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朝文社)
俗話說「窮家富路」,但武俠小說裡那些走遍江湖的大俠們,卻是很少為錢發愁。相反一擲千金大碗喝酒的場面不斷,仗義疏財的情節更是一抓一把。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大俠」們呢?這事兒必須說:大俠們在「弄錢」時,真是各有各的門道。
首先一個經濟來源,按現在的話說,就是「家裡有礦」。
古代能成為「大俠」的人,往往家底都十分雄厚。特別是類似「戰國」「魏晉」這類亂世裡,一方面是各路梟雄勳貴們為了「大業」,想方設法拉攏「大俠」,花錢當然眼都不眨。比如秦末遊俠張耳,早年就曾是信陵君門下的門客。漢初諸侯王梁王門下「招延四方豪傑,自山東遊士莫不至」。吳王劉濞麾下的大俠周丘,「出趟差」就拉起了三萬大軍,一口氣攻佔下邳。這種能量極大的大俠,當然走哪都有人買單。
而且好些樹大根深的遊俠,自己就是土豪。單是西漢年間時,各地大俠就畫地為牢,比如「長安樊中子」「槐裡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甕中」等「大俠」,都是名震一方。他們名下有大量財產,門下養了百千賓客,動動手就血雨腥風。比如大俠原涉出去殺人,動輒就是二十幾輛車的陣仗,大俠灌夫的資產多達數千萬錢。大俠萬章給京兆尹做侍衛,一亮相就嚇得王公貴族紛紛行禮,反而把京兆尹「曬」一邊。
這一類「大俠」,當然不會心疼錢,相反揮一揮衣袖,就灑出大把錢「權行州域,力折諸侯」。甚至到了漢武帝年間,還讓「天子切齒,衛霍改節」。也終因太過招搖,引發了漢武帝時期,一連串血雨腥風的惡治。
在類似「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的亂世裡,好些「大俠」的身份也不斷轉換,身在民間時做大俠,趕上機會就出將入相:東吳大都督魯肅,小說裡是忠厚長者,歷史上卻曾是名門豪俠。卻散盡家財拉起隊伍,做了東吳的開國元勳。類似的還有南北朝名將高昂、周敷、薛修文等人,或是「從大俠到名將」,或是「從大俠到名臣」。
這一類人做大俠,憑著名門身份與富庶家業,「啟動資金」都不成問題。
甚至在「守內虛外」的宋代,或是專製程度越發強化的元明清,「家裡有礦」的大俠也從來不少。宋代大俠方山子的宅院「田宅壯麗,與公侯等」。元朝大俠王著號稱「王青州」,還是益都千戶長,卻因憎恨宰相阿合馬禍國,一錘要了這位奸相的命,上演「一洗六合妖氛收」的壯烈一幕。
明代嘉靖年間喜好行俠仗義的「遊俠」周鎧,其本人也是個資產頗豐的富商,萬曆年間的遊俠趙任,本身更有進士功名,家有豪華田園的學問家李濂,青年時也曾是個仰慕信陵君的「遊俠健兒」。這類大俠,都是俠客中的「土豪版」。
那麼「家裡沒礦」,在古代就做不了大俠了?也不完全是。窮出身的大俠,也不是沒有。他們行走江湖的一大經濟來源,就是「粉絲饋贈」。
古代走江湖,能夠熬到「大俠」這個級別的,當然多是聲名赫赫的人物。別管腰包裡是窮是富,都是仰慕者眾多。而且就算大俠自己不想攀附權貴,好些人也盼著能結好大俠,給自己「打通門路」。所以好些「窮大俠」行走江湖,經常使個眼色,就有人送錢來。
