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曾提議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是否可以如願?

2021-01-08 鴻鵠迎罡

文·段宏剛

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是我們當前的國家夢想,圍繞這個宏大夢想,許多專家在重要會議上,不斷出謀劃策,體現出社會精英的應有擔當。

政協委員潘慶林在2009年某次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很有建設性的意見,他原話這樣說: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

為了讓自己的意見更有說服力,潘慶林還給出了三大理由,每個理由聽起來都是合情合理。

篆書

第一,歷史上,我國一直在使用繁體字,漢字被簡化是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推廣簡化漢字跟國情有關,因為當時全國文盲較多,推廣簡化漢字是為了普及漢字的辨識度,減少文盲數量,但這種做法讓許多漢字喪失了表意功能,變成了純粹的記錄符號。當前,全民素質大大提高,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保留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功能。

第二,當前科技迅猛發展,電腦輸入法已經十分完善,許多人幾乎不再手寫漢字,每個繁體字可以由電腦敲出來,有效杜絕了繁體字難寫的劣勢。若恢復繁體字,並不會增加人工成本。

第三,在傳統文化的傳承方面,我們不如寶島,寶島把繁體字的使用一直堅持到現在,維護了傳統文化的莊嚴性和純粹性,如果我們恢復繁體字的使用,非常利於兩岸文化層面的統一。

繁體字·隸書·廬

這個建議出來後,在社會各界引起的反響很大,許多人參與到討論中,因為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所以,一直被擱置。

除過賈慶林之外,建議恢復繁體字的代表還有著名導演馮小剛和張國立。

馮小剛給出這樣的理由:「親」的繁體是左邊一個「親」,右邊一個「見」,組成了「親」,「愛」是在「愛」中加了一個「心」。這兩字的含義是親要相見,愛要有心。結果簡化後變成了「親不見,愛無心」,完全喪失了文字的本意。

不論是潘慶林還是馮小剛,他們的說法都有道理。

如果把漢字恢復為繁體字,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若從漢字的演化過程去分析,就容易找到好處和弊端。

張猛龍碑

眾所周知,漢字的演化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數千年,是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楷書等字體一步步走來,這個過程是化繁為簡的過程,是漢字不斷瘦身的過程。而繁體字則是從小篆演變為隸書後產生的一種書寫模式。

繁體字是自帶記錄屬性的文字,承載了漢字演變的記錄,古人用「六書」創造漢字時,不是無中生有,一個字該用什麼部首和筆畫,都是有據可依,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創造出來的,因此,繁體字保留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精華部分,看到一個繁體字,很容易看明白它的源頭,猜出它的大致含義,這些優勢簡體字無法比擬。

面對繁體字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嚴峻,如果不去加以保護,很有可能導致繁體字會自然消亡,到時,我們想探究漢字的演化歷史就很難,也會失去對漢字的敬畏感。

對書法創作來說,由於繁體字筆畫較多,同樣是利大於弊。

金文

書法藝術在本質上就是呈現漢字造型美的藝術,需要書法家處心積慮去營造字體的結構美、和諧美、造型美,如果一個漢字的筆畫太少,是不利於排列字體的間架結構,以及整體的章法布局,即使寫出來,字體也會因為缺乏協調性而變得不夠美觀。繁體字因為筆畫多,在書寫時可以做出較多變化,完善字體的協調性,利於書法家寫出形神兼備的好字,所以,歷朝歷代的書法家都對繁體字愛不釋手。

恢復繁體字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

現代社會是化繁為簡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容易接受簡潔易懂的東西,並且已經形成了習慣,如果恢復繁體字使用,突然讓人們去接受複雜繁瑣的東西,顯然是違背了時代發展的潮流,肯定會讓現代人難以適應,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漢服

還有一個弊端,如果讓小學生從小接受繁體字的學習,肯定不利於提升小學生的識字率,因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畢竟有限,面對複雜繁瑣的繁體字,不容易領會,會助長小學生的厭學心理。

恢復穿漢服同樣是利弊參半。

2010年,教育部某位領導曾建議將漢服作為高校畢業生的學位服,全國不少高校當即採納了這個建議,在畢業典禮上,學校領導給高材生頒發學位證書時,學生們一身漢服著裝,笑納自己的學位證書,這一幕看起來確實很莊嚴,很有儀式感,讓旁觀者肅然起敬。

