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打架,父母一定別參與過度,適當引導幹預即可!

2020-12-23 小魚芭芘

面對孩子打架,父母一定別參與過度,適當引導幹預即可!

李倩傍晚帶著兒子球球到小區遊樂場玩耍,期間,兒子在跟一位較大的小朋友一起玩時,因為玩具的事情發生了矛盾。剛開始兩個人就是鬥嘴,結果越說越生氣,那個大孩子就推了球球一下,球球也完全不示弱,用同樣的方式推了對方,就這樣兩個人的矛盾進一步升級,直到最後李倩出現兩個人才停手。

顯然,球球在這場戰鬥中是吃虧的,帶著孩子回到家之後,李倩一直詢問兒子有沒有傷到,但是兒子就是不說話。看到兒子這樣,李倩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到底該去找對方的父母算帳,還是要引導孩子不要鬧事呢?

其實,孩子之間發生打架的事情很正常,當父母在看到這種情況時,往往都會很糾結,到底該如何處理對孩子才最好。那麼下面咱們就來一起分析分析這個事。

別一味要求過度謙讓

孩子之間出現打架情況很正常,一些父母在看到這種情況時,首先不由分說地數落自己的孩子,甚至是訓斥他們為什麼不與人好好相處。事實上,這種方式不僅會對孩子帶來更加嚴重的傷害,同時還會導致他們形成懦弱的性格。要知道,當寶寶在被搶玩具時,他們如果一聲不吭逆來順受的話,這樣很容易讓對方誤認為他比較容易欺負,久而久之,孩子被欺負的次數會增多,同時他們也會變得更加膽小怕事。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別一味的要求他們過度謙讓,而是要培養他們的大膽精神和不服輸的性格,增強他們的競爭意識。

引導獨立解決問題

孩子發生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解決,這樣才最好。尤其是在發生打架這種事情時,父母要先鼓勵孩子,想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說孩子每次打架或者受欺負,父母都幫助他們解決,這樣很容易讓他們產生依賴心理,而且也不利於他們獲得一些經驗教訓。畢竟孩子未來需要長大,他們會獨立面對這個社會,所以教會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很重要。此外,孩子們之間處理,也會避免問題進一步擴大升級。

只規勸不評理

孩子們之間的這種爭執很正常,作為父母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首先要先將孩子們拉開。無論使自己孩子打了對方,還是對方打了自己孩子,都要先讓他們停止爭吵、停止繼續打架,然後告訴雙方,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只需要幫助停止打架進一步的升級即可,用適當的方法來規勸對方,儘量不要評理,特別是在完全不了解事實的情況下,隨意評理很容易導致矛盾進一步升級。

不要隨意批評

無論打架到底是誰引起的,或者是誰是錯誤的一方,父母都不要批評。同時,儘量不要當著孩子們的面來批評任何一方,這樣很容易傷害到孩子們的自尊心。而且,家長們的過度批評,還有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的社交埋下一些隱患。畢竟孩子之間發生矛盾,可能雙方都會存在問題,惡意的去批評任何一方,都會給他們帶來一些傷害,甚至家長的參與,還可能會進一步的將事態惡化,這樣是為什麼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之間的爭吵而發生打鬧的原因。

總而言之,孩子們之間發生衝突是很正常的,如果在沒有特別嚴重的情況下,儘量不要去幹預,可以觀察了解並適當進行引導即可。畢竟小孩子們的記憶力是很短暫的,這一會他們可能會因為一些問題發生矛盾,過一會可能就好了,如果家長過度參與的話,反而還不利於他們友誼的修復

