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早上8點半,記者如約來到王寧教授的住處。在十幾年的採訪經驗裡,這是第一次這麼早去採訪對象的家中。王教授解釋說,採訪時間是一個小時,早點兒開始,上午的時間就不至於支離破碎,「我還要看書」。

  王寧師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是「漢字構形學」與「書寫漢字學」的首創者,在漢字標準化、規範化方面做出過突出貢獻,國務院2013年6月發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是她領銜研製的。年近80的她在日常教學科研之餘,特別關注著漢字和漢字文化的命運。王寧說自己對漢字和漢字文化感情很深,看不得歪曲、褻瀆漢字的現象。這既是專業使然,也與她的一段特殊的經歷有關。

  王寧在西部高原的青海工作過28年。上世紀60年代中期,王寧曾到青海農牧區開展掃盲工作。老百姓對文化的渴求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你認字,老百姓就覺得你是好人,就願意把孩子交給你教。」王寧說,她一輩子也忘不了,識字班的老人蹲在村口等郵遞員送報紙來,為了加快閱讀速度,幾位老鄉把報紙一撕兩半,分頭看。「中國老百姓對文化對知識真是非常渴求,這種渴求非常寶貴。我們作為專門從事文字工作的人,應該牢牢記住這一點。漢字和漢字文化能夠綿延不絕,生命就在民間。」王寧說。

  記者:現在像漢字聽寫大賽和中華成語大賽這樣跟漢字有關的電視娛樂節目收視率都很高。您認為這種娛樂節目火爆起來,背後有哪些原因?對傳承漢字文化有何利弊?

  王寧:有這樣一種看法,好像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大家都不寫字了。以前大家都寫信,現在也不怎麼寫了。大家都覺得有點提筆忘字,其實現在誰也不提筆,都用電腦打字,也談不上忘字不忘字,因為根本就不提筆。社會上擔心漢字文化會削弱。為了滿足這種需要,有一些娛樂節目就走到文化上。這本來是好事,不是壞事。

  古話說,「樂盛則流」。一個國家娛樂太旺盛了,人們就會忘記精神追求。特別是如果娛樂節目為收視率考慮,在價值取向上有偏差,就無法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不但不會增加社會的文化深度、厚度,反而會帶來「狗馬聲色」的奢華作風。電視等媒體的傳播工具運用高科技,相當氣盛,很是強勢,跳跳唱唱的娛樂節目太佔上風,並非老百姓所願。中國是個有五千年古文明的國家,對漢字、對詩詞、對楹聯這樣一些傳統文化形式感興趣的人很多。漢字聽寫大賽一開始受歡迎,反映了大眾的文化渴求,這種渴求是很可貴的。

  記者:但現在大家也批評漢字聽寫大賽越來越難,字越來越偏。

  王寧:的確如此。這些節目因為有商業化的傾向,它要收視率、要比賽,就不再考慮節目的教育功能。要知道這個節目用的是初中的孩子,他們在學校有學習任務,考的字越來越難,不要說孩子了,就是我們這些專業人員不查都不一定答得出來。這就必然讓少數參賽的學生去背字典,成為「比賽明星」,而多數的學生更加認為「漢字太難」「不可企及」。這樣做不但衝擊了我們正常的語文課,還帶來教育環境的不安寧,對我們的基礎教育並非助力。

  有的成語比賽,不是去講這個成語的意義和用法,而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啟發對手,成語裡有一個「九」,他用「十減一」去啟發,有一個「牛」字,他用「帶犄角的」的去啟發,把一個精煉、精彩、涵義深刻的成語搞得支離破碎,還有什麼傳播文化的意義?更有甚者,現在的廣告亂改成語成風。有時候用成語改字,的確是一種修辭手段,起到幽默的作用,但是如此大規模地隨便改,成為一種時潮,傳遞的是一種戲謔文化的信息,把民族語言不當回事,隨便開玩笑。小孩現在都糊塗了,不知道怎麼說才是對的。

  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去復古。現在有很多形式主義的復古現象,比如穿上漢服去領畢業文憑,造各種假儀式祭孔、祭炎帝、黃帝,讓孩子穿著秀才服背《弟子規》……中國傳統文化有那麼多好思想可以去學去教,搞這些假儀式有什麼意思?中國人都很尊崇倉頡,但有一次一個節目要在我的講座裡出倉頡廟的視頻,我堅決反對。倉頡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已經成為創造漢字的文化符號,人們崇敬倉頡其實是崇敬漢字,我實在害怕這個節目播出後,大家都去燒香拜倉頡廟,那實非我之初衷!

