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森回憶錄:如果我在死前有什麼事情想做,那就是去中國

2021-01-07 觀察者網

1972年2月21號,尼克森乘坐飛機從華盛頓飛往北京,飛行時長不過十幾個小時,但尼克森的這次旅程卻用了23年的時間。尼克森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此後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外交關係,由此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一個偉大的裡程碑。

2019年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尼克森回憶錄:時代的破冰者》中文版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上市,這是理察·尼克森唯一的親筆回憶錄,書中含有大量第一手資料,包括他的筆記、口授日記記錄等,其中「尼克森訪華日記」披露出大量不為人知的細節,我們也看到了時代破冰者——尼克森,為推動世界持久和平所做的努力。

《尼克森回憶錄》(上下冊)

[美]理察·尼克森/著;伍任 裘克安 馬兗生 等/譯

天地出版社 ;2019年5月

1971年7月15日晚上7點半鐘,我從加利福尼亞州伯班克城的一個電視廣播室裡向全國人民講話。我只講了三分半鐘,但是我的話成了20世紀最出人意外的外交新聞之一。

我一開頭說:「我要求佔用今晚的電視時間,是為了宣布我們在爭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努力中有了重大的進展。」接著我念了一個公告,這個公告同時也正在北京發表。

周恩來總理和尼克森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於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森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森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係的正常化,並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在這簡短的公告背後,有著兩年多複雜、微妙和堅定的外交招呼和談判。雖然我們能夠保持近乎奇蹟般的機密,其實對華採取主動是經過最公開的準備步驟的出人意料的歷史事件之一。

我認為美國和共產黨中國建立關係非常重要這一想法,是我在1967年為《外交季刊》寫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的。我在就職演說中間接地提到了這一點,那時我說:「我們尋求一個開放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國家無論大小,它們的人民都不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不到兩個星期以後,在2月1日,我寫了一個備忘錄給基辛格,主張我們竭力鼓勵政府探索同中國人改善關係的可能性。我還寫道:「當然,這事要私下去做,絕不能由我們這方面公開到報刊上去。」1969年這一年,中國人沒有理睬我們幾次在低水平上發出的重要信號。到了1970年,我們才著手認真尋求開始對話的途徑,看看能夠產生什麼結果。

對華主動行動的第一個認真的公開步驟是在1970年2月採取的,那時我向國會提出了第一個外交報告。關於中國問題的那一段是這樣開始的:

中國人民是偉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們不應該繼續孤立於國際大家庭之外……

指導我們同共產黨中國關係的基本原則,是同指導我們對蘇政策的原則相似的。美國的政策不大可能很快對中國的行為產生多少影響,更不用說對它的思想觀點了。但是,我們採取力所能及的步驟來改善同北京的實際上的關係,這肯定是對我們有益的,同時也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北京的領導人清楚地了解這一報告措辭的意思。兩天以後,中國駐華沙大使在同美國大使沃爾特·斯託塞爾的會談中,引人注目地建議把他們到那時為止斷斷續續的、沒有結果的會談搬到北京去舉行。他還暗示,他們將歡迎一位高級官員擔任美國代表團團長。

1970年3月,國務院宣布放鬆對於去共產黨中國旅行的大部分官方的限制;4月,我們宣布進一步放寬貿易管制。

10月初,我接見了《時代》雜誌的記者。我說:「如果說我在死以前有什麼事情想做的話,那就是到中國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們去。 」

一個月後,在 11月 22日,我口授了一個給基辛格的備忘錄:

我想請你在很機密的基礎上,讓你的助理人員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建議我們在聯合國接納赤色中國的問題上將採取什麼方針——不要告訴任何可能會洩密的人。我認為,在我們沒有足夠的票數阻擋他們入場的情況下,接納的時刻比我們預料的要來得快。

我們確實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才能逐步確定一個立場,使我們能夠保持對臺灣的義務,而又不致遭到贊成接納赤色中國的人的抨擊。

這個問題的研究不必匆忙著手,不過兩三個月後我要看看你們能拿出什麼辦法。

事實上,後來情況的變化比我預料的要快得多。

1971年年初,羅馬尼亞渠道活躍起來了。科爾內留·博格丹大使在拜會基辛格時帶來消息說,齊奧塞斯庫在我們的 10月會談以後,派他的副總理去了一趟北京,周恩來讓他給我捎一封信,內容如下:

美國總統的信息不是新的。我們之間只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就是美國對臺灣的佔領。中華人民共和國真誠地試圖談判這個問題已經 15年了。如果美國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願望和方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準備在北京接待一位美國的特使。這個口信是經過毛主席和林彪審核的。

周恩來還說,鑑於我 1969年訪問過布加勒斯特, 1970年訪問過貝爾格勒,我將在北京受到歡迎。

這封信使我們受到鼓舞。正如基辛格所指出的,語氣溫和,沒有罵人,使人感到放心,並且不提越南這一點,表明北京不會把越戰看作美中和解的不可逾越的障礙。

我盡力使 1971年年初的藍山軍事行動不致掐掉這個關係的萌芽,像前一年對柬埔寨的軍事行動大有可能造成這種結果那樣。我在2月1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強調指出,我們在寮國的幹預不應被解釋為威脅中國。在北京,官方報紙《人民日報》激烈地駁斥我的說法:「美帝國主義把侵略的戰火擴大到中國的大門之外,是對中國的嚴重威脅……尼克森凶相畢露,氣焰真是囂張到了極點。 」

在這篇措辭激烈的文章發表後五天,我在 1971年 2月 25日向國會提出了我的第二個外交政策報告。這次報告有一節涉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到了我們兩國間發展關係的可能性,並且反映了聯合國最終會接納北京的前景。這一節最後說:

在今後這一年裡,我要仔細研究我們能採取什麼進一步的步驟,以創造中美人民之間擴大交往的機會,並且怎樣消除妨害這些機會實現的不必要的障礙。我們希望對方也這樣做,但如果對方不這樣做,我們也不懼怕。

然而,我們對前景應採取完全現實主義的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它的人民和全世界表明,它決心繼續把我們說成魔鬼。我們為證明自己不是魔鬼而作的一些努力,沒有減弱北京對我們的敵視態度……只要北京繼續堅持敵視態度,我們單方面就沒有什麼辦法來改善關係。凡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一定去做。

3月15日,國務院宣布取消對使用美國護照去中國大陸旅行的一切限制。4月6日,誰都沒有料到出現了一個突破:美國駐東京大使館報告說,在日本參加世界錦標賽的美國桌球隊接到了去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訪問,以便進行幾場表演賽的邀請。

這個消息使我又驚又喜。我從未料到對華的主動行動會以桌球隊訪問的形式得以實現。我們立即批准接受邀請,中國方面作出的響應是發給幾名西方記者籤證以採訪球隊的訪問。

4月14日,我宣布結束已存在20年的對我們兩國間貿易的禁令。我還下令採取一系列新的步驟,放寬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貨幣和航運管制。同一天在北京,周恩來親自歡迎了我們的桌球運動員。

速度開始顯著加快了。 4月27日,希拉利大使(觀察者網註:巴基斯坦駐美大使)前來白宮,帶來了周恩來通過葉海亞總統(觀察者網註:巴基斯坦總統)捎來的另一個口信。在照例堅持臺灣是恢復任何關係之前必須解決的主要和先決問題以後,口信接著說,中國人現在對於作為達成和解的直接會談感興趣,因此,「中國政府重申願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的一位特使(如基辛格先生),或者美國國務卿,甚或美國總統本人,以進行直接會晤和商談」。

信號和口信往返進行了兩年多的時間。我們曾通過葉海亞渠道和羅馬尼亞渠道小心謹慎地行事。現在基辛格和我都認為,我們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必須冒一點風險提出一個主要的建議,否則就可能退回到另一輪長期的試探和摸索階段。我斷定,邁出更大的步子和提議進行總統訪問的時候已經到來。

因此, 5月10日,基辛格召見希拉利大使,給了他一個通過葉海亞總統送致周恩來的口信。口信說,由於我重視兩國關係正常化,我準備接受周的邀請去訪問北京。我提議由基辛格在我訪問之前秘密去北京安排日程並初步交換意見。

木已成舟。現在只有等待周的答覆,別無他事可做了。倘若我們行動得過早,倘若我們所建立的基礎還不夠牢固,或者倘若我們過高估計了毛和周對付他們內部反對這樣一次訪問的人的能力,那麼我們長期的謹慎努力就會前功盡棄。我可能甚至不得不準備陷入嚴重的國際窘境,如果中國人決定拒絕我的建議並加以公布的話。

我們等待了將近兩個星期,不知道在北京進行著怎樣的決策過程。

到5月31日,我們通過希拉利大使收到葉海亞·汗總統的口信,內容是:

