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創造了破釜沉舟成語的項王因何自刎飲恨烏江

2020-12-14 吉祥三煲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這是名詞人李清照寫的一首名詩。她在經歷了山河破碎、國讎家恨之後,又遇夫婿負國而逃、人設崩塌,就象掉入冰窟,心力交瘁,偏偏又是炎炎夏日。成年人的痛苦一般深埋心底,才女更不直白。在心情跌宕起伏下,另一個著名悲劇人物穿越時空浩蕩而來,創作靈感噴薄而出,一揮而就:項王引劍自刎的悲壯與女詞人揮毫誅心的悲情完美融合,項羽英雄形象異常高大起來。

不肯過江東的悲劇英雄項羽,其實出身貴胄,曾是天之驕子。時逢亂世,群雄逐鹿,他善於乘勢而為,有力拔山、氣吞海之武,有弱勝強、攻必克之能,有滅暴秦、定天下之功,有執牛耳、王諸侯之威,乃兵形勢家首席代表人物。因此,廟堂上、江湖中從不缺他的傳說。我們許多耳熟能詳的故事比如「霸王別姬",以及諸多的成語比如「破釜沉舟」均因他而生。妥妥的一個成語創造大王和故事貢獻大家,是大眾娛樂消費的香饃饃。

但這樣的英雄,以與生俱來的貴族之風範,把自己的人生最終演成了悲劇。

項王敗走東城,仍上演著其經典的以小博多的神話。直到退到烏江邊。遇上了那位或者命中注定或者子虛烏有的亭長。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二千多年來,無數的人扼腕嘆息:「江東自古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英雄本來真有翻盤機會的。誠然,項羽不怕死,這有敢於「破釜沉舟」為證;項王渴望生,也有突破「十面埋伏」為注。二十八騎敢分兵四組衝敵陣三波,以證「天亡我,而非戰之過」,那麼,死有何懼?只求死得其所;輕騎既已退到江邊,那麼,生的希望就在,贏的可能也就有(不管有沒有那位烏江亭長駕舟,都有機會渡江。因為西楚霸王成長於江南,本身會水)。但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把自己的頭顱送給故人,竟換了五個侯爵。

是什麼原因促成了他作出了這樣的選擇?

《史記》給出的解釋是:天要亡楚,項王認命。同情項王的司馬遷,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其衝出垓下並渡淮河以後的經歷,包括農夫指錯路、用戰術證天命等。特別是悲情英雄與烏江亭長的互動,讓我們想起了三閭大夫與漁父的對話。冥冥中,仿佛真的有那麼一隻手,在撥弄著命運的弦?弦歌一唱幾千年!

這似乎在暗示著什麼。

從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在烏江邊生命的最後時刻,看清了一切,頓悟了:

從秦國到秦朝,時間儘管不長,但國家大統一、中央集權的歷史車輪已經不可阻擋,以楚漢為代表的爭霸只能終歸一統!而自己做的春秋大夢從一開始就錯了,且錯得離譜。尊義帝、霸諸王的治政方略根本行不通。正因此,分封后各王就國不到三個月,漢王劉邦即主動進擊雍王章邯,重起戰事。此時,義帝才剛剛踏上遷徙郴縣的路途,而劉邦哭義帝並伐楚更是八個月之後的事兒了。戰事一起,諸王全部參與,無一人置身事外。自己還傻傻地去維繫,未能審時度勢,放棄與亞父的理念之爭,在多次將漢王逼入窘境、擁有絕對優勢的情形下,竟還同意沿鴻溝分而治之,從未考慮「宜將剩勇追窮寇」,更沒有政治魄力,直接稱帝而擁有天下。

不肯過江東的項羽,在烏江邊生命的最後時刻,放下了一切,真累了:

身為貴族後裔,有著與生俱來的驕傲,不僅須德牧邦國、善待子民,也不允許向任何敵人低頭!自舉義旗反暴秦以來,幾無挫折的項羽,即使曾讓劉邦乘楚伐齊之機打進楚都彭城,也能很快收復並重創敵軍。但此一時彼一時,大勢已去!垓下之圍時的「四面楚歌」,提醒了彭城之失真有可能會重演。既然最初追隨自己西進的八千子弟兵已死亡跆盡,只能魂歸江東,又何必因一已私利為那一線希望而繼續將父老鄉親拖進無休無止的戰火中呢!真正的勇士,只能死在徵伐的路上和自己的手裡。

