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是名詞人李清照寫的一首名詩。她在經歷了山河破碎、國讎家恨之後,又遇夫婿負國而逃、人設崩塌,就象掉入冰窟,心力交瘁,偏偏又是炎炎夏日。成年人的痛苦一般深埋心底,才女更不直白。在心情跌宕起伏下,另一個著名悲劇人物穿越時空浩蕩而來,創作靈感噴薄而出,一揮而就:項王引劍自刎的悲壯與女詞人揮毫誅心的悲情完美融合,項羽英雄形象異常高大起來。
不肯過江東的悲劇英雄項羽,其實出身貴胄,曾是天之驕子。時逢亂世,群雄逐鹿,他善於乘勢而為,有力拔山、氣吞海之武,有弱勝強、攻必克之能,有滅暴秦、定天下之功,有執牛耳、王諸侯之威,乃兵形勢家首席代表人物。因此,廟堂上、江湖中從不缺他的傳說。我們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霸王別姬",以及諸多的成語比如「破釜沉舟」均因他而生。妥妥的一個成語創造大王和故事貢獻大家,是大眾娛樂消費的香饃饃。
但這樣的英雄,以與生俱來的貴族之風範,把自己的人生最終演成了悲劇。
項王敗走東城,仍上演著其經典的以小博多的神話。直到退到烏江邊。遇上了那位或者命中注定或者子虛烏有的亭長。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二千多年來,無數的人扼腕嘆息:「江東自古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英雄本來真有翻盤機會的。誠然,項羽不怕死,這有敢於「破釜沉舟」為證;項王渴望生,也有突破「十面埋伏」為注。二十八騎敢分兵四組衝敵陣三波,以證「天亡我,而非戰之過」,那麼,死有何懼?只求死得其所;輕騎既已退到江邊,那麼,生的希望就在,贏的可能也就有(不管有沒有那位烏江亭長駕舟,都有機會渡江。因為西楚霸王成長於江南,本身會水)。但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把自己的頭顱送給故人,竟換了五個侯爵。
是什麼原因促成了他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史記》給出的解釋是:天要亡楚,項王認命。同情項王的司馬遷,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其衝出垓下並渡淮河以後的經歷,包括農夫指錯路、用戰術證天命等。特別是悲情英雄與烏江亭長的互動,讓我們想起了三閭大夫與漁父的對話。冥冥中,仿佛真的有那麼一隻手,在撥弄著命運的弦?弦歌一唱幾千年!
這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從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在烏江邊生命的最後時刻,看清了一切,頓悟了:
從秦國到秦朝,時間儘管不長,但國家大統一、中央集權的歷史車輪已經不可阻擋,以楚漢為代表的爭霸只能終歸一統!而自己做的春秋大夢從一開始就錯了,且錯得離譜。尊義帝、霸諸王的治政方略根本行不通。正因此,分封后各王就國不到三個月,漢王劉邦即主動進擊雍王章邯,重起戰事。此時,義帝才剛剛踏上遷徙郴縣的路途,而劉邦哭義帝並伐楚更是八個月之後的事兒了。戰事一起,諸王全部參與,無一人置身事外。自己還傻傻地去維繫,未能審時度勢,放棄與亞父的理念之爭,在多次將漢王逼入窘境、擁有絕對優勢的情形下,竟還同意沿鴻溝分而治之,從未考慮「宜將剩勇追窮寇」,更沒有政治魄力,直接稱帝而擁有天下。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在烏江邊生命的最後時刻,放下了一切,真累了:
身為貴族後裔,有著與生俱來的驕傲,不僅須德牧邦國、善待子民,也不允許向任何敵人低頭!自舉義旗反暴秦以來,幾無挫折的項羽,即使曾讓劉邦乘楚伐齊之機打進楚都彭城,也能很快收復並重創敵軍。但此一時彼一時,大勢已去!垓下之圍時的「四面楚歌」,提醒了彭城之失真有可能會重演。既然最初追隨自己西進的八千子弟兵已死亡跆盡,只能魂歸江東,又何必因一已私利為那一線希望而繼續將父老鄉親拖進無休無止的戰火中呢!真正的勇士,只能死在徵伐的路上和自己的手裡。
作為兵家戰術研究的傑出代表,用這最後一刎,升華成了一個優秀的戰略者。
{劇照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