相關焦點

  • 張雅蓮老師《超能育兒媽》現場支招「孩子過度愛美如何正確引導?」
    孩子過度愛美,家長該如何引導? 張雅蓮老師表示:對於孩子過早愛美這件事情,是一件很熱點的事件,很多父母在育兒的過程中都會遇到。
  • 「在家山大王,出門小綿羊」,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該怎麼引導?
    一、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窩裡橫」性格?在電視劇《都挺好》中老二蘇明成著實是一個令人討厭的角色。作為典型的窩裡橫的代表,他欺負妹妹,甚至對妹妹大打出手,但是在外人面前,他又顯得窩窩囊囊。當然,他這樣的性格特質和蘇母對於他的過度寵溺大有關係。一直在媽媽庇護下成長的他,除了會欺負妹妹,並沒有什麼太大的能耐。
  • 面對別人的嘲笑,孩子不會面對怎麼辦?專家:用愛引導孩子成長
    01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經常在父母的保護之下,孩子從來沒有面對過別人的批評,才會出現,一聽到別人的指責,就會受不了,內心太脆弱。家長一定要多跟孩子溝通,了解到孩子遇到了事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就能明白,孩子有的時候處理不好這樣的問題,就會心情煩躁,還會發無名火,就是遇到了別人諷刺,不會處理,才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小歡喜》中的季陽陽,父母因為工作關係,離開了他六年時間,上了高中時,父母才回來,季陽陽經常跟父母發脾氣。
  • 跳出「袋鼠媽媽」的育兒袋,拒絕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可別忽視
    大人們都以為孩子只是膽子小,害怕陌生人,所以凡事都親力親為。後來發現即使在陌生人不在場的情況下,孩子也十分的愛粘著父母,細小微末的事情也不願意做,總希望父母替自己去解決。恨不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時父母才意識到孩子對自己的過度依賴。在本案例中,孩子的問題究竟何在?
  • 孩子的抗壓能力弱,遇到事情就喜歡哭鼻子,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如果老師和家長稍微安慰孩子,還可能哭泣不止。當孩子有這些行為,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抗壓能力,不僅很弱,而且不能夠正確的看待獎懲。得不到表揚就會失落,還會引起孩子的情緒問題,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而且遇到困難和挫折也是在所難免的,如果孩子長期這樣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素質。什麼是挫折教育?
  • 父母別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了解「跨欄定律」,成長之路需要挫折
    現在的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點偏向保護型,什麼困難都是自己幫孩子承擔,擔心孩子會因為遭受到挫折而一蹶不振,殊不知這種過度的保護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好處。
  • 孩子住宿後,父母如何面對「空巢時代」?可巧用「心理幹預法」
    尤其是在接觸與孩子相關的事物時,不少父母難免會睹物思人,陷入對孩子的思念之中。3、心理承受能力變差正如前文所說,當孩子不在身邊時,父母難免會出現"杞人憂天"的情況,而這也將導致父母對子女發生的一些狀況過度緊張。
  • 父母不要過多的幹預和控制,激發孩子的潛能,因材施教是關鍵
    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但是過度的愛對孩子而言不一定就是好事情。過多的阻止和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孩子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價值,激發自己身體上的潛能。因材施教很關鍵,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
  • 面對輸不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走心,告訴他一時輸贏沒那麼重要
    許多人都有好勝心,孩子自然也不例外。適當的好勝心能夠激發孩子的潛力,促進他的成長,但是好勝心過強,太執著於想贏了,對孩子的成長反而不利。有些孩子為什麼那麼想贏,其實這大多是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輸不起的孩子,背後是輸不起的父母樂樂家的孩子今年11歲了,上小學五年級。
  • 張家口兩小孩打鬧,一方父母找到另一個孩子多次掌摑
