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偽的宋江,口口聲聲「替天行道」卻為了私利不擇手段

2021-01-19 陶總說歷史

熟悉《水滸》的人都知道,梁山上108好漢,真正是心甘情願上山的沒有幾個,大部分人都是被宋江、吳用等人使用各種手段走投無路,被逼上山的。

那麼宋江、吳用為了匡人上山所用的手段主要是什麼呢?我們從宋江上到梁山之後的所作所為來看,使用最多的手段是使用各種手段斷其後路,逼人上山。梁山後期來投奔的人尤其是本來在官府中有一席地位之人,本是真心不想入夥,無奈,被斷後路,不得不上山。

首先要說玉麒麟盧俊義,人家本來是北京大名府盧員外,本領高強有萬人不擋之勇且家財萬貫、家有嬌妻。宋江為了日後招安能有在官府中有影響的代表人物,讓吳用、李逵假扮成算命先生和童子通過一首反詩致使盧員外家破人亡,自己還被朝廷通緝,不得已投奔梁山。

同樣的手段還用在了與自己相交多年且救過自己性命的兄弟朱仝身上,朱仝本來只是犯了一點小錯誤,發配至滄州,被知府賞識,留著任前聽用。這本來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結果,而宋江為逼朱仝上山竟然指示李逵刀劈小衙內,徹底斷了兄弟的前程。朱仝雖然是上了山,但是也算是看清了這位兄弟的真正面目,宋江自己曾幾次拒絕晁蓋的入夥邀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是,為什麼現在還這樣對待自己的兄弟呢?

做的最喪心病狂是對秦明和扈三娘,扈家莊本來是聯合祝家莊與梁山為敵,但是扈三娘被捉後,扈家莊便不再助祝家莊對抗梁山。後來梁山攻破了祝家莊,祝彪逃往扈家莊,被扈成派人抓住,要獻給宋江,這本來算是將功贖罪,可是李逵卻殺紅了眼衝到扈家莊裡,殺了扈家莊一門老幼。難道真的是李逵殺紅了眼,一時沒忍住,當然不是,這就是宋江指示李逵這麼幹的,為的就是斷了扈三娘的後路,讓她一心能在梁山,為什麼一定要讓扈三娘留在梁山呢?因為宋江之前在清風寨時答應了王英,幫他娶一門親事,此時出現的扈三娘正好提供了機會。為了幫兄弟娶一門親事,竟然殺人全家,這手段是何等的殘忍卑鄙。

梁山攻打青州受挫,竟然設計讓秦明全家被殺。這樣就算秦明上山,但是,他可能忘記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命的血海深仇嗎?梁山口口聲聲說「替天行道」,難道殺了幾十條無辜人命算是「替天行道」嗎?

這樣的手段使用的太多,小旋風柴進、神醫安道全等遭遇雖沒有以上幾位那麼悲慘,但是,也被宋江設計陷害,後路被斷,不得不上梁山。尤其是柴進,人家本來是一人人敬仰羨慕的貴族,有丹書鐵券護身又是梁山的資助人。

宋江上了梁山之後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號,為了兄弟們的前程著想,提出了「招安」的理念,但是,他們所使用的手段又是那麼的卑劣,必然導致人心不齊,所以梁山的失敗結局是註定的。