  記者: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念小學前就要求孩子認識多少個字,社會上各種學前識字班也很多,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王寧:我們必須明白一點,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所以,對語言來說,文字是第二性的符號系統。當孩子還沒有掌握一個詞語時,教給他那個字,是沒有用處的。學齡前兒童首先要身心健康,發展語言能力,語言能力強,思維能力就強,吸收能力強,孩子就聰明,看什麼都新鮮,都好奇。上了小學,他學習會非常敏銳。那麼小的孩子你教他學2500字,大部分沒有用,比如我們教孩子寫「惆悵」兩個字,他根本不可能懂,就算會寫了又怎樣呢?「乙」字寫起來很簡單,只有一筆,六歲的孩子有用嗎?一面學一面忘,不是浪費他的精神嗎?有的家長和學校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聽信不科學、不切實際的宣傳,不但沒有教育好孩子,反而是在增加孩子負擔,讓他們不快樂,甚至摧殘孩子。

  記者:今年兩會期間馮小剛等名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漢字的繁簡之爭再次引起關注。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王寧:漢字關於繁簡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是有歷史原因的。20世紀初提出漢字簡化,根本原因還是為了普及文化,普及教育。民國初,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在推行了白話文之後,漢字簡化對普及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是不能否認的。我國到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掃除了文盲,簡化字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簡化字記錄現代漢語是沒有問題的,記錄淺顯文言也完全能夠勝任。但是要解決古籍整理這樣的問題,的確不很適應。所以我們現在正在接受國家語委委託,研製古籍印刷通用字字形的規範。例如,簡化字不僅僅簡化了筆畫,還採用同音借用的方法合併了一些字的字用,有的合併到了文言裡就不一定合理。徵稅的「徵」和徵伐的「徵」字用合併,到了文言文裡就分不清是納稅還是打仗。字用合併過多,有的字就負擔過重,區別起來有困難。比如「幹」,幹警、乾淨、幹活、樹幹、薯幹……都用一個「幹」字,難以分辨清楚。在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過程中,我們曾考慮恢復幾個繁體字,讓一對多的簡繁字減少一些,但權衡利弊,最終還是沒有恢復。一則漢字是一個系統,簡繁對應的問題牽一髮而動全身,還是等研究更深入後全面考慮;二則在記錄現代漢語時簡化字還是勝任的,保持穩定是大家之所願。

  記者:您覺得全面恢復繁體字有可能嗎?

  王寧:這個問題我們曾專門論證過,這裡只能簡單回答。我前面說過,簡化字針對現代漢語沒有問題,用於古籍整理和印刷是不太適應的。有些人希望恢復繁體字,特別是文史專業的人員,是在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出於一種希望溝通古今的心情,可以理解,這種情懷也無可非議。但是,簡化字推行了60多年,已經深入到文化教育的各個領域,成為人們語言生活中一種習慣,一旦恢復繁體字,文化教育付出的代價太大;何況也沒有必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已經明確,手寫、書法和古籍印刷等都可以使用繁體字、異體字,在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使用領域分別處理,完全是行得通的。再說,漢字的國際編碼擴充E已經達到8萬字左右,國際上是認可我們的簡化字的,聯合國常用的6種語言包括漢語,漢字就是採用的簡化字體系。

  考慮漢字繁簡問題要從國家大局出發,不能從個人喜好出發。其實,簡繁字的差異並不大,都是淵源相同的漢字,現代人認識繁體字並不困難,很多年輕人看港臺電視劇,下面都是繁體字幕,他們閱讀多了也就認識了。

