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2020-12-14 向東向南看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開始了它曲折的歷程,古人並未泥古,守著甲骨文一成不變,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發展下去,而是為了交流,一直在對文字改造。秦前七國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統一,以小篆立本。

漢時許慎據其本而析類,確定了「六書」的創字原則,說明了文字的創製規律。但文字並未被固化,古人還是思變,創出隸書體等,雖不違「六書」,但求簡的意識還是很強烈,這體現在草書上,不少繁字一筆揮就,由此出現了被稱為異形的簡潔寫法字體,求簡是人們對表達不利的出路尋求,求變一直伴隨文字發展。

到民國時期,不僅有求簡呼聲,更有全盤西化的呼聲,以使文字簡單。所以,文字的求變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簡體字的出現,順應了歷史的發展,是時代需求的結果,是我們今天的正字。它的意義與秦皇統一文字一樣,是第二次文字的統一。

即統一為簡化字,並且確實有利於書寫的便利,己得到公眾認可。復興為什麼復繁,不復最早甲骨文?這是很奇怪的。從繁體泥淖中站起來,難道又重回泥淖?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

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現在很多孩子上書法班,都有學繁體字。

對文化的研究及傳承繁體字確實至關重要,但基於現實社會發展的趨勢恢復繁體通用絕無必要,簡體字並不是毫無根據亂簡一氣,漢字成字的內在規律就決定了簡化過程的科學性,可以說簡化字為新中國掃盲運動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真是居功至偉。

簡體字地區也無看不懂繁體一說,既然同生同源,結合語境上下文理解通識並不困難,所以在一般生活中繁體就剩下書寫美觀,這一個優點了吧。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已經經歷了無數次的發展演變,每次演變,都是時代進步的結果。都是應時代的需求而產生的,是社會進步的體現。近代文字的繁而簡之,當然也是社會進化的過程。

大陸使用簡體字已經有六七十年的時間了,它給幾十億人帶來的只有便捷並沒有不利。有些人看不慣簡體字,其實, 他們看不慣的並不是簡體字, 他們看不慣的是從心底裡牴觸。

文字的演變都是隨著社會需求而改變,從秦皇同一文字到簡體誕生無一不是,那些褒繁貶簡的人的核心無非就是簡體的結構失去了字的本意,可是我倒覺得文字的使用關鍵在人,一個無良知愛心的人哪怕是書聖再世也會被人唾棄。所以文字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使用他的人才有善與惡之別。

漢字寫簡識繁即可,繁體的確是更好看,但浪費腦細胞時間也是真的。秦漢時候文字也不是都是繁體吧,再往前許多字更簡單。文字實用性最重要,能準確記錄而且充分表情達意則可,把時間大把花在文字識記上面不值當的。當然,也不支持再簡化下去。

自我感覺良好罷了,那些七分大學生和所謂名嘴經常讀錯別字,小學三四年級數學都不過關的樣子,分數怎麼計算都不懂。而且,大概是文字理解力低下,網上寫東西都一句一行,明顯思維與邏輯分散不連貫。

而且許多灣灣新聞行文輕浮,用特別多女性化或幼童化的語氣詞之類,動不動「超」,「傻眼」,「崩潰」,「暴動」,說話都一副小聰明的隨隨便便搖頭晃腦口吻架勢。

從甲骨文開始,漢字發展是從:簡單——繁化——再簡化,這樣的過程。現在的簡化字,除了一部分屬於草化簡化(即按草書簡化)外,很多原來就是該漢字的本字或初文,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又誕生出許多不同意義的同音字,為了加以區分才把原來的本字繁化。

就是第二批簡化字中也存在著最早的漢字,如「亼」(集)字,如「廠」(念han或an,非廠字,如王福廠),如「廣」(念yan非廣字)。像這樣的字還有很多。這些字並非簡化字,是早在周代就有的字。

對中國漢字現代人有兩種極端偏向,一是認為簡體好,書寫方便。二是認為繁體好,美觀大方。簡繁兩種字體個人認為簡的太簡,失去了本意,繁的太繁,增加了書寫時間。

簡化字很明顯的姓氏字很多都改了,這等於改姓是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如劉改成劉,蕭改成肖,簡化意義何在?漢字不是越簡或越繁越好,去繁就簡是大勢,但是字形要有保留,把繁體字改得面目全非是對文化的嚴重摧殘。如聖字改成聖,簡化意義何在?聖字十三畫,現有十三畫的字一大堆,聖字創意是君王兼聽慎言才稱聖君,而聖字簡化成了又一堆土。希望中國統一後可以認真研究部分漢字繁留簡更工作,繼承傳統文化。

漢字簡化是歷史趨勢,不是個體喜不喜歡能決定的。許多沒文化的總覺得繁體字顯得更有文化,恰恰是對歷史一無所知的體現。截止明代消亡,漢字演化一直是日常書寫簡化簡寫,無限接近現代簡體字。清朝建立後,故意提高漢字的學習門檻,對大量漢字進行增加筆畫的反操作。

個人認為:繁體字是漢字的傳統形象,因為有繼承文化的必要和在某些特定項目上的特別意義,所以應該繼續保留。簡體字是漢字的現代形象,憑藉她易於書寫和易於記憶的優點,使民眾更能夠接受她。繁簡就是漢字兩個面,既優雅莊重,又簡樸活潑,這兩個面不存在孰優孰劣!更不能因為喜愛一面就打壓另一面。人們可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書寫漢字。

