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國時期為分水嶺,看中國書法篆刻藝術對日本書道前後的影響

2020-12-18 葉麼麼Art

中國書法是日本書道的根源,並且,在日本書道的發展中,一直離不開對於中國書法的學習借鑑。追溯其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民國時期是日本書道發展的一道分水嶺:

在民國之前,日本是單方面研究學習中國書法的狀態;民國時期,兩國學者之間對等交流、互相幫助、互相借鑑學習,並一度呈現出書法交流繁盛的局面。為什麼說這道分水嶺是民國時期而不是唐宋時期?具體有哪些日本學者和中國學者在這道分水嶺中扮演著橋梁作用?帶著這些問題,來看看我今天的這篇文章。

卷菱湖書法

01、民國之前,中國書法傳入日本,日本只是單方面地學習中國書法

日本文化的核心在於將「拿來」的東西本土化,特別是將中國的好東西「拿來」,並範鑄成自己民族化的特定形式。對於中國書法,也是如此。不論物質(文物、碑帖)的部分,還是精神(書學)的部分,日本書法家都呈現「拿來」的狀態。

①中國文字開始傳入日本時期,使日本可以不斷學習研究中國書法

眾所周知,中國書法是日本書道的根源。而日本也在很早之前就派遣使臣到中國,將中國的漢字,從朝鮮半島傳至日本。其中,最早漢字傳入日本的證物就是「金印」。

五個字的印文「漢委奴國王」,印鈕模仿的是蛇形,也可以說是日本書道史的開端。作為其根據,我們在《後漢書》中可以看到,「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其中記載著建武中元二年,漢代皇帝將此金印賜予倭奴國王。由此說明,當時的日本和中國大陸就已經有交流了。

公元五世紀,百濟王由派遣王仁帶回《論語》與《千字文》。通過漢字與儒學的傳播,書法文化便流傳到了日本,也就是將中國文化的精華送到了日本,使日本可以不斷學習研究中國書法,這就是將中國文化「拿來」的結果。

而且,中國書法文化在不斷地發展,日本也隨之不斷地在學習中國書法。從專門研究中國書法的中田勇次郎的記載裡,可以看得出,日本一直處於單方面不斷學習研究中國書法的狀態,並受到影響,但歷史上日本書道並沒有影響到中國書法。

②即便是日本實行「鎖國」政策時期,日本還是有將中國傳統書法「拿來」的途徑

但是,到了江戶時代,日本政府奉行「鎖國」政策,中斷了中日兩國的正常經濟文化交流。慶幸的是,日本與外國的貿易關係並非完全中止,僅允許與特定對象進行交易,其中包括與荷蘭人在長崎出島進行貿易。

所以說,不管明朝還是清朝,在長崎還是有貿易來往的。可以說,當時長崎是對外交流的唯一窗口。到了江戶中葉,寶曆、明和時期(1751-1771),唐船運至長崎的商貨中,趙孟、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的碑法帖屢見不鮮。可見,即使是日本「鎖國」時期,他們還是有將中國傳統書法「拿來」的途徑。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日本書法家幾乎都具有很高的漢學素養,並且都繼承了唐樣書風的書法,江戶末期被稱為「幕末三筆」的書法家,市河米庵、卷菱湖、貫名菘翁三人也是一樣的,其中卷菱湖、貫名菘翁主要學習中國晉唐書法,市河米庵主要學習中國宋元明書法。另外,江戶時代當然也有日本獨自的書風,和樣書風。

《觀音殿記》局部 趙孟

③明治維新時期,雖然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衝擊,但中國傳統書法的地位仍然堅不可摧

進入明治維新時期,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衝擊,日本開始轉向西方學習。雖然處於西學東漸下的大環境,但是因為當時的日本書法家是在江戶時代度過的青少年時期,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漢學素養,所以日本書法家仍然偏重於唐樣書風的學習。我們從明治維新時期的官方公文書也使用的是唐樣書風就可以看出來。

