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什麼吃的最能代表重慶的話,那肯定非「重慶火鍋」莫屬了。
重慶被稱作「中國火鍋之都」,在其它城市生意非常好的火鍋店,一般都打著重慶的招牌。
重慶比較出名的火鍋品牌有:秦媽、德莊、小天鵝、洞子老火鍋、橋頭等等,但是重慶本地人卻很少去吃這種招牌已經很響的火鍋。
重慶最受本地人歡迎的火鍋其實是深藏在大街小巷之中的老火鍋,環境一般不太好,名字也取得土裡吧唧的,比如渝宗、曉宇、莽子、趙二、礦火鍋等等。
老火鍋以厚味重油著稱,非常注重「麻」與「辣」的結合,老油的味道濃鬱,鍋底的花椒味辣味飄香撲鼻。
▲鴛鴦鍋分為這兩種,但下面這種現在更為常見,因為紅湯更多一點,重慶本地人真的很少吃鴛鴦鍋。
▲很多火鍋店都會加上這個格子,方便大家燙菜、找菜。其實本地人更喜歡不要格子,在一個大鍋裡面撈才有樂趣,有些時候意外找到其他人燙的菜就要找到寶一樣。
曾有好吃狗列出了這重慶火鍋50強,外地的朋友按圖索驥即可。
除此以外,我個人覺得南山火鍋一條街是不錯的選擇,就是價格偏高了點。
如果你要問,看了你說這麼多,究竟怎樣的火鍋才叫好吃呢?在重慶人的心目中,只要毛肚好吃了,這火鍋才算得上好吃。毛肚幾乎是重慶人衡量火鍋好吃與否的唯一標準!
記住,一定要點鮮毛肚,最好是屠場毛肚!
鮮毛肚下鍋猛火只燙十幾秒,要脆才好吃,燙久了就綿了,不好吃。
有好吃狗總結出了毛肚的燙法——「七上八下法」,就是夾著毛肚放進鍋裡提起七次,放下八次,這時的毛肚質地最好,吃起來嫩脆爽口。
相信很多外地的朋友認識重慶小面是從央視名為《嘿!小面》的紀錄片開始的。
「一碗小面,它的麻辣鮮香裡,攪拌著一個城市的生活作料;它的熱氣蒸騰裡,上演著無數重慶人跌宕起伏的一生。「
如果說重慶火鍋代表了重慶美食的話,但重慶小面才真的融入到了每一個山城百姓的生活中,它比火鍋更普及,比火鍋更親民。
狹義上,小面是指以蔥蒜醬醋辣椒調味的麻辣素麵。而在老重慶的話語體系中,即使加入牛肉炸醬,排骨等豪華澆頭的麵條也稱作小面,如:牛肉麵、肥腸面、豌豆炸醬麵等。
但要體驗最地道的重慶小面,那一定是素麵。
其實重慶路邊隨便找一家小麵攤兒,味道都不會太差,太差的生意根本做不走,因為這可是重慶人每天要吃的東西啊,留下來的店都是經過挑剔的重慶人口感檢驗的。
衡量重慶小面好吃與否的唯一標準就是作料。
我個人的感受,一碗小面要好吃,首先辣椒必須要香,要有回味兒,不能幹辣;其次才是麵條是否勁道,澆頭是否有味兒,配菜是否清香等到。
當然,好的澆頭也是重慶名小面的招牌,比如眼鏡牛肉麵的牛肉吃起來絕對巴適,半天豬耳朵面的豬耳朵薄如蟬翼,花市碗雜麵的碗雜油而不膩。
小面家族品種豐富,富於變化,形成個人定製口味。比如,要求店家「幹熘」(少水乾拌麵)、「提黃」(麵條偏生硬)、「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油辣子)等等。
也可要求店家採用不同粗細、形狀的面身,如「細面」、「韭菜葉」、「寬面」一般店都有這三種面身。還可以要求店家增加或者減少某種特定調料,如:「少辣」、「重辣」、「不要蒜」等等。
小面家族中的代表:豌雜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江湖菜。
重慶自古就是碼頭,我覺得什麼巴文化、陪都文化都不足以代表重慶,最能代表重慶的應該是碼頭文化。
碼頭文化的起因或許是為了抱團發展,更好地在嚴苛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推杯換盞、兩肋插刀的江湖義氣是最初的文化血脈,但這樣的碼頭文化成就了重慶人的豪爽耿直,而江湖菜也如重慶人的豪爽一樣簡單直接。
所謂江湖菜,用烹飪專家的話來說,是指相對於正宗菜而言的菜式。
它植根於民間,從一種菜係為基礎,師承多家,不拘常法地重複烹飪、複合調味、中菜西做、老菜新做、北料南烹,看似無心,實乃妙手天成,從而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大把的辣椒和花椒,追求的就是一個刺激辛辣。風格也非常粗獷,桌子大,碗也非常大,分量足,看著都賞心悅目。似乎重慶的許多美食都可以歸於江湖菜,比如泉水雞、郵亭鯽魚等。