相關焦點

  • 李逵是大主角,宋江不再婆婆媽媽,水滸戲中的替天行道有何不同?
    但是,水滸戲中的「替天行道」與《水滸傳》中的「替天行道」還有著一些區別,往細了看,兩者是稍有不同的,但在大方向上,卻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元代水滸戲中,曾經多次提及「替天行道」四個字,比如在《李逵負荊》中,有「杏黃旗上七個字,替天行道救生民」之句;《雙獻功》中有「宋公明替天行道,到今日慶賞開筵」的評價;《還牢末》中有「俺梁山遠近馳名,要替天行道公平」之句……總之,「替天行道」幾乎成了水滸戲中所共有的一個概念
  • 徵方臘前,公孫勝為何離開宋江?他師父羅真人早已暗示答案
    公孫勝為何會在徵方臘之前,選擇離開宋江呢?一種看法是,公孫勝看透了宋江,他認為宋江是個虛偽的人,權欲很重,所以前後兩次離開梁山。其實,宋江雖然坑過秦明、朱仝,但在書中沒那麼虛偽,九天玄女、羅真人、智真長老等人早已說過,他上應天星,替天行道,是忠義之輩。宋江招安大計,也是為了眾兄弟著想。事實上,羅真人得知宋江危險時,還救過宋江。
  • 公孫勝看透宋江,所以選擇離開?不對,答案在羅真人的8句話裡
    一種看法是,公孫勝看透了宋江,他認為宋江是個虛偽的人,權欲很重,所以前後兩次離開梁山。其實,宋江雖然坑過秦明、朱仝,但在書中沒那麼虛偽,九天玄女、羅真人、智真長老等人早已說過,他上應天星,替天行道,是忠義之輩。宋江招安大計,也是為了眾兄弟著想。事實上,羅真人得知宋江危險時,還救過宋江。
  • 就你會替天行道?
    忠義堂開大會,梁山上下都比較忙,有一陣子沒出水泊「替天行道」了。別的好漢尚可,李逵則「口中淡出個鳥來」。
  • 宋江的幾個側面,面面俱到才是一個立體的宋江形象
    在小說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宋江使銀子的場景,閻婆的丈夫閻公死了,無錢安葬,在王婆的指引下找到了宋江,宋江二話不說就給閻公置辦了棺材,為了幫助閻家把喪事辦好,他還另外給了十兩銀子,讓她們操辦喪事。表面上來看宋江仗義、講究,救人於危難之中。實際上宋江的作為不過是收買人心而已。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縱橫黑白兩道。
  • 看白了宋江?公孫勝為何在宋江上山以後,找個藉口離開了梁山
    這樣說,其實是完全誤讀了《水滸傳》,把這部巨著的核心主題「替天行道」,理解為「替天子行道」,因而,晁蓋、宋江所主張的「替天行道」,便等同於投降招安了。因而,「水滸陰謀論」就說,公孫勝早就看透了宋江,所以,宋江一來,公孫勝就走。「替天行道」是怎麼回事,暫且擱下,下文再講。
  • 宋江被毒死,為何無好漢肯替他報仇?學者:看看李逵下場就明白了
    大家都知道,宋江率領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後,成為朝廷平定各地起義的一枚重要棋子。當徵伐發方臘慘勝回朝後,皇帝給宋江等好漢進行冊封。宋江獲得官職是這樣的,「先鋒使宋江,加授武德大夫、楚州安撫使、兼兵馬都總管。」宋江獲得冊封后不久,就被一杯毒酒賜死。
  • 李逵三次闖下大禍,宋江只有一次動怒,揭露出一個真相
    細數李逵上梁山以後闖下的大禍,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三打祝家莊後,李逵濫殺無辜,殺死扈三娘全家;第二次是梁山大聚義之後的重陽節菊花之會,李逵公然反對招安;第三次是李逵誤以為宋江強搶民女,怒回山寨砍了杏黃旗,把「替天行道」四個字扯做粉碎,還想要砍死宋江。
  • 施耐庵送宋江三個外號,體現「忠孝仁義」中的三個,卻獨缺這一個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宋江的第一個外號「呼保義」。呼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到現在也沒有定論,但最流行的一種解釋是,「保」就是保持的保,「義」既是忠義的義,「保義」就是保持忠義的意思,而「呼」的意思,就是說大家都是那樣叫他。宋江在《水滸傳》中還有一段自述,說:「安邦護國稱保義,替天行道顯忠良,一朝聖主招安去,永保華夷萬載昌」。
