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派大臣去外地,大臣不想去,讓兒媳婦入宮求情,果然有用

2020-12-14 博史通今

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登基,建立漢朝。為了回報當年跟著自己打天下的一幫兄弟們,劉邦決定大封功臣。劉邦先後封了145個列侯,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其實,在古代,開國君主給大臣封爵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劉邦封的爵位和別人的不同,因為它有兩大特點:

第一,此爵位可世襲,例如,西漢開國名將周勃被封為絳侯,後來此爵位被他的兒子周亞夫所襲。

第二,功臣除了得到爵位,還另外被賜有封地。例如,漢初第一功臣蕭何被封為酇侯,食邑萬戶。

也許,很多人覺得劉邦是一位「大方」的君王,這些開國功臣拋頭顱灑熱血,獲得高官厚祿是應該的。但實際上,這種做法風險極大。

一方面,開國功臣或許很優秀,但他們的子孫不一定,所以,如果爵位世襲下去,或許到了某一代,襲承爵位的公侯是奸佞之輩,對國家政局有很大影響。

另一方面,功臣皆有自己的封地,封地內的事務地方官不得幹涉,游離於法律之外。沒有法律的限制,很容易滋生許多犯罪事件。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不是唐朝的開國君主,但唐朝的江山大多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本人對劉邦較為推崇,李世民曾評價劉邦:

「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舊唐書·王珪傳》)

李世民讚揚劉邦的用人策略,同時,他還認為劉邦分封功臣的做法可以效仿。貞觀十三年,李世民看著當年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逐漸變老,於是心生感慨,打算派宗室大臣和開國功臣們刀到外地擔任刺史,而且可以世襲。唐朝的「刺史」實際上相當於漢朝時期的「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長官,不僅管民事,還管軍事,可謂封疆大吏。李世民封功臣為世襲刺史,實際上就相當於給了他們封地。

這種做法很快遭到大臣們的反對,開國大臣于志寧曾:

「古今事殊恐,此非久安之道!」

唐初著名宰相馬周(當時擔任中書舍人)也上疏說:

「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儻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

馬周的意思是說:像堯舜這樣的賢人,他們的兒子還有丹朱、商均那樣不肖的兒子。倘若刺史爵位可以世襲,萬一子孫不賢,就害了當地百姓。因此,封功臣們為世襲刺史,實際上時候害他們,萬一他們的子孫不肖,他們全家都會受到牽連。

雖然群臣都在勸告,但李世民似乎心意已決,他覺得他唯有這樣做,才能對得起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而這些功臣中,首當其衝之人就是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親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在後來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排名第一。正是因為這層關係,所以那些唐朝的開國功臣都眼巴巴的看著長孫無忌怎麼應對,若長孫無忌出面拒絕,其他人就好辦了。

果然,沒過多久,李世民就召長孫無忌入宮。長孫無忌此時擔任司空(職位)、趙國公(爵位),李世民又提出封長孫無忌為趙州刺史,可世襲。長孫無忌不願接受這個職位,說:

「兩漢罷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協事宜。今因臣等,復有變更,恐紊聖朝綱紀;且後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憲,自取誅夷……」

長孫無忌的意思是:兩漢時期,朝廷就意識到公侯擔任太守的弊端,因此革除了這個弊病。如今因為我們這些功臣,又要重蹈覆轍,很不合理。若你把我派到外地世襲刺史,要是我的後代出現不肖子孫,觸犯國家法律,到時候我們長孫家族就自取滅亡了。

對於長孫無忌的解釋,李世民自然不屑,他本想封功臣們為世襲刺史,如果連長孫無忌都不答應,其他大臣自然也不敢答應。李世民在和長孫無忌一番激烈的奏對後,大動肝火,長孫無忌不敢繼續反駁下去,只得默默回家。

長孫無忌回家並非默認了這一結果,而是派了一個關鍵的人物再來勸李世民,此人就是長孫無忌的兒媳婦長樂公主。《資治通鑑》有言:

無忌又因子婦長樂公主固請於上。

長樂公主是長孫皇后所生的長女,因為是嫡出公主中最大的一個,從小就飽受李世民喜愛。長大後,為了不讓長樂公主受委屈,李世民把長樂公主許配給了她的表哥長孫衝,也就是長孫無忌的嫡長子。

正是因為長樂公主在李世民心中地位不一般,因此長孫無忌才把自己的難處給兒媳婦說,讓兒媳婦入宮繼續勸李世民。

長樂公主入宮,改變了套路,他不再以大臣的角度來勸說這個問題,而是站在皇家的立場上。長樂公主的意思是說:

「臣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

意思是:這些大臣為了唐朝披荊斬棘,今天好不容易天下統一,你為何要把他們趕到外地呢,這和那些流放的徒刑犯有何區別,如果這樣做了,人家怎麼看待咱們皇家呢?

長樂公主的話果然讓李世民心軟,李世民注重自己的名聲,他可不想留下「流放功臣」的名聲,因此抱怨一通後,不再提世封刺史之事,此時終於「圓滿」解決。

筆者認為,長孫無忌作為貞觀年間第一功臣,他的智慧自然非同一般。在勸說李世民的過程中,長孫無忌卻和之前的于志寧、馬周一樣,從一個大臣的角度出發,擔心不肖子孫會害了自己。唯有長樂公主另闢蹊徑,認為此舉會損害皇家名聲,果然奏效,說到了李世民的心坎裡,頗有《觸龍說趙太后》之感。

