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同志遇到了新問題。」對於2月26日晚坐在直播教室裡為研究生上的新學期第一課,88歲的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教授王越記憶猶新。
為了這門「系統理論與人工系統設計學」,王越從寒假之前就開始備課、更新教案,已經「勝券在握」地定稿了。「後來採取了這種線上教學方式,有些內容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調整了。」
「高屋建瓴,貫通了很多內容!」「結合具體例子來講解系統知識,容易理解,謝謝王老師。」……直播課結束後,學生們在留言區寫下了上課感受。
在這場規模大、範圍廣、程度深的在線教學實踐中,王越和他的學生們是一個縮影。截至5月8日,全國1454所高校開展在線教學,103萬名教師在線開出了107萬門課程,合計1226萬門次課程,參加在線學習的大學生共計1775萬人,合計23億人次。
應對疫情大考,在這場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和全球範圍內的首次實驗中,我國高校如何確保在線教學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從「新鮮感」到教育「新常態」,高校如何應對新挑戰,交上新答卷?
做好保障,提升在線教學能力水平
「同志們,我把自己在網課錄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決方案和心得整理成文,供大家參考。」完成第一次網絡課程彩排後,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郭麗萍在工作群裡,分享了自己的「磕磕絆絆」。這位在團隊中率先摸著石頭過河的53歲教師,在春節前還是一個對網絡教學有點兒犯怵的「菜鳥」。
「教師培訓曾經是最困難的任務。」清華大學在線教學指導專家組組長於歆傑介紹,在確定開展線上教學後,2000餘名春季學期上課的教師中,只有約400人掌握基本的操作,「工具、平臺、環境、資源都是基礎性和保障性的,但是最為關鍵和困難的,毫無疑問是人」。
幫助教師了解掌握在線教學的工作要點,提升一線教師在線教學實操能力,成了保障線上教學與線下課堂實質等效的關鍵。
「很多教師由於是第一次開展在線教學,對新方式會感到緊張和焦慮。」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龔旗煌表示,「首先解決技術問題,確保在線教學能順利開展。然後再逐步增加方法策略培訓,提升在線教學質量。」
北京大學第一時間為教師提供了軟體工具使用等方面的培訓,後期又圍繞創新教學模式、在線教學方法和技巧、教師成功經驗心得等展開培訓。「此外,我們還支持教師通過自學和互動等方式進行學習,並為他們提供優秀的直播觀摩課。」龔旗煌說。
線上教學開始前,西北大學先後組織了10場教師線上教學培訓,並通過微信、QQ群等,分別向教師、學生發送了《線上教學工具使用指南》;山東師範大學化工原理課程團隊發揮集體智慧,利用團隊成員年齡梯隊明顯的優勢,互相補足和增益,實現了全體教師從對網絡教學知之甚少的「新兵」到一專多能的「老兵」的轉變……
「在線教學的根本問題,還是教師能力發展水平的問題。」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郭紹青表示,教師「網際網路+」教學能力發展可以分為起步適應、模仿遷移、熟練融合、研究創新4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教師會表現出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技術素養。
隨著在線教學實踐經驗的豐富和相關培訓的跟進,教師們正在從「菜鳥」變為「行家裡手」,從摸索適應期跨向遷移、融合和創新的新階段。
「從1月底開始準備線上教學,到2月17日正式上課,我們預設了8套方案,學習了五六種軟體,使用了4個平臺。」來自湖北科技學院基礎醫學院免疫學教研室的王希君如數家珍地說,「QQ直播網絡流暢,但沒法做題;學習通功能強大,但是流量太大時會有卡頓……」反覆嘗試後,教研室推出了「課前自主預習+騰訊課堂直播、互動+學習通做作業、補充資料」的教學方案,將各平臺功能有機融合,效果良好。
「在線教學對於多數教師來說既是一種新的嘗試,更是在體驗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的過程。」龔旗煌說。
