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 | 杭侃:佛首回歸,度盡劫波微笑在

2021-03-04 文博中國

 

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首

文物時代丨隋開皇四年(584)

原屬地點丨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

展出地點丨北京魯迅博物館(2021.2.12-2021.3.14)

2020年12月14號,也就是佛首回歸的第三天,我在魯迅博物館的庫房參加鑑定,我們圍繞著佛首仔仔細細地看、反反覆覆地看,從哪個角度看,它都微微含笑,笑得那麼讓人心醉,笑得那麼讓人心痛。

鑑定它大致的年代和所處的地域並不難。佛教造像需要遵守一定的儀軌。佛像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就是三十二個特別顯著的與常人不同的地方,還有八十種細微難見,不易查覺,而能使人生歡喜心的地方。

三十二相裡有頂上肉髻相。這尊佛首的頂上肉髻相拿專業術語說就是肉髻低平、其上無紋飾。這種肉髻流行於北朝晚期至隋代。它高44.5釐米,佛首的後面經過了修整,因此,它不是一般的造像碑和單體造像的佛首,而是出自石窟中的佛像。就其藝術水平和石質來說,這樣風格的佛像應該出自天龍山石窟。佛首的臉頰有明顯的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風化面,面部細小的砂巖顆粒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外村太治郎、巖田秀則拍攝的天龍山石窟舊照相符,因此,可以斷定它即是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的佛首。

左 | 巖田《天龍山石窟》圖版41截圖

右 | 佛首回運後拍攝的高清圖,羅徵/攝

圖源©國家文物局

上世紀20年代,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的盜鑿,眾多精美造像流失到世界各地,這尊佛首歷經百年漂泊終於回家,實屬不易。大年初一,我參加在魯迅博物館專門為佛首回歸舉辦的《鹹同斯福》展覽的開幕式,和館裡的同仁商量初五在魯迅書店舉辦的講座,我提出能不能用「度盡劫波:天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作為講座的題目,「度盡劫波」出自魯迅的一首詩,和佛首的遭遇也暗合。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因此作為本文的標題。(講座回放二維碼見本篇末)

左 | 第8窟北壁龕內佛像

外村太治郎《天龍山石窟》相冊集圖版35

右 | 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現狀

圖源©國家文物局

第8窟具有前廊、後室,後室中有中心塔柱。前廊寬4.26米、通進深將近6.8米,是天龍山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個洞窟。由於有中心塔柱,窟內的通風不暢,加上原來石窟有裂隙滲水,所以北壁的風化比較嚴重。

前廊的東壁雕出了隋代開皇四年(584)的功德碑,碑文中有「重崖之上,爰有舊龕,鐫範靈石,莊嚴淨土。有周統壹,無上道消。勝業未圓,妙功斯廢。皇隋撫運,冠冕前典。紹隆正法,弘宣方等。一尉一候,處處燻修,招提支提,往往經構」之語,因而推測如此規模的洞窟,很可能開鑿於北齊,而完工於隋代開皇四年。

 

像主是「儀同三司真定縣開國侯劉瑞」。查《隋書·百官志》,儀同三司為正五品的榮譽官,並不理事。其他還有都督、別將、幢主等軍府人員。「復有陳回洛卅一人,志尚溫恭,摻履端潔。並善根深固,道心殷廣。俱發菩提,共加雕飭」。他們開窟造像的目的在於「以此淨業,仰祚天朝聖上壽等乾行,皇后季均厚載,儲宮體明離之□,晉王則磐石之安」(錄文依李裕群)。

 

晉王為楊廣,他曾兩次出任并州總管,第一次在開皇元年至開皇六年,所以發願文中祈願晉王有「磐石之安」。并州在東魏、北齊和隋、唐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又是龍興之地,屯有重兵。《北齊書》稱「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齊郡,霸業所在,王命是基」。隋代初期沿用府兵之制,天龍山第8窟完工之時,開窟者中有許多軍府人員,就不難理解了。

 

碑文中陳回洛又被稱為「施手、齋主」,因此,他很有可能是實際主持開窟造像的人。這些人中有烏丸、明、和、蘭、段等明顯來自胡族的姓,可以說這個洞窟是軍民共建、胡漢協作而成的一個洞窟。

值得關注的還有功德碑裡提到的淨土信仰。

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

淨土信仰影響廣泛。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經舍俸錢三萬,命工人杜宗敬依照《阿彌陀》、《無量壽》二經,畫西方淨土一部,並說「諦觀此婆娑世界,微塵眾生,無賢愚,無貴賤,無幼艾,有起心歸佛者,舉手合掌,必先向西方;有怖厄苦惱者,開口發聲,必先念阿彌陀佛;又範金合土,刻石織文,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戲者,莫不率以阿彌陀佛為上首」。淨土宗的發源地就在并州的玄中寺,北魏高僧曇鸞(476-524年)長住玄中寺,專弘淨土,提出藉助「他力」往生淨土,被稱為淨土宗始祖。二祖道綽(562-645年)進一步推行曇鸞倡導的稱念阿彌陀佛的「易行法」,並開始用串珠計數。