  記者:字母詞的泛濫也是近年來很受關注的問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門出臺一個規定,禁止在大眾傳媒上出現像NBA、GDP這些字母詞,必須換成漢語的說法。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王寧:字母詞的確不能泛濫,特別是有些人不好好說漢語,說話摻著英語趕時髦,過去對這種故意漢英參半的話語叫「洋涇浜」,是帶著諷刺意味的。現在也有些人開玩笑說,中國工商銀行的英語簡寫是ICBC,意思是「愛存不存」,肯德基KFC是「開封菜」……漢語就適合用漢字表達,漢語對字母本身有排異現象,這也很正常。

  但是也應當看到,在科技和經濟全球化時代,字母詞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好多國外的新東西要進入國內,速度太快,還來不及給它起個中文名字,就只好用字母詞來過渡。詞語的意義帶有經驗性、民族性,名源常常跟著物源進入某些公開領域。要創建一個借詞的本土名稱,需要一個過程。專業領域用字母詞已經不可避免,進入普及領域有些也習以為常。比如「X光」「U盤」……約定俗成後,換一個說法反而不懂了。為了滿足交際的需要,不能夠絕對地說不能用。比如說,PM2.5在國內流行起來後,科技名詞委想給它規範一個用漢語表示的名稱。PM2.5的意思是空氣中飄浮的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微顆粒,叫「塵」不適合,叫「灰」也不合適,叫「粉塵」也不合適。PM2.5是造成霾的原因,也不能管它叫「霾」。要準確地說就只能說它是「空氣中飄浮的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微顆粒」。太長了,記不住,連識字不多的老人也還是說PM2.5。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字母詞泛濫,用字母詞首先要解釋清楚它的意義,並且儘快運用民間智慧創建漢語詞,保持漢語書面語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也要允許必要的過渡現象存在,這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

