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2020-12-14 顏小二述哲文

文|顏小二述哲文

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讀書看報所看到的文字,都是簡體字,是由自古以來傳承下來的繁體漢字簡化、演變而來的。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顏小二對於這件事情想說,孔子當年也「信而好古」,但是「好古」的他卻是將學堂從貴族推向平民的第一人。也就是說,過去的文化要繼承,但繼承並不等於「不創新」。而繼承了,也不一定等於「無法創新」。

所以對於「恢復繁體字」的呼聲,顏小二認為不必太排斥。但是,這並不是意味著顏小二贊成「完全恢復繁體字」。

社會是不斷向前推進的,一層不便的東西難以長久,而漢字演變成今天的樣子,也為我們帶來了許多便利。所以我個人不建議完全恢復繁體字。但是也提倡有興趣的朋友多多研究繁體字,這樣不僅對了解中華文化有好處,還能學到許多老祖宗的智慧。

1、繁體漢字對「情感」的表達更直觀

社會在飛速進步,電子化的資訊時代,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捷,但人也越來越「冷漠」。

萬事萬物都是有雙面性的,我們選擇了快速發展,而精神境界跟不上物質發展的速度,這種脫節,勢必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對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反思。

而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在心性修養上的研究,就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這些思想成果也為世界所欽羨。要說證據?比如坐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再比如我們名揚海外的《道德經》,甚至是陽明心學等,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內具的「先進性」。

同時,越是發達的地區,比如早已是發達國家的日本,對於中國的道家思想,以及王陽明等思想,便越是視若珍寶。

因為人的物質水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精神境界就需要優秀的「先哲思想」來充實。

而反映先哲思想的東西,除了他們留下的書籍,從繁體漢字中,我們也能感受一二。

比如,「親」字繁體字為「親」,拆開來看,便是與親人相見。而簡體的「親」就無法直觀表現這種效果。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或許當年古人創造這個字,便是因為他們將親人團聚,看作是世界上最「親切」、「暖心」的事情,也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由此也傳達了古人對「血親」的重視,繼而也反映了中國對家庭的重視,以及自古以來一脈相承之互相扶持的精神。

以此,我們也能看出,繁體漢字較現代簡體漢字來說,情感表達更「直接」,學習繁體漢字,也能一定程度起到消融現代人之間隔閡的作用。

2、繁體漢字雖能直觀表現深刻內涵,但不易於信息的及時傳遞

誠然,繁體漢字中蘊含了古人的智慧,也夾雜著真摯的情感,並且讓這種智慧和情感更加直觀,但不置可否的是,繁體漢字是不利於信息及時傳遞的。

據記載,即便是在我國古代,也有給繁體字瘦身的事情。

為了方便日常生活,因為繁體字筆畫複雜,再加上古人用毛筆寫字,落筆輕重不好把控。於是,對於筆畫較多的字,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寫類似唱本,或者是記帳、開藥方、私下裡寫信等等,會簡化字體提高效率。

這些簡化的字,被稱為「俗體字」。

而在正式場合,比如天子的聖旨、大臣的奏摺、百姓上告的狀子等等,都會用繁體字,以示莊重與威嚴。

在古代,繁體字和簡化後的「俗體字」,二者關係就類似現代的「正式用語」和「網絡用語」。

前者一本正經,後者更加便利。

3、對於繁體字,不必盲目好古,也不必堅決反對

對於繁體字是否應該取代現代漢字的問題,顏小二覺得,不必完全「好古」,畢竟社會在向前走,繁體字雖然尤其深刻內涵,但是它屬於一定時期的歷史產物,也有歷史局限性,不適合作為當前生活學習的主流記錄形式。

回頭看固然重要,但是「回頭看」不等於「往回走」,這一點很重要。

但是,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繁體字的價值!

