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藝文言帝王論:秦始皇、漢宣帝、王莽、梁武帝、孝文帝、崇禎

2021-02-20 六藝文言


仕隱君範作:秦始皇焚書論

       始皇納李斯之策,以儒生誹謗惑亂,而坑其人焚其書,意欲何為耶?誠欲愚黔首禁異説求順治矣。然陳勝、吳廣之徒,氓隷之人,劉季項羽,遊蕩之徒,戍卒叫而函穀舉。不過數年即滅。春秋戰代,策士紛紜,依諸侯而為力,百家辯說,互競不服。秦一天下,一文字、貨幣、衡度量,一也;徙六國之族,銷兵器,二也;火詩書、坑儒士儆效尤三也。其所欲者,無非明君之慮耳。然其行速,速則無功,自古之道也。而漢代秦立,贏政之患除,秦國之弊去,是以久長。向使策士踵戰代之跡,或附六國之餘,或翼韓彭之貴,才智聚合,利勢舒張,雖高帝智勇,或不能治矣。雖然,及至景帝,吳楚幾搖漢祚,迄至武帝,禁百家,尊儒術,推恩裂土而後安。

        始皇奮六世之餘烈,一舉而滅六國,不可謂不雄,卻匈奴於河套,不可謂不勇,一朝頓悟,收逐客之令,不可謂不明。然秦起於西鄙,崇武少文,是以定天下賴其有餘,治天下則毀於不足矣。向使行仁義,用儒士,縱禁策士百家,則士可為用矣。是以,其焚詩書,欲一士心,適足以去士心也。卒為逐客之令,悲夫!

       周之得天下,文王、武王在前,周公召公在後,武可威諸侯舊族,文可籠賢士民心,始皇不鑒此,徒以霸國之政而施之於天下,求其速效,是失之亦速。嗟乎!後知不鑒始皇,而踵秦滅之跡,又不少焉。蓋春秋不居,凡有欲為者,多以其勇決、智計之長行乎所見之效,而其所短,又不能料於後也。

仕隱君範作:王莾論

        外戚之亂,未若莽之巨矣。莽以周公自任,得天下之心,當其勢未成,天下期焉。當其勢成,公卿懼而服焉。莽固非周公矣,周公以同姓居攝,天下雖疑,而周公卒不易成王,以其至誠也。莽以異姓放周公,值漢不造,天下期周公,而以莽託之。及其即真,乃知非周公也,以其不誠也。夫誠與不誠,伊尹、周公所以別於莽、操者也。當其輔政,誅親子再,延至兄嫂子光,持以公義,而親親不顧,非常人所能為也。其後虐戾起,誅罷不絕,雖數十萬士庶向之,何隱其不誠,而昭乎天下乎?當翟義義起,而莽不覺異於周公者,反以周公誅管蔡為藉,加厲焉。後不過十餘年,而新朝滅,若暴秦,其有天下,果天命乎?民不忘漢,而漢遽滅,藉太皇太后之威,而欺折帝孺子。是莽之禍,太皇太後也。及其年衰,莽勢已成,無奈何也,而其矯德,飾功,正小人之常術也,而莽盡得之,至以害子為質。時人莫之察,雖賢人不能辯,況天下之庶士乎?

        論者曰:「向使莽不行大錢,而民不困,食貨不廢,農商常業,若何?如是則平林赤眉不起,安得而復漢乎?」夫誠則明,明則不昏,不昏則民受惠,感戴若堯舜,何揭起乎?然莽以不誠居位,以後得勢,非著大功者也。其以小人之術治政,當其不顯,是可以保,當其顯,則昏天下也。是莽之所以敗,或其未自知,而為百代恥。是小人慾為聖人不可矣。若其為君子,何急乎即真,違周公之義。莽以周公信天下,當其反周公之誠,則失信天下,惡能久乎?