相關焦點

  • 如果秦瓊沒有去押送糧草,他為單雄信求情,李世民會不會答應?
    大概內容是說,十八路反王之一的單雄信兵敗被俘,不肯投降李世民。他原來的朋友、部下羅成程咬金等人到法場生祭,眼睜睜看著故主、好友赴死,卻沒有任何辦法。單雄信的好朋友中,還有一個秦瓊,是救過李淵性命的恩人,這時正好押送糧草,不在現場。於是有好事的讀者觀眾提出這個問題:如果秦瓊在場,他能否求情救下單雄信的性命?答案是沒用。誰求情也不行。
  • 李世民不顧徐茂公的求情,也要斬掉單雄信,真實原因其實很複雜
    單雄信雖然曾經差點一槍把李世民殺死,可是就這樣的仇恨,李世民便不管誰求情,也要把單雄信殺掉麼?我想可能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這裡我將分為兩種情況來跟大家講一講。、徐茂公等人都投奔了李世民,單雄信卻堅決不願意投降李世民,而是去投奔了王世充。
  • 小鳥依人一詞居然是唐太宗李世民誇獎大臣的!這些成語也和他有關
    在疆場上英勇無敵、一貫果毅殺伐決斷的李世民被褚遂良這一番話弄了個大紅臉,可是他還是不死心,繼續問道:「這麼說我真有什麼不好的言論和行為,你也要如實記錄下來嗎?」耿直如褚遂良,繼續答道:「那是我的職責所在,一定無所遺漏!」涉及到自己大臣的職責,李世民也不好再說什麼了。
  • 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李世民招五大美女入宮,她們的結局如何呢?
    筆者今天溫習《全唐文》,根據裡面記載的李世民詔書,發現李世民在長孫皇后去世之後,招了五位美女進宮。五位美女裡面,一個姓蘇,兩個姓蕭,一個姓武,一個姓徐。五位進宮的美女,都是唐朝大臣的女兒出身。蘇氏出自蘇世長家族,兩個蕭氏都出自蕭瑀家族,武氏是武士彠(念:約)的女兒,徐氏是徐孝德的女兒。
  • 如果秦瓊沒有去押送糧草,他會為單雄信求情麼?
    有人好奇,要是當初李世民殺單雄信時,沒有讓秦瓊去運糧草,他會不會為單雄信求情呢?有一些資料記載說在李世民殺單雄信的時候,故意將秦瓊支開去運糧草,防止他會求情,事實上真的如此麼?秦瓊會為單雄信求情麼?首先我們姑且不說兩人的關係有多好,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他們不會真的像小說中那樣親密,既然這樣,秦瓊為他求情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
  • 大臣:我想當一個好人;李世民:不,你不想
    在這一年,發生了很多的大事:在這一年,名義上是不畏皇權的諫臣,實則是山東士族代言的人的魏徵,徹底變成了李世民壓箱底的鏡子;在這一年,一座皇宮內的小樓,因為掛了二十四個文臣武將的畫像,而名留青史;在這一年,武則天的正房李治,正式有了入幕香閨的資格。
  • 李世民身後的那些女人:「彪悍」不足以解釋她們的人生
    武則天晚年說起一段往事,那是她14歲剛入宮,被唐太宗封為才人的時候。李世民有一匹烈馬,名叫「獅子驄」,高大威猛,鬈毛似獅子,無人能馴服。這時,武才人挺身而出,說,陛下,我能馴服它。李世民一愣,行,那你說說。武才人說,我需要三樣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錘,三是匕首。我先用鐵鞭抽它,如果它不服,就用鐵錘錘它的腦袋,還是不服,我就一匕首割了它的喉嚨。
  • 我不想帶孫子,現在孫子進幼兒園,兒媳婦也沒去上班,怎麼辦?
    心疼兒子不是光靠嘴說的,若是真的心疼兒子就更應該把兒媳婦當作自家的姑娘去看待,你想讓兒媳上班減輕兒子負擔,那麼你就應該主動去承擔起接送孫子,照顧孫子的責任,兒媳婦才能無後顧之憂地去工作,兒子也會減輕負擔。首先,你的孫子出生後,估計你是怕麻煩,不願意帶孫子。也許你想要讓你的兒媳嘗下做母親的辛苦滋味而不願幫她帶。不管出於哪種原因,這都是你的自由,強迫不得。
  • 如果秦瓊當時身處唐營,並為單雄信求情,李世民會放過單雄信嗎?
    本來兄弟之間倒也相安無事,但隨著李密的到來,兄弟之間發生了間隙,單雄信負氣出走,投靠了洛陽王世充並成為了他的女婿,而其他人都投靠了李世民效力於大唐!之後,羅成掛帥攻打洛陽,在兩軍對壘期間,秦瓊被會妖術的聶士雄用金缽所傷,不得以,只能回老家養傷。
  • 《雍正王朝》康熙皇帝駕崩當晚,為何不是隆科多去迎胤禛入宮
    隆科多是胤禛能夠繼位的關鍵,胤禛在康熙皇帝病重期間,作為領侍衛內大臣掌控住了紫禁城內的宮禁,而隆科多是九門提督,北京城的防務是隆科多掌管著,按常理來說,康熙皇帝應該讓隆科多去接胤禛入宮才正常,但是派去接胤禛的是康熙皇帝的貼身侍衛張五哥。
  • 李世民麾下的倒黴大臣,給太子當老師,反遭太子暗中刺殺
    在張玄素即將被殺之時,有上千名百姓為他請願,竇建德覺得此人殺不得,便留在身邊,擔任黃門侍郎。四年後,竇建德被李世民所滅,張玄素歸降唐朝,得到李世民的重用。李世民登基後,張玄素針對政務,多次向李世民提供諫言,李世民認為張玄素為人正直,目光長遠,便安排張玄素入東宮,做太子府的官員,用以輔佐太子李承乾。
  • 李世民御駕親徵,有人告密:「房玄齡在京城謀反!」被李世民怒斬
    李世民登基後,曾評價他:「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此人就是房玄齡。 房玄齡從公元617晉陽起兵後跟隨李世民,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去世,跟隨李世民32年,從一而終,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
  •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後,徐惠一心求死,24歲不幸英年早逝
    從"發疾不自醫"5個字中可以看出,徐惠是自己生病不願醫治,一心求死。而她之所以一心求死,則是因為"太宗崩,追思顧遇之恩,哀慕愈甚",簡單來說,就是李世民去世後,她太傷心了,生無可念。2、 徐惠怎麼入宮的?她跟李世民感情有多深?
  • 李元吉死後她被李世民強納入宮,生下兒子,卻難逃被拋棄的命運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曹植寫給兄長曹丕的詩,但今天小驢卻想用這句話來形容李家三兄弟。李世民與李建成、李元吉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他們都是李淵的竇皇后所生,但是生在皇家,為了爭奪皇位,李世民卻將自己手中的箭射向了自己的親兄弟。
  • 朱元璋判大臣死刑,馬皇后請朱元璋吃頓飯,讓大臣多活一年
    但是,太子朱標親自出面求情,為什麼朱元璋還是不肯放過宋慎的家人呢?宋慎參與胡惟庸謀逆,罪不可赦,朱標又為何要為宋慎的家人求情呢?實際上,朱標想救的人是宋慎的爺爺宋濂,也就是自己的老師。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才子,此人和劉基(劉伯溫)齊名,在明朝初年的政治、文化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宋濂從生下來時,就是個奇蹟。
  • 李淵求李世民放過10個孫子,大臣提及一人名,使其下定決心
    提起古代雄才大略的皇帝,必定會有唐太宗李世民的一席之地;李世民的"發家史"似乎並不光彩,但自古"成王敗寇",歷史由勝利者書寫而成,那些在皇權爭奪戰中失敗了的一方,也就成了理所應當的"非法人物";李世民雖然文治武功在當時無人能敵,但他通過"玄武門之變",雙手沾染親人的鮮血坐上皇位,這一事實永遠無法抹去
  • 李世民讓大臣報乳名取樂,將軍報出乳名,李世民暗道:找的就是你
    下面就來說一下李世民讓大臣報乳名取樂,將軍報出乳名,李世民暗道:找的就是你。李世民因為自己當初皇位來得不正,對謀朝篡位的事情特別忌憚,當時他身邊有一位高人袁天罡,曾為李世民斷過龍脈,而他就給了李世民一則批語,那就是將來會有一個姓武的人改換大唐江山。李世民聽了這番話之後心不能安,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派人到處去調查這位 武姓人士,但是卻一無所獲,直到一次宴會的舉行。
  • 玄武門之變的疑案,唐高祖李淵為何沒有命令外地勤王軍隊救駕?
    而事件發生後,也沒有外地的勤王部隊進攻長安?到底是來不及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嘗試通過當時唐朝的具體情況分析一下是怎樣的原因造成的這種情況?而當時在長安城內,李建成太子府內就有數千太子府屬兵,而李元吉府上的兵力也自然不會。所以李世民及長孫無忌等幕僚將此次行動定義為斬首行動,必須用最快的速度誅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將這場兄弟相殘的武裝衝突控制在皇宮範圍內。
  • 長孫皇后:李淵的貼心兒媳,李世民的高情商髮妻
    按照長幼有序,傳位嫡長子的傳統,李世民的哥哥李建成被封為太子。然而,在統一江山的戰爭中,李世民的功績遠遠比李建成耀眼,朝廷很多大臣、將軍都比較擁護李世民。因此,李建成很擔心李世民會影響到太子之位,於是就將他視為了眼中釘,時刻準備著除掉他。
  • 李世民長女墓,挖出一破裂的硯臺:難怪她死後,李世民哭到站不穩
    長樂公主入宮後,對父皇說:「臣下披荊棘事陛下,今海內寧一,奈何棄之外州,與遷徙何異!」」簡單翻譯來就是,功臣披堅執銳幫李世民打天下,如今天下一統,為何還放之於外州,這和流放有什麼區別呢?最終,長孫無忌果然賭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