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新春直播預告 | 杭侃:度盡劫波——天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

2021-02-16 北大清華講座

點擊上方藍字【北大清華講座】加關注,知識改變命運! 

人生有三件事:立言,立功,立德。立言靠天賦,立功靠機緣,立德靠一生看似平淡的堅持。——馮友蘭 

主講: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主持:劉靜(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在今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跨越百年終於回家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隆重而莊嚴地登上了舞臺,它的秀美、它的靜穆、以及它的滄桑,打動了無數電視機前觀眾的心。這座終於落葉歸根的佛首在走下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後,還將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展出。那麼,這座端莊而神秘的佛首,又有著怎樣古雅恬靜的魅力與驚心動魄的經歷?且聽2021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節目現場講述專家杭侃教授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通過線上為您講述。杭侃  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山西大學副校長,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宋元考古、佛教考古、文化遺產學。

名校課表分享:本學期暫無分別輸入【北大】【清華】【人大】【北師】二字可自動提取四校當日講座信息!更多分類信息請進入本公號底部參看【講座分類】【課表查詢】【演出展覽】菜單欄。

粉絲福利:北大清華周邊 免中介租房群

匯聚、分享、交流、碰撞。北京高端名家講座、文化活動第一發布和交流平臺!2010年誕生於北大清華校園中,涵蓋人大、北師大等北京各高校、及社會最高品味的開放免費講座和活動,9年90000場。名校課表共享每1年數萬門。經濟人文、社科管理經典,學術思想前沿。大師身邊宜聆教,未來精英共成長!


講座信息報送渠道1、講座文案海報私信至新浪微博@北大清華講座-北京活動 (及時處理)。2、文案海報私信至本微信公眾號後臺(晚上處理)。歡迎報送和推薦高質量的講座和活動! 出版社合作和其他發布合作請加QQ:778617662。