「從應急『上馬』到主動創新,通過對600餘所高校在線教學質量報告的分析研究發現,超過80%的教師對在線教學抱有信心,並且願意在疫情結束後繼續開展在線教學或混合式教學。」教育部高校教學信息化與教學方法創新教指委副主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徐曉飛說。
調整課程,確保「在線」質量不打折
「上這兩門課並不難,難的是搬到線上後,究竟應該怎麼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教師潘海俊說。
這學期,潘海俊要上「電磁學」和「電動力學」兩門課。仔細比較後,由於「電磁學」所涉數學推導比較少,有很多需要展示的內容和動畫,潘海俊決定以幻燈片講解為主,再輔以寫字板板書;「電動力學」涉及大量公式推導,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時間,他決定以板書講解為主。
「高校的教學活動牽涉複雜。開展線上教學需要對相關工作和全部課程進行詳細分類,匹配線上教學功能,增強線上教學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中央財經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聶建峰說。
為確定合適的線上教學課程方案,福建醫科大學對課程重新進行分類,將傳統面授型課程用合適的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替代;沒有合適在線資源的,則通過教師直播、錄播方式授課;制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方案,擬定學生返校後重點強化的操作技能。武漢大學用分類指導強化課程質量,重點抓公共基礎課程和大類平臺課,協調教師成立課程組;對於一些選修課程,則鼓勵教師進行研討交流等……
確定課程的授課和組織方式後,如何高質量完成在線教學具體活動?
天津大學醫學部教師李曉紅結合學生需求,提出了「人文素養、技能訓練、醫患溝通、診療觀摩、科研思維、社區醫療和公共衛生」7大授課模塊,並採用「課前預習、課中緊跟、課後心得、作業反饋」4個環節的閉環教學方式。用轉盤代替雕塑臺,用油泥代替陶泥,用麵粉練習揉泥的手法,用雞蛋、橘子等作為內型在上面盤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設計系的教師們因地制宜,側重問題導向與實時互動,在強化引導學習的同時,實行精細化在線設計輔導……
「精細且豐富的教學方案是高質量在線教學的落腳點。」於歆傑表示。
開展實訓課程的線上教學,是「新工科」專業教師們在「停課不停學」期間面臨的共同難題。在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教師創新實驗教學方法,通過為同學郵寄「口袋實驗室」,實現了實驗課程的在線教學;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通信學院自主開發了5G物聯網通信在線仿真實驗,藉助競技模式,讓學生在遊戲化的學習氛圍中完成實驗任務……依託在線教育平臺,各新工科學校發揮專業教學特色,積極創新實驗教學方式,實現了「停課不停學,實驗在線做」。
今年3月17日,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在線上發布《中國5G垂直行業應用案例2020》,「中國慕課大會5G+超遠程虛擬仿真實驗」作為5G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唯一案例入選,中國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案例得到了全球通信行業的認可。
「老師好,我校團隊正加班加點地研究瑞德西韋合成工藝,我非常感動和自豪。但同時也有個疑問,每個企業的合成工藝都是保密的嗎?」
「藥物的合成路線一般大家都能查得到或者想到。但具體的工藝是保密的,各家的反應條件不同,產品質量和效率也會不一樣。」
……
夜深了,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化學課」微信群裡,教師和學生的問答還在進行著。將思政課融合在專業學習中,普遍成為了疫情期間高校開展在線教學的一大特色。
「我們是在培養藥學人才。除了書本知識外,我們希望通過聚焦疫情發展,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增強專業自豪感,傳遞藥學人應有的擔當和使命。」中國藥科大學教師鍾毅說。