 

一種信仰的流行需要現實的土壤。南北朝時期就有西方淨土題材的造像,不過根據侯旭東先生的研究在民間「無量壽(阿彌陀佛)崇拜早已存在,但影響極小」,普通信眾接受的只是上生天的觀念,常將淨土與生天、以及彌勒信仰結合在一起,大多也不知道「西方三聖」即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是一個固定的組合,說明對西方淨土的內涵並沒有完整的了解。

淨土雖好,但是魏晉南北朝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甚至連貴族也朝不保夕,淨土對於動蕩年代的人們來說,太過遙遠。隋文帝曾經描述當時兵士的遭遇是「魏末喪亂,宇縣瓜分,役車歲動,未遑休息。兵士軍人,權置坊府,南徵北伐,居處無定。家無完堵,地罕包桑,恆為流寓之人,竟無鄉裡之號。」

 

隋朝建立之後,萬象更新,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開皇之治的大好局面。《隋書》評價「開皇之治」:「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警。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 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第8窟的淨土信仰出自普通軍民,連同隋開皇四年寧遠將軍(古代將軍名號之一,在隋朝為從七品武官)、武強縣縣丞董欽造像等著名的西方淨土題材造像,可知隋代的淨土信仰已經深入民心。

在藝術形式上,第8窟北壁的這尊佛首已經與北魏造像有很大的不同。北魏時期由於使用直刀法,佛像給人的感覺是「令人懍懍若對神明」,「它並不顯示出仁愛、慈祥、關懷等神情,它所表現的恰好是對世間一切的完全超脫,儘管身體前傾、目光下視,但對人世似乎並不關懷或動心。相反,它以對人世現實的輕視和淡漠,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為特徵。」

 

而第8窟的這尊佛首採用的是圓刀法,它頷首微笑,不再有北魏那種讓人「若對神明」的隔膜。它「幾乎沒有個性,也不顯示任何用力、任何欲求,這面容所流露的某一種情緒融注於整體的大和諧中。任何人看到這雕像,即使不知道它代表什麼,也會懂得它具有宗教內容。主題的內在涵蘊顯示在藝術家的作品中。它代表先知?還是神?這並不關緊要。這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一種精神性的追求在鼓動著,並且感染給觀者。這樣的作品使我們意識到文藝復興的雕刻雖然把個性的刻畫推得那麼遠,其實那只不過是生命淵澤之上一些浮面的漪瀾。」

左 | 雲岡第五窟北魏佛首

右 | 天龍山第8窟隋代佛首

左 | 雲岡石窟造像側面線圖

圖源©彭明浩《雲岡石窟的營造工程》

右 | 天龍山第8窟隋代佛首側視圖

圖源©國家文物局

相由心生。

 

這心,是製作者之心。他把自己的虔誠和喜悅,一絲一毫地雕刻進了造像裡。就像米開朗基羅一樣,「自己手中的雕刻工具,是在粗糙的石頭表面下,喚醒裡面早已存在的生命」。

 

這心,是觀看者之心。美是感受與感動的能力。

 

這種美是遙遠的,但是又是真實的存在。熊秉明在《佛像和我們》中說:人要感到他的存在,往往需要一種極其遙遠的嚮往,不近情理的企望。

 

希望即淨土,對未來的希望,讓我們看得見生活中的美好。

附錄 · 講座回放

杭侃:度盡劫波——天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

掃描線上講座二維碼觀看回放

此次活動感謝ClassIn X的大力支持

李裕群、李鋼編著:《天龍山石窟》,科學出版社,2003年。

外村太治郎著:《天龍山石窟》,1922年。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族佛教信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倉本尚德:《北朝・隋代の無量壽・阿彌陀像銘――特に<觀無量壽經>との關係について》,《佛敎史學研究》52-2 (2010):1-30。

顏娟英:《天龍山石窟的再省思》,刊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會議論文集之四,《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年。

鐮田茂雄:《末法到來》,《五臺山研究》2001年第1期。

白居易:《畫西方幀記》,《白氏長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熊秉明:《佛像和我們》,載《熊秉明文集》,文匯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佛教徵服中國,還是中國徵服佛教?》,載《古代中國文化講義》,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宿白:《南朝佛教龕像遺蹟初探》,載《中國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2019年。

杭侃:《雲岡造像辯偽》,載《參差集》,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三聯書店,2009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西安文物精華·佛教造像》,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本文圖片來自國家文物局、天龍山石窟博物館及相關參考文獻