在明治前半期,「幕末三筆」的弟子們仍然十分活躍。其中,中根半嶺、西川春洞等人受到「幕末三筆」的影響,學習卷菱湖派的書風。而日下部鳴鶴最初也以卷菱湖為範本進行學習,不過一直沒有固定的老師,後來透過貫名菘翁的弟子學習菘翁的書風。因此,明治初期的日本書壇可以說是江戶末期書風的延伸。

在此背景下,楊守敬作為清國駐日公使何如璋的隨員,從明治十三年(1880年)至十七年間對日本書壇產生了巨大影響。楊守敬赴日與日下部鳴鶴、巖谷一六、松田雪柯等人進行交流,他們對於楊守敬帶到日本的碑版法帖,其中特別是北碑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吸收接納當時較為盛行的六朝書風。同時,在此前後,日本人赴華學習的情況仍然盛行。

從《近代中日書法交流大事年表》中可知,明治時期來中國的日本書法家還是有很多。他們直接向中國的書法家學習,並與他們對面交流。可見,即使是在西學東漸的大時代背景下,近代日本書法家依然是避不開要選擇學習研究中國的書法。

02、民國時期,日本學者去中國交流書法文化,與中國學者進行平等的友好交往

這個時期,日本不再僅限於「拿來」,開始去往中國進行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文化交流。而且這個時期的日本學者,幾乎都有很好的漢學素養,能與中國學者彼此很好的交流。因此,在這個時期,中日書法的交流逐漸多起來,相互往來頻繁。

從《民國時期赴華的日本學者》可知民國時期來中國的日本學者們,其主要目的是考察、調查、會見等,已經不是單方面研究學習的狀態。而且,他們去中國交流的主要目的,大致可以分成2個部分,一個是以與中國書畫家交流為目的,另一個則是以古蹟考察為目的。

①與中國書畫家交流:日本學者河井荃廬拜吳昌碩為師,參與西泠印社的工作,並提供印學及日本篆刻家等方面的資料

吳昌碩的弟子譚少雲說,「日人最喜王(王一亭)畫吳(吳昌碩)題,一時蔚為風氣」。可見,他們二人的作品是極受日本人歡迎的,來中國的日本人或多或少會去接觸他們。

其中,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荃廬,是吳昌碩唯一的日本弟子,兩人交往比較密切。1900年,河井荃廬30歲的時候,初次來到中國,並在羅振玉和汪康年的介紹下,拜當時56歲的吳昌碩為師,此後河井荃廬幾乎每年都要來中國一次。

此外,從河井荃廬寫於1902年的《訪中日記》中,可以看到葉為銘、方根石、王福庵、丁輔之等人的名字。還有,從河井荃廬的篆刻作品中,可以發現他為中國友人刻的印章,有梁啓超、羅振玉、王福庵等人。由此可知,除吳昌碩以外,河井荃廬與許多中國書畫家也有密切交往。然而一切因緣,皆源於吳昌碩。

其後,河井荃廬被吳昌碩推薦加入西泠印社,成為社員。田口二洲說:「西泠印社發春行的「廣印人傳」第十六卷附錄中所收載的日本印人。認為人選是由先生(河井荃廬)來選定的絕對沒有錯。」可見,關於日本篆刻家的記載都是由河井荃廬整理而成。而且,河井荃廬也已經可以直接參與西泠印社的一些具體工作。

還有,關於河井荃廬的藏書。西泠印社《印學叢書》中的沈從先《印談》、董小池《多野齋印說》,都是以荃廬的藏書為原底而成的。羅振玉刻本的《權衡度量實驗考》,也是羅振玉在河井荃廬家看了該書,然後以荃廬的藏書為原底來復刻的。可見,河井荃廬在中國學術方面頗有造詣,擁有多種在中國早已遺失的藏書版本。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雖然河井荃廬來中國的主要目的是拜吳昌碩為師、收集文物,但是與吳昌碩的朋友圈也有密切交往,而且為中國學者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印學及日本篆刻家等方面的資料。

由此可以判斷,吳昌碩對荃廬這位日本弟子特別喜愛,不然是不會介紹他與其他中國書畫篆刻家結識,並推薦他參加西泠印社成為社員,參與西泠印社的一些具體工作。

也正是吳昌碩對這位日本弟子的厚愛,極大地幫助到了日本的書法篆刻界對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知識的研究與學習,推動了日本篆刻藝術的發展。