作為兵家戰術研究的傑出代表,用這最後一刎,升華成了一個優秀的戰略者。

{劇照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就像杜牧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一說,只是個美麗的誤會,現實很傷感
    編者按:提起西楚霸王項羽,給人最深的印象除了他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以外,我想就是他最後兵敗垓下,最後烏江自刎而死的悲壯景觀了吧。
  •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項羽製造了多少成語?
    西楚霸王項羽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有意思的是,和項羽有關的成語非常多。在楚漢相爭的風雲際會中,敢和項羽比成語數量的,估計就是置項羽於死地的韓信了。「取而代之」。秦始皇巡遊會稽郡,渡過浙江(上遊是新安江,中遊是富春江,下遊是錢塘江),來到了會稽郡治所吳縣(今江蘇蘇州)。天子出行,這輩子可能就只能見這一回,吳中的百姓紛紛圍觀。
  •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與秦朝反抗;巨鹿之戰時攻破秦軍主力,殺死秦王,自稱西楚霸王,定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後項羽剛愎自用,對亞父範增有猜疑,最終被劉邦所打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最後無顏見江東父老,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 安徽被忽略的古鎮,是八百裡皖江第一鎮,西楚霸王項羽在此自刎
    這就是烏江古鎮, 現在在這個老城,並不是很多人都認識那個老城,基本上當地人對那個景點和景觀有點了解,但關於那個老城的歷史發展,其實不比三河老城差, 只是,人氣對比和觀光地的水平差距很大,但依然不能忽視,這個老城在安徽的縣, 那個古鎮現在也有一千年的歷史了, 古代的時候,它更有名, 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楚漢爭霸將在這裡結束, 歷史上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在這裡引以為豪,
  • 西楚霸王項羽自刎後,他的兩個兒子和妻子去哪了?
    公元前202年,「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西楚霸王項羽坐上了人生的末班車
  • 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的項羽,為何會落得個烏江自刎下場?
    走投無路下,項羽率領部下逃到烏江,面對奔流不息的烏江,項羽感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遂自刎於此。他的自刎,代表著一個英雄的沉寂,代表著楚漢之爭就此落幕。 一直等到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時,他終於成為了天下霸主。 楚軍士氣大振,以3萬騎兵擊敗劉邦56萬大軍 破釜沉舟一戰後,項羽名氣大振,但是並沒有貪戀關中的富饒生活,而是「楚人一句可憐焦土」之後,帶著楚軍回到了楚國。
  • 西楚霸王:大丈夫當如此也!
    說罷,拔劍自刎!霸王看著死在懷裡的虞姬,歇斯底裡的痛哭。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那只是未到傷心處啊。哪個英雄寧願孤單,只是沒有了那個願意陪打江山的人!在電影《霸王別姬》中,張國榮和張豐毅的經典對話:「說的是一輩子!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項羽我們的腦海裡總會浮現起一些成語和典故,像霸王別姬、鴻門宴等。這其中不免又出現了一位人物,他就是劉邦。當年與劉邦的楚漢之爭規模不小,劉邦也韜光養晦了好幾年。歷史背景項羽率北路楚軍在巨鹿之戰中一舉消滅秦軍40萬主力軍,所以他自恃功勞最大。他還取得了諸侯中的上將地位,實力非常雄厚。
  • 霸王祠又稱項王亭、項羽廟、西楚霸王靈祠,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內供著霸王和虞姬的神像,兩旁木柱掛著清朝貢生範琴波的對聯:「司馬千乃漢臣本紀一篇不信史官無曲筆;杜師雄是豪土靈祠大哭至今墓木有餘悲。」正中為享殿豎有霸王立像。享殿後是墓區,通往墓臺的石板神道為古松掩映,旁立4對石人石獸,粗獷簡約,典型的明代雕塑風格。墓臺四周有仿白玉欄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橢圓狀,左側有地下墓道。