相關焦點

  • 親歷者說 | 杭侃:佛首回歸,度盡劫波微笑在
    它高44.5釐米,佛首的後面經過了修整,因此,它不是一般的造像碑和單體造像的佛首,而是出自石窟中的佛像。就其藝術水平和石質來說,這樣風格的佛像應該出自天龍山石窟。佛首的臉頰有明顯的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風化面,面部細小的砂巖顆粒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外村太治郎、巖田秀則拍攝的天龍山石窟舊照相符,因此,可以斷定它即是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的佛首。
  • 什麼是天龍山石窟?
    就在剛剛,《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與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一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回歸揭幕儀式,它離開故鄉將近一個世紀了! 這就是位於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這座石窟有怎樣的傳奇身世呢?
  • 佛首歸來海內驚——從「國寶回家」看太原天龍山的藝術價值回歸之路
    2月11日晚,農曆春節除夕夜,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與全國人民共迎新春、歡慶團圓。圖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春晚現場向觀眾介紹佛首。
  • 特別推薦:什麼是天龍山石窟?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與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一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回歸揭幕儀式,它離開故鄉將近一個世紀了! 這就是位於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這座石窟有怎樣的傳奇身世呢?
  • 剛剛登場,什麼是天龍山石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diqiuzhishiju)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NO.1832-天龍山石窟作者:杔格 製圖:孫綠 / 校稿:孫綠 / 編輯:汑洛就在剛剛,《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與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一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回歸揭幕儀式
  • 一別近百年,太原天龍山佛首回來了!將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展示
    新華社 發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公元534年至公元550年),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天龍山石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回歸佛首與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中是怎樣的風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經歷「滅頂之災」?澎湃新聞記者試圖從一系列史料中還原佛首與石窟的故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億萬觀眾的注目下,這尊佛首或將成為成為迄今已來最有名的佛首,它顯得那麼雍容又獨特,而它曾只是整個天龍山石窟中的滄海一粟,論年代,它不如東魏、北齊「入住」的幾尊時代早,也不如第9窟中的佛像那麼高大,而現在它需要承擔著整個天龍山石窟在上世紀20年代會毀於一旦的歷史來發人警醒,供人憑弔。而天龍山石窟在歷史中究竟是怎樣的風貌?
  • 中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一顆燦爛明珠,山西省太原天龍山石窟
    天龍山石窟,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西南40公裡天龍山腰,歷史上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山下興建了天龍寺得名,宋代後易名為聖壽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廟被焚毀。現已修葺一新,石窟,始鑿於東山魏年間(公元534——550年),隋、唐統治者也繼續在天龍山開鑿大批石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1922年 天龍山石窟
    高歡的軍備力量集中在天龍山石窟附近的晉陽,即今太原一帶。 北齊時期開鑿的石窟明顯更大,表明這是天龍山石窟建造史上較活躍的時期。天龍山最大的三個石窟,即第1窟、第10窟和第16窟,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據記載,天龍寺(今聖壽寺)在北齊時期依山而建,位處石窟下方。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稱帝,創立北齊(550年一577年),並以晉陽為北齊副都。
  • 含笑佛首背後的「美」與「痛」——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記
    根據天龍山第8窟前廊東壁《石室銘》記載,第8窟開鑿於隋開皇四年(公元584年),窟形為天龍山唯一的前後室中心塔柱窟,形制為前廊後室。「第8窟窟內造像形式多變,雕刻細緻實用,具有時代寫實感,隋代造像延續北齊造像端莊慈祥風格,但線條刻畫趨於圓潤,是逐步形成唐代豐腴自如造像風格的重要過渡期。」杭侃說。
  • 天龍山石窟,在流淚
    ,在中國石窟雕塑發展藝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高歡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高歡之子高洋北齊後以晉陽為別都,繼續在天龍山開鑿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這些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三窟,寺西南三窟,窟之間山徑相通。
  • 天龍山佛首歸來特輯|大年初一,流失佛首亮相北京特展!第8窟全景展示來了!
    2月12日(大年初一)上午10時,在全國人民喜迎辛丑牛年春節的美好日子,「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在北京魯迅博物館開展。
  • 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回歸!
    而央視春晚播出的「國寶回家」節目,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杭侃教授,在2018年9月調任山西大學副校長兩年多後,已新任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天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534-550),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的開鑿,形成洞窟25個,造像500餘尊。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3月20日 | 佛珠遺珍——石窟考察,探訪佛首故裡天龍山
    除著名的雲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外,全省各地尚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小型石窟,尤以晉中和晉東南地區分布最為密集。北魏到唐,從平城經晉東南到洛陽,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沿途文化遺蹟甚豐,特別是佛教遺址或遺物,如石窟和石造像,至今仍有很多,也經常有石造像重新出土問世。
  • 1922年日本學者鏡頭下天龍山石窟被破壞前的珍貴老照片
    這裡風光秀麗,遍山松柏蔥鬱,山頭龍王石洞泉水蕩漾,山前溪澗清流潺潺,歷史上曾建有北齊奠基者高歡的避暑宮。天龍山石窟創建於東魏(公元534—550年)高歡時代,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後,以晉陽為別都,在天龍山開鑿了大量石窟。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石窟建造達到高峰。天龍山石窟中,有東魏、北齊、隋、唐各代開鑿的石窯二十七窟。
  • 2021年太原天龍山石窟門票價格,2021年太原天龍山石窟的開放時間,2021年太原天龍山石窟多少錢門票
    ,不少遊客萌生了到天龍山石窟一遊的想法。那麼以下是太原天龍山石窟相關信息太原天龍山石窟門票價格1,成人門票 50元(淡季25元) >>>關注下面公眾號預訂門票溫馨提示:疫情防控期間,暫不接收低風險區域遊客,並嚴格執行日接待量不超過2000人次(最大承載量的30%)、車輛數量不超過500輛的限流規定。
  • 天龍山石窟 | 第三至第六窟的名品造像
    天龍山東峰  第三窟窟內正面北壁   釋迦佛及脅侍菩薩石窟藝術原本是一種宗教文化,佛教石窟自然取材於佛教故事(在印度,不僅只有佛教會開鑿石窟)。從印度傳播到華夏大地後,大概從魏晉開始,至隋唐,中國石窟藝術達到高峰。因為佛教教義的影響,佛教造像開鑿要嚴格遵循「如是我聞」的通例,很少有人去妄加斧鑿。所以來華很長時間以後的佛造像中,依舊包含印度健陀羅藝術、及多式等藝術特徵。
  • 天龍山石窟的千年傳奇丨為什麼說在地上文物方面山西拿到了王炸牌?
    作為北齊的陪都,晉陽天龍山石窟的開鑿自然不能鬆懈。至此,天龍山石窟已初具規模,之後隋代楊廣為晉王,繼續開鑿石窟,唐代李淵父子起家於晉陽,建造石窟達到高峰。石窟的最早開鑿者是東魏大丞相高歡,即東峰的第2、3號窟;其子高洋開鑿3窟,即東峰的1號窟和西峰的第10、16號窟;北齊至隋之間開鑿了東峰第11號窟;隋煬帝為晉王時開鑿東峰第8號窟;餘為唐代開鑿18個窟。
  • 山西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捐贈者揭秘幕後故事!
    2月11日,農曆春節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山西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春晚亮相,與全國人民共團圓。這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到祖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也是2020年回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