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十一、十二月,我和先生總是不約而同憶起京都。抱怨北美的紅葉雖宏大壯美,總覺得差點什麼,細細品味,大概就是少了名寺古剎的襯託,風景只是風景。
庚寅年,正是「紅葉黃花秋正亂」的季節,從北京飛關西機場,坐大巴到京都駅,初到時還是遊客的心態,看面前這座鋼架玻璃建築略顯突兀。待西南方向的五重塔映入眼帘,此為東寺塔,被譽為京都街市象徵,這才找回些許川端康成筆下《古都》的感覺。
京都是古意幽靜的,這座城市有十七座世界文化遺產,人煙處不遠便會出現寺廟門牆、庭院古建,「一座京國都,半城古禪寺」──無論是肅穆或是悽清,已化作京都人氣質的一部分,構成了這座千年古都的美。
▲京都紅葉 Photo by ©Xi
京都一開始並不是日本首都、天皇所在的王城。781年,也就是中國唐代的德宗年代,恆武天皇把國都從奈良遷到京都,為祈求新都為平安的樂土,史稱「平安京」。
以平安京為起點的京都,到慶應四年(1868)改年號為明治、遷都東京,京都作為首都歷經了1074年的歷史。
平安京仿長安和洛陽,北為皇城和宮城,南為外郭城。外郭城西側稱長安(右京),東側稱洛陽(左京),中間是朱雀大道。後因右京低洼潮溼被廢棄,左京逐漸發展壯大,人們也習慣住在左京,故京都亦別稱「洛」。日語中的「上洛」,即前往京都之意。
京都位於盆地,冬冷夏熱,氣候並不適合居住,但符合中國風水的「四神響應」:東邊的鴨川象徵青龍;西邊的山陰道則是排出邪氣的白虎;南邊以巨椋池作為守護的朱雀;北邊則是鎮守王城的船岡山龍脈玄武。
鴨川只有三十三公裡長,匯集北部山地的河川後,流經京都市東部,最後在京都伏見鳥羽注入桂川。鴨川的東面,也就是古時的河源町一條、二條、三條一帶,為當年的貴族豪門的府邸,建築考究,處處花木,現如今也是京都最繁華熱鬧的去處之一。歷史上的大事件大部分發生在這段河川。
平安初期相當於中、晚唐時期,幾位天皇都積極學習大唐文化,嵯峨、淳和二人更是推行漢詩文學。可惜的是,如今的京都並未留下任何唐朝的建築,說京都有盛唐的影子,只是某些文人的牽強附會。京都現存最古老的建築是醍醐寺五重塔,完成於951年,那時唐朝已亡了44年。
但是京都大大小小的祭典活動,卻保留了很多唐代儀式,如花牌、蹴鞠、五節舞等;節分祭、寒食、暖爐會、曲水宴、若水祭,唐代皇室樂部中的雅樂和舞樂,在中國已經湮沒廢絕,卻在這異國他鄉保留了下來。日本至今還奉行「七曜」日曆,原出自印度佛說「七曜經」,由唐傳入日本。
而很多古代用語他們還在使用。比如,日本仍將和服別稱為「吳服」,還在用「質」字來代替「當鋪」二字。他們描繪年齡也說「不惑」、「知命」;把太陽別稱為「東君」。京都有一學區,名曰「樂只」學區,「樂只」二字出自《詩經》。
位於鴨川上遊的上賀茂神社和下鴨神社,原本只是為了祭拜賀茂氏氏神,是在平安都建都前便已存在。當「御門」一族的王城還在奈良時,位於奈良北部的這片被稱為「山背」的土地,來了一批精通農工技術的「新移民」,其中就包括賀茂氏、八坂氏,他們後來都成為京都當地的豪族。
京都三大祭(葵祭、祇園祭、時代祭)之一的葵祭,本來稱為賀茂祭,被認為是京都最古老的節慶。可追溯至1500年前,當時欽明天皇在位(539-571),風雨造成農作歉收、疾病流行,為平息災害祈求豐收便舉行祭典祭祀鴨神,即賀茂神(上賀茂神社的祭神),「賀茂」和「鴨」在日語裡都念作「かも」(kamo),鴨川也作「賀茂川」。
▲賀茂別雷神社(即上賀茂神社)Photo by ©Min
到了平安時代,此祭典固定下來,在《源氏物語》和《徒然草》中均有詳細描寫葵祭的章節。葵祭現由賀茂御祖神社 (下鴨神社)與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的共祭,在這一天人們會在帽子、牛車、門帘等處插上葵和桂。神社的神官與參加祭祀的人員,很早由京都御所出發,穿著華麗的服裝、打著風流傘,牛車與遊行者都會妝點葵葉行列長達一公裡,經過賀茂御祖神社,最後到達上賀茂神社。