南方醫科大學將疫情轉變成鮮活教材,將援鄂教師救治經驗融入教學內容,用抗擊疫情的真實案例詮釋醫者仁心;武漢大學構建醫學生疫情實戰課堂,引導多學科進行疫情教學思考和專項研究,精選一批校內「金課」……
「在當下這個特殊時期,對老師來說,時刻想著要開展高水平教學工作、不辜負學生,就是最好的價值塑造、最好的立德樹人和最好的課程思政。」於歆傑表示,「只要教師努力去設計、去實現、去溝通、去交互,無論做成什麼樣,都會『實質等效』,甚至在價值塑造方面效果會好於傳統的課堂講授。」
明確主體,讓學習行為真正發生
「『00後』在課堂上發言『扭扭捏捏』,但在QQ群和雲課堂上卻非常活躍。」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邵彥濤,在觀察到學生線上發言特點後,充分利用這點,「在線上教學中,通過問題先行來引導教學,既符合網絡教學的特點,也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面對更加有限的時間,居家「散漫」的學習環境,有教師將直播課比作一場「注意力的爭奪戰」。如何讓學生在線上課堂也保持專注?不少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構建「教學共生型」課堂,保證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
「從實施情況來看,北京大學本科課程主要採用直播方式,佔到了課程總數的50%。研究生課程大多為小班課,在線教學方式更加多樣,以直播和研討方式為主。」龔旗煌表示,大學課堂除了教授的講授、學生的傾聽外,更需要教學主體間的互動,「好的大學課堂一定是充滿各種互動交流的」。
在線上教學中,通過網絡工具的助力,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生正在從被動的聽課者成為積極主動的樂享者。
在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教師姜龍的直播課上,他會時不時為學生穿插一些選擇和判斷題,課堂「小測」後,再根據學生們的回答情況進行講解和答疑。「這種方式要比傳統提問的效果好。以前提問時往往只有前排的同學積極回答,後排參與度不高。但是線上答題卡的回答率基本在90%以上,做到了比線下課程更大的覆蓋率。」
有別於輔導課和個人興趣課,網課具有一定的課程標準和規範。除了提倡學生注重自主學習外,各學校和教師通過在線學習過程的管理工具,對學生學習行為生成過程性評價,落實「學」的行為,讓學習真正發生。
「學生需要在規定時間內登錄平臺,點擊學習視頻,並且完成作業,這些學習過程都將被記為平時成績。」最近,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的教師陸超正在上「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這門課,他先在超星學習通上傳知識點視頻,再通過直播授課將點狀知識串聯成面,藉助課前預習、課中講解和課後複習三步走,陸超實現了對學生學習行為的立體管理。
回看網課查漏補缺,進行課外閱讀,完成學習打卡……這段時期,蘇州大學文學院2018級學生張嘉琳每晚都會打開線上直播進入雲端自習室。該學院團委書記胡萱介紹道,雲端自習室運行以來,最高在線量達837人次,總人氣值累計達到12204人次。
「除了師生互動外,還應該關注生生之間的交流。」華中師範大學通過開展「學習充能打卡計劃」等活動,引導和鼓勵學生在網絡學習期間加強自我管理、高效自主學習;不少學校引導學生成立自主學習小組,互相激勵共同成長……
「進入線上『教室』學習是每天最期待的事,線上教學新鮮、親切、系統、合理,視頻直播、互動、彈幕、答題等教學形式多元、魅力無窮。」天津大學2018級學生張青青說。
「根據我們的研究,就課堂教學這一部分而言,線上教學已經基本上做到了與傳統課堂實質等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石中英介紹,根據《清華大學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階段性研究報告》,由於在線教育的便利性和師生雙方的高度投入,在線課堂的到課率提高明顯,師生互動更加充分。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在線教學正在讓高校課堂從滿堂灌的「單聲道」轉變為互動式的「雙聲道」,促使教師強化課堂設計,引導學生探究式與個性化學習,從單純的知識傳遞向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轉變。疫情期間的這場在線教學實踐,推動了從「教師中心」到「學生中心」的轉變。
創新管理,用實招確保教學質量