吳昌碩書法

河井荃廬、吳昌碩與其次子吳臧龕三人合影

②古蹟考察:日本學者大村西崖為觀摩中國古代名畫而遊覽中國,其書《文人畫的復興》中的觀點引起陳師曾的共鳴,並在大學舉辦講座

清末民初以來,殷墟卜辭、西北簡牘、敦煌晉唐寫經等相續出土發現,這些新發現的成果給中日書法研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資料。王伯敏先生說,「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學者為了研究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來了不少人,他們勤力,一本又一本著作出版」。

雖然他們是以調查中國文物為目的赴華活動,但仍然有與當地的中國藝術家們交流,比如大村西崖。這位終生從事東方美術史研究的學者,曾經五次來到中國。

1921年第一次來中國,大村西崖就拜訪了大約30位收藏家,期間總共觀摩大約五六千件古畫。雖然此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觀摩中國古代名畫,收集作品,但是也不忘與當地的中國學者來往。

第一次來中國考察時主要拜訪的人物有陳師曾、金城、賀嗣章等人,他們是收藏家重要的中間人。而且從《西崖中國旅行日記》中可以看到當時陳師曾對中國畫界的評價,這給大村西崖提供了一個參考。陳師曾認為「文畫兼長者」有湯定之、林琴南、吳昌碩等人,「文長畫存者」有宋伯魯、陳仁先、姚崇光等人,「畫家」有陳半丁、俞瘦石、王夢白、蕭謙中、王一亭等人。可見,陳師曾為了幫助大村西崖達到這次旅行的目的,給他介紹了很多北京和上海的畫家。

另外,還要提及的是,陳師曾曾經將大村西崖《文人畫的復興》一書親自翻譯成中文。在《西崖中國旅行日記》中寫到,「轉訪陳師曾,師曾譯文人畫復興論了。乃曰,當淨寫之,送上海豐陽館」。可見,大村西崖著作中的觀點引起了陳師曾的共鳴,所以才會被其翻譯並出版。

從第二次到第五次的《西崖中國旅行日記》雖然沒有第一次的記載詳細。但是來中國的目的有所變化,不僅是為了觀摩古畫,也為了創立西湖有美書畫社、還帶領日本旅行團赴華等事項。期間,仍然有與當地學者的交流往來。

第四次旅行中國時,大村西崖在北京大學舉辦講座。《西崖中國旅行日記》中說,「既而巖村書記官以電話告予曰,北京大學切請予之講演,乃諾之」。可見,大村西崖的名聲已經傳到北京大學。然後,同年,「午後二時至景山東漸大學第二院大講堂講演,沈兼士介紹予,錢稻孫通譯,至五時而止,大學生、教授諸氏、金北樓及日人十餘人亦來聽」,講座題目為「風俗史研究與古美術品之關係」。

因此,從以上的《西崖中國旅行日記》中可知,大村西崖雖然是為了觀摩中國古代名畫才來中國,但是有與當地書畫家大量密切的交往,對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由此可見,日本學者除了來中國學習、交流,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學者們的研究。