 

六藝文言219號習作十九:莊烈帝論

        或曰:「世事難全,盡善者幾。盡美可矣」明之思宗,褒貶不一,而後朝美諡,何同乎荒嬉亡國之君?帝承神、熹之後,值內外患,汲汲欲有為,當是時,民力損,財用不足,朝廷固疾難去,所謂病疾而投醫無門也。是東西不能兼顧,內外常失措。雖殫心竭慮,旰食宵衣,儉勤為國,減用去欲,亦不能泯憂焚矣。是急而懼,懼而不定,猜疑生矣。當其擢袁公於下陳,至於尚書、督師,賜尚方寶劍,何等任之。及嫌隙生,謗言起,置之極刑,又何其速?故李自成謂:「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是所以亡國之罪,不可咎一君,然君不能辭其咎。

       夫國之治平在君,君之賢否在修身。身不正則所為皆非,源濁而其流弗清。故明君養源以治天下,明德以養萬民也。至於莊烈,有治心而智不明。雖統核名實,而是非枉直,未能灼見於中,不惑於外也。帝之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於下,尚氣則急遽行法。是以得失急替,卒不能控矣。初,帝除閹黨而統政除患,繼之寇四起,復求方略於宦人,寄腹心於近幸。惜乎其重蹈覆轍,而自蔽之也。至於內外大臣,伺望顏色,救過避患,比比然也。政法不明,士無報國之志,三餉繁重,民有終天之恨。君不親於德,天下不見愛,何得臣民之力哉!

        古之聖王,兼利萬物,昭明九有。莫不由道,執兩端而用中。上從德,下效之,而天下治也。是故德者,得於心而應於外。王者以德則眾星拱之,反是則畔也。嗟乎!帝之志,尤可稱也,其之僨事,不可蔽也。內外不一,始終不同,雖欲盡美,不可矣。悲夫。

漢宣帝杜陵

六藝文言213號習作十九:漢宣帝論

       漢宣帝於繈褓逢巫蠱之禍,收系郡邸獄。賴丙吉而得全,遇張賀得長成,受詩受詩於東海澓中翁,高材好學,卒遇霍光而承大統。少小艱困,異於常人,履遭貴人,又異於常人。時昭帝無嗣,先徵昌邑王,王賀淫亂,廢,方可以及旁支賢者。向使宣帝不以賢稱,不以學聞,何得而及?是大命必出於大德。昌邑有遇而不能保,宣帝無意而有承。習之以勤,持之以德,順時而待之。是君子所宜矣。然若乎宣帝,窮且益堅,是以勤也;歷乎正直,是以賢也。若乎漢文,是知疾苦,為惠政而民戴之。又若周成,是能舉賢,為君子之政而庶士應之。史稱中興,洵救武帝耗窮之弊也。荀悅贊曰:「中宗明明,寅用刑名。時舉傅納,聽斷惟精。柔遠能邇,燀耀威靈。龍荒朔漠,莫不來庭。不承祖烈。尚於有成。」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吾觀宣帝之事,聞孟子之言,誠可為今世諸生父兄鑒。

六藝文言212號習作十九:梁武帝論

        上古明王,垂衣裳而天下治,以仁德故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拱之。

        初,梁武帝以齊為鑒,勤政務,納諫言。立謗木,設肺石,勵精以圖治。及至晚歲,譽樂,聞過怒,染於異端,忠臣屠戮,國勢日蹙,又在齊下也。卒釀侯景之亂,被禁餓死,直為天下笑。

       武帝不可謂不文也,其學博識通貫,為竟陵友。及其執國政,令著《史遍》六百卷,並親為序。是有其初,鮮有其終也。開國之君多雄略,是有商周漢唐,而不蹈秦隋者,必有賢繼,而梁不及於繼,當身處禍,蓋治國其所短耶。以釋為教,而遠聖賢,名為慈,而邦國破滅,是非實焉。吾觀南朝多短促,處繁華地,志削氣弱,武帝不能免矣。嗚呼!

