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德裡安抵達英吉利海峽,完成對英法聯軍主力的包圍,德國元首就已經將關注點放在了法國戰役第二階段的「紅色方案」上。從他內心來說,徵服法國將成就自己在德國政壇上裡程碑式的輝煌,而且是越快越好,這是為何呢?
首先,敦刻爾克戰役結束後,德軍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兵力,具有2:1的優勢。趁著法軍驚慌失措之際,迅速結束戰役,不僅顯示出德軍的不可戰勝,從氣勢上徹底徵服法國人,而且對海峽另一邊的英國人也是一個不小的震懾,有利於談判。
其次,德國一戰戰敗後受盡屈辱,對法國的恨是深入骨髓的。尤其是在凡爾登,德軍陷入「塹壕戰」損失慘重,並由此失去了戰略主動權。也就是說,凡爾登要塞成了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突破它可以振奮民族自尊心,政治意義遠大。
更重要的一點,善於趁火打劫、樂於貪小便宜的義大利人決定出兵攻打法國。這在德國元首看來,如果義大利介入法國戰役,就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仿佛不是德軍攻佔了法國,而是在意軍的幫助下取得的,他不打算與義大利分享這個榮譽。
於是,他一面勸說「墨老大」稍安勿躁,一面命令他的將領們儘快展開進攻,搶在義大利軍隊的前面攻佔巴黎。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德軍在圍殲敦刻爾克盟軍主力的同時,按照「紅色方案」的要求調整兵力部署,旨在一錘定音佔領巴黎。
據此,德軍A、B集團軍群揮師南下,從阿布維爾到萊茵河一線,在橫貫法國南部600多公裡的戰線上,集中了140個師兵力,其中包括13個裝甲師發動了強大的攻勢。對德國人來說,戰役結束的越快、越利索,對法國人的羞辱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