大村西崖

03、結語:日本書道的形成發展,離不開它對於中國書法的學習

雖然在民國之前,日本呈現單方面研究學習中國書法的狀態,但是到了民國時期開始轉變為雙方對等交流、互相幫助、互相借鑑學習的狀態。

不過,這種狀態僅限於學術方面,技術方面雖然當時在日本恢復傳統日本假名書法,但是中國書法是日本書道的根源,所以在技術方面日本依然在學習中國。

相關焦點

  • 日本書道女神,擅長「表演書法」,曾受邀為日本天皇寫年號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它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使用毛筆、墨汁在宣紙上進行創作,既有實用性也有藝術性,在歷史上,中國書法曾影響過很多國家,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日本和韓國,其中日本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學習書法,據說日本的書法學習者有兩三千萬人,差不多五六個日本人中,就有一個人練習書法,這個比例確實很高了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那些美好的句子成了篆刻書法藝術作品,正在...
    篆刻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45×40 mm近日,這些美好又充滿鼓勵的詩句,經由日本篆刻家師村妙石的創作,成為一批篆刻書法藝術,正在杭州書畫社的公眾微信號上進行網展。本次展覽中的68件篆刻作品,15件書畫作品,待時機合適,也將於杭州書畫社藝術空間舉辦線下展覽。
  • 【太樸書法學堂】日本書法、篆刻相關文獻目錄全集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早在一千多年前大批的日本遣唐使來華學習,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書法與篆刻派生於中國的傳統書法與篆刻藝術,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日本民族獨特的精神風貌,中日之間在書法與篆刻藝術方面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交流與互動
  • 臺灣百位書法篆刻家漢字文化藝術節展現非凡活力
    華夏經緯網9月2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書法界、篆刻界活力十足,一次大型民間展演活動,就能淋漓盡致地展現。9月中旬前後登場的漢字文化藝術節,可謂精銳盡出,臺灣最知名的百位書法家、篆刻家共襄盛舉,紛紛向大眾展現書篆藝術的豐富與精彩。
  • 日本多位前首相及書法界人士以翰墨為中國抗疫「加油」
    近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日本政界、書法界與民間友好人士,以中日共有的書法這一藝術形式支持聲援中國抗疫。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蘧草傳薪——中日書法展暨第8屆翰墨書道會展」展覽現場,全日本書道聯盟理事長星弘道(左二)用日文書寫「中國加油」「蘧草傳薪——中日書法展暨第8屆翰墨書道會展」邀請了數十名中國與日本書法名家參展,由日本翰墨書道會暨王蘧常先生顯彰會與東京中國文化中心共同主辦,日本藝術新聞社墨雜誌與群馬縣日中友好協會協辦
  • 中國鐵筆,書法奇才
    趙廣奎,字迷石,號翁庵,青庵,別署玄墨庵主,1958年出生,吉林省海龍縣人,畢業於日本大東文化大學,就任日本橫濱美術館研究員兼東北亞歷史研究會秘書長。我之所以稱他為奇才,是因為他那高超絕倫的微雕技術著實驚倒了我。他微雕不用顯微鏡全憑手的感覺,以神運力一氣刻成。他能在小米粒上刻出精美的書法作品,堪稱「中國一絕」。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大體觀之,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史以材料為據、元明為界劃分為兩大階段。 三、民國前的小眾藝術 談及篆刻藝術在藝壇的地位,張偉然認為,民國以前,篆刻藝術儘管早已自成一家,且風頭日盛,但始終屬於小眾藝術,遠遠不及書畫藝術習者眾多,門庭顯赫,甚至從某種程度而言,篆刻藝術始終依附於書畫藝術,無法實現純粹的獨立。基於此,張提出了 「上下遊藝術」的概念。就發生學而言,書法、繪畫、篆刻便是一組相互關聯的「上下遊藝術」。
  • 祁小春|唐代書法及其風潮對日本的影響
    大化二年(646)日本天皇下詔改新,一切製法歸皆依唐為準則,大有全盤唐化的趨勢。此時期日本的書風自然也向初唐書風轉化。書法由實用性開始走藝術向性。由於當時百濟和高句麗國相繼滅亡,以前由此為中轉站向日本傳播中國南北朝文化的途徑消失。於是日本開闢了新的直接通往中國大陸的交通渠道。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傳播和影響也變得更具直接性了。
  • 陳卓的書法篆刻藝術
    作品曾榮獲「金石迎春·北蘭亭首屆篆刻藝術展「優秀獎、「《青少年書法報》創刊30周年書法大賽」一等獎、「走向心像的自然·黑龍江省中國畫寫生作品展」優秀獎。作品曾入選「西泠印社第八屆篆刻展」、「黑龍江省第四屆書法精品展」、「黑龍江·臺灣書法交流展」、「黑龍江省首屆書法教師作品展」。
  • 書法篆刻藝術大家李羊民的秦漢風