六藝文言207號習作十九:魏孝文帝

        所謂帝王者,天下之共主也。古之帝王諡文者,未知其幾,然多治文卓著者也。或經緯天地,道德博聞,學勤好問,慈惠愛民,湣民惠禮,或錫民爵位。魏孝文,慈惠愛民有焉,學勤好問有焉。

       帝五歲嗣位,祖母馮太后秉政,培君故,嚴乎其教,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於政於教,漸熟焉。及親政,年號太和,乃銳意改革,排眾議,徙洛陽焉。然後整頓吏治。從《職員令》至《考課法》,從改官制,頒《禦史令》,再至禁胡服、斷北語、改漢姓、定族姓。不十年,綱紀立焉,賞罰行焉。而燕齊趙魏之地,書院遍地,弦歌不絕,橫經著錄,不可勝數。大者千餘人,小者猶數百。民受惠多矣,鹹曰太和中興。

        然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變革者多有。或功敗垂成,或君死政異。孝文革易,不可謂不劇,以其劇,是以舊臣疾之甚。而文治之君,武勇又多不足矣。胡人以馬得天下,惟武為能。是以平叛亂,伐南齊,漸有其成,惜乎天命不永,中折而革業不成。當其一廢太子,二義滅親,武勇見矣。向使終壽,文治功成,一天下亦未可知也。或雲,魏分裂,革易之故,非也,胡性使然,前魏諸國徵伐無時,替易不圖,幸有革易,魏祚稍延焉。嗚呼,治亂興亡,有其必,亦有其不必,惜乎孝文之不必,痛乎諸夷之必矣。

六藝文言205號習作十九:秦始皇論

        秦政掃六合,一天下,自號皇帝。欲私而傳之子孫,自一世二世,以至於萬世,其志可謂遠矣,其計可謂周矣。自古家天下之君,未有不欲其子孫常為帝王者;然秦亡也速,何哉?夏亡於殷,殷亡於周,皆諸侯也。始皇削平六國,廢除封建,徙六國之族聚之鹹陽,以為患除,所慮志與民耳。故焚書坑儒以固士,收兵器以弱民。然戍卒叫,函谷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衣褐坦露之人,勝於堅甲利民也,流走聚眾之徒,強於百戰之將也。此知所以防患,不知所以消患也。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能俾水載舟者,仁義而已矣。自五帝三代相承而不敢破,至秦有天下,始皇廢先王之道,遠聖人之教,以利導民,以武威人,是有成功不能續也。二世不反縮,猶過之,天下苦甚。自君卿以至於庶民,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鹹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昔武王之滅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實至文王,即三分天下有其二也。又散財發票,式閭封墓,以悅士民,制禮作樂,以定國本。秦不鑒休,摧滅之禍,良有以矣。漢鑒秦弊,與民生息,又興儒學以宗聖人,享國四百年。後如秦者,隋也,如漢者唐也。嗚呼,治政常鑒失而不鑒得,秦鑒諸侯之亂,而不鑒周文之盛。然餘又惑之,開國果毅威武之君,鮮以文治,少有仁德,抑或人之習成,思慮操持,固有所循乎?

六藝文言105號習作十九:秦始皇論

        三代之君,達天德,以蓄萬邦,吉民之兆,鹹所共仰。蓋以天子之職,務以鞠育滋養為本也。而始皇者,豈非雄烈酷暴之君乎?蓄六世之餘烈,奮長車以馭海內。一朝戰勝,臣虜六國。但以西僻鄙壤之君,得為天下九州之共主。此數百年未有之盛事,可不珍之哉?天下既一,乃盡廢分封古法,力推郡縣之制。統一量衡,修馳道,以便交通。邀擊匈奴,築長城,妥安南北。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混一區宇,總齊八荒。嗚呼,其烈勛偉跡,可長垂於世也。其治國也,若能復紹三代先王之志,以仁義禮教治天下,則洽化之美,可不媲美上古乎?不意其本性暴戾,鞭撻天下,已成定例。欲反古道以興嗣命,暴烈殘酷,不減桀紂。建宮室,造園囿,修馳道,築長城,又營驪山陵墓。不恤民力,十室九空。父老號泣,妻帑悲哀。又荒誕虛妄,訪蓬萊於瀛洲。焚書坑儒,盡焚上古遺書。於夫!其暴政之弊,亦酷烈矣。夫上古墳典,盡載良策,三代湯武之道,銘於竹帛。明哲備述,化於誠德。陳太古之奧秘,銘前世之遺訓。於夫,實可寶也。昔幽厲失仁,速喪國祚。前車之鑒,近在耳側。孔子曰:「徒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竣刑苛罰以政,傳二世而亡天下,豈不痛乎?御民之道,非恥格之類,無以久遠。秦之烈火,絕文廢倫,自毀祠祀。德鄙千載,雖功蓋一世,亦難贖其失也。帝嘗曰:「山鬼固不知一歲事也」,於夫!是小卜之也哉,誠明之道可察萬世,焉有篤信山鬼而棄仁常之智歟?何誤之深也。而其處高階宣惡於眾,鹹民沸然。名天子於百代,自禍厥嗣者,慮之不達,後世昌國之君足以鑒者也。於夫!於此觀之,可不傷哉。

