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資料圖片)
山東綠產(墾源)智慧農業產業園內,工人正忙著採摘小番茄。
賈傳龍攝
(中經視覺)
作為國家數字農業試點縣和省部共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縣,山東省蘭陵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加快政策創新、政策集成,激發鄉村人才、土地、資金要素活力。
凝聚人才力量
蘭陵縣向城鎮徐皇路村黨支部書記徐振東十幾歲時就隻身闖蕩上海,經過10多年努力拼搏,有了自己的公司,成就了一番事業。9年前,已在上海經營高端航空食品20多年的徐振東選擇做一名「歸雁」,回村帶著父老鄉親一起創業。
在徐振東的帶領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簡稱「領創辦」)了蘭陵縣佰盟專業種植合作社,並註冊了「佰盟」牌商標,引導村民發展大棚蔬菜產業。現在合作社已經發展到有425戶社員,年銷售蔬菜5000多萬斤,目前該蔬菜基地已經成為蘭陵縣高標準蔬菜示範園區,被列為「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同時被評為「山東省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2019年村集體收入達36萬元,其中來自蔬菜產業的收入佔80%。
「建大棚之前,我們村種植傳統農作物,一畝地一年的收入只有1000元,現在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倍,一畝地一年收入1萬元。我們合作社現在種植規模達到4000畝,社員人年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徐振東說。
徐振東出色的表現不僅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還在今年5月份被選拔到鎮上,掛職向城鎮副鎮長。這一榮譽源於蘭陵縣「四雁工程」的激勵政策。
據了解,2018年以來,蘭陵縣堅持正向激勵、搭建平臺、扶持培育相結合,全面實施「四雁工程」人才戰略。為探索建立鼓勵人才「到鄉村去」的激勵機制,蘭陵縣連續出臺制度文件,構建起「物質激勵+臺階激勵+精神激勵」的政策支撐體系和長效引導機制,讓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展才華、顯身手。2018年實施「頭雁工程」後,綜合績效獎勵、基本報酬、年限補貼、養老保險,每年最高可以拿到4萬多元,平均增長2倍以上。2020年「頭雁工程」升級後,80%的村黨支部書記每月可以拿到4950元。他們充分利用幹部人事資源,突破身份限制,選任28名村黨支部書記掛職、任職鄉鎮黨政副職,考錄6名村黨支部書記為鄉鎮公職人員,讓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發揮更大作用。為推進人才培養,蘭陵縣還建設了新農人培訓中心,培育「鴻雁」人才601名,發放獎補資金120萬元,帶動4500餘戶科技致富。各項政策激勵,吸引173名「歸雁」投資產業項目161個。
培育特色產業
蘭陵縣長城鎮李宅村村民李法義家今年迎來了獼猴桃大豐收。「我們家跟隨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嘗試種植了6畝獼猴桃,今年每畝產量2000多斤,與往年種麥相比,一年能多收入3萬多元。」李宅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採用了「大戶經營帶動」模式,通過構建「黨支部+合作社+種植大戶+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走經營品牌化、種植基地化、管理專業化、銷售網絡化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目前,李宅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初具規模,合作社大力發展獼猴桃產業,帶動社員種植紅陽、黃金果、翠香等獼猴桃品種1600餘畝,盛果期年產獼猴桃2400噸,產值可達4800萬元。
「四雁工程」有效破解了村級黨組織軟弱渙散、鄉村人才引不來、引進來後留不住等問題,很快就為眾多鄉村找到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蘭陵縣創新實施以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帶動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的發展方式,為「四雁」騰飛提供平臺和抓手。目前,蘭陵縣發展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424家,流轉土地5.8萬畝,吸納社員2.1萬戶,設立1億元鄉村振興信貸風險補償基金,創新土地經營權證貸、「大棚貸」等88款信貸產品,新增涉農貸款38.2億元。
蘭陵縣還制定了長三角「菜籃子」工作方案,實施「一村一品」,推行「五品五標」,設計「蒼山蔬菜」標識,今年新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38個,先後6次赴上海考察洽談,與上海蔬菜集團、叮咚買菜、鼎俊集團等實現長期合作。培育綠沃川、龍之春、成大食品等十大興農項目、十大特色產業基地、十大龍頭企業,推廣墾源「1+N」模式,新建農業基地5個,落地農企園、新格林花卉、玖柒食品等農產品加工、農業裝備製造、農村電商企業47個,總投資106億元。
在做好農業項目發展的同時,蘭陵縣補齊工業短板,圍繞鐵礦石資源,打造智造小鎮工業片區。按照「點石成金」與「變廢為寶」的思路,打造「鏈式經濟」的產業鏈條。2019年招引的13家企業,已經有9家投產;2020年招引的7家企業,年內將有3家投產,20家企業全部達產後,將新增工業總產值270億元,增加稅收13.8億元。
繪就美麗畫卷
行走在山東省蘭陵縣蒼山街道小東山村,目之所及皆是風景,白牆青瓦,一步一景,讓人心曠神怡。
難以想像的是,3年前的小東山村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空心村」,產業基礎薄弱,收入來源單一,村子一直停留在發展的「慢車道」。
傳統的大田種植模式不能實現旱澇保收,而是靠天吃飯。2018年,美麗鄉村的連片打造為小東山村帶來了發展的機會,在改善村莊環境、打造宜居鄉村的同時,充分考慮村子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打造以盆景為特色的美麗鄉村。這一決定也成為小東山鄉村振興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伴隨著改造提升,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遊客慕名而來,小東山人也從這份熱鬧裡尋到了產業發展的潛力。2018年,村裡成立了合作社,以「公司+農戶」的方式引導村民發展盆景產業,高收益和好政策讓大傢伙有了底氣。「一盆盆景賣四五十元,兩盆就是一分地的收入,真是太好了。」村民井永舉說。
改變的不僅僅是小東山村。近年來,蘭陵縣以產城融合為目標,加大力度開展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及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今年上半年,蘭陵縣對全縣1024個村居開展了農村「五大堆」集中清理整治行動,投入資金2100餘萬元實施道路綠化、圍村林建設和水系綠化工程,義務植樹126萬株,造林14100畝。曾經髒、亂、差的舊面貌,換成了整體通透、整齊有序、乾淨整潔的新容顏。
同時,按照「資金性質不變、管理渠道不變、統籌使用、各司其職、形成合力、各計其功」的原則,蘭陵縣在涉農資金中列出專項資金1.42億元,以「以獎代補」形式用於重點片區村莊硬化、村莊綠化、村莊亮化、村莊美化、整修排水渠、建設景觀節點等村莊村容村貌提升。提升鄉村公路1044公裡,修建戶戶通1732萬平方米,實現所有村通自來水,連片打造會寶湖美麗鄉村示範區。目前蘭陵縣已經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8個、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17個、縣級美麗鄉村示範村90個。一批生態循環農業型、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休閒旅遊型、紅色文化傳承型等內涵豐富、深具山水田園特色的美麗鄉村逐步形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管 斌 通訊員 徐 俠 馮 磊)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