比如隋朝年間的大俠沈光,早年時「家甚貧」,後來在江湖上打出了名氣,然後就是「人多贍遺」,也就是爭著送錢來,自己每天啥都不做,就是「每致甘食美服」,過的無比滋潤。明初的大俠南宮生,早年時家產巨富,後來行俠仗義一輩子,落得窮困潦倒,可派頭依然不改,經常呼朋喚友飲宴,酒肉都有人送。誰家缺錢救急,只要給他說一聲,他鄭重寫個條子,立刻就有當地有錢人來買單。類似大俠,都是真實的傳奇。
什麼樣的大俠可以書寫這種傳奇?可以瞧個典型:宋代「大俠」兼「名臣」張詠,作為北宋詩壇的鼻祖人物,紙幣的發明者,大宋朝一代名相,張詠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宋初江湖上「一代豪俠」。他年輕時雖然家貧,卻練得一手好劍術,號稱「兩河間人無敵者」。他曾向一位隱士索取宅院棗樹,一劍就把棗樹砍成兩半。行走江湖時住進黑店,一頓搏鬥把黑店店主團夥殺光,有官員被惡僕勒索,他知道後仗劍出手,一劍把惡僕殺死。
這樣的強人,在入仕為官之前,就早早在江湖上殺出了名頭。所以早年他遊歷湯陰時,湯陰知縣慷慨贈送了萬錢。這大俠生涯,「資金來源」基本都是這麼來的。
而比起這類「資金來源」來,更多的「大俠」們,也都有自己的「生意」。
首先說「合法生意」,這個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明清年間很普遍,明清的典籍裡,有好些「大俠致富」的典故:比如嘉靖年間的甘肅人王賢,早年生活貧困,乾脆棄儒從商。走遍各地做生意的同時,行俠仗義也沒耽擱。不但有了「豪俠」名號,而且「累致千金」。還有萬曆年間的山東大俠劉滋,原本是潦倒窮書生出身,以二十畝地位本錢做生意,憑著豪俠的名號「十餘年致數萬金」。
而更多的,卻是「非法生意」。首先比較出名的,當然就是偷盜打劫。比如漢代的「遊俠」們,常幹的事情就是劫掠富事,連都城長安也「剽掠行者,死者橫道」。雄厚資財的背後,就是各種血雨腥風。唐代的遊俠們也經常「以七月擊鼓,群入民家號行盜」。明末的山東兩淮等地,都有「大俠」結夥為盜,甚至還蔓延到了「天子腳下」的北京城。萬曆年間時,北京就出了號稱「母大蟲」的「女大俠」,在北京郊區打家劫舍。
甚至到了明末時,北京的「大俠」們,都催生了潛規則:玉河橋一代每當夜幕降臨,就有「大俠」們身穿驢皮出沒,囂張打家劫舍,類似的景象,在明末廣東浙江等省,也是經常出現。而且和前朝比起來,明清年間的大多數「大俠」們,不但更加流氓化,沒有兩漢魏晉遊俠們那強大的社會地位。
比如在明末經濟發達的江南,當地的士大夫名門們,資產家家富可敵國,名下田產動輒幾十萬畝。這幫人除了撈錢,也招「大俠」。如果說戰國兩漢時的貴族們,對大俠還有禮遇。明末年間的這些「高官」們,卻只是「收健壯為奴」,你「江湖地位」再強大,在「大人」面前也不過是「奴」,這些人「便弓馬,喜鬥殺,多者百人,名曰家將」。除了作威作福,也幫主人做夠了「私鑄」「走私」等生意,錢也不少拿。
不過,在這個封建社會晚期的時代裡,再牛的「大俠」,身份角色比起漢唐來,已是大不同。「行走江湖」的瀟灑?大多不再有。
「大俠錢從哪裡來」的話題背後,是漢唐宋元明清,幾個朝代社會變遷的鏡子。多少超越歷史的回味,盡在其中。
參考資料:鄭春元《俠客史》、汪湧豪《中國遊俠史》、王齊《中國古代的遊俠》、陶易《張詠:特立獨行的北宋名臣》、單中元《明代隆萬時期遊俠致富論》、商傳《走進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