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餘小河教授在醴陵市婦幼計生服務中心現場看診。
紅網時刻記者 何超 通訊員 陳君 萬科林 醴陵報導
1月9日,清晨6點的長沙街頭,漆黑寒冷。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湘雅鄉情·專家醴陵行」專家團的教授們來不及細細品味周末的早餐,便坐車匆匆趕往醴陵,只為準時出現在醴陵醫院的診室裡,為患者診療。這樣的場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近5年來,「湘雅鄉情·專家醴陵行」活動惠及群眾7.6萬餘人,直接為群眾減少醫療費用3200萬元,專家紅利直接惠及基層民生。
走,到基層去,「組團」到群眾中去!以「湘雅鄉情·專家醴陵行」活動為原點,醴陵科技專家服務團服務領域在工業、農業、醫衛、文化等領域不斷拓展,近兩年,醴陵引進柔性人才2434人,其中科技專家服務團有近500人。他們跋山涉水,開展技術指導、培訓服務和醫療救助等等,汗水灑向基層角落。
近年來,醴陵市以科技服務「大體系」,打開了民生實事「小切口」。醴陵科技專家服務團服務基層民生一線,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專家服務不再是「高大上」的遙不可及,他們在醴陵基層,在田間地頭,在每一個群眾需要的地方!
領域分團,專家下沉基層「為初心」
2020年5月初,醴陵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深入企業一線調研時了解到,當前,基層企業缺少柔性引才平臺,需要更多一線專家助力。「群眾有所需,政府有所應。」醴陵市第一時間搭建「組團式柔性引才」平臺,發布柔性人才需求目錄128人,與7個省級學會組織籤訂服務協議,引進一批貼合醴陵實際需求的科技人才,服務於醴陵市165家企事業單位,將產業、資源、服務帶去農村,帶向基層。
「科技服務要以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初心,既要服務產業創新發展,更要服務民生基本需求,讓科技服務範圍更廣、惠及群眾更多,引導更多科技服務資源下沉。」醴陵市副市長、科技專家服務團團長唐寧說道。
專家來基層,怎樣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作用呢?醴陵市以科技專家服務團為抓手,採取「領域分團」的方式,實現「人才共享」,綜合考慮專家意願、專業方向、用人單位需求等因素,精準對接民生與產業發展,在工業、農業、醫衛、教育、文化5個領域分別成立專家服務團,引導科技人才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下沉基層、普惠群眾。
專家下基層,實現由「名醫」到「民醫」的轉變,帶動優質醫療資源和人才資源下沉。在省城「一號難求」的張滌等專家相繼在醴陵設立工作室,2020年,醴陵已建成9所名醫工作室,載體由湘雅醫院擴至15家省、市重點醫院,內容升級至學科建設,陣地延伸至鄉鎮衛生院,活動向制度化、常態化發展,有效破解群眾看病就醫難題。
「4年多前的我們,第一次做腮腺全切+面神經解剖術,為在教授指導下找到面神經而興奮不已。現在的我們,自己單獨做腮腺腫瘤術時,輕鬆找出並解剖面神經已是家常便飯。是『湘雅鄉情』專家教授們的指導,讓我們的專業技能得到極大提升。」醴陵市中醫院醫生雷小青由衷地說道。為基層培養一批「帶不走」的人才專家隊伍,醴陵科技專家服務團還通過現場培訓教學、選派後備人才跟班學習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著名出版人、傳媒人、作家、評論家龔曙光、魯迅文學家獲得者鮑爾吉·原野在淥江書院講學。
精準對接,服務民生產業「惠群眾」
2020年,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回歸醴陵,醴陵市與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崑山)智能裝備研究院建立合作機制,引進人才、技術支持醴陵陶瓷裝備事業發展,崑山智能裝備研究院院長房靈申等11位專家加入工業專家服務團,共同開展陶瓷智能裝備項目研發,推進醴陵陶瓷產業升級發展。去年,醴陵工業專家服務團100名專家服務40家工業企業,達成合作項目33個。截至2020年底,醴陵社會研發經費投入9.13億元,增長13.8%;財政科技投入2.33億元,增長0.67%;技術合同交易額達6.63億元。
在醴陵,科技專家服務團不僅服務產業發展,還助力群眾「精神家園」建設。
淥江書院,弦歌不絕。2020年8月,淥江講壇·建宸大課堂活動啟動,邀請著名出版人、傳媒人、作家、評論家龔曙光、省作協主席王躍文、魯迅文學家獲得者鮑爾吉·原野等社會各界重量級專家和學者赴醴陵講學,並聘請7位專家學者擔任淥江書院客座教授,加快「書香醴陵」建設。目前,已開展10場講學,網絡直播瀏覽超過1000萬人次,極大地提高了醴陵文化「軟實力」。
下階段,醴陵市計劃邀請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名校的醴籍學子和醴籍在外知名人士,組建「夢想助跑團」,利用寒暑假回鄉期間,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巡迴宣講,讓更多的普通孩子,看到遠方的光亮,滿足群眾對文化教育方面的民生需求。
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陳文超教授一行指導玻璃椒選種取樣。
根植泥土,助力強農富農「大夢想」
醴陵玻璃椒是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醴陵明月鎮玻璃椒種植基地也成了醴陵科技專家服務團重點指導的「試驗田」。2019年2月20日,種植大戶王政種植的玻璃椒,在科技特派員指導下實現「越冬」栽培,由原先的一季種植變為兩季,提高了效率。2020年,醴陵玻璃椒種植面積達1.5萬畝,實現總產值1.2億元,種植農戶純收入3000萬元以上,比2019年增長50%。
「我們有一個『大夢想』,讓手機變身『新農具』,讓我們的生活更富裕、更美好。」1月6日,在醴陵市茶山鎮長沙嶺社區居委會內,醴陵市高素質農民直播帶貨主播培訓班的100餘名學員在專家的指導下,為自己的農產品代言,進行直播帶貨主播PK賽。
根植泥土,助力鄉村振興。醴陵市農業專家服務團有專家110名,服務於74家農業企業和貧困村,藉助直播經濟的新勢態,開展「村播帶貨」科技服務工作,將種養大戶、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人員等培養成為「帶貨達人」,共計培訓330餘人;組建醴陵市農學會、茶葉專業技術協會,邀請專家來醴授課30餘場次、培訓農民逾千人。
創新機制,讓人才服務基層「長流水」
「作為醴陵在外的『遊子』,覺得這是一種特別大的尊重和認可,很溫暖,很貼心,讓我們很有歸屬感,這也更堅定了我們為家鄉做貢獻的決心。」2020年國慶期間,中南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劉建華回到家鄉醴陵,首次使用「人才綠卡」,她感慨不已。
近年來,醴陵市著力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出臺10條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兌現各類科技創新人才政策獎勵1921萬元。2019年9月,醴陵成為湖南首個推行電子「人才綠卡」的縣級城市,在旅遊、購物、醫療、政務等10個方面,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和方便快捷、運行高效的生活服務;同時,醴陵市還為科技專家人才服務開通「綠色通道」,對積極支持試點的重點企業和柔性人才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扶持發展,建立了一套科技服務制度體系,讓專家服務基層「長流水、不斷線」。
把根深深扎進人民群眾之中,科技智慧之光閃耀瓷城。在醴陵科技服務專家團「最強大腦」的助力下,2020年,醴陵市被評為「中國創新百強縣(市)、」「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掀起了科技服務民生,助推區域經濟發展的新高潮。專家在基層,捧著的是一顆服務基層群眾的初心;基層有專家,唱響的是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