【重磅】六藝文教仕隱君│為教育振興致馬雲先生公開信(文言)

習近平寄語教師金句:要成為塑造學生的「大先生」

振聾發聵:語文教改的根本出路——回歸傳統文言文教

【六藝文衡】仕隱君│論貴文疏

【六藝文衡】仕隱君│為華為孟晚舟討美加檄

【六藝文衡】致未來夫君書

仕隱君│祭金庸先生文

百年難見│中小學生致主席書

仕隱君│送伶人範冰冰序

      

       六藝文言書院,致力於民間文舉,以文育士,以文取士,再造儒家士大夫!

       六藝文言網絡學院,致力於全國文言文教復興,培養體制學校、私塾界文教師資推進體制語文教改體制學生、私塾學生提供專業網絡文言係統課程,以文統學,以文促學,以文修行,以文養德,以文激情蓄志,促進體制名校文舉,同時率先在民間恢復建立傳統文舉體系!

       文教進體制!推進高校、中學文教課程建設!

       推動文言文教復興全國使者大聯盟(個人、機構)。

       文言文網絡學習、文教推廣隊伍加盟、名文字說聖賢名、六藝小古文、文言文教師資

       13710029163(微信)

       13610098781(微信)

相關焦點

  • 漢平帝是被王莽毒死的嗎?│346
    現在王莽要做漢朝的周公啊。於是王莽也寫了這麼一篇文字,向上天禱告,表示自己願意代替漢平帝去死,然後將這篇文字藏在箱子裡,就放在皇宮的前殿。不過,王莽的這篇文字應該沒被上天認可,因為僅僅幾天之後,在西元6年初,漢平帝連遺詔都沒留下,就死了。
  • 皇名月線描《中國帝王圖》
    秦始皇漢高祖王莽梁武帝 蕭衍明 崇禎帝
  • 視頻(秦漢篇)四十四、王莽是如何篡漢的?
    漢宣帝的表現和漢廢帝截然相反,屬於最有作為的英明君主那類。隨著時間的流逝,大漢朝在漢宣帝的治理下,越發強大。
  • 【重磅】六藝文言在讀學子網絡班招生簡章(習作集)
    為此,基於振興文脈的歷史使命,提升私塾教育深度與高度的需要,改革體制教育,讓孩子們遠離網路遊戲的毒害,本書院成立六藝文言網絡學院,專注於文言文網絡專業培訓,由當代文言復興運動先驅、六藝書院山長仕隱君先生擔綱核心課程導師,其他高賢為輔助教授,吸納一批志者、學者,通過扎實專業學習,培養一批文言傳承骨幹,推動文言復興,為文脈承續、教育與文化復興作出歷史與時代貢獻。
  • 【六藝聖賢名】新作公司名序(說)兩篇——重興名教,載道賦能
    庚子歲臘月十五日六藝文言仕隱君謹序。公司(品牌):泰古成,   法人:成某 京中有宣禮女使,曰伍氏韻禮,疾文儒之失而禮不有附,屢述志於餘,使執其事,必復之,以不負於禮儀之邦。餘素以為大言,夫復禮興樂,聖人君子事也,今稱丈夫者,猶不能,女子何獨稱之?不數載,忽以執奧運宣禮事告餘,曰:「今夷狄無狀,允輕中國故也,先生興文固其基,弟子復禮培其壤。其揖熙在奧運,和樂在夷夏,藉耳目入,其悅亦久,或心為之明性為之誠亦可期也。焉得復輕?即效亦恐居後也。」
  • 孫正軍:重視圖像自身的脈絡——以《歷代帝王圖》皇帝異服為線索
    漢昭帝所著頗似傳顧愷之繪《列女仁智圖》「楚武鄧曼」故事中楚武王所著之冠,唯後者多一耳(《列女仁智圖》中諸人所著冠多有耳,圖2a、2b),或認為即通天冠[19],不過對比漢畫像石所見通天冠形狀可知(圖2c),漢昭帝、楚武王所著應是一種變形的通天冠。圖2a 《歷代帝王圖》之漢昭帝
  • 六藝大齡在讀學子習作集(20171123)
    讀經學子習作五:孟子小傳六藝文言012號體制學子陳鴻銘(14歲)習作五:孟子小傳孟子,諱軻,魯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魏楚用吳起,戰強勝弱;齊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候東面朝齊。