1.對上次口信反應很積極,非常令人鼓舞。

2.請告基辛格先生,會晤將在中國境內舉行,行程由我們安排。

3.會談級別將如你們所建議的那樣。

4.口信全文將用安全方法傳遞。

兩天以後的晚上,我們舉行國宴歡迎尼加拉瓜總統索摩查。帕特(觀察者網註:尼克森的妻子)和我同客人在藍廳喝完咖啡以後,我到林肯起居室處理文件和閱讀材料。不到五分鐘後,基辛格進來了。他一定是跑著從西側樓過來的,因為他上氣不接下氣。

他交給我兩頁打了字的紙,說:「這是剛由巴基斯坦用外交郵袋帶來的。希拉利趕著送過來,他太激動了,交給我時手都在發抖。 」我讀信時,基辛格站在一旁,滿臉堆笑。信裡說:

周恩來總理認真研究了尼克森總統 1971年 4月 29日、5月 17日和 5月 22日的口信,並且十分愉快地向毛澤東主席報告尼克森總統準備接受他的建議訪問北京,同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進行直接會談。毛澤東主席表示,他歡迎尼克森總統來訪,並且期待著屆時同總統閣下進行直接談話,各方可自由提出自己關心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總理歡迎基辛格博士來華,作為美國代表先來同中國高級官員進行初步秘密會談,為尼克森總統訪問北京進行準備並作必要的安排。

我讀完時基辛格說:「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總統所收到的最重要的信件。 」

我們安排基辛格在7月初飛往越南進行磋商,然後在回程時在巴基斯坦停留。他在那裡將出現肚子痛的症狀,需要臥床休息,謝絕報界採訪。然後,在葉海亞總統的協助下,他將被送到一個機場,從那裡,一架巴基斯坦噴氣機將載他飛過高山進入中國。預定肚子痛的日期是7月9日到11日。事後基辛格將飛到聖克利門蒂向我匯報。

仿照另一個前往中國旅行而創造了歷史的西方旅行家馬可·波羅的名字,給基辛格的中國之行起個代號叫「波羅」。一切進行得很順利。他在伊斯蘭瑪巴德得病只引起採訪他的記者們較小的注意。他們接受了這種說法,即他將至少臥床休息兩天,於是他們開始安排自己的娛樂活動了。

基辛格關於他在中國期間的一段描述是引人入勝的。中國人同意了我們為我的訪問作出安排和預定日程的幾乎每一項建議。初步會談談到了我們兩國間的全部爭論焦點的問題。他發現中國人是堅韌的、理想主義的、狂熱的、專心致志的、卓越的,他們並非輕鬆愉快地意識到安排頭號資本主義敵人來訪所牽涉到的理論上的矛盾。基辛格說:「這些人有一些苦惱。 」

使基辛格印象最深的是周恩來。他們在一起會談和閒聊,相處了 17個小時。基辛格發現「他對哲學的泛論、歷史的分析、策略的試探和輕快的巧辯無不應對自如。他對事實的掌握,特別是對美國情況的了解,十分驚人」。談話中周問到我在堪薩斯城的演說,基辛格只得承認他只看過新聞報導。第二天進早餐時,基辛格發現桌子上放著一份我的演說,上面有周畫的橫道和中國字的旁註,還有一張便條,請他閱後退還,因為這是周唯一的一份。

基辛格訪問回來後所寫的長篇報告裡有一段精彩的總結:

我們已經為你和毛翻過歷史的一頁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們對將來不應抱有幻想。我們和中國人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分歧和多年的隔絕。在最高級會談以前和會談期間,他們在臺灣地區和其他重大問題上將堅持自己的立場。如果我們的關係變壞,他們將成為不可調和的敵人。據我看來,這些人具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他們有強烈的信仰,近乎狂熱。同時他們表現出一種內向的安全感,這使他們在自己的原則範圍內能夠細緻地、萬無一失地同旁人打交道……

我們無論同中國人或其他人打交道,都需要可靠性、確切性和策略。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一套處理問題的方法,我們將完成一次革命。

