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老師的智慧:成事學王莽,亡身學關羽,秦始皇一點也不可惜

2021-01-09 西山詩家國

劉邦入芒碭山避難,路遇白蛇擋道,暴脾氣的劉邦提劍來斬,白蛇對劉邦說:「你雖將廣有天下,但你若斬我頭,我鬧你頭;你若斬我尾,我鬧你尾。」--《反經》

劉邦取巧,將白蛇攔腰斬斷。結果,大漢江山從頭到尾都沒出大亂子,但中間卻橫插進一個新朝,隔斷東西兩漢。

這個只有17年短命王朝的在位者王莽,傳說就是白蛇轉世。

據《反經》記載,王莽的長相十分奇特,口大而下巴短,眼球突出,兩眼血紅,聲音粗且沙啞,特徵十分恐怖。王莽的身材很高大,卻愛穿高底的靴子,戴高帽子,挺胸昂首,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匍匐昂頭的大蛇。當時,有個會相面的宦官形容王莽的長相:「眼睛象貓頭鷹,嘴巴象老虎,所以能吃人,將來也要被人吃掉。」

王莽聽說後,就悄悄殺了這個人,並蓄起絡腮鬍須,常常讓僕人把他和別人隔得遠遠的,不讓陌生人看見他的樣子。王莽是漢元帝皇后王致君的侄子,父親去世早而未能封侯,而他祖父、伯父、叔父八人都是列侯。因此,他的堂兄弟依仗父輩的權勢聲色犬馬、耀武揚威,而王莽卻孤苦伶仃、低調為人。

為了出人頭地,王莽從小養成了折節求名、匿情釣譽的本領。

大將軍王鳳病重,兒子皆不在身邊。王莽便主動替堂兄照料他,一連幾個月衣不解帶、蓬頭垢面。大司馬王根病入膏肓之前,也是王莽替堂弟照料的。因為這兩件事情,王莽孝名遠播,人人交口稱讚。為了報答侄兒王莽,王鳳和王根生前多次要給他高官厚爵,都被王莽推脫了,這讓他多了「不慕功名」的美譽。

有一次,王莽的母親患病,朝中大臣的家屬都來探望,卻見王莽的夫人粗衣素顏,十分寒酸。貴婦們回去後對各自的丈夫吹枕邊風,又讓王莽收穫了「安於清貧」的美名。

還有一次,家奴因為小瞧王莽的兒子王獲 ,被王獲憤怒失手打殺。王莽勃然大怒,命王獲自殺,任何人求情都沒有用。由此,世人以為王莽「公允正直」,以他為當世之楷模。

公元前8年,王莽如願以償繼承叔父的大司馬位置,經過幾次沉浮,最終掌握了朝廷大政,篡權成功,建立新朝。

趙蕤在《反經》中用「詐人以謙恭、欺事以盜名」評價王莽。他認為王莽的成功在於長期蟄伏取得好名聲,而失敗則是因為得意忘形;如果王莽能持之以恆,不在篡位後「驕淫暴虐」,先後判若二人,一定能改寫東漢的歷史。

像王莽這樣性情的人,無論品質高低,都有成就大業的能力和機遇。可是,就因為他遽登高位後放棄了長期的堅持,自我驅逐,才導致命運發生巨變。

為了證明「自我驅逐」的危害性,趙蕤又列舉了武聖關羽的例子。

關羽是呂布之後三國的第一猛將,武功韜略無人能出其右。從第一次溫酒斬華雄出場,到水淹七軍打敗曹軍,他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輝煌燦爛的。可是,自他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開始,這個一身傲骨、忠於漢室代表劉備的英雄就開始了自我驅逐,走上了膨脹的道路。

因為膨脹,關羽不再具有鑑別忠義的能力,更忘記了植根的土壤,終於敗走麥城,為西蜀的覆滅埋下禍根。

劉邦的取巧,王莽的偽裝,以及關羽的忘我,就是他們對命運「自我驅逐」的轉變。

趙蕤是李白的人生導師,此人經天緯地,懷不世之材,歷經數十載研究道家、法家、儒家、縱橫家、陰陽家和術法家的學說,萃百家於一爐,編撰《反經》,以求大世封侯成名之道。

在《反經》中,他這樣評價劉邦、王莽、關羽:

「以高祖之狡黠,處靜則知擒白蛇而烹之;以王莽之堅忍,庶幾成文帝之名而執天下;以關羽之智,焉能不知傷微末而害根本乎?惜乎當世之傑,不明始終之貴,故失天下哉!」--《反經》

漢高祖劉邦是鄉間無賴出身,最擅挑人的毛病而周全自己,如果他把白蛇擒住烹殺,哪裡會有後來的王莽之變呢?如果王莽一直堅忍不變,篡位後如楊堅一樣,依舊謙恭賢明,又怎麼可能失去天下呢?如果關羽仍對漢室忠心耿耿,不因私情動心,劉備早已恢復了漢室!