「對課程定位講述得很清楚,錄像畫面清晰美觀。」「課堂把握得非常好,與學生有互動,能根據學生需求對教學進度進行調整。」任課老師需要注意一下上下課時間。」……在華中師範大學督導聽課記錄建議匯總表上,教學督導詳細記載了每門直播線上課程的記錄。
教學活動從實體走向虛擬,從線下走向雲端,但教學監督和教學考核不能缺位。
院校兩級教學督導全面下沉,深入虛擬課堂的各校區各課堂巡視、聽課;為每位督導專家確定對應負責的院系,敦促、協助教師進行網絡授課……早在2月3日網上教學工作籌備階段,武漢大學教學督導團就明確了在線巡視工作的重點:了解師生線上教學困難和效果,及時提出優化建議。
聚焦教學質量,各校通過完善線上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實現對技術保障、教師和學生等多維度的質量調查、評估和反饋工作。
廣東工業大學提出「每一名同學都是線上教學督導員,及時反饋課堂教學情況」,通過完善教學質量反饋平臺,組織學生在每一次課後通過系統和微信公眾號及時進行「課堂評價」,學校能及時掌握和了解每一節課的線上授課及學生學習情況,確保線上教學質量;東南大學探索構建「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全面評價」的線上教學質量監控保障體系,在校院(系)管理層面、教師層面和學生層面三個維度,實現質量管控的全員參與、有機互動,形成了「計劃—運行—控制—反饋—改進」的質量管理閉環……
「在線教學的一個突出優勢就是能夠通過平臺記錄下所有的教學過程。」龔旗煌表示,網絡技術為在線教育質量的實時跟進、反饋提供了重要助力。
西南交通大學開發線上教學信息採集平臺,任課教師以教學班為單位,將線上教學方式、課程資源、平均到課率等線上課程信息進行實時採集和發布,在掌握線上教學情況的前提下,及時調整線上教學策略;廈門大學定期開展師生問卷調查,第一周聚焦保障服務和技術穩定,隨後聚焦學生和教師的線上學習、教學體驗,通過數據分析總結教學規律,開展線上教學質量保障研究……
「疫情防控期間的大規模在線教學對各高校而言都是前所未遇的特殊情況,對高校治理能力提出了考驗。」徐曉飛表示,在線教育實踐使高校治理效能得到了充分發揮和極大提升。
為了保障線上教學質量,除了教學督導外,各高校普遍成立了在線教學領導小組、工作小組、院校兩級在線教學專家組和在線教學技術保障組等團隊,保障線上教學工作穩定有序開展。
汕頭大學各級教學管理部門全員上線巡課巡教巡學,學校成立「學院骨幹教師+網絡技術指導員+在線平臺專家」的在線教學輔導團隊,實時為教師提供在線教學指導和技術服務。廈門大學抽調校院兩級技術人員成立技術服務保障工作組,實行網格化矩陣式管理,實現每個學院、每位教師技術支持全覆蓋;建立24個技術支持與保障群,24小時實時線上解答問題。通過志願者招募,西北大學建起一支由778名學生組成的龐大「後援軍」,在統一培訓後為全校師生的在線教學提供技術指導和協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受疫情影響,目前全球已有191個國家關閉學校,超過15億名學生無法返校學習。從課堂到線上,變化幾乎在一夜之間發生。
當前,中國開展的在線教學實踐不僅穩住了武漢、湖北和全國高校,還為全球提供著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3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採用中國做法向全球發布了遠程教學解決方案,依據影響範圍廣泛、用戶基礎強大等標準,推薦了世界範圍內可免費獲取的27個學習應用程式和平臺,中國教育部在疫情期間推薦使用的課程平臺愛課程網、阿里釘釘、藍墨雲班課入選,為全球學習者免費提供在線教學服務。
吳巖表示,從「新鮮感」到「新常態」,高等教育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退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今後,高等教育要抓住機遇、主動求變,充分運用疫情期間掀起的改變了教、改變了學、改變了管理、改變了教育形態的「學習革命」,紮實推動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革命」,凝練並廣泛傳播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在線教育主張,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中國教育報》2020年06月0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