7月15日,我在電視上宣布我將去北京。

相關焦點

  • 福特總統赦免尼克森的背後,審判前總統會阻礙國家發展
    隨後的一年多的時間,時期越鬧越大,最後在1974年8月8日,在全國一片指責聲中,尼克森黯然辭職,這就是水門事件。尼克森在水門事件裡,除了搞竊聽之外,嚴重的是撒謊和做偽證。我們先現在很難想像,這件事對當時美國人的衝擊有多大。
  • 尼克森多受歡迎?毛主席深情握著朱莉直言:歡迎你父親再來中國
    但是尼克森因為身體的原因不能夠親自前來,於是只能夠派出自己的女兒和女婿,1975年12月29日,朱莉和戴維飛抵北京,可是不到一天的時間,他們就能夠親自來到了中國的中南海,去看望毛主席,並且與毛主席親切的進行交流。在當時毛主席身體不好,而能夠這麼快見到毛主席,完全是因為毛主席想要去了解尼克森總統的事情,可想而知毛主席對尼克森是多麼的看重。
  • 小小的水門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地讓尼克森總統陷入萬劫不復的?
    一定程度上,尼克森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是相當正面的,而且還是把他當成老朋友看待的,每次來中國,都是最高規格接待。那麼,尼克森究竟是為什麼在"水門事件"中被迫辭職下臺了呢?這裡面看似很複雜,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尼克森壞了美國政治的規矩!
  • 影響美國冷戰走向的二人組:尼克森與基辛格當年的權勢有多強大?
    這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工作,主要負責國家的戰略諮詢方面的工作,這份戰略諮詢的工作基辛格做了一輩子,如果是放在中國的古代,這份工作的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就是「國師」,對於美國總統而言,國家安全顧問是自己的高級別秘書,基辛格擔任的正是這份工作。
  • 白宮之內的「帝王套」:尼克森與基辛格如何先斬後奏,攪動風雲?
    這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工作,主要負責國家的戰略諮詢方面的工作,這份戰略諮詢的工作基辛格做了一輩子,如果是放在中國的古代,這份工作的名字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那就是「國師」,對於美國總統而言,國家安全顧問是自己的高級別秘書,基辛格擔任的正是這份工作。
  • 開啟中美友好之旅的尼克森總統,為何會鬧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醜聞
    因為,如果下一任總統是他扶植起來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有所謂的師徒關係,就算沒有師徒關係,也會有輩分高低的差別。換句話來說,現任總統在做出什麼重大決定之前,他一定會私底下先跟前任商量過才會做出決定。加上前任總統多少會知道現任總統的一些黑歷史,所以到最後就會演變成:就算前朝的總統在那邊亂搞,現任的總統也會給他留三分面子。
  • 學尼克森就能有絕對赦免?
    其實這算不上什麼大爆料,因為川普如何赦免自己的問題,我在此前的文章中曾預測過,也就是川普要讓自己被赦免,只有一個路可走,那就是學習美國第 36 和37 任總統理察·米爾豪斯·尼克森。尼克森的部分幕僚,仍然選擇追隨他,每天早上他會在7點坐到辦公桌前——雖然這時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這就是尼克森的魅力。當福特給他傳消息,說打算赦免他時,尼克森最初不願意接受。
  • 印巴戰爭中美國找中國聯手,尼克森:沒中國合作美國什麼也做不了
    在印巴進入緊急狀態之後,美國立刻停止了對印度的所有援助,並通過各種渠道加大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但對於直接介入戰爭,美國並沒有信心,因為此時的美國軍隊還深陷在越南的戰爭泥潭中,無力再去開闢一個新的戰場,一籌莫展之際尼克森想到了中國。尼克森對基辛格說:「如果沒有中國的合作,美國什麼也做不了」。
  • 《白宮歲月:基辛格回憶錄》揭秘:尼克森總統演講稿如何出爐的?
    更關鍵的是,尼克森在後來與來自世界上頂級豪門的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的納爾遜·洛克菲勒競爭的時候,曾經分別在1960年、1968年兩次打敗了納爾遜·洛克菲勒——此事成為了納爾遜·洛克菲勒一生之中最引以為憾和深感恥辱的事情,並且在後來尼克森身陷「水門事件」醜聞的時候,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也總算是報了一箭之仇。
  • 三流小記者引爆政壇大醜聞,且看「水門」案如何讓尼克森四面楚歌
    案發當天下午,幾名被抓嫌犯在法院接受預審,百無聊賴的伍德沃德心不在焉的前去旁聽。當法官詢問其中的一名嫌犯麥克德的職業是什麼時?此君小聲回答:安全顧問!法官又問哪個政府的,此君用蚊子才能聽到的聲音憋出了一句話:中央情報局!