這些當世的豪傑,雖然在才智和能力上都冠絕於世,可惜他們不能堅持始終,最終失去了天下。

為何劉、王、關這等蓋世大才會犯下致命的錯誤呢?

趙蕤說:「蓋不持始終,中途自我驅逐也!」--《反經》

古人認為,品德如一的人,就好像暗室裡的珠玉、天上的星辰,不因一時的璀璨而改變本質、性情反覆。一旦他們不遵從事物發展的規律,由心而為,就容易引來禍端。

只有低調冷靜的人,他們才會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形於表面,哪怕他們的城府再深,也不會讓人覺得反覆無常,不敢親近。

秦朝始皇帝雄才大略,任人唯賢,有功必賞,從而馬上得天下。可統一六合之後,他放棄了仁義而用暴政,試圖以一己之力來改造天下,喜怒完全由著自己的喜好,最終導致了秦朝二世而亡。

虞南云:「彼秦皇者,棄仁義而用威力,此可以吞併,而不可以守成。」--《反經》

古人常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就是警告後來的帝王,不要迷失了開國之初的本心或性情,自我驅逐。

所以,趙蕤認為秦朝二世而斬,對千古一帝秦始皇來說,一點都不可惜。

創業難,守成更難,而在前人的基礎上再創輝煌則難上加難。

劉邦本是一個鄉間無賴,眼界狹窄,薄情寡義。可他善於用人,不和韓信攀比軍功,不與蕭何攀比耐心,不跟張良攀比謀略,所以才能贏得天下,並守得住天下。

王莽篡漢而立,是因為他善於偽裝,幾十年如一日的安貧樂道、清廉正直。可是,萬萬之上的權力膨脹,讓他失去了堅守如一的品質,終於眾叛親離。

《反經》說:「那些看上去過於完美的人,往往是刻意為之,是必須要警惕的人。」

劉邦和王莽都善於偽裝,但一個在進取的路上勇於改變自己,一個在取得成績後自我放逐。所以,他們的命運也就不同。

如果王莽能像劉邦一樣,持之以恆,以後有沒有東漢都要兩說了。

漢朝兩分、王莽篡漢和關羽之殤,這些看似毫無規律和聯繫的歷史,其實蘊含著深刻的為人處事的道理。

自我成就的人,他們看得清自身的缺點並勇於改正;自我放逐的人,他們迷失了本初而功業盡散。但是,如何才能發現人生的軌跡中這些微之又微的變化呢?

正反相較,長短相比,這是《反經》要教給後人的道理。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部「古今謀略第一奇書」,這就是趙蕤搜遍諸子百家、兵法術說而編撰的《反經》。這本書把歷史上最著名的謀略學、社會學、面相學、交際學一網打盡,盡取精華而萃於一爐,自成體系。

趙蕤是李白的老師,但他也是一個隱士,千年以來知道他名字的人很少,而知道這部《反經》的人就更加少了。

這一套《反經》據說被隱匿千年,只因其對將相王侯內心的剖析太深刻,而且其謀略之深、對人性拿捏之準,都為歷代帝王所忌憚。

在編撰《四庫全書》的時候,紀曉嵐把《反經》放入其中,並更名為《長短經》。紀曉嵐為《反經》寫提要是這樣解釋的:「此書辨析事勢,其言蓋出於縱橫家,故以『長短』為名。」

趙蕤在世時,唐玄宗曾招他入京,卻被他婉拒了。彼時的趙蕤正在集中精力編撰《反經》,陰差陽錯,他的徒弟李白去了京城,不以謀略為生,反以詩文成名。因此,在玄宗時期,曾成就了師徒二人「趙蕤術數、李白文章」的美譽。

中國人擅長吸取經驗,專於謀略。這是因為,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謀略水平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人生的成敗。謀成,則事成名就;謀敗,則事敗人微。

古人云:「以力爭者,必乏於謀,功敗垂成;以謀爭者,必聰於心,事半功倍。」

大世維艱,萬業爭流。要想立於不敗之地、笑傲歲月長河,唯有不斷增長見識,汲取前人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連結看一看。

