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去過印度的人都是知道:在印度旅遊線路中有個標配版的「金三角」:印度首都德裡+莫臥兒帝國首都阿格拉+沙漠之國拉賈斯坦邦的首府齋浦爾。
齋浦爾(Jaipur)號稱「粉紅之城」、「玫瑰城」。 由傑邦·辛格二世在300年前的修建;
在傑伊·辛格的一連串大手筆中,有一座全球最大的石制天文觀象臺:簡塔曼塔天文臺;
齋浦爾出自他之手
齋浦爾是拉賈斯坦邦(Rajasthan)首府,印度北部的一座古城,在新德裡西南250公裡處,人口62萬,為印度北方重鎮,也是印度的珠寶貿易中心。
18世紀初,印度西北部的拉賈斯坦邦還有著數不清的土邦;大大小小的土邦主紛紛佔地為王。其中的4個城邦成為印度旅遊不可或缺的部分:「白色之城」烏代布爾、「藍色之城」焦特布爾、「金色之城」傑伊瑟爾梅爾,以及「粉紅之城」齋浦爾。而後者齋浦爾的幫主無疑是整個拉賈斯坦邦的帶頭大哥。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拉賈斯坦邦最有代表性的城市:齋浦爾,就是出於薩瓦伊·傑伊·辛格二世(Sawai Jai Singh II,1688—1744)之手。
作為莫臥爾最後一個皇帝奧朗則布(泰姬·瑪哈的兒子,泰姬陵就是他母親的陵墓)最重要的庭臣,傑伊·辛格二世不僅是那個年代偉大的政治家、武士、梵文和波斯文學者,還是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和建築師,齋浦爾就是在他的規劃下修建起來的。
辛格二世名字中的薩瓦伊源於皇帝授予他的頭銜,意為「才智」,而且被世代繼承。現代印度的第一任總理尼赫魯對他的評價:「薩瓦伊·傑伊·辛格二世,無論在任何地方還是在任何年齡段,都是最偉大的」。
一生修建了5座天文臺
1724年,傑伊·辛格二世在德裡修建了第一座簡塔曼塔(Jantar Manta, 「Jantar Mantar」 梵語詞彙計量儀器的意思)。他一生共建了五座天文臺,現在還保存有三座,分別位於德裡、瓦拉納西和齋浦爾。其中以1738年修建的齋浦爾這座規模最大且保存最為完好。如今我們看到天文
臺是1901年恢復的,至今還能為天文學家所使用。
齋浦爾天文臺的位置與風之宮和城市宮殿咫尺之遙;大可以作為參觀這兩個代表性的著名建築的贈品去遊覽。天文臺內每一個儀器都是一座獨特的大理石建築,有日晷、經緯儀、子午線儀,預測月蝕等等,利用日照和投影,推算時間和宇宙星體的位置。以前每年雨季前的月圓之日,當地人會匯集於此,通過這些儀器,觀察行星移動與探測宇宙秩序,來推測當年的雨量和莊稼收成。
整個天文臺景區像一個印度風情的大院子,一塊塊由綠植分割的色塊,14組幾何天文儀器參差其中。說是天文儀器,不如說是奇形怪狀的建築更加貼切。對於中國的遊客來講,在國內應該見不到這樣的觀測天象的建築:分別用於測量時間、預測日食、跟蹤軌道上的星體、測量行星的偏轉角、確定天體的高度以及相關的數據。
古印度人就是利用印度豐富的日照與這些天文建築的投影,來推算時間和宇宙星體的位置。即便作為天文學門外漢的我,無法深入的了解其中的科技奧秘,但也不由得為之震撼。看著這些年代久遠的古代儀器,感嘆古人的聰明才智,似乎那些幾百年前的能工巧匠就在身邊。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同時也沒有時間的隔閡。
古天文臺草坪上遛彎
天文臺中裡最奪人眼球一定是薩穆拉日晷(Samrat Yantra),這座90英尺(合27.432米)的大傢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制日晷。27米高、27度角、27°還是齋浦爾的緯度。巨大的日晷投下的陰影每小時會移動4米;這可以協助計算當地時間和子午線時間,以及測量天體的某些數字,比如赤道緯度和高度。
太陽一天的運行能讓中間這個三角的投影均勻對稱地分布在兩側圓弧上。圓弧上刻滿了刻度,精確到秒,其影子經過認真的標識能顯示時間。當年,之所以將日晷修這麼高大,就是為了提高測量精度。
在27米高的日晷頂端可以俯瞰整個園區。
這件大碗一樣的儀器,是由國王本人親自設計的;內部六塊大理石板上有分秒標記,依靠它投下的陰影可以計算天體運行。
真的很難想像:在這個沉溺於印度教轉世輪迴的國度裡,古代印度人竟還有如此令人稱奇嘆為觀止的精密的天文設備。
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日晷兩側各有一個能靠投射陰影計算當地時間的四分儀,上午用一個,下午用一個。
這個小日晷由紅沙石和白色大理石建成,同樣也成27度角。儘管它不像27米高的大日晷那麼準確,但也能計算出天體的赤緯,而且它的指針投下的陰影可以測出當地時間。
Rashi Yantras:12個三角形的小建築代表十二個星座,它們的傾斜度也會根據各自代表的星座以及此星座與黃道的位置關係而變化。齋浦爾天文臺是印度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古代天文臺,其中的各種觀測儀器還能為天文學家所用,許多器物還被用於研究佔星學。
這個儀器叫Chakra Yantra,它的這對金屬輪子可以與地軸平行轉動,也可以和一個銅管組合在一起以計算天體的傾斜度。
天文臺內有二十多座造型魔幻、精巧布置的天文觀測儀,均為用肉眼進行天文觀測而設計。比如測量星星的位置、高度和方位角,甚至可以計算日食的時間點。如此精湛的工藝和科學的設計,展示出印度莫臥兒王朝末期,對宇宙的認知以及探究天文學的能力。
2010年7月,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尾聲:
粉紅之城的由來
辛格家族在齋浦爾地區統治了700多年,同時齋浦爾地區也是英勇善戰的印度拉其普特人的家園。信仰印度教的拉其普特人是印度的戰鬥民族,他們被稱為『』武士『』,屬於高種姓剎帝利。莫臥爾王朝的阿克巴大帝極力拉攏拉其普特人,除了隆重娶了拉其普特一位公主,還重用公主的親戚曼辛格,並使他成為了王朝的首要顯貴之一。有了國王做靠山,曼辛格於1592年開始在安柏爾(Amber)修建城堡,由此開始了齋浦爾城市的發源。
安柏爾(Amber)位於齋浦爾東北方向11公裡,歷史上辛格家族據守在這裡,由於英文單詞 「 amber」是『』琥珀『』的意思,所以將安柏爾城堡稱為琥珀堡。
曼辛格王公的後人,一直在擴建和豐富琥珀堡裡的建築。但由於人口增加以及山上取水困難, 齋浦爾需要開拓新的領地。1727年,當時的統治者傑伊·辛格二世策劃建設決定在山下平原地區建設一個新的城市:齋浦爾。
多才多藝傑伊·辛格二世,親力親為規劃了新城的各種功能。全城以長方形為主,分為六個區域。包括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齋浦爾城門、城市宮殿、風之宮等一系列建築,尤其是簡塔曼塔天文臺,展現了他出眾的科學素養。
1876年,為了迎接威爾斯王子(後來的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到訪,拉姆辛格王公下令將齋浦爾舊城內建築物全部漆成粉紅色,外加白色邊框,於是齋浦爾又被稱為「粉紅城市」(Pink City)。