  • 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葬在山東?
    劉邦建立漢朝,奠定了漢民族與漢文化的發展基石。而項羽於烏江岸邊殊死血戰,最終自刎而亡。一代戰神項羽身首異處,他最終被埋在哪裡卻不得而知。現在山東、安徽等地有三處項羽墓,山東兩處,安徽一處,「西楚霸王」死後,是被葬在山東了嗎?
  • 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提前算好項羽逃跑的時間和路線,並在200公裡之外的荒郊野外遙控安排了個老頭給項羽指路,這可能麼?當劉邦是神仙哪?第二種可能:這老頭是故意坑項羽的!項羽當了西楚霸王之後,天下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水平比之前並沒有顯著改善,所以招致天下百姓的普遍反感。因此,當這老頭認出這幫逃命人的身份後,自發自願地、積極主動地將他們指到了死路上。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
  • 垓下悲歌,霸王自刎烏江
    這和項羽的性格有著莫大關聯,也不知道劉邦當年在彭城做了些什麼,或許是在霸王的臥室裡拉了一泡,以至於從此項羽咬著漢王不鬆口,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項羽剛愎自用,自持戰鬥力一萬,不聽別人勸,所以估計他的智囊團說話也不好使,即使是亞父範增,也被氣得背上生膿瘡。
  • 資治通鑑|五十四、垓下 · 烏江自刎
    劉邦提前算好項羽逃跑的時間和路線,並在200公裡之外的荒郊野外遙控安排了個老頭給項羽指路,這可能麼?當劉邦是神仙哪?第二種可能:這老頭是故意坑項羽的!項羽當了西楚霸王之後,天下戰亂不斷,人民生活水平比之前並沒有顯著改善,所以招致天下百姓的普遍反感。因此,當這老頭認出這幫逃命人的身份後,自發自願地、積極主動地將他們指到了死路上。這種情況也不太可能。
  • 歷史上的西楚霸王項羽,是如何從起義開始,就註定走向衰敗的?
    在兵戈擾攘的戰爭時期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楚漢之爭中,一代梟雄的西楚霸王項羽和前期一直被挨打的劉邦。這兩人的不同性格特點和身份差異,註定擁有天差地別的人生經歷。項羽和劉邦進行了長達四年的帝位之爭後,終於劉邦在經歷長時間的被動挨打,茅塞頓開、深刻明白到如何利用計謀取勝,巧妙地抓住項羽的弱點。終於在垓下之戰中大勝項羽的軍隊,最後關頭贏得了勝利。
  • 項羽自刎的地方在哪裡?
    項羽是戰國末期到秦漢之間的人物,有西楚霸王的稱呼,後世人們一提到「霸王」,也很容易就聯想到這位悲劇的英雄人物。
  •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烏江自刎嗎?在項羽最後一刻真的是有機會回到江東嗎?項羽是戰國時期項燕的孫子,公元前224年,秦國大將王翦率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採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之後偷襲項燕軍,大破楚軍,攻下楚國首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項燕敗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
  • 「神勇霸王,千古無二」西楚霸王項羽的傳奇一生
    而項羽以個人武力令天下人折服,尊其為"西楚霸王"。後人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從年少義憤填膺到青年時的衝鋒陷陣再到兵敗被圍。下面請讓我為大家講訴西楚霸王的坎坷。一:少年得志,胸懷天下項羽是泗水下相人,他的爺爺是楚國名將項燕,自幼便繼承了爺爺的那種英雄氣概,從小無父無母的他由項梁培養長大,教他知識與武術。
  • 第二十一戰:會戰垓下(3)自刎烏江
    霸王的女人,其實出路有很多。她甚至是最炙手可熱的最終戰利品。但這位虞姬,最終選擇了以死,給自己的男人這最壯烈的體面!項羽來到了他最後的歸宿,烏江。也許是看到了項羽最後依然如此英勇無敵,老天準備給他一次機會。烏江亭長已經整船靠岸,等待多時。 亭長對項羽說:渡過長江,就是江東之地,江東雖然不大,但仍然是地方千裡,居民數十萬,足以一隅稱王。大王速速渡江,此時烏江,僅有此船,漢軍追至,也無法渡過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