相關焦點

  • 劉備稱帝之後,成了一國皇帝,卻為何不給關羽張飛封王?
    劉備與關羽、張飛情同兄弟,那麼為什麼劉備稱帝的時候,沒有給自己打江山付出汗馬功勞的兩位兄弟追封為王呢? 首先,歷朝歷代的王都不是隨便封。王最初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後來戰國的諸侯相互承認為王,王成為大國國君的稱呼。秦始皇稱皇帝後,王的位置不是最高的來,但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封王的。
  • 一心為民的王莽為何反而被罵?是王莽太前衛,還是他開始就錯了
    但不幸的是,雍正死後,驕奢淫逸而又狂妄自大的乾隆為了不使自己也像老爹那樣「短命」,他選擇了再次和地主階級合作,恢復了雍正改革前,一切以犧牲底層為代價的貴族時代。有人說後漢的締造者劉秀是在「南陽幫」和「馬媛幫」這些地主階層支持下建立起來的王朝,所以,劉秀必須要妥協。但歷史上僅僅是劉秀自己這樣嗎?那個王朝不是「王與士大夫共天下」?
  • 最後一位居然是李白的師傅
    武聖關羽 武藝超群、義薄雲天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
  • 王莽為何會篡了漢朝?
    天子之命,不出城門,所在牧守,輒自遷易,百姓不知所從,士人莫敢自安。虜掠財物,劫掠婦女,懷金玉者,至不生歸。元元叩心,更思莽朝。」在漢朝四百年的歷史中,曾有過十幾年的斷層,由此而得西漢和東漢之區別。造就了漢朝的斷層,便是王莽。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是否如史料中所記載一般,是社會動蕩所趨呢?又或是因為漢高祖劉邦的那句戲言呢?一、或因劉邦一句戲言?
  • 秦始皇修——偉大的帝王還是殘酷的暴君
    王莽說他:「功越千世!」 李白《懷古》寫到: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臺。……只論霸氣,前四句已經世上無雙無對了。作為能讓詩仙李白這麼吹的男人,他不偉大也不行。
  • 劉秀和王莽:「穿越者」大戰「大魔導師」
    各種劇情好不熱鬧。賺足了觀眾的眼球。 在真實的歷史上,存在一個人,他做的事情,他的想法,超越了時代,與現代人不謀而合。他好像真的是一個穿越者,他就是王莽。 而王莽在這樣的氛圍中卻出淤泥而不染,不但潛心修學,訪賢明之士。且生活樸素,與整個王家奢靡的風氣格格不入。
  • 很多人說王莽是穿越過去的,難道王莽是突然出現的嗎?
    王莽是歷史上爭議很多的一個人物,甚至很多人列舉王莽的一些事跡把他說成是穿越人士。題主這裡問王莽當皇帝前做過什麼事,我們就從正史的角度來捋一捋王莽在登上皇帝寶座前的故事。
  • 王莽建立的新朝與秦朝幾乎一樣長,為什麼存在感這麼低?
    秦始皇雖然被黑了兩千多年,更是被冠以「暴君」惡名,秦朝也僅傳兩帝一王,國祚約15年,最大疆域約340萬平方公裡,但秦始皇及其秦朝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影響那是巨大而深遠的。對於王莽和新朝相信不少人是陌生的,特別是新朝這個比較奇怪的國號,可能有人都沒聽過。王莽的新朝也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享國15年,與秦朝差不多,疆域巔峰時約405萬平方公裡,比秦朝還大。
  • 盤點五位不擅殺功臣的皇帝,秦始皇居首
    圖片:朱元璋與功臣劇照二、不殺功臣的暴君:秦始皇封建史上總共有四百多位皇帝,不可能每個皇帝都像朱元璋那麼絕情。說到不殺功臣,暴君始祖秦始皇反而比其他皇帝好很多。可惜世人只相信自己看到的「真相」,忽略了他的真性情。圖片:秦始皇劇照三、沒成功不敢殺功臣的劉備在劉備集團中,最受劉備敬重的人物莫過於諸葛亮,為了請諸葛亮助他創業,連老臉都不要了。不過,劉備以幾乎不要臉的方式,總算打動了諸葛亮,讓這位避居於深山的智者出手相助。
  • 為什麼王莽被殺後從東漢到晉都收藏著王莽的腦袋?
    王莽在未央宮被殺後,頭顱被割下。隨後被製成道具,放置於後來的東漢皇宮中,為什麼要把他的頭製成道具?因為好看?不是,因為這哥們太邪性了,連篡位都篡出了一段傳奇,甚至都差點篡出一個盛世,可惜他終究不是,劉秀這種「位面之子」。