  • 古代帝王有哪些異於常人的身體特徵?歷史上的記載果然很是神奇!
    古來帝王,雖都自稱是上天派來統治人間的天子,但也不過都是普通人罷了!什麼天子說辭,也就只能欺騙一下平民百姓。當然自秦始皇稱皇帝以來,二千餘年封建史,三百餘位皇帝,總會出現那麼幾位身體特徵異於常人的皇帝,這沒什麼好稀奇的。
  • 面對海洋的秦始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研讀
    點擊 「宣 講 家 網」 可以訂閱! 《史記》共有一百三十卷,本期報告的主要內容出自《史記》第六卷《秦始皇本紀》。這一卷記述了秦代從實現統一到進行新的政治設計和出現新的社會格局的過程。秦代的政治體制在我國延續了2000多年,秦始皇作為秦朝的建立者,也是第一位完成大一統的帝王,我們應該花些時間對其進行研究。下面,我將簡要談一談秦始皇是如何看待海洋、理解海洋的。
  • 論劉向、劉歆和《漢書》之關係
    《漢書·敘傳》説:「太初以後,闕而不録,故探篹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其所謂「探篹前記,綴輯所聞」,就是處理、編輯和潤飾公私所藏諸如《太史公書》及劉向、劉歆雜著等[12],以補苴太初以後到孝平、王莽之空白。《論衡·須頌》謂:「高祖以來,著書者不講論漢。司馬長卿為《封禪書》,文約不具。司馬子長紀黃帝以至孝武,揚子雲録宣帝以至哀、平。」
  • 漢平帝去世後,新皇帝只有兩歲,王莽借勢做了代理皇帝!
    漢平帝死的早,沒有留下子嗣,也沒有立過太子,當時劉家子孫還是有不少的,而且大多數都是成年人,王莽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佔卜算卦,從漢宣帝的玄孫中選出了年僅兩歲的劉嬰,打算讓他作為漢室的接班人。就在新皇帝還沒上任之前,出事了。有人奏報,說一個叫武功縣的地方疏通水井,從井中挖出一塊白色石頭。
  • 馬怡:《西漢末年「行西王母詔籌」事件考——兼論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變》
    [46]永始二年(前15),成帝因「變異數見,歲比不登」而罷免了丞相薛宣。[47]最著名的例子是翟方進一案。綏和二年(前7),出現了「熒惑守心」的星象,據說該兇兆應在帝王,有人建議以大臣「當之」。成帝遂賜冊重責丞相翟方進,致後者自殺。[48]而成帝本人則在同年暴崩。按照前述預言的時間表,到哀帝即位時,漢家氣運已近衰竭。哀帝本人「即位痿痺,末年
  • 論「亡高者黑衣」丨姜望來
    (11)與宇文泰同時,高歡則另立孝靜帝,將魏都自洛遷鄴,是為東魏。高歡亦奉魏正朔,德運當亦仍魏舊,然服色則尚黃。東魏若依魏之水德,當尚黑,而反尚黃,大概已改從孝文以前魏所定之土德,或者從孝文定議時高閭所論宜承晉、趙、燕、秦而為土德之意,史無明證,姑存疑。
  • 李白老師的智慧:成事學王莽,亡身學關羽,秦始皇一點也不可惜
    王莽便主動替堂兄照料他,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蓬頭垢面。大司馬王根病入膏肓之前,也是王莽替堂弟照料的。因為這兩件事情,王莽孝名遠播,人人交口稱讚。為了報答侄兒王莽,王鳳和王根生前多次要給他高官厚爵,都被王莽推脫了,這讓他多了「不慕功名」的美譽。有一次,王莽的母親患病,朝中大臣的家屬都來探望,卻見王莽的夫人粗衣素顏,十分寒酸。
  • 秦始皇死後玉璽去了哪?至尊玉璽的千年傳奇,朝代更迭的血雨腥風