川端康成在《玉響》裡曾經描寫葵祭:
「從京都「御所」出來的祭祀遊行隊伍,要經過市政府和「京都旅館」之間的河原街,再向下鴨神社、上賀茂神社方向去。」從上賀茂神社沿明神川前往大田神社,途中可以看到一排古樸的建築,鵝黃色的土牆、小橋流水,這是世代守護上賀茂神社的社家住宅。時當秋末冬初,紅柿已熟,垂垂掛滿枝頭。
「大田神社」(おおたじんじゃ)離上賀茂神社不遠,是它的境外攝社(附屬小神社),也是祭典所屬神社。
建成年代不明,最早是居住在附近的賀茂氏,為了祈求五穀豐收和長壽而建設的神社。上賀茂神社(678年)建立後,將它納入附屬神社,這樣算來,至少就有1330年以上的歷史了,比建都一千兩百多年的京都還要老上百年。
比起許多大神社,大田神社顯得很冷清,走進參道後,很快就看到主殿、拜殿。
每年的舊日五月(別稱皐月),野生的「カキツバタ」(杜若),也叫鳶尾花,於偏隅一方的「大田ノ沢」(大田澤)中成群盛開。這裡從平安時期就是有名的賞花名勝,歌人藤原俊成有贊詠此處杜若花之美的和歌。
「神山や 大田の沢のかきつばた ふかきたのみは 色にみゆらむ」
「八坂神社」對如今京都居民是一個特別重要的神社,京都最大的祭典「祇園祭」每年夏季在此舉行。文人墨客們也喜歡這裡,平家物語以及川端康成的《古都》中可見其蹤跡。與其相連的青蓮寺和長樂寺則出現在《平家物語》中。
在京都最繁華的四條大道的東首,赫然佇立著八坂神社十分醒目的朱紅色大門。今天的八坂神社,在明治維新之前稱作「祇園社」。「祇園」一詞來自佛教的「祇園精舍」,是佛陀說法遺蹟中最著名的處所。牛頭天王是祇園社的祭神,「素盞嗚尊」或牛頭天王被視為同一神明,可驅趕瘟疫和疾病。
祇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七世紀中葉,「渡來人」(來自大陸或朝鮮半島的移民)在山城國(今京都)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後被命名為「祇園感神院」。
「祇園祭」的重點活動就是「宵山和山鉾巡行」,黃遵憲在《日本國志》 中引用村懶之熙《藝苑日涉》的文中,提到祇園祭中有「山棚山車」,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山鉾,其形式早在中國漢代就已初現端倪。西漢的《西京賦》中有描寫「廣場角觝之戲」,其中有一種類似於今日之「山車」的遊戲。
「華嶽峨峨,岡巒參差,神木靈草,朱實離離。總會仙倡,戲豹舞羆,白虎鼓瑟,蒼龍吹篪。女娥坐而長歌,聲清暢而蜲蛇……巨獸百尋,是為曼延,神山崔巍,欻從背見,熊虎升而挐攫,猿狖超而高援……。
▲舞殿上祈求神明保佑的商家
Photo by ©Min
如今的日本大街小巷到處可見用篆書作為招牌名,報刊的名字則使用的是隸書。周作人曾說過:
「我們在日本的感覺,一半是異域,一半卻是古昔,而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異域的,所以不是夢幻似地空假,而亦與高麗安南的優孟衣冠不相也。」而卞之琳在《尺八夜》裡描寫,聽到尺八,「想一個孤館寄居的番客」這段詩詞後的背景:
我初到日本,常常感覺到像回到了故鄉,我所不知道的故鄉。……一旦又看見修竹幽篁、板橋流水、楊梅枇杷、朝山敬香、迎神賽會、插秧採茶,能不覺得新鮮而又熟稔!……那麼這大概是我們夢裡的風物,線裝書的風物,古昔的風物了。
這大概就是「聽了雁聲,動了鄉愁」——至少在審美上,日本人與唐宋人是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