    中國文化產業戰略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協中國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智庫專家、中國民協印刻藝術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華詩詞協會會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京華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誠信建設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未來研究會一帶一路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特聘教授。組織創作《萬國金石印譜》與《厚德箴言名家篆刻》。
  • 「閱日本」日本人都瘋狂追隨的東瀛書法篆刻名家——晉鷗
    他是在日華人中少有的集書、畫、印及收藏為一身的藝術家,多才多藝,藝術造詣深厚。特別是在篆刻領域,可謂是引領在日華人篆刻藝術走向縱深的一面旗幟。晉鷗來日29年,一把刻刀、一支毛筆,遊藝島國東西南北,刻印2萬多方,書畫作品不計其數,他說,「藝海無涯,為勤是岸,必將窮一生精力而求之。」
  • 《中國書法》2016年第2期預覽
    ……李剛田……89從錢君匋輯黃牧甫印譜兩種看其對黃氏篆刻的收藏……蔡泓傑……104從黃牧甫篆刻邊款看其青年時期行跡與應酬……野 天……118黃士陵生平及藝術史料研究四則……唐存才……122從「粵派」「黟山派」看黃牧甫的影響……蔡顯良……134黃牧甫旅粵印事始末……謝光輝……140黃士陵嶺南交遊補證……舒 鳴……144
  • 「欲換凡骨·金丹書法篆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
    2017年10月25日下午3點,「欲換凡骨:金丹書法篆刻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此展由中國書協展覽部、江蘇省文聯、西泠印社、南京藝術學院主辦,江蘇省文促會、江蘇省書協、江蘇省篆研會協辦,為金丹先生第一次大型個展,展出其書法、篆刻作品近百件。
  • 展覽|傳統的敬意,赤井清美先生及其藝術
    書法是東方藝術中的瑰麗至寶,起源於中國,日本等國歷史受漢文化影響,亦在千年曆程中將書法傳承衍生。早年即有機會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親炙大量中國歷代藝術珍品及一流名家作品,眼界為之大開,故其後來之藝術生涯及學術研究,均籍此而頗有建樹,於書法、篆刻、鑑賞均具有極高修養,偶涉繪畫、陶瓷,亦有別趣。」
  • 【雲夢頭條】弘揚「秦簡書法」 彰顯「荊楚書道」 雷長春書畫篆刻作品展在雲夢舉行
    雷長春中國畫展策展人為孝感市文聯副主席、孝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武漢漢雅美術館館長張長明,學術主持為湖北工程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馮弘;雷長春書法篆刻展策展人為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孝感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湖北工程學院副教授左劍橋,學術主持為湖北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雲夢秦簡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梁遺鵬。
  • 他是一個中國人,卻被日本譽為「現代書法之父」,真正的書法大師
    書法是漢字的專屬嗎?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形式,書法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一種以文字美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但並非只有漢字書法,在一些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與地區,也流行著書法藝術。越南拼音書法日本是個很擅長學習的國家,從中國唐朝開始,便已經大規模的學習中國文化,就連「日本」兩字,都是以中國皇帝書中的稱呼改來,寓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
  • 半窗明月 一榻清風——鄧石如的書法篆刻藝術
    鄧石如活動於清朝乾嘉時期,處於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一方面,帖學依舊佔據著主導地位。康乾時期,受皇帝影響,一些書家將趙、董奉為典範, 並在科舉中追求「烏」「方」「光」特色的「館閣體」。另一方面,金石學研究逐漸興盛。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統治者屢興文字獄,許多文人學者為避免迫害,便將全部精力集中在經史考證與金石考據上。
  • 看臺灣書法家書法 怎麼樣?
    十九歲時,奉命任南師「啟南書道會」創社會長,負責督訓新生書法,此時完成基本技法教材七種。後並得日籍書道教席依藤烏溪賞識,特介紹日本書道名家田代秋鶴、高塚竹堂等十一位教授給予函授指導,前後長達十六年。釋文:塵稀書韻雅,風靜墨花香。
  • 【大師篇】晚清民國時期藝術大師吳昌碩與高足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後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厲良玉、趙之謙並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在繪畫、書法、篆刻上都是旗幟性人物,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
  • 馬士達篆刻藝術
    馬士達(1943--2012)書法篆刻家。別署驥者、老馬、玄廬。祖籍漣水,1955年移居太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