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園林。相比於山水,寺廟建築似乎默默扮演著配角。| 圖源網絡
要說日本京都的寺廟有何獨到之處,最為著名的恐怕是「枯山水」了。所謂「枯山水」,就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擺成山水狀,人們靜坐於此,參禪悟道。「枯山水」在京都很多寺廟都有。例如南禪寺的方丈庭園。與南禪庭院的綠意盎然不同,方丈庭園更多是樓閣殿宇的擺布。順山勢而建,樓閣迴廊,氣貫其中,讓人想到了阿房宮賦「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之句。其中少真山水,而以一大片枯山水作為擺設,又是參禪的一種心境了。
▲寺院前廊。用色簡單樸實,著力渲染出一幅清淨之景,令人肅然起敬。| by 行止天涯
不過京都枯山水最著名的還屬龍安寺的石庭。想著熱門的金閣寺、銀閣寺定會像清水寺一樣人多嘈雜,不如穿城而過,直奔遊人寥寥的龍安寺。
京都主城區坐落在群山環抱之間的盆地,與中國城市在小區中加入稀疏的綠化不同,日本的城市都是密密麻麻的房子,但井然有序,不顯髒亂。街道上並沒有太多綠化,但一旦出了城市,進入群山之中,便是茂密的森林了。城市當中也有不少小公園,但是都不大,不少小朋友在裡面踢足球。這種全民足球的精神,也造就了日本亞洲足球強國的地位。這種城市建設的差異,與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文化有關。一般而言,中國人自古追求高、大,在城市建設上也就更喜歡高層住宅、大廣場、大公園、寬馬路。中國自秦漢以來就有「大一統」的思想,在城市建設上也是如此,古代建築中,所有廟宇都是一個格局,現代建築中經常看到一大片完全一樣的高層住宅,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國外的城市一般每棟樓都各不相同。不光是建築,國內城市道路上各店面的招牌,也要全部統一。
而日本文化偏愛小而精。無論是日本美食,日本日用品,還是日本城市,都是如此,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壽司。而在城市建設方面,這種思想也有體現。京都的路不寬,但並不堵塞,路邊隨處可見一些古寺。京都並不大,不一會兒就從最東邊的南禪寺到了最西邊的龍安寺。誰能想到,就這樣一座小城,在794年到1869年間的一千多年間,一直都掌控著日本的政治大權,上演著宮廷的內鬥與明暗的博弈。
進入龍安寺大門就是一個湖,沿湖邊小路行走多時才見一個庭院,行走其中發現庭院並不特別,其他日本寺廟大同小異,直到閣廊迴轉,到了石庭,便覺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石庭一側是方丈殿的前廊,木地板既是行走的道路,也可以靜坐觀庭。石庭另外三側被牆合圍,庭內鋪滿白色細石,中又點綴幾塊黑色大石,牆外綠樹與庭中巖石擺布的「山水」,一真一假,相映成趣。
▲龍安寺枯山水作品「石庭」。不需造作,寥寥布局,似乎簡單直白,又似乎力道千鈞。| by 行止天涯
龍安寺石庭的枯山水,以「虎渡子布局」的方式擺布。其中白色碎石又掃出道道條紋,仿佛流動的水波。而枯山水的迷人之處,在於見到同一個景,每個人心中都會想像出一幅不同的風景畫。可以是泛舟灕江,縱觀桂林山水,可以是冬日西湖,獨往湖心亭看雪,也可以是歸隱深山,聽流水潺潺。或是洞庭水波,浩浩湯湯,又或是長江岸邊,覽穿空亂石,拍岸驚濤,還可以是東臨碣石,聽滾滾波濤、蕭瑟秋風。六祖慧能所云「皆為心動」似與此情此景相合,景雖景,而心不同。
在京都逛完幾個寺廟,我以為日本的所有寺廟都是玲瓏小巧的,但到了奈良的東大寺,我才知道並非如此。這座寺廟始建於728年,當時面闊十一間,寬88米,與中國唐代大明宮含元殿體量相當。1181年寺院大門及大殿被焚毀,重建時借鑑了中國宋朝時期福建的插拱。後經多次損壞、修復,現存建築面闊七間,高44米,比現存北京故宮太和殿略大,正面寬度長57米,雖稍遜太和殿的63米,但其內部總面積更大,因此東大寺大殿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
▲奈良東大寺。寺廟整體大氣磅礴,比之太和殿,卻又毫不張揚。矗立千年,又多了份沉穩。| by 行止天涯
東大寺中的大佛,是日本最大的佛像。雖然和中國的樂山大佛、龍門石窟毗盧遮那佛比,遜色不少,但其歷史十分久遠,可追溯到752年。之後佛像在戰亂中損壞,1692年修復成功。與京都寺廟的亭臺樓閣、依山傍水不同,這座寺廟主體是大門和大殿,可以看出當時日本受唐風影響之深。然而在此之後,中國與日本交流漸少,兩國各自發展,宋代以後,中日建築風格差異日顯。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日本進入戰國時代,隨著社會的動蕩,人們逐漸消極厭世,更加崇尚佛教,淨土宗隨之興盛。寺廟也由大殿大佛,變成了依山傍水,成為了一種獨特的園林。這便是日本大多數寺廟的特色了,它們不追求建築的華美,而是極盡簡樸,刻意避開建築上的對稱,尋求「道法自然」之感。從某種意義上講,和中國的蘇州園林有相似之處,但藝術性與對細節處的雕飾,還是遠不及蘇州園林。京都寺廟是坐落山水之間,以求空間廣闊之感,而蘇州園林,則是在咫尺樓閣之間,遐想無窮之意。京都寺廟是僧人造園,於山水間品一絲禪意,蘇州園林則是文人造園,在亭臺中望一池清高。
▲蘇州園林雕飾繁雜,而閉塞一方。大門閉合,脫去被世俗所定義的文人面孔,小小地享受一下「天高皇帝遠」的自由,理所應當嘛。| 圖源網絡
中式,日式建築風格其實並無優劣之分,同樣的,各個時期的建築亦無孰好孰壞之論。一座建築,包羅萬象。遙遠的大唐盛世,有些自負的傲然,和新來乍到並未深入的佛教,構造成了一座座以東大寺為代表的恢弘殿宇;而戰火紛飛後的迷惘,嚮往歸隱山林的厭世,逐步悟出的禪思,同具有憂患精神的大和,催生出片片小巧的園林與建築小品。再回想京都之行,有如讀一部日本史,讀一個大和民族。歷史化為木石磚瓦,大和融入殿宇樓閣,京都,沉醉在禪與俗的夢中。
特別感謝廈門大學藝術學院陳文捷老師在建築專業知識方面的指導,對作者寫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圖|行止天涯
文|行止天涯
編輯|行止天涯 小道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