相關焦點

  • 如何處理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
    漢字簡化時將兩個或兩個以上漢字合併或簡化為一個字,如「鬥」對應繁體字「鬥(dòu,如鬥爭)」和傳承字「鬥(dǒu,如北鬥七星。)」,「發」對應繁體字「發(fā,如發展)」和「髮(fà,如頭髮)」。如果追溯漢字的發展史,後代的某一字形對應前代的兩個以上字形的現象並不少見,只是過去從未有過專門的名稱去表述。
  • 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當前,全民素質大大提高,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保留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功能。第二,當前科技迅猛發展,電腦輸入法已經十分完善,許多人幾乎不再手寫漢字,每個繁體字可以由電腦敲出來,有效杜絕了繁體字難寫的劣勢。若恢復繁體字,並不會增加人工成本。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漢字改革,是關係到每一個中國人的大問題,有人覺得現在的漢字很好啊,用著還不錯啊,覺得不用改了,維持現狀就挺好。還有人覺得要是漢字能再簡單一些,筆畫再少一些,就更好了,寫起來就更省勁了。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
  • 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到底經歷了什麼?
    隨著時間和歷史的發展,漢字的形態和意義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正是簡化漢字,而也曾有人質疑簡化漢字「因簡害義」「有損漢字的藝術美和規律性,不利於文化傳承」等等,關於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其實已在社會上爭論許久。
  • 中國為何要舍「繁體字」用「簡體字」?為什麼差點廢棄「漢字」?
    包括:1、拉丁轉寫(漢語拼音方案)2、定形(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建議中之通用規範漢字表)3、定音(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4、定義(出版、整理各種字典、詞典,例如整理辭源、辭海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文|顏小二述哲文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讀書看報所看到的文字,都是簡體字,是由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繁體漢字簡化、演變而來的。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的?又是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同年發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 王羲之(圖來自網絡) 2000年10月31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 繁體字何時開始「減肥」?何時「瘦身」成功的?你可能一直錯了!
    同年發表《現代漢語通用字表》,內收通用字7000個。王羲之(圖來自網絡)2000年10月31日,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同時對方言、繁體字和異體字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而你可知道,實際上古人們更加常用的,並非現代中國人所使用的簡體字,而是複雜的繁體字! 一、古人慣用繁體字,雖字體優美但卻太複雜 當初人們所使用的繁體字,是經過了許多年的發展之後才形成的,最初時是由小篆演變而來的,時至今日,已經有了超過兩千年的歷史了。
  • 繁體字,其實就在你身邊
    有網友說即便我們把「親」改為「親」把「愛」改回「愛」,「親愛」的該不見的還是不見,該空心的還是空心,不會受到文字「見」「心」的影響。那麼繁體字和簡體字是歷史由來是什麼呢?繁體字,指中國漢字簡化後被簡化字(又稱簡體字)所代替的原來筆畫較多的漢字。那些未被簡化的字,則稱為傳承字。
  • 推廣普及繁體字,促傳統文化傳承守正創新
    眾所周知,中國漢字的繁體是漢字演變過程中使用最長的、相對比較統一、規範的字體。流傳下來,被通用的經史典籍多為繁體字。繁體字也是書法之法的根源、依據、基礎。繁體字能反映出漢字的由來、演變等,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甚至有人說其字態美感都勝於簡體字。
  • 漢字化繁為簡60年,專家建議繁體字重回課本,備受爭議
    書法名帖漢字簡化運用六十餘年,期間也伴隨著恢復繁體的呼籲聲,至近年,有專家不斷建議讓繁體字重回課本、建議恢復繁體字的教育,並以提案的形式引發人們關注。漢字該不該回歸繁體?恢復繁體,是經典回歸還是文化的倒退?漢字的簡繁之爭,備受爭議。事實上,即便簡體字是以法律方式確立了其規範地位,繁體字也一直廣泛地存在並大量地應用於文化活動當中。拋開繼續沿用繁體字的地區不談,在書法繪畫藝術當中繁體字仍然是漢字的主要表現形式。
  • 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我終於不被寫成「王?」了
    原標題:45個異體字恢復為規範字:我終於不被寫成「王?」了歷經十餘年 《通用規範漢字表》正式公布 淼、昇、喆等常用人名「轉正」我終於不被寫成「王?」了前天,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組織制定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出爐。根據該漢字表,我國通用規範漢字總數為8105個。據了解,2009年該字表徵求意見時共收錄8300個字,而新出爐的《通用規範漢字表》比徵求意見版減少了195個字。《通用規範漢字表》將所有漢字分為三個級別。其中一級字表為常用字集,收字3500個,主要滿足基礎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01且不論倉頡造字的真實性,先秦時期出現的甲骨文、金文等,與現代漢字有相當大的差異,除非專業的研究者,很少有人能夠說出所以然。不過自秦朝以來,漢字的變化大多只在字形上有所變化。漢字的演變經過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幾個階段,已經與近代的繁體字所差不多。眾所周知,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車同軌、書同文」,給六國遺民制定了官方的書寫規範。
  •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建言獻策,此響彼應,社會眾說紛紜。
  • 那是測字遊戲;恢復繁體字?能做,但沒必要!
    於是一種聲音也大聲起來:簡體字破壞傳統之美,應該恢復繁體字!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過相關議案。這是個經久不息的話題,每隔幾年就會熱吵一番;就混沌的有限記憶而言,最早這個話題源自於本世紀初網絡的逐步普及,海峽兩岸的朋友相逢於網絡,不免就雙方各自的經濟、政體、文化等方方面面明爭暗鬥一番;其中繁體簡體之爭更是從未缺席。
  • 100個繁體字與簡體字對照表,你可以寫對幾個?
    對應兩個繁體字:手(錶),外(表);醜:對應兩個繁體字:(醜)怪,子(醜)寅卯。,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漢字從甲骨文開始,就開始了它曲折的歷程,古人並未泥古,守著甲骨文一成不變,按照甲骨文形式一直發展下去,而是為了交流,一直在對文字改造。秦前七國分治,各有自己文字,方有了秦皇的文字統一,以小篆立本。漢時許慎據其本而析類,確定了「六書」的創字原則,說明了文字的創製規律。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所有古人經常吐槽「秀才識字讀半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