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是根據體育歷史中著名的傳奇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籃球決賽中,前蘇聯籃球隊打敗了保持了36年全勝紀錄的美國隊的傳奇故事。
因為當時在「美蘇冷戰」的時代背景下,比賽的輸贏甚至關乎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而締造這段傳奇的幕後功臣,就是蘇聯當時的教練加蘭任。
在決賽結束前三秒鐘,美國隊以一分優勢領先。於是美國隊都已經開始提前慶祝比賽的勝利了,因為他們相信比賽結果已成定局,但是萬萬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一位來自蘇聯的不知名籃球教練,率領著艱難、困苦、貧窮中的蘇聯國家隊,在決賽結束前三秒鐘發生了巨大的逆轉,打敗了沒有在奧運會中品嘗過一次敗績的美國隊時,當比賽結果一出整個籃球歷史都發生了改變。
這部電影在2017年上映於俄羅斯的《絕殺慕尼黑》,2019年6月13日引入內地,豆瓣評分8.3。在這部電影中,我不僅看到了頑強的體育精神、熱血的運動健將:更看到了愛國精神。
這部影片中打動我的點有很多,前蘇聯籃球隊他們克服了重重的困難,隊員薩沙患有心臟病、扎爾的近視眼、從最初的的別人不信任甚至自己也不會相信自己能贏,通過教練加蘭任的指揮、訓練、堅持,使這支戰鬥民族隊伍一次次的變強,最終在德國慕尼黑的奧運會籃球比賽中,在最後三秒創下了一個傳奇。
因此,不要輕言放棄,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看到電影末尾,前蘇聯籃球隊贏得了比賽。在休息室中,薩沙說了一句話:「其實我們,是為祖國而戰。」讓人潸然淚下。
從孩子的出生,父母就會教導一定要愛國: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到了學校老師會教孩子愛國:走出學校,不在會有人去教愛國:不會有人去問那個孩子什麼是愛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麼?但愛國這兩個字早已深深地刻在我們的心中。
曾經我也會懷疑,愛國到底是嘴上說說還是要付諸行動,要如何行動?
後來,我漸漸地明白了愛國一直在我們的靈魂中。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就像我們可以承認我們的國家在哪些地方還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但是誰敢說我的國家的壞話。別看我平時跟陌生人表現得很文靜,但在這個時候我都要懟他幾句。有時也會感到這種感覺莫名其妙,但是沒辦法,誰讓我是中國人,我有中國魂。
看《絕殺慕尼黑》這部電影時,我被前蘇聯籃球隊深深感動,但我不禁想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香港回歸時我們為了一秒鐘與英國爭論不休,絲毫不讓;中國申奧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時間22:00,萬眾矚目的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終於在莫斯科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中揭曉等等。
現在的俄羅斯總被我們成為「戰鬥民族」,因為他們骨子裡的那股勁;但中國何嘗不是呢?從百年滄桑到民族復興,別的國家永遠不會懂這一步步我們邁得多麼辛苦,前輩們犧牲了多少才有了今天的我們。
今天的中國不再是從前的中國,今天的你也不再是昨天的你。每當我和我的外國朋友聊天時,他們總會向我發射一個暗號:中國真好,中國人真奶思。我在手機應用上和外國人聊天,他們幾乎都會說幾句中文,還有許多朋友讓我教他們中文。
在那個當下,我回顧了中國歷史,笑了一笑。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多麼的幸福、多麼的自豪又有多麼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