在一些重要活動裡,如,清明節當天華人祭拜炎帝、黃帝時,傳統婚禮儀式裡,成人禮中,如果穿上漢服,效果肯定會比穿上普通著裝要好得多。

漢服

如果追求漢服全面日常化,讓全民穿上漢服,那樣非常不可取,甚至還會形成一種奇葩景觀。根本原因是漢服固然好看,但寬袍大袖,做各種活動時非常不利索,會礙手礙腳,更會阻礙當前生活的便捷性。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漢服才退出歷史舞臺,變成了老古董。

究竟要不要恢復繁體字和漢服?我覺得,應該採取自主意願,喜歡它們的人完全可以自己去使用,沒有必要把恢復它們上升到復興傳統文化的高度,難道一個人會寫幾個繁體字,會穿幾款漢服就變得有文化了?顯然不是。

繁體字和漢服只是傳統文化裡很小的一部分,正確看到它們的作用和意義,才有助於樹立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強國夢。

相關焦點

  • 恢復繁體字?將漢字筆畫減少到十畫以內的目標是否切合實際?
    這進步社會講究暢所欲言,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已的想法,既然你能贊成繼續使用簡體字,甚至想讓漢字進一步簡化下去,憑什麼不讓人家說繁體字好呢?人家提出要恢復繁體字,那也是人家的權利啊。有網友會說:「小編你別為了點流量在這胡扯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誰吃飽撐的沒事幹,提什麼恢復繁體字呢?」
  • 專家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周有光: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
    在2009年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潘慶琳提出了這樣一個議案:那就是恢復繁體字。理由有三:美觀、方便、正統性。議案一出,關於漢字的正統性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很激烈的討論風潮。贊成者與反對者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 繁體字將走向何方?專家提倡恢復繁體字,網友:不行,但可以理解
    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有不少專家發出了恢復繁體字的呼籲。面對著這種呼籲,有的朋友認為,恢復繁體字這種做法是盲目的復古主義,是倒退的體現,不可取;但也有朋友指出,繁體字裡面承載著許多古人的智慧,恢復繁體字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繼承中華精神。
  • 專家:研製"通用規範漢字表"時曾想恢復幾個繁體字
    現在有很多形式主義的復古現象,比如穿上漢服去領畢業文憑,造各種假儀式祭孔、祭炎帝、黃帝,讓孩子穿著秀才服背《弟子規》……中國傳統文化有那麼多好思想可以去學去教,搞這些假儀式有什麼意思?中國人都很尊崇倉頡,但有一次一個節目要在我的講座裡出倉頡廟的視頻,我堅決反對。
  • 那是測字遊戲;恢復繁體字?能做,但沒必要!
    隨著中國經濟幾十年來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整體各方面實力快速上升;國人的自信也空前高漲,可以說,目前世界上除了美帝,其他國家還不被大家放在眼裡。其中文化自信也是肉眼可見,國學熱、漢服熱等持續發酵,現在經常在街上看到身穿漢服的小姐姐。於是一種聲音也大聲起來:簡體字破壞傳統之美,應該恢復繁體字!甚至還有人大代表提過相關議案。
  • 有人提議恢復繁體字,112歲的掃地僧周有光回答:瞎掰
    馬東做的僅僅是節目,就可以大書一筆了,而周有光先生是中國著名的語音學家,被稱為:漢語拼音之父,這位偉大的父親高壽112歲,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就不是大書了,而是要特書。他對於恢復使用繁體字曾經說過:漢字是個無底洞,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 誰在呼籲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
  • 評論:學習繁體字不宜做強制要求
    北師大教授萬安倫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認識繁體字,不利於文化傳承,「我建議在中小學的語文課本中加入繁體字,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認識繁體字」。  這並非是第一次有人建議恢復繁體字教育。近年來,有關恢復繁體字、重視繁體字的建議、呼聲更是不絕於耳。前幾年,宋祖英、關牧村等21名文藝界政協委員也曾聯名遞交了《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讓孩子們把握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 韓國專家提議恢復漢字,遭大部分民眾反對,日本網友的話亮了
    我國憑藉著強勁的經濟實力和文化渲染能力,將中國文化傳到亞洲各國,很多外國遊客也喜歡來中國學習漢字,甚至有些外國人說的中文都比中國人標準。現如今國際交流日益密切,各個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我國的貿易夥伴大多都會認識一些漢字。
  • 從「憂鬱的臺灣烏龜」看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