  • 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杜甫和李白第一次見面是在天寶三載,當年李白43歲,杜甫32歲,正好詩人高適也路過,於是三個人一起去旅遊。自從杜甫認識了李白之後,就被李白的詩歌水平給深深折服了,一共寫了十幾首關於李白的詩,而李白卻只給杜甫寫了四首詩。可以想見,杜甫崇拜李白,而李白卻不崇拜杜甫。
  • 關羽千裡走單騎 這幾個英雄輕鬆打得關羽沒脾氣
    【英雄篇】 這裡先強調一點,在敵方選出關羽這名英雄時,適當調正戰略,擁有位移和控制的英雄才是首選。 坦克:廉頗/鍾無豔:廉頗釋放技能擁有霸體效果,加上被動免傷,這是一名敵方最不願意「招惹」的英雄;鍾無豔的石化能力則為隊伍提供穩定控制,很好地限制關羽進場。 戰士:橘右京/達摩:橘右京的被動秘劍朧月cd短,可以打斷關羽的衝鋒姿態,不斷旁敲側擊,從而達到騷擾敵方的目的;達摩一技能擊退同樣可以打斷關羽的衝鋒姿態,三技能擊退地形邊緣則提供穩定控制。
  • 王莽是如何一步步架空西漢,建立新朝的?
    不過王莽的篡位之路充滿了血腥,他犧牲了很多人包括自己的親人,最終才架空西漢,鋪好自己的登基之路。所以王莽這個人物是值得深入了解的,知道他的所作所為,在進行評價也不遲。(一)計除表哥淳于長淳于長和王莽一樣,也是當朝皇太后王政君的外甥,和王莽差不過同時期入宮當差。
  • 中國歷史上的成功洗腦範例:王莽代漢是如何變成王莽篡漢的
    漢初對其王朝是何德,也曾引起爭論,到武帝時才決定是土德。董仲舒往這種帶有神秘色彩的說法中注入儒家思想,並將之理論化,使其成為政治哲學的主流。「五德終始說」的重點有二,一是皇權不是絕對的;一是王朝不是永久的。改朝換代是天經地義的原則,這是對「順天承運」「萬世一系」觀念的挑戰。董仲舒大概死於武帝中期,他的政治學說卻深入人心。
  • 秦始皇的傳國玉璽
    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為了顯現其高高在上的權威而讓玉工孫壽為其刻制了一枚國璽。國璽是以出名天下的和氏璧刻成,璽方四寸,其上盤曲巨龍,李斯手書的「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形如「龍鳳鳥魚」之狀的篆字鐫刻其上。
  • 王莽:被稱為穿越者的皇帝,王莽改制,體會到了現代社會的氣息
    然而他並不滿意,漢成帝荒淫無度,漢哀帝有龍陽之好,任人唯親,蟄伏許多年的王莽認為機會到了,開始著手奪權,他先立9歲的漢平帝,後立2歲的漢孺子,都是方便權力一步步到他的手中,後來王莽直接廢了皇帝,向皇太后王政君要傳國玉璽,宣布稱帝了。
  • 王莽:不切實際的改革者
    公元前45年,王莽生於魏郡元城貴鄉,今河北邯鄲大名縣東。幼年時的王莽可以用「孝」來詮釋。父親和哥哥先後去世,王莽盡心侍奉母親和大嫂,撫養侄子,對族內的長輩恭敬順從。公元前22年,他伯父王鳳重病,王莽在病榻前悉心照顧,蓬頭垢面,接連幾個月都沒脫下、換過衣服。 王莽青年時期謙卑好學,在儒學上的造詣很深。他禮賢下士,結交各方人才,哪怕是不滿王家的人,都對這個年輕人讚許有加。 公元前16年,30歲的王莽受封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 李白寫了幾萬首詩,現在只剩一千首!細數那些痛心疾首的文化浩劫
    文/琳琅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小時候,總會不時地被陸遊老先生的「六十年間萬首詩」圈粉,覺得他好厲害,相比之下,李太白的一千來首詩就顯得小氣、吝嗇了;老是想,10歲就開始寫詩的李白,平均一年才產出20首詩,不禁就開始質疑偶像的才華和努力了,後來才知道,不是李白懶得寫,只是寫出來的作品,我們看不到而已......
  • 王者榮耀李白榮耀典藏皮膚被曝光?李白真榮耀典藏皮膚真正制當中
    之後的傳言將關羽的狩魔王也拉來做鋪墊,不過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果是這款皮膚並沒有出現,而是用熱血系列代替了最好看的黃金專屬系列,最近王者榮耀又開始傳所謂李白的新皮膚,而這款所謂新皮膚據說還是榮耀典藏皮膚,我們就這個事今天為大家說說,究竟網傳是真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