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益謙最終沒能成就「中國第六家上市保險公司」。
天茂集團一紙公告,終止了醞釀九個月的「吸收合併國華人壽」方案。
天茂集團實控人劉益謙廣為人知始於2014年,這位上海灘資本大佬以2.8億港元拍下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並用其喝了杯茶,這使其受到不同觀點的侵襲。「炫富、洗錢、無知」的評論紛至沓來。
有人專門建了一個「劉益謙吧」,在上面曬來路不明的古董文玩,每條都加一句話:這個東西劉老能看得上嗎?
劉益謙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人。其一生投機,在金融與資本中橫跳,制度的短板是其暴富的良機,他卻不似一般的金融大鱷一樣低調,他宣稱自己的第一桶金沒有原罪,不夢想一夜暴富,卻從來不放過每一次暴富的機會。
01
重組國華人壽擱淺
在劉益謙的藏品中,雞缸杯的價值可能連前五都排不上。
2014年11月,劉益謙以3.48億港元拍下一幅有600年歷史的絲繡唐卡;2015年3月,劉益謙以1.8億港元拍下一套明朝鄭和手書佛經。僅在2019年春季,劉益謙就花了約2.54億元「淘」了兩件清朝瓷器,一件乾隆年間的寶座,一件東周玉佩。
劉益謙曾自述,每年搞收藏的花費在10億~20億之間。
劉成名已久,素有「資本獵豹」「股市大鱷」「法人股大王」的別稱,金融版圖覆蓋投資、保險、證券。
上市公司天茂集團是其資本版圖中的重要一子,天茂集團的主要資產是控股51%的子公司國華人壽。
2020年5月,上海,國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國華人壽2019年總規模保費539.72億元,其營業收入佔天茂集團合併報表總收入的97.58%,淨利潤22.16億元,同比增長7.82%,業績不錯。
5月26日晚,天茂集團發布公告稱,將終止吸收合併其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並募資的重組事項。
這意味著劉益謙推動「中國第六家保險公司上市」的計劃宣告流產,該計劃已正式啟動了九個月。
2019年8月12日晚,天茂集團總共發布了兩則公告。
第一份公告是將持有了15年的安盛天平的股權悉數轉讓給安盛集團。
這意味著劉益謙放棄了在保險領域「一財一壽」的資本布局,主攻壽險。
第二份公告是「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暨關聯交易停牌」,擬通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或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結合其他多種支付方式,收購國華人壽除天茂集團外其餘六家股東手裡的國華人壽股份。
天茂集團持股國華人壽51%股份,其餘六家股東為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國資。
如重組成功,國華人壽將徹底裝入天茂集團的上市殼中,國華人壽就會成為繼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之後在A股上市的第六家險企。
藉此,天茂集團估值有望大幅上升。
公告發出後,劉益謙在發朋友圈感慨:「入主天茂19年,付出心血煩惱,今改頭換面,努力成為第六家保險上市公司。」
天茂集團見證了劉益謙在保險領域的徵伐。
2006年7月湖北百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天茂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劉益謙旗下的新理益集團殺入天茂集團成為控股股東。2007年11月,由天茂集團主導發起設立國華人壽,持股19.99%。
其後,天茂集團不斷對國華人壽增資,逐漸成為其控股股東,並且開始逐步剝離其化工資產。
2016年7月,天茂集團欲聯合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對國華人壽進行同比例增資95億元。同時天茂集團公告由「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變更成「保險業」。
但此計劃一直未獲批,直到兩年後的2018年12月,天茂集團重新攜手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資管三家湖北國資股東,替換原來的三家,才最終獲批。
四家增資總額95億元,超過國華人壽自成立以來股東資本總投入80億元的水平,為推動國華人壽最終上市做準備。
但最終醞釀許久的曲線上市還是沒有成功。
失敗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時隔9個月,天茂集團的股價跌的太多,交易雙方根本沒辦法在原來的價碼上進行交易。
5月26日的國華人壽公告中稱:「由於外部資本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交易對方對本次重組的股份發行價、國華人壽的估值等核心條款,無法在原定計劃時間內達成一致。」
這個買賣現在搞成這樣確實難辦。
2019年8月12日天茂集團發布重組公告當日,股價為7.01元,到了2020年5月28日,天茂集團收盤價為4.88元。
天茂集團原本公告的吸收合併價格是6.30元/股,現在股價倒掛約20%,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國資等肯定不願意以遠高於市場價的對價,將國華人壽的股權兌換成天茂集團的股權。
按照2019年8月公布的交易預案,天茂集團 擬通過向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的股東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發行股份、可轉換債券及支付現金,向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國資發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併國華人壽。上市公司為吸收合併方,國華人壽為被吸收合併方。吸收合併完成後海南凱益、上海博永倫、寧波漢晟信、湖北宏泰、武漢地產、江岸國資將成為吸收合併後存續上市公司的股東。
外界普遍認為,劉益謙此舉是在為國華人壽的6個外部股東提供上市套現的退出渠道。
本來是一場皆大歡喜的資本盛宴,卻被天茂集團不爭氣的股價耽誤了。 這一來二去雙方都有心理落差,湖北國資三兄弟若做這虧本生意,落得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嫌疑就比較難辦了。
重組國華人壽擱淺,這對於在資本路途上一直順風順水的劉益謙來說無疑是一種打擊。
02
」資本獵豹「是怎麼煉成的?