    之後的歷代帝王都將此璽為視為帝王信物,奉為鎮國之寶,得到它就象徵著該帝王「受命於天」,失去它則意味著「氣數已盡」。凡是登上帝位卻沒有此璽的,就被人譏笑為「白板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被世人所輕蔑。傳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突然風浪大起,始皇的龍舟眼看就要覆沒。無奈之下,始皇帝只得將傳國玉璽扔到湖中,用它來祭祀神靈,祈求風平浪靜。說來也怪,玉璽剛一沒入湖水,便風浪不起,秦始皇一行方得平安過湖。八年後,當秦始皇的使者夜行至華陰(今陝西華陰縣)平舒道時,有人拿著玉璽站在道中,對他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話剛說完便不見蹤影。
  • 王莽篡漢有人說他是個穿越者
    孝宣中興時,誰也不會想到如日中天的西漢王朝會在短短五十多年後轟然倒塌。漢宣帝之後,劉氏家族如黃鼠狼生耗子,一窩不如一窩,導致西漢最終落入王莽之手,今天來看王莽如何改朝換代。西漢的歷史就是外戚輔政的歷史,先有呂后臨朝稱制,再有霍光專權,又有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年輔佐四個帝王。王政君有個侄子叫王莽,當時西漢的外戚王氏大多生活侈靡,唯獨王莽為人謙恭好學,生活簡樸,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得到肯定後的王莽生活更加儉樸,經常用受到的賞賜來款待名士,除此外,王莽還裝出恭謹勤勞的樣子,不知疲倦地工作。
  • 【雅禮報父母恩】辛丑新春文言賀啟訂制,不一樣的年禮!您文了麼?(名額有限)
    由六藝文言自行酌定,通常為駢體,無需當事人過目確定,通常不接受改易之請求,將以紅宣紙寫成書法寄出。建議收到作品,裝裱起來,以為傳家文翰。 三、六藝文言將請書家敬書。四、慮及時間緊,寫作量大,暫定50名,先報先得,每人限二份。
  • 秦始皇那枚「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現在在哪?
    而傳國玉璽有天命所歸的象徵,歷代帝王對得到這塊傳國玉璽非常感興趣。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才止住風浪,這更讓這塊玉璽有了更神秘的色彩。漢代秦後,傳國玉璽一直代代相傳,一直到王莽篡位,王太后將傳國玉璽摔破一角,皇帝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王莽被滅後,傳國玉璽流傳到漢光武帝劉秀手中。漢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偶然得之,視為珍寶。後來被袁術奪走。
  • 歷代帝王封禪泰山之一 秦始皇封禪
    歷代帝王為了宣揚其「受命於天」,功德卓著,相繼舉行封禪或祭祀大典。秦始皇、漢武帝、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 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清乾隆帝等都曾封祀泰山(見表),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掌故與文化遺蹟。歷代帝王封禪泰山一覽表始皇嬴政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 封泰山、禪梁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