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小二述哲文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讀書看報所看到的文字,都是簡體字,是由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繁體漢字簡化、演變而來的。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顏小二對於這件事情想說,孔子當年也「信而好古」,但是「好古」的他卻是將學堂從貴族推向平民的第一人。也就是說,過去的文化要繼承,但繼承並不等於「不創新」。而繼承了,也不一定等於「無法創新」。
所以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呼聲,顏小二認為不必太排斥。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顏小二贊成「完全恢復繁體字」。
社會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一層不便的東西難以長久,而漢字演變成今天的樣子,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所以我個人不建議完全恢復繁體字。但是也提倡有興趣的朋友多多研究繁體字,這樣不僅對了解中華文化有好處,還能學到許多老祖宗的智慧。
1、繁體漢字對「情感」的表達更直觀
社會在飛速進步,電子化的資訊時代,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人也越來越「冷漠」。
萬事萬物都是有雙面性的,我們選擇了快速發展,而精神境界跟不上物質發展的速度,這種脫節,勢必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對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反思。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在心性修養上的研究,就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這些思想成果也為世界所欽羨。要說證據?比如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再比如我們名揚海外的《道德經》,甚至是陽明心學等,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具的「先進性」。
同時,越是發達的地區,比如早已是發達國家的日本,對於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及王陽明等思想,便越是視若珍寶。
因為人的物質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精神境界就需要優秀的「先哲思想」來充實。
而反映先哲思想的東西,除了他們留下的書籍,從繁體漢字中,我們也能感受一二。
比如,「親」字繁體字為「親」,拆開來看,便是與親人相見。而簡體的「親」就無法直觀表現這種效果。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或許當年古人創造這個字,便是因為他們將親人團聚,看作是世界上最「親切」、「暖心」的事情,也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由此也傳達了古人對「血親」的重視,繼而也反映了中國對家庭的重視,以及自古以來一脈相承之互相扶持的精神。
以此,我們也能看出,繁體漢字較現代簡體漢字來說,情感表達更「直接」,學習繁體漢字,也能一定程度起到消融現代人之間隔閡的作用。
2、繁體漢字雖能直觀表現深刻內涵,但不易於信息的及時傳遞
誠然,繁體漢字中蘊含了古人的智慧,也夾雜著真摯的情感,並且讓這種智慧和情感更加直觀,但不置可否的是,繁體漢字是不利於信息及時傳遞的。
據記載,即便是在我國古代,也有給繁體字瘦身的事情。
為了方便日常生活,因為繁體字筆畫複雜,再加上古人用毛筆寫字,落筆輕重不好把控。於是,對於筆畫較多的字,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寫類似唱本,或者是記帳、開藥方、私下裡寫信等等,會簡化字體提高效率。
這些簡化的字,被稱為「俗體字」。
而在正式場合,比如天子的聖旨、大臣的奏摺、百姓上告的狀子等等,都會用繁體字,以示莊重與威嚴。
在古代,繁體字和簡化後的「俗體字」,二者關係就類似現代的「正式用語」和「網絡用語」。
前者一本正經,後者更加便利。
3、對於繁體字,不必盲目好古,也不必堅決反對
對於繁體字是否應該取代現代漢字的問題,顏小二覺得,不必完全「好古」,畢竟社會在向前走,繁體字雖然尤其深刻內涵,但是它屬於一定時期的歷史產物,也有歷史局限性,不適合作為當前生活學習的主流記錄形式。
回頭看固然重要,但是「回頭看」不等於「往回走」,這一點很重要。
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繁體字的價值!
繁體字對我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繁體字中蘊含的先哲智慧和人生道理,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
也就是說,有興趣或者有餘力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以簡體字為主,空了就不妨研究一下繁體字,在繁體字中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精妙,也當是一大樂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