圖文|源流運動

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

相關焦點

  • 佛首,歡迎回家!
    這尊絕美的佛首,是天龍山第八窟的隋代佛首。1400多年前,工匠們以細膩嫻熟的技巧塑造了它圓潤豐滿的臉龐、寧靜篤定的微笑。這尊佛首,正好保留了這個過程中最珍貴的記憶,無愧「國家一級文物」的稱號。 佛首,回歸之路
  • 牛年新春直播預告 | 杭侃:度盡劫波——天龍山石窟的歷史與藝術
    ——馮友蘭 主講: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主持:劉靜(北京魯迅博物館文物資料保管部副主任、研究館員)在今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跨越百年終於回家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隆重而莊嚴地登上了舞臺,它的秀美、它的靜穆、以及它的滄桑,打動了無數電視機前觀眾的心。
  • 含笑佛首背後的「美」與「痛」——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記
    杭侃說。2020年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組織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專家開展實物鑑定,安排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開展文物測試分析與健康狀況評估。經研究,與1922年3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35和1923年10月拍攝的《天龍山石窟》圖版41所示第8窟北壁佛龕內佛像的原狀圖片相比較,佛首臉型、五官、形神高度吻合,特別是右臉頰的斑駁痕跡,從右眼瞼下向右耳延伸擴展的形狀,與實物完全一致。佛首面部的一些細微特徵,如右腮小的斑點和頸部風化形成的邊緣,兩者亦一致。依目前石窟保留痕跡歷史圖片推測,佛首被盜鑿後,其背面、鼻翼均經過修整。
  • 佛首歸來海內驚——從「國寶回家」看太原天龍山的藝術價值回歸之路
    2月11日晚,農曆春節除夕夜,作為2020年回歸祖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亮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與全國人民共迎新春、歡慶團圓。圖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在春晚現場向觀眾介紹佛首。
  • 天龍山佛首歸來特輯|大年初一,流失佛首亮相北京特展!第8窟全景展示來了!
    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山西有關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早日促成佛首回歸天龍山石窟。天龍山石窟以嫻熟的雕刻技藝、細膩的表現手法、鮮明的時代特徵、豐富的生活氣息著稱於世,是佛教石窟逐漸中國本土化的典型實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卓越成就。
  • 龍門石窟流散佛首「回歸」原位!首次採用……
    這開啟龍門石窟流散文物「數字回歸」之路也是國內石質造像流散文物首次實現「數字回歸」去年5月,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楊超傑和副研究員焦建輝了解到上海博物館有5件館藏文物來自龍門,但在龍門的具體位置尚不得知。
  • 回歸佛首與湮滅在歷史塵埃中的天龍山石窟
    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經國家文物局積極從中斡旋,這件佛首終得回歸。澎湃新聞記者試圖從一系列史料中還原佛首與石窟的故事。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億萬觀眾的注目下,這尊佛首或將成為成為迄今已來最有名的佛首,它顯得那麼雍容又獨特,而它曾只是整個天龍山石窟中的滄海一粟,論年代,它不如東魏、北齊「入住」的幾尊時代早,也不如第9窟中的佛像那麼高大,而現在它需要承擔著整個天龍山石窟在上世紀20年代會毀於一旦的歷史來發人警醒,供人憑弔。
  • 兩岸愛心接力,失竊五年的千年佛首回歸故裡
    聖嚴法師請來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做鑑定,確認此為國寶——山東濟南神通寺隋代四門塔的佛首,它於1997年失竊。公安部門成立四門塔佛頭被盜案專案組,公安部門投入大量警力偵破,並先後將作案人員抓獲法辦,但佛首已經流失到海外。
  • 佛首歸來|閱讀數破2.1億!天龍山把全國人民的心都勾走了
    2月12日0時15分起,他轉發了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文章——「歡慶團圓 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回歸祖國」「天龍山石窟回歸佛首高清大圖來啦」,之後,他的朋友圈密集地轉發了「國寶回歸!登上春晚的天龍山第八窟詮釋最美佛境」等內容。「天龍山石窟是國之瑰寶。」劉玉偉說,「流失文物寄託人民歷史情感和文化記憶,承載國運,牽連民心。
  • 3D列印佛首與立佛殘像成功合體
    近日,在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北壁,一件按1:1比例3D列印複製的佛首造像,順利安放在一尊等身立佛的殘像上——佛首和殘像的斷面完全吻合,實現了造像的準確復位。 此次合體的奉先寺等身立佛像是唐朝開元年間高力士等內侍宦官為唐玄宗祝壽所造。
  • 太原天龍山石窟流失海外的第8窟佛首造像回歸!
