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華麗與樸實,入世同出世,在這裡並不矛盾 | by 行止天涯
在日本京都,最不缺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寺廟。不去看寺廟,就白來了京都。
登上阪急電車,伴著窗外的輝光,一路從大阪行至京都。日本的電車介於火車和地鐵之間,有點類似於中國的城際鐵路,但是不需要實名制,也不固定座位。它沒有車次,只要買一張像公交卡一樣的卡,就可以乘車了。進入站臺,十分鐘內會有兩班車,一班快車,一班慢車,快車停站較少,慢車每站都停。站臺的指示牌會詳細地說明哪種車停哪幾個站。
▲京都電車站站牌,快慢車停站一目了然 | by 行止天涯
在京都河原町站下車,京都之旅就此開篇。雖然是大城市,但是為了保護古都的文化氛圍,京都沒有一棟高樓,最高的建築也不過十層。但這並不影響城市的繁華。車水馬龍的街道、來來往往的行人、燈紅酒綠的街巷……它,既有大城市的繁華,又富含生活氣息。京都的街巷是豐富多彩的,每一棟樓的形制都不盡相同,每一家店的招牌都各具特色。反觀國內的城市,不論是都市還是縣城,其「高大上」的審美品味竟有著驚人的相似。所有的城市都對現代主義的高樓抱以極大欣賞,並將其視為體現城市實力的主要建築因素。所有的城市都熱愛八車道的馬路,並因此自鳴得意。然而,面對一個行人稀少的所在,這樣做又有何意義呢?我不知道。但我大概從京都的匆匆一瞥中發現了規劃城市的更高境界。
▲京都極具民族特色的街頭,任何人都能感知到大和的味道 | by 行止天涯
在路上任意穿行,古老的街巷隨處可見,鋪著青石板,兩側則是日本風格的古建築和仿古建築,遊客雖多,但商業化程度沒有國內所謂的「老街古鎮」高。在京都的路上行走,總會在某個角落偶遇到一座寺廟。這些小寺都不大,其內部建築也多為近現代重建。但一旦進入寺門,所見皆是植被,並不需過多強調樓閣殿宇,寧靜莊嚴之感自然而生。
順著窄窄的小路,跨過鴨川。「川」在日語中是「河」的意思,鴨川是京都最著名的一條河,但河道極窄,僅與馬路相當。居民沿河建房,既有日本傳統民居的特點,又由於在河邊的緣故,有點像中國南方的吊腳樓,但其風韻遠不及中國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
▲鴨川邊的居民樓。日本居所都是低矮的獨棟,各有特色。 | by 行止天涯
走過一條車水馬龍的路,到一條小巷前。從巷口往裡一看,黑壓壓的全是人,我知道這一定是去往清水寺的道路了。路邊有如中國各大旅遊景區前的商業街,開滿了各種旅遊紀念品商店和小吃店。在巷子裡行走,聽到的是帶著各地口音的中文。來此處參觀的遊客,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走路時並未注意,走到一半,回頭一看才發現已經到了半山腰,俯瞰這京都全景,滿眼繁華。
▲清水寺門樓。當遊客多到驅逐了寧靜時,寺廟也變為了景點。| by 行止天涯
與中國的旅遊景點不同,清水寺並沒有一個確切的邊界,走到巷子盡頭就是一個門樓,上書「清水寺」幾個大字,為單簷歇山頂。過了門樓就是一個小山坡。上面有一座木結構的日本式佛塔。在中國,佛塔以石塔居多,也有鐵塔,例如廣州光孝寺中的鐵塔,木塔較少,保存下來的最有名的就是應縣木塔。中國的佛塔,唐代及以前多用四邊形,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後世的開封鐵塔、泉州開元寺雙塔等都是八邊形構造。但在日本,佛塔都是四邊形木構,而且出簷極深。一般小的日本佛塔高三層,大的高五層,每層四角都會系一個鈴鐺。清水寺佛塔鬥拱漆成橙紅色,一看便知是現代重建的。
順著上山的臺階往前走,就到了一個大殿,大殿正在維修,看不清其全貌。門口的長龍在排隊等候進入。我這才知道,原來日本很多景區都是進入景區不需要門票,在景區內要參觀某個景點再單獨購票。清水寺、南禪寺、大阪城公園都是如此。排隊等候多時,終於得以進入大殿,與進入日本任何室內場所相同,進入大殿也要脫鞋。與國內寺廟的大殿不同,這座大殿沒有寬闊的大廳,沒有銅質主佛造像,狹窄的空間還被分割成幾個部分。殿內擺滿了羅漢像,人們可以根據一定規則數羅漢求籤。這座大殿應該是寺裡最古老的建築了,為純木結構,但與中國古建築雕梁畫棟、朱漆重彩不同,它的門、柱都保留著木的本色,雖然經過防水處理後有些黑,但可以在柱子上看到原木的紋路。
▲清水寺一瞥。繁華與幽靜,結合尚好。| by 行止天涯
清水寺的門樓坐東朝西,但大殿坐北朝南,因為大殿建在半山腰,所以門口的平臺用幾根大柱支撐。這個平臺被稱作清水舞臺。從平臺上眺望,確實可見幽林清泉、遠山石徑。但看到更多的是人。任何景點都是如此,一旦人多,便少了一分韻味和意趣。從清水舞臺沿石徑下山,兩側是高大挺拔的杉樹,也有佛塔和各式各樣的雕塑、石刻。但嘈雜的人聲總是讓這密林安靜不起來。本以為寺廟乃清淨之地,然而卻遊人如織,可嘆本來幽靜之地變為世俗之所,又念到這裡是日本的「自殺聖地」,我不願久留,便趕去下一處寺院尋禪意。(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