有網友總結了江湖菜的特點,我表示非常贊同,轉帖如下:
江湖菜最大的特點是"土","粗","雜"。
"土",是指江湖菜都具有色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有的江湖菜始於路邊小店,甚至村夫漁姑之手,有好吃之人偶然尋得之後,相互神侃,你媒我我媒你,大家蜂擁而至,最終揚名四方。
"粗",是指並豢菜具有粗獷豪放的氣質,在烹調上不拘常法,在形式上不拘小節,大把撒辣椒,大瓢加花椒,大口喝酒,大口啖肉,不為別的,只求刺激只為飽口福。
"雜",是指江湖菜具有兼收並蓄的"雜交"手法,用各種不同的烹調技巧,使做出來的菜讓人感到似曾相識,又弄不清路數,既讓人匪夷所思,又讓人拍案稱絕。像我原來在小洞天吃的"魚頭抄手",是在用花鰱魚頭熬的湯中煮入小抄手,菜乎?主食乎?誰也說不清。
本地江湖菜推薦,因為店鋪實在太多,僅供參考。個人推薦的店有:飯江湖、易老頭三樣菜、下飯菜、老灶房鄉村菜、讓鴨腦殼飛。
江湖菜的菜品非常多,我只推薦幾個喜歡的菜品,幾乎是每家江湖菜都有的。
不過吃江湖菜的時候一定要喝「山城啤酒」,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談笑,亂劈柴划起,龍門陣擺起,那才是江湖菜的正宗吃法:
尖椒雞(兔)、辣子雞
大刀回鍋肉
香辣蝦( 蟹)
幹燒耗兒魚
水煮魚
魚香肉絲
其實毛血旺也是重慶的江湖菜,之所以把它單獨拿出來說,是因為它是重慶江湖菜的鼻祖。
「毛」是重慶方言,就是粗獷,馬虎的意思,菜品以毛肚百葉等雜碎為主料,所以「毛血旺」菜名廣為流傳。毛血旺以鴨血為製作主料,烹飪技巧以煮菜為主,口味屬於麻辣味。
雖然大部分的重慶餐館都吃得到這道菜,但是好吃與否,還是取決於是否麻辣鮮香。
其實毛血旺可以說是火鍋的簡化版,能煮火鍋的菜都可以一股腦全煮進毛血旺中,當然毛肚與鴨血在其中也起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單獨推薦的店似乎沒有,因為我也談不上哪家最正宗。
古鎮雞雜,一般打著「黔江古鎮雞雜」的旗號,總體做法還是重慶江湖菜的方法,運用土家烹飪方式,用雞腸、雞肝、雞心、雞郡肝等雞內臟為原料,把雞雜切成薄片,輔以土豆塊、尖頭泡椒、鮮蔥、洋蔥等烹製而成,口味麻辣兼備,色鮮味美,醇香可口。
與毛血旺一樣,古鎮雞雜也是一道可以在重慶隨處吃到的美食,但是似乎也沒有單獨值得推薦的店。
比較集中的話,可以去磁器口嘗試一下,幾乎一條街都是吃古鎮雞雜的,價格也比較公道。
重慶人對雞很是鍾情,泉水雞、燒雞公、梁山雞、柴火雞、黃燜雞……在重慶都深受吃貨歡迎。
應該都算是火鍋細分出來的一個分支,據說燒雞公原來就是因為用火鍋底料煮雞而誕生的。
總結這些雞的特點,我覺得應該是:麻辣鮮香,雞肉嫩糯,回味無窮。
我著重介紹一下李子壩梁山雞吧。
李子壩梁山雞的雞肉口感食之糯香滑嫩,不上火不燥辣,入味徹底,又麻又辣,又不麻不辣,吃不膩、吃不厭。在眾多的重慶菜中,不算辣,屬於比較溫和的了。
梁山雞能火還跟老闆豪爽的經營風格有關。
它最著名的宣傳口號就是這句「缺斤少兩死全家」。
還有很多更拽的傳聞,什麼味道不好直接倒掉;不是手機預定不接待;中午食客4人以下不接待等等。
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傳聞,更是滋長了李子壩梁山雞的江湖氣,帶有幾分重慶的傳奇色彩,體現了重慶人豪爽不假打的特點。
酸辣粉和小面一樣,也是重慶非常地道的一道小吃,味以突出酸辣為主而得名。
好的酸辣粉,就如其名,必定是酸辣爽口的。重慶的酸辣粉名店有:好又來酸辣粉、趙大妹兒酸辣粉、老農民酸辣粉等。其實在重慶路邊,只要是有人排隊的酸辣粉,味道都不差。
當然重慶的美食不止我上面介紹的這些,總結重慶美食的特點了,對的,就是兩個字:麻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