繁體字對我們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寶貝,繁體字中蘊含的先哲智慧和人生道理,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品味。

也就是說,有興趣或者有餘力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以簡體字為主,空了就不妨研究一下繁體字,在繁體字中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精妙,也當是一大樂事。

【本文為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布,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周內),喜歡請點讚收藏哦。想持續了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顏小二述哲文哦~

相關焦點

  • 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周有光: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 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文·段宏剛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是我們當前的國家夢想,圍繞這個宏大夢想,許多專家在重要會議上,不斷出謀劃策,體現出社會精英的應有擔當。政協委員潘慶林在2009年某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他原話這樣說: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 中小學生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吵翻了!
    其實,早在2015年,馮小剛和張國立在兩會上就聯合提案:——恢復部分繁體字。呼籲國家恢復部分繁體字以傳承傳統文化,讓部分繁體字進入小學課本的提案。並形象的表示「親要相見,愛要有心」。馮小剛也希望相關部門可以讓一部分漢字形成繁體和簡體通用。張國立也表示;「我們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文字的美,給他們多講講繁體字的好故事。我們過去丟了太多傳統文化的東西,希望現在找補回來一點。」對於學習繁體字這件事,中小學生家長怎麼看呢?在微博裡,網友吵翻了:
  • 如何處理一個簡化字對應多個繁體字?
    其不足之處在於,有的簡化將幾個意義不同甚至毫不相關的字合併為一,增加了一字多義現象。如果不涉及繁簡字的轉換,僅在簡化字系統中,這種不足一般不會顯現,也不會帶來理解和交流的障礙。比如「鬥爭」「北鬥七星」並不發生讀音和理解的歧義。但如果需要繁簡之間相互轉換,特別是簡化字轉為繁體字時,如果不明白簡化字的多個意義分別對應繁體字的哪個字形,轉換就容易出現錯誤。
  • 繁體字,其實就在你身邊
    漢字簡化後,護用手,愛有友,灶生火,顯日明,龜有甲,筆有毛,寶有玉,眾有人,網像形,滅無需水,呼籲有口,號非虎嘯,體制為人也是為本,戰為佔有不宜單人,晝乃日出一尺高,蟲不是越來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仍為佛,神還為神,信還為信,仁還為仁,善還為善,美還為美,福還為福,喜還為喜。
  • 中小學要學繁體字?教育部回應了!網友:繁體寫「憂鬱的烏龜」試試
    從漢字形體構成的規律看,形聲構字是主要的構字方法,如果僅從會意字方向去理解漢字,就背離了漢字構形事實。此外,文字並不完全等同於文化,文字是記錄、傳遞文化信息的工具,中華文化的大量信息是通過漢字記錄下來的。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如今的國人的文化水平,也比上世紀50年代的國人要高出不少,與此同時,文盲率也便得很低,這可以說有簡體字很大的功勞。 然而,在推行了簡體字將近七十年的如今,卻有一些專家因為繁體字更加優美,更加能夠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從而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 三、是否恢復繁體字?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那麼,繁體字應被恢復嗎?繁體字不便於高效學習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較低,教育條件也遠不如今天那麼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了解,只有15%的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剩下都不識字。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可有人卻不這麼想,有人覺得簡化字不好,應該廢除,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您聽到恢復繁體字這種想法,可能立馬就會皺起眉頭,會說:啥人這麼想啊?這不有病嗎?放著簡化的,寫起來省事的漢字不用,非要去用那些筆畫賊多,寫起來賊麻煩的繁體字,榆木腦袋啊?這麼不開竅?」
  • 馮小剛:想救傳統文化必須恢復繁體字,易中天回亂灶龜鬱會寫嗎