相關焦點

  • 繁體字正統?簡體字劣等?繁簡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漢字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有人力挺繁體字,理由無外乎繁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繁體字不僅具有文化意義,還具有藝術的價值等等。有人則認為簡體字書寫便捷,辨識容易,符合現代語言文字的發展方向,應當在全世界的華人中大力推廣,甚至應該繼續簡化下去。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建言獻策,此響彼應,社會眾說紛紜。
  • 誰在呼籲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記者:今年兩會期間馮小剛等名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漢字的繁簡之爭再次引起關注。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寧:漢字關於繁簡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是有歷史原因的。20世紀初提出漢字簡化,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普及文化,普及教育。民國初,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在推行了白話文之後,漢字簡化對普及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不能否認的。
  • 馮小剛:保住中國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漢字字體的繁簡之爭,由來已久矣。民國直至現代,無論是大儒還是學者,學堂還是民間,就是爭議不斷,但又沒有具體解決的方案。基本上,是各說各話。現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
  • 馮小剛易中天懟上了: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2013年7月,香江某明星,就曾在微博上大言不慚,說「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大陸已亡」云云,豈止是秀優越感而已。時至今日,大家也許都要問:到底有無必要恢復繁體字?恢復它,到底是重文化的表現,還是無意義的瞎折騰呢?
  • 青年學者郭永秉:簡繁體字之爭,被誤讀了的無"心"之"愛"
    青年學者郭永秉:簡繁體字之爭,被誤讀了的無"心"之"愛" 2015年03月18日 08:14 來源:文匯報 作者:童薇菁 字號 內容摘要:漢字簡化後,親不見, 愛無心, 產不生, 厰空空, 麵無麥,運\無車, 導無道,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近代中國,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動蕩,人民普遍貧窮,這就導致了知識與文化在傳播與獲取方面的困難,所以簡化漢字之初最重要的目的在於,不影響大的文字含義的基礎上,降低語言的學習和書寫難度,而事實證明,這是卓有成效的。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而大陸小朋友每次都能堅持抄完,科學家由此斷定大陸小朋友缺乏反抗精神。對此結論我一直很懷疑,直到看到一份臺灣小朋友抄寫的作業:憂鬱的臺灣烏龜……沒看懂的各位可以找身邊人講解下就知道這笑話的「梗」是什麼了,都看懂了咱就繼續往下說。包括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七年時間,五個提案。恢復繁體字為何如此頻繁發生?從秦始皇簡化篆書,到新中國推行簡體字。
  • 中國為何要舍「繁體字」用「簡體字」?為什麼差點廢棄「漢字」?
    到了唐朝,俗體字應用更加廣泛,因此後來的學者如張參、唐元度等人都主張「變通」,不必拘泥於「正俗之辯」。從保存到現在的黃宗羲手稿中可看到,他有意識地系統使用俗體,如「議」、「當」、「難」字等,都與後來的簡化方案相同。可以想見,如果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俗體字成為漢字的正式字體將是毫無疑問的,而且會比後來簡化漢字的實行早幾百年。
  • 繁體字,其實就在你身邊
    有網友說即便我們把「親」改為「親」把「愛」改回「愛」,「親愛」的該不見的還是不見,該空心的還是空心,不會受到文字「見」「心」的影響。那麼繁體字和簡體字是歷史由來是什麼呢?繁體字,指中國漢字簡化後被簡化字(又稱簡體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那些未被簡化的字,則稱為傳承字。
  •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到底經歷了什麼?
    隨著時間和歷史的發展,漢字的形態和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也曾有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等等,關於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其實已在社會上爭論許久。
  • 漢字能簡化為拼音文字嗎?
    文/鄭子寧 minus273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馮小剛提出要從文化傳承角度適度恢復繁體字,理由看似非常有道理——繁體字更有文化內涵,如「親」、「愛」等,分別有「見」和「心」,意蘊深長,優於簡體字版本。
  • 如何處理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
    漢字簡化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合併或簡化為一個字,如「鬥」對應繁體字「鬥(dòu,如鬥爭)」和傳承字「鬥(dǒu,如北鬥七星。)」,「發」對應繁體字「發(fā,如發展)」和「髮(fà,如頭髮)」。如果追溯漢字的發展史,後代的某一字形對應前代的兩個以上字形的現象並不少見,只是過去從未有過專門的名稱去表述。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中原之後,就立即開始了「書同文」的變革,將當時存在於各地超過20種不同的漢字統一成為了「秦篆」(即「小篆」),讓整個中華文化因漢字而統一而認同而團結。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也開始對漢字進行了變革,一個是引入「拼音」的概念,一個就是將當時使用的繁體字、異形字進行統一簡化成為簡體字。
  • 港澳臺堅持使用繁體字,隔壁新馬反而使用簡體字,這是為何?
    其實漢字對於中華民族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記錄的符號,更是一種中華民族身份的象徵以及一種民族認同感的凝聚。可以說,漢字是華夏文明的根基,是我們數千年的歷史文化的載體,每一個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都應該為之驕傲。並且漢字不光對中國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偉大的功臣,它更是東南亞文化圈的一種內在紐帶。
  • 漢字經歷過幾次簡化?其中的一次失敗簡化讓很多人的姓氏徹底改變
    國人學習簡體字的時間肯定要比學習繁體字短得多,因此漢字簡化是必須的,也是必要的。實際上,我國實行漢字簡化的政策完全是成功的,促進了國家的發展。對於國人來說,使用簡體字確實方便許多,雖然有部分人還是很執拗,找出一些理由來證明簡體字並不好,如諸如「愛」變成簡體字「愛」的時候去掉了一個心,就被那些反對者曲解為心中無愛或是無心去愛。
  • 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周有光: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也就是說,最年長的一批簡體漢字使用者,也有五六十歲了。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