    而央視春晚播出的「國寶回家」節目,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杭侃教授,在2018年9月調任山西大學副校長兩年多後,已新任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此尊回歸的佛首,高44.5釐米,寬33.7釐米,厚30.4釐米。肉髻低平,素麵髮式,髮際線無分叉,臉龐圓潤,眼睛上挑,雙目下視,嘴角內凹,露出笑容,右臉頰有明顯斑駁形成的風化面,保留部分頸部。20世紀20年代,在日本山中商會的驅動下,太原天龍山石窟遭到大規模的盜鑿,絕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到世界各地。據推測,此尊第八窟北壁佛頭大概就是在這一時期被盜鑿出境,流失海外。
  • 【佛學常識分享】佛首經是什麼?
    Namotasa Bagawato Ahrahato Samma Samputatsa 有很多朋友問過我什麼是佛首經 「佛首經」的中文意思是:禮敬彼世尊、阿羅漢和正自覺者。其實是上座部(小乘)佛教的一句禮佛語,跟準確的叫法應該是「佛贊」、「禮佛贊」。上座部佛教的僧侶見面不會互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這些,而佛首經就是類似於南無阿彌陀佛的這麼一句話。
  • 春晚驚豔登場的佛首,有怎樣的傳奇身世?
    《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國寶回家特別節目中,《國家寶藏》001號講解員張國立和山西大學雲岡學研究院院長杭侃與全國人民共同見證了一件流落海外的文物回歸揭幕儀式,它離開故鄉將近一個世紀了! 這就是位於山西太原的天龍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這座石窟有怎樣的傳奇身世呢?
  • 一別近百年,太原天龍山佛首回來了!將在太原市天龍山石窟博物館收藏展示
    在2021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節聯歡晚會上,流失海外的太原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回歸祖國,首次與公眾見面。這尊佛首,離開家已經近一個世紀,是2020年回歸中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也是百年來首件從日本回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
  • Namo tassa bhagavato佛首經(巴利語念誦)
    那莫 大薩 帕咖瓦多 阿拉哈多 桑馬 桑普他薩中文翻譯:禮敬彼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之所以叫這部偈頌為佛首經,是念經行人在念任何一部佛經前都會稱念三遍Namo tassa佛首經,作為對佛陀的教法的感恩尊敬,相當於漢傳佛教中的稱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 C位亮相的佛首今起展出!傳奇國寶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2月12日(大年初一)—3月14日,北京魯迅博物館(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舉辦「鹹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國寶回歸暨數字復原特展」,回歸的天龍山石窟第8窟佛首造像正式與國內觀眾見面。經組織鑑定研究,判斷應屬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龕主尊佛像的被盜佛首(隋代),於1924年前後被盜鑿並非法盜運出境。國家文物局啟動追索機制,確定「叫停拍賣、爭取回歸」的工作目標,10月15日致函拍賣行,要求終止與該佛首相關的拍賣和宣傳展示活動,予以撤拍。10月16日,拍賣行積極配合,作出撤拍決定,終止有關宣傳。
  • 親歷者說 | 澳門區旗區徽設計「應徵記」
    在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上,我不禁回想起自己與澳門回歸的淵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區徽——蓮花旗徽的誕生過程中,我也盡了一份力。當年,我設計的一套旗徽方案是最終獲獎的作品之一,我也是總共15套獲獎作品作者中唯一的上海人。回顧澳門區旗區徽設計過程,至今歷歷在目。
  • 山西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首捐贈者揭秘幕後故事!
    2月11日,農曆春節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個世紀的山西天龍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春晚亮相,與全國人民共團圓。這是近百年來第一件從日本回到祖國的天龍山石窟流失佛雕,也是2020年回國的第100件流失文物。
  • 渡盡劫波——在湖南新晃縣的日子裡
    此人奸猾成性,盡做些販賣鴉片,買賣丫頭,包打官司之類為非作歹,傷天害理之事。那天,她拿了一些鴉片煙土來住店,為了逃避警憲每晚的檢查,她要將煙土藏在我的內室,我高低不同意,雙方爭吵起來,松培見狀,便很不客氣地對她說:「這些年我們多災多難,現在稍稍安頓下來,只能吃『補藥』,吃不得『瀉藥』。你老人家做這些違法的生意莫來我家,不僅今天莫來,今後也莫來!」翁老梅「哼」了一聲,氣衝衝地拿起行李走了。
  • 【親歷者說】願祖國花朵茁壯成長
    中國糧油學會糧油營養分會秘書長賈健斌在3個時空跨度,斷斷續續18年中,親歷了中國科協呂梁扶貧工作,不僅結識了許多中國科協掛職幹部,同時結下了扶貧合作的戰鬥友誼,也親歷了呂梁減貧脫貧工作的幾個時空足跡。【講述者】:第一次赴呂梁扶貧是在2002年,當時呂梁還未建市,名稱是「行署」,更沒有「市長」,而是叫「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