  • 繞過白宮的瞞天過海:尼克森和基辛格如何讓破冰之旅得以實現?
    ,這兩個人不好對比,詹森像一個戰爭瘋子,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有這種印象,不過我們這邊也認為詹森在國際問題上外強中乾,你們的前幾任總統,從杜魯門到詹森,我都不太滿意,覺得他們的能力很一般。就在這個條件下,尼克森徹底拋棄了國務院的官僚體系,他決定另闢蹊徑,兵行險著,一定要把這個戰略構想做成,尼克森決定要使用自己身邊的親信作為總統全權特使,直接和我國進行溝通,一旦要是成功了,就直接先斬後奏,直接宣布結果,把生米做成熟飯,到了那個時候,即使是美國的官僚和媒體再有什麼意見和反對聲音也沒有用了,尼克森第一個想到的當然就是基辛格,而且基辛格等待這一刻已經等待得太久了
  • 1972年美記者陪尼克森訪華:一路想盡辦法甩掉中國「看管員」
    直到不久前,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研究所製作的紀錄片《解析中國之旅:改變世界的一周》公開發行,人們才得以一窺那些隨訪的美國記者們,在「歷史性的一周」中遭遇的故事。「誰要是能讓我隨尼克森前往中國,我就願意陪睡」「我們談論著,在這場不惜一切代價的爭奪中,誰將獲得機會。」
  • 「水門事件」後,成為全民公敵的尼克森,為何還能東山再起?
    不久,他被紐約州律師協會以妨礙司法的名義取消律師資格,尼克森未做任何辯護。1975年春,62歲的尼克森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他開始考慮復出。他的朋友們聞訊大吃一驚,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議還是暫避風頭,因為美國媒體和民眾對他的敵意仍然很深。
  • 如果有臺時光機,我想去……
    一百多年後,我拿著一張機票,對著非洲地圖發呆。時至今日,在出發前,我對非洲的了解恐怕也並不比當年的蘭波多多少。 2/5 如果給你一臺時光機,你想去到什麼時候? 我的答案是19世紀中下葉。
  • 如果記憶本身不可信賴,自傳和回憶錄憑什麼存在?
    後來,盧梭還反覆提到,雖然某些敘述可能存在謬誤,但這無關緊要:「凡是我曾感受到的,我都不會記錯,我的感情驅使我所做的,我也不會記錯,我在這裡寫下的主要就是這些......我許諾交出我心靈的歷史,而為了忠實地寫出這部歷史,我不需要其他的任何記錄,我只需要像我迄今為止所做的那樣,遵循內心就夠了。」盧梭一如既往地很有先見之明。
  • 他是林彪的四大金剛之一,說我絕不會做對不起林總的事情
    在1947年6月,李作鵬率東野六縱大勝國民黨軍,繳獲了很多戰利品,李作鵬什麼都沒要,只要了一副墨鏡,就是他後來戴了幾十年的那副墨鏡。在「文革」剛開始的時候,李作鵬也受到了衝擊,這時候,林彪站了出來,說了一句:「我活著不準反對李作鵬,我死了也不準反對李作鵬。」
  • 尼克森訪華時假裝討要煙盒上的熊貓圖案,周總理拍板:送兩隻真的
    在尼克森訪華之前,美國就派出了多批由政府高級官員組成的先遣小組,探討尼克森訪問中國一些細節,唯一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每一批先遣小組的任務不一樣,但他們都會去一個固定的地方,那就是北京動物園的熊貓館,當時我們不知道的是,熊貓以憨態可掬的形象已經席捲西方國家,當時並沒有商業性質的向其他國家租借大熊貓,西方人能看上一眼熊貓非常的難得。
  • 1972年尼克森訪華,在周首長陪同下,檢閱解放軍三軍儀仗隊
    我國人民要和中國人民一起,將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我們訪問中國這一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說上述這番話的人是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尼克森。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森展開了「破冰之旅」, 開始了為期一周的舉世矚目的訪華行程。他是第一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 做一件事情前,先往最壞處想,能接受了,好處就來了!
    無論我們在做什麼事情前面我們先思考下事情最壞的能壞到哪裡去,最壞的結果你能不能接受,你能接受了,你才能去做。不然最後,往往都會失敗!做一件事情的之前,我們的心態對於事情的發展是很重要的,你心態好的話可能原本三分之一機率的事情你都給他做成了,心態不好的話可能三分之二機率做出來你都給他做失敗!
  • 施密特:尼克森為何親往北京見毛澤東
    西倫:基辛格也是1972年在北京為尼克森訪華做準備的人。尼克森為什麼做此讓步,並去北京見毛呢?是不是遵循這樣的格言:「如果你不能打倒他,就要同他結為夥伴?」施密特:不是的。對尼克森來說,訪問中國是為達到目的而採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