    對此結論我一直很懷疑,直到看到一份臺灣小朋友抄寫的作業:憂鬱的臺灣烏龜……沒看懂的各位可以找身邊人講解下就知道這笑話的「梗」是什麼了,都看懂了咱就繼續往下說。包括在剛剛過去的兩會上,七年時間,五個提案。恢復繁體字為何如此頻繁發生?從秦始皇簡化篆書,到新中國推行簡體字。漢字簡化到底是遠離了傳統內涵,還是順應時代的潮流。
  • 1956年我國為掃盲推行簡體字,70年後,專家卻為何呼籲恢復繁體字
    在我國的20世紀之前,繁體字一直以來都是各地華人所通用的中文的書寫標準。 現如今我們所使用的漢字,都是經過了簡化之後的,目前在全中國也就只有港澳臺地區還保留了繁體字。 一說到繁體字,相信許多人都認為這種字體非常的優美,並且更加的接近象形字,也因此才曾成為國人所使用的漢字。
  • 簡體字已經用習慣了,那麼繁體字有恢復的必要嗎?
    要說完整表意,肯定是繁體字更為優秀,甚至象形文字那是頂尖,但是我們要看時代的發展和需要,而一部分人喜歡繁體字,一些老人的知識結構基於繁體字,這也沒讓人家硬改,至於病態地叫囂著繁體字就是優秀,就是Bigger,那只是借著繁體字的由頭找找存在感,文化,雖然可以通過形式體現,但是所有的精神都是內容更為重要一些。
  • 中國漢字的繁簡之爭:「挽救傳統文化,得恢復繁體字!」「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衍至當下,海內承平,溫飽無虞,人心思古,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建言獻策,此響彼應,社會眾說紛紜。
  • 繁體字與簡體字,到底誰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統
    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已經爭論了一百多年了。這些年來,又有人開始鼓吹繁體字,早在2008年,鬱鈞劍、宋祖英、黃宏、關牧村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遞交《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後來導演馮小剛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香港演員黃秋生更是宣稱「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華夏文明在內地已死。」
  • 漢字化繁為簡60年,專家建議繁體字重回課本,備受爭議
    書法名帖漢字簡化運用六十餘年,期間也伴隨著恢復繁體的呼籲聲,至近年,有專家不斷建議讓繁體字重回課本、建議恢復繁體字的教育,並以提案的形式引發人們關注。漢字該不該回歸繁體?書法名帖最近一次引發熱議的恢復繁體字提議是由專家韓方明提出的,他對漢字化繁為簡六十年來的歷史作用首先是肯定的,同時呼籲在漢字簡化問題上,隨著時代發展我們也應該反省和調整。
  • 繁體字應該被恢復嗎?112歲周有光表示,別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那麼,繁體字應被恢復嗎?繁體字不便於高效學習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較低,教育條件也遠不如今天那麼好。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當時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據相關統計數據了解,只有15%的人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剩下都不識字。
  • 馮小剛:保住中國文化,得恢復繁體字!易中天:亂灶龜鬱你寫寫看
    現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繁體字是否該「翻身做主」的聲音,更是甚囂塵上。早在2008年,就有鬱鈞劍、黃宏等21位明星,聯名遞交一份「小學增設繁體字」的提案,理由是保住「中國文化的根」。次年,僑領潘慶林更是直接公布《恢復繁體字》議案,倡議花10年時間,分批廢黜簡體字,恢復繁體字。建言獻策,此響彼應,社會眾說紛紜。更為人所知的吶喊,來自馮小剛、張國立。
  • 日乒未能如願!向國際乒聯提議改規則遭劉國梁反對,規則將不會變
    近日比較受人矚目的事情就是日乒向國際乒聯再次提議修改規則,這也不是日乒第一次申請修改規則,而近日國際乒聯召開了年度代表大會,國乒代表由劉國梁與秦志戩出席了本次會議,針對日乒提出的修改規則一事進行投票,另外對2023年世乒賽舉辦地一事一同進行投票,此次2023年世乒賽舉辦權最終由南非德班獲得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我們現在雖然不能見到這種服裝的千姿百態的原型,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令人浮想聯翩。樸素平易的裝束反而給他們增添了一種天然的風韻。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 主張保留繁體字之人,又有多少真的會用呢?
    ……」與以往所見段子不同的是,它還直接推導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悠遠五千年,保存最完整的不是在使用簡化字的中國大陸,而是在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方。」 這裡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某些簡化字簡得是否妥當;二是漢字要不要簡化,簡化字是否影響了中國文化的保存和傳承?這兩個問題不能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