「法人股大王」「定增大王」「資本獵豹」,這些別稱一一對應著劉益謙在中國金融圈叱吒風雲的瞬間。
劉益謙在資本市場翻雲覆雨完成財富積累時,大多數中國人可能剛剛學會炒股。
這是一個聰穎的投機家,上世紀80年代,初中沒畢業的劉益謙幫舅舅做皮具生意,手工做1個人造革手提包可以掙1塊錢。
那時候劉益謙就懂「投機」:生意紅火後,劉益謙把生意外包給別人做。後來在採訪中劉回憶這段經歷「每天賺100多塊不在話下」。
這收入放到現在也妥妥超過6億人,當同學都去上高中時,已經是萬元戶的劉益謙決定去掙錢。
在進貨途中發現了計程車生意的巨大需求,劉益謙在1984年花6000多元考了駕照,買了兩輛車,和哥哥做起了計程車生意。
從上海十六鋪到碼頭,3公裡收50~60塊。
劉益謙真正的第一桶金確實沒什麼問題,但也不是常人所能碰到的機會。
1990年代的豫園商場
1990年豫園商場發行原始股,劉益謙當時在豫園商場有個門面鋪子,就花了10000元認購了100股原始股。1年後豫園股票上市成為國內商業第一股,股價一度衝上萬元,劉益謙成功地在高點拋出,套現100萬。
豫園股票是中國股市的開端,也是一個奇蹟,和其一起上市的還有7隻股票,俗稱「老八股」。「老八股」大部分屬於製造業,只有豫園商場的主營業務是商業。商場的員工每人被分了兩股,後來都成了萬元戶。
「中國第一股民」楊懷定也是靠著100股豫園商場的股票,直接成為當時的百萬富翁。
賺到100萬時,劉益謙剛28歲。
那確實是個遍地都是機會的時代。隨後倒賣認購證,捲入「327國債」大戰,劉益謙伴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從出生到荒蠻,再到成長,不僅積攢了財富,投機之道也不斷精進。最終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金礦——法人股。
中國股市在逐漸規範化、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遺留下不少機會。法人股是其中之一。
法人股是指:「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資產,向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流通股權部分投資所形成的股份。」
彼時法人股主要有兩種流通方式:一是適合於大宗交易的協議轉讓,一種是適合於小規模的拍賣。由於其流通性受限,所以市場交易價格要低於正常股票。
2000年86起大宗法人股轉讓案例中,法人股每股平均淨資產為1.80元,每股轉讓平均價格為2.4元。同期A股平均市場價格卻高達18.44元。
由於法人股的特性,以及後續政策的不確定性,法人股成為了市場炒作的對象。
看多者認為,政策的風向預示著後續法人股將會與A股並軌,能夠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入主上市公司,存在巨大套利空間。
看空者則厭惡法人股不便利的流通性。
劉益謙則是堅定的法人股看多者。
「全世界股票沒有流通和不流通的區別,中國的法人股最終是要流通,早晚都要解決。我看到它的差價,看到它的風險邊際。」劉益謙後來回憶稱。
2000年初,劉益謙成立了上海新理益投資公司專門用來炒作法人股,很快就成為法人股市場大玩家。
2000年10月13日,新理益通過競拍方式獲得瓊能源952萬股法人股,成為其第三大股東。在隨後一年多的時間內,新理益以受讓或競拍的方式先後進入北大車行、河北華玉、百科藥業、安琪酵母、威達醫械等上市公司的股東行列。
這是個能賺大錢的好生意。2000年9月,一位投資者將申能股份法人轉配股以3.2元的價格轉讓給劉益謙。僅僅兩個月後,轉配股迎來政策東風,可以上市流通,劉益謙最終以每股21元的價格賣掉,兩個月時間收益近7倍。
在2005年轟轟烈烈的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轉讓實施細則正式實施,法人股的流通性獲得極大改善,劉益謙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豐收。
「法人股炒作」成為歷史遺珠之後,劉益謙又開發了一個新大陸:定增。
03
趨勢難控,但劉益謙依舊富有
從國債到法人股,劉益謙的操作手法不外乎是高拋低吸的眼光比拼。到了定增時期,劉益謙已經成為熟練運用財技的資本高手。
定增其實和私募性質差不多,上市公司因為缺錢,或者想圈錢了,向一群特定土豪發行債券或股票等投資產品。
由於來錢快,定增發行的股票一般都比市價低,且會有鎖定期,政策的規定是:發行價不得低於市價的80%。