  • 《宋徽宗時代》|宋江舉義
    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員好漢,在梁山泊舉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幟,宣言要替人民殺盡天下的貪官汙吏。 提起宋江,自然想起了《水滸傳》,因為宋江是憑《水滸傳》這本書揚名的,梁山泊一百零八將的名頭,也是憑《水滸傳》這本書傳播開的。宋江這個人物,在中國已經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此,有必要對有些事情予以澄清。
  • 魯智深是宋江畏懼的梁山好漢之一,但為何宋江還敢呵斥魯智深?
    既然宋江以心機成就大業,梁山上是否有宋江害怕的人物呢?答案肯定是有的,魯智深就是其中之一。但奇怪的是,那麼害怕魯智深的宋江,竟然敢呵斥他。要知道,武松可是站在魯智深陣營的,宋江難道不擔心武松會當場翻臉嗎?如果武松真的當場發威,以他和魯智深的能力,能否打得過宋江手下的高手呢?
  • 李逵明知是毒酒為何一飲而盡,臨死說出8個字,揭穿宋江虛偽面具
    「水滸傳」大結局,李逵明知是毒酒卻一飲而盡,臨死前說出八個字,揭穿宋江虛偽面具,真正的原因就在於此。李逵性格魯莽直率,沒有一點心機,這就是宋江為什麼如此重用他的一個原因。由於衝動、魯莽,李逵殺了人,後來經人介紹認識了宋江,後來他決定跟著宋江,於是就這樣上了梁山。
  • 魯智深最看不起的五個梁山好漢,林衝宋江上榜,李忠未進前三
    魯智深綽號花和尚,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是水滸中最受歡迎的一個人物,他性格非常的剛直,也有點暴脾氣,可為人卻非常的熱情,樂於助人,他曾經為了幫助被欺辱的金翠蓮父女
  • 淺析《水滸傳》中宋江的形象
    宋江想讓自己內心這顆忠義的種子播種到眾人心中,於是宋江道:「小可今日權居此位,全賴眾位兄弟扶助,同心同意,同氣相從,共為股肱,一同替天行道。」第82回宋公明全夥受招安,濟州太守對前來招安的宿太尉說:「這一般人,要圖忠義報國,揚名後化。」宋江等人接受招安後把大旗上「替天行道」也改成了「順天護國」。這改牌換旗盡顯了宋江的忠心。2.
  • 宋江玩轉了梁山好漢中的江湖
    他們自己成了宋江的人。枯樹山的老大是「喪門神」鮑旭,是被「黑旋風」李逵、「沒面目」焦挺拉著上了梁山。他們自己,圍著宋江轉。還有那些投降的官軍頭領都是在宋江的勸說下入夥的。盧俊義讓宋江坑得家破人亡,卻一點辦法也沒有,被宋江從監獄裡救出來後也上了梁山。梁山矛盾重重,卻沒有危機四伏。因為梁山多是宋江的人。宋江只要不激化他對立面的人,就可以把梁山的江湖安撫的風平浪靜。
  • 梁山上,有5位好漢不忠於宋江,但是結局一個比一個好
    宋江在梁山上的支持者很多,核心人員有花榮、李逵、吳用、秦明等,但是由於宋江為梁山兄弟選擇了招安這條路,所以他的追隨者大多慘死了,而梁山上的這5位好漢,不忠於宋江,但是他們的結局卻一個比一個好。一、武松武松在家鄉殺了人後,為了躲避災禍,逃到了柴進府上。
  • 戴宗:上梁山前是個貪官,上梁山後看清宋江為人,選擇下山保命
    戴宗聽聞此事後心急如焚,恰巧他也是審理宋江的官員之一,他便當起了「間諜」,偷偷趕往牢獄中,指點宋江要裝瘋賣傻,然後又火速趕回官府。不料宋江的裝瘋賣傻被人識破,罪加一等,被打入了死牢。戴宗上司蔡德章不敢私自處死宋江,就派戴宗送信去京城,請示是否可以處死宋江。
  • 鄭淵潔:部分作協作家「虛偽、不具備寫作才華、沽名釣譽且不擇手段」
    我發現,我接觸過的作協作家中,不乏比較虛偽、工於心計、不具備寫作才華沒有像樣的作品而是將精力放在寫作之外的地方、沽名釣譽且不擇手段之人。此後,我就對他們敬而遠之了。十年前我的一條微博:86年我參加一作家筆會。作家們談自己看過什麼書。一人說完一俄羅斯作家的書後問我:「你看過?」我搖頭。她大驚:「你連他的書都沒看過你怎麼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