建時代哪位帝王創立了年號,武則天的年號挺有趣,意味深長,末代...
    一般認為我國第一個年號為漢武帝的「建元」年號,而最後一個年號則為清朝溥儀皇帝的「宣統」年號,年號在中國橫跨兩千多年的歷史,對後世也頗具影響,比如新羅、日本、越南等國後來也受影響開始使用年號紀年。年號創立之初時,有些皇帝時常更換年號,故而一個皇帝在位時期有好幾個不同的年號,比如武則天在位時期年號則多達17個。
  • 為什麼漢朝皇帝稱「帝」,唐朝皇帝稱「宗」,清朝皇帝卻用年號?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在《沁園春·雪》中有一句著名的句子,「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