劉益謙的定增集中在2009年,這一年劉益謙以個人名義參與了東方電氣、保利地產、金地集團、首開股份、華電國際、浦發銀行、高鴻股份等7家公司的增發,此外其通過實際控制的上海諾達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16.8億元獲得京東方A定增的7億股。累計耗資61.16億元。
這61.16億元中,只有一部分是劉益謙的本金,其餘的是靠信託為鎖鏈一步步解開。不過據報導,一部分錢也是來自劉益謙身邊的土豪朋友。
劉益謙主要通過中誠信託和上海國際信託來構築定增鏈條。
具體操作是:每當劉益謙參加完一次定增,其所得的上市公司限售股票就會折價質押給信託公司獲得資金,然後用獲得的資金進入下一家上市公司的定增中,然後再質押。如此以滾雪球的方式連續參與定增。
由於有信託公司的回血,劉益謙就可以用少量的資本撬動海量的資金,獲得上市公司定增的股票。這個鏈條中,只要在信託公司那邊按時還本付息不爆倉,鏈條就不會斷。
更牛的操作是,劉益謙在把股票質押給信託公司之後,還會在自己的信託計劃中出資,成為委託人。這樣就可以對信託資金的使用更具話語權。
2009年9月浦發銀行以16.59元/股的價格,向9個對象總計發行了9.0416億股,劉益謙則是其中唯一一個自然人投資者,認購共花了15億元,鎖定期12個月。
其後劉益謙以11.3934元/股的價格把股票質押給上海國際信託,融資10.45億元。相當於只花了5億。
剩下的資金再去參與其他定增。
在這一環中賺錢的決定性因素其實是:選公司。
定增的風險一般小於二級市場直接買入,但市面上無數公司想定增融錢,定增的價格雖然低於當時股票的市面價格,卻難以確定後續股價的走勢。如果眼光稀碎,定增了一個熊股,再高明的槓桿,也難掙錢。
無論是虧的一塌糊塗的京東方A,還是被低估的浦發銀行,劉益謙選股的眼光都頗為準確,加上定增的資本槓桿,鏈條收益被成倍放大,劉益謙賺的盆滿缽滿,得了個「定增大王」的稱號。
常在河邊走總有溼鞋的時候。在保利地產2009年定向增發中,劉益謙以每股24.12元的價格投入11億元購得4500萬股。
由於地產股暴跌,到了2010年4月28日收盤,保利地產股價已經跌至12.45元,劉益謙最終選擇了認虧出局。
長江證券
劉益謙自稱為「趨勢投資者」,認為自己所賺的都是來自於「趨勢」。
但近年來,趨勢顯然不站在劉益謙身邊。
2015年劉益謙通過新理益集團花了100億元受讓青島海爾持有的14.72%的長江證券股權,成為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此後,劉益謙又通過旗下國華人壽增持長江證券。
據長江證券2020年一季報顯示,長江證券的第一大股東為新理益集團,持股比例為13.38%,國華人壽分紅三號持有長江證券4.38%的股份,二者合計持有長江證券17.76%的股份。
當時買入長江證券時,劉益謙購入價格是14.33元/股,截止6月3日收盤,長江證券的股價為6.23元/股。當初的100億元,已經浮虧超過50億,損失了幾十個雞缸杯。
2015年股災,劉益謙大肆舉牌上市公司,近兩年卻鮮見這隻「資本獵豹」的大動作。他逐漸出清金融產業版圖,只留下嫡系的新理益集團和天茂集團。
劉益謙開始專注於日常買古董開博物館,靠著新理益搞搞投資,算得上高調的人生贏家。
不過看得出來,大佬也缺錢。5月29日和6月2日,天茂集團連續發布兩則新理益的質押公告,新理益和劉益謙已分別質押所屬的58.46%、42.12%比例的天茂集團股份。此外新理益也質押了8.37%的長江證券股份,佔其持有股份的63.56%。
這兩年監管趨嚴,系族資本大鱷都已經沉寂水下。
2019年胡潤百富榜上,劉益謙家族卻依舊以40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中國65位。
縱觀劉益謙的財富脈絡,其實是在抓住機會之後的一層層圈層躍升。
靠著豫園商場的股票積累了第一桶金後,踏入國債,再踏入更高層次的法人股市場,最後再到定增。越往上接觸優質資產的機會越多。
人們常以為賺得越多風險越高,實際上只要不過於貪婪,在更高的圈層中,風險其實逐漸在變小和可控。
投機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變成了投資,投資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變成了立於不敗之地的投資家。
說到底,時運、眼光、魄力,在恰好聚合的時候才是一個人能突破圈層的臨界點,滿懷羨慕的看著前浪劉益謙,後浪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再有這樣的機會。
來源:市界(ID:ishijie2018)
作者:李曙光
編輯:成靜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