    次年,潘慶林更是提出要廢除簡體字,逐批恢復繁體字。一時間各界人士此響彼應。而熱度最大的就是張國立和馮小剛。2015年三月,這一個管教後輩無方,一個哭哭啼啼馮褲子恬不知恥的提出恢復繁體字。 這幾則隨手舉的事例,可以看出,隨著我國人民精神和物質文化的豐富之後,對於文化的需求是越來越高。
  • 要恢復繁體字嗎?112歲周有光表示,這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作為古代範本的繁體字,現已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之中,除了專門研究繁體字的學者和繁體字愛好者,已經很少有人會在日常使用繁體字,但最近由於漢語地位的提升,有些專家便將繁體字拿出來和簡體字一較高下。而簡體字相對好辨認,可以在短時間便達到一個不錯的學習效果,達到傳遞信息的目的,而且學習難度小,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學習負擔,因此在當時來說肯定是簡體字會更加適合。
  • 漢字化繁為簡60年,專家建議繁體字重回課本,備受爭議
    書法名帖漢字簡化運用六十餘年,期間也伴隨著恢復繁體的呼籲聲,至近年,有專家不斷建議讓繁體字重回課本、建議恢復繁體字的教育,並以提案的形式引發人們關注。漢字該不該回歸繁體?書法名帖最近一次引發熱議的恢復繁體字提議是由專家韓方明提出的,他對漢字化繁為簡六十年來的歷史作用首先是肯定的,同時呼籲在漢字簡化問題上,隨著時代發展我們也應該反省和調整。
  • 那是測字遊戲;恢復繁體字?能做,但沒必要!
    隨著中國經濟幾十年來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整體各方面實力快速上升;國人的自信也空前高漲,可以說,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帝,其他國家還不被大家放在眼裡。其中文化自信也是肉眼可見,國學熱、漢服熱等持續發酵,現在經常在街上看到身穿漢服的小姐姐。於是一種聲音也大聲起來:簡體字破壞傳統之美,應該恢復繁體字!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過相關議案。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2月16日下午,「理論家新春走基層」活動來到北京市東城區東華門街道,專家與社區居民討論基層文化建設和北京文化。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所以個人推薦,像答主這樣的語言學習者,可以從字源入手,理解字的發展脈絡和含義,之後可以學習簡體字,因為這更便於交流,畢竟中國大陸的文化生產目前來看是基於簡體字的。我真心覺得所謂的簡體字、繁體字之爭很幼稚也很無聊。簡體字也好繁體字也罷都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和隸書、楷書一樣,沒有優劣之分,都是祖宗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 中國為何不再使用繁體字了?專家:繁體字十分難讀懂
    在我國港澳臺地區,要說唯一與祖國大陸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文字方面的差距,港澳臺地區實行的繁體字,而在大陸實行的則是簡體字,時間則是在1956年開始實施。國家之所以選擇繁體字化簡,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全國老百姓考慮,繁體字雖然在我國的歷史上存在3000餘年,從有文字記錄開始,便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專家說繁體字有三個極大的弊端,第一個繁體字十分難讀懂,字表其字意如:「轟、豐、鳥」不直接等於讀音,再者形聲字聲旁大多也不能準確表示讀音,如「韋」作為聲旁的違、偉、韓。」所有古人經常吐槽「秀才識字讀半邊。」
  • 黃秋生炮轟簡體字 專家反駁:繁體字增加交流成本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 張曦) 近日,香港演員黃秋生用繁體字在微博寫道:「在中國內地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句話迅速在網上引發爭議,除了被不少網友指責言論過於偏激,也遭到不少業內人士炮轟,其中《漢字英雄》的製片人兼主持人馬東在接受中新網訪問時就直言:「黃秋生老師說的是外行話。」
  • 簡體字與繁體字對照表,繁體字大全
    櫃[櫃]H華[華] 畫[畫] 匯[匯][彙] 會[會] 漢[漢] 號[號] 合[閤] 轟[轟] 後[後] 胡[鬍] 壺[壺] 滬[滬] 護[護] 劃[劃] 懷[懷] 壞[壞] 歡[歡] 環[環] 還[還] 回[迴] 夥[夥] 獲[獲][穫]J幾[幾] 夾[夾] 戔[戔] 監[監] 見[見] 薦[薦] 將[
  • 不好啦,繁體字、簡體字,又雙叒叕打架了!
    一些民眾呼籲要恢復一些原先有象形含義的繁體字,他們認為,繁體字是中國祖先幾千年來積累的精華,每一個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創造的,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有含義的,而簡化漢字時,把一些原本有含義的繁體字簡化得失去了含義,簡化字在一些方面比不上繁體字。亦有研究指出,人腦在處理方塊字時是整體處理的,簡化字並不比繁體字好認。
  • 誰在呼籲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