    面對熊孩子,有時候以暴制暴也是一種給其教訓的方法,但是一要看誰來施暴,二是孩子三觀未成,暴力也許是手段,手段就要有分寸,達到目的即可,如果以暴力為目的,那必然是違法的。據悉,該事件發生在張家口張北的興和小區,由於兩個孩子在打鬧,打人父母覺得小男孩欺負了他們家的孩子,於是找到了小男孩。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監控顯示:打人女子上來就掌摑了男孩。男孩本想離開,誰知道讓身材高大的男子追了上去,打了男孩的頭和臉。
  • 孩子打架,大人該怎麼介入才合適
    面對這場的場景,做為副院長的曾舜晞髮現了毆打的情況,及時制止毆打的事情持續。詢問他們之間打架的原因,並讓他們相互道歉。但,還處在憤怒的情緒中的泰勒表示:「我可以說對不起,但是我不會原諒他。」要知道,暴力永遠是錯誤的,家長正確的幹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阻止 ● 暴力的行為家長若發現正在毆打時,應該第一時間將他們分開,保持一定的距離。
  • 挫折,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父母如何教孩子面對
    比如,小時候學走路,總摔跤,這就是小挫折,但是每次摔倒後都爬了起來;小時候還愛動手打架,每次都要挨爸爸的批評,這也是小挫折,但經過爸爸的教導,改正了錯誤,這就是戰勝了挫折;一次考試得了全班第一,得意揚揚,結果下次成績下滑了不少,這也是小挫折,但經過媽媽的引導,認識到自己的驕傲,從此謙虛謹慎,這就是進步。
  • 教育孩子,提著的那顆心該放下時別猶豫,過度代勞會讓孩子更自卑
    在這種樁樁件件都要參與的潛移默化裡,我們要明白這絕不是父母眼裡無私奉獻的愛,而是會形成孩子自身不信任的「自卑感」,過度保護下的孩子一般會出現兩條分水嶺,一條是通往自卑路上的遇到問題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對,另一條是霸道路上理所當然地命令、指揮他人。
  •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平時表現的10個過度言行,不利於孩子成長
    1,過度的關心,使孩子不懂珍惜。 許多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持謹慎態度,特別的小心翼翼,就像家裡供著個祖宗,但孩子卻不知道該如何感恩。關愛過度,將被視為理所當然,長時間這樣,孩子們將不再珍惜它。 2,太多的嘮叨,使孩子反感叛逆。 父母總是站在孩子的反面,每次都要責怪他。
  • 孩子有這些「怪癖」,可能是高智商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自身知識水平的不足、眼界以及格局的不完善,這些問題的存在,讓引導變成了錯誤的引導,從而也抹掉了孩子大腦發育的助推器。尤其是以下幾個典型的怪癖,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看上去讓人覺得很討人嫌,但實際上,卻有天才的案例佐證了它們中間的可取之處。
  • 孩子的童年不必安排滿滿當當,適當的「混日子」,不一定是壞事情
    童年,該有童年的樣子《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一書中寫道:父母給孩子無憂的童年,是件多麼幸福的事情!1、 給孩子適當的自由,讓他們成為自己。3、 保護孩子擁有相對獨立的空間。父母能陪子女走的只是人生中的一程而已,家長也無權完全導演孩子的生活。
  •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父母該怎麼辦?引導孩子試試這3個方法
    孩子愛發脾氣,該用這5個方法引導,聰明家長這麼做一言不合就發脾氣,是孩子的通病,怎樣改善,3個辦法解決家裡有孩子的家庭都會遇見一個問題,這個問題讓我們特別操心,那就是孩子的脾氣很大,也不知道什麼原因會讓孩子一言不合的生氣,還喜歡亂摔東西。
  • 如果孩子在學校和人打架了,我們怎麼樣共情性溝通
    設想一下,你小孩和同學在學校打架了,老師請雙方家長到學校,這是真正考驗溝通能力的時候到了。如果處理才能既不傷害孩子,又能讓孩子在學校不留隱患呢?我們看一下遇到這些情況,根據古宮昇這本《共情式溝通》,怎麼溝通才是最好的。這本書給了我們八種溝通技巧,那我們就來試試使用這八種技巧來處理這件事吧。1、人們喜歡獲得,適當的給予更受歡迎。
  • 孩子有競爭心並非不好,父母如何教育孩子「良性」對待競爭?
    為了父母喜歡的那個別人家的優秀小孩而吃醋,感到嫉妒。可當我們自己也做父母的時候,也變得總愛把"隔壁家的小孩誰誰誰"掛在嘴邊,想要孩子有緊迫感,有上進心。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孩子可以有勝負欲、競爭心,但是過度的施加競爭壓力,反而會導致孩子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成長。
  • 孩子遇事總是容易緊張焦慮,作為父母究竟該如何引導?一篇告訴你
    對於每個人來說,遇到一些事情難免會緊張,孩子也是一樣。心理壓力是一種複雜的情感體驗。處於壓力狀態的孩子在有意識的活動中經常受到一定的幹擾。作為父母,孩子容易緊張怎麼辦?他們應該如何緩解緊張的心理?相